杨玉环含笑点点头,一双美眸却向李隆基和三姐杨花花瞟去,目光里带着一丝怀疑,有人偷偷向她告状,三夫人在和圣上共用午膳,恰好这几天她也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她心中着实放心不下,便赶来探视。
“陛下是准备回宫吗?”
李隆基有点心虚,他呵呵一笑道:“朕处理了几件公务,正准备回宫,正好三娘说宫外有人在告状,朕觉得有些奇怪。”
“哦!”杨玉环秀目一转,又瞥向杨花花笑道:“三姐,怎么管起别人的告状了,有县令有京兆尹,还有御史台,最后还有李相国,再怎么也轮不到圣上呀!”
“哼!宫外是北庭县令,要告李庆安专权,县令敢管吗?京兆尹敢管吗?”
杨花花把弹劾书递给李隆基,道:“陛下,人家万里迢迢赶来,要告你的封疆大吏,你怎么能不过问?”
杨玉环粉脸微微一沉,她心里清楚,杨花花其实是对李庆安不满而借题发挥。
“三姐,国之大事,陛下会和朝廷大臣商量,我们不要参与。”
杨花花秀眉一挑,冷冰冰应道:“四妹,我并没有参与圣上的国事,不是吗?该怎么处置是圣上的事,我只是传个消息罢了。”
她又对李隆基道:“是明君还是昏君全在陛下的一念之间,陛下自己看着办吧!”
杨玉环也毫不让步道:“陛下,若开了先例,以后人人都跑来告御状,那时陛下是想做明君还是昏君呢?”
李隆基夹在两个女人之间有些左右为难,这时李林甫笑道:“臣是百官之首,不如让臣先听一听这个北庭来的县令有何冤屈要诉,然后臣在禀报圣上,三夫人以为这样可好?”
李林甫的话说得很白了,县令有冤最多只能向他应诉,告御状就是越权了。
李隆基得到台阶,他故作为难态,对杨花花解释道:“三娘有所不知,朕只管从三品以上的官员,四品以下是相国的权限,朕不好越权啊!”
杨花花哼了一声,不屑道:“处置那个韦参军时,却又不嫌他官小了。”
“三姐!”杨玉环不高兴地打断了她的话,连忙对李隆基道:“陛下回宫吧!告状之事让相国来处理。”
李隆基被杨花花呛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把状书交给李林甫,冷冷道:“此事就麻烦相国了。”
说完,他一拂袖,带着杨玉环向宫里走去,杨花花盯着他们的背影,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李林甫躬身道:“臣一定秉公处置!”
..........
李林甫和杨花花一起走出宫门,见侍卫们依然把陈忠和押在一旁,李林甫便走上前笑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陈忠和当年中进士时见过李林甫,连忙躬身道:“卑职是庭州金满县县令,从庭州赶来,是要弹劾北庭节度副使李庆安任人惟私,擅杀朝廷重臣。”
李林甫点点头,温和地安抚他道:“我没记错的话,陈县令是开元二十七年的探花郎吧!哎,一晃十年了,现在居然不远万里从北庭赶来,其志可嘉,本相会严肃处理此事。”
陈忠和见相国笑容友善,态度和蔼可亲,居然还记得自己,不由感动得满脸泪水,一路受尽的艰难此时也心甘情愿了,他哽咽道:“卑职只想替北庭的官员们说一句公道话,就算丢官弃职,卑职也绝不后悔。”
“是一个正直的官员啊!”
李林甫叹息了一声,又回头对杨花花笑道:“三夫人放心,朝廷自有法度,御史台会严查此事,不会袒护任何人。”
杨花花见李林甫态度诚恳,笑容亲善,也放下心来,便笑道:“那好吧!这事就交给相国办理了,我先走一步。”
说完,她登上马车,马车飞快地走远了,李林甫一直见她马车消失,这才吩咐左右道:“把陈县令送去御史台,不准无礼。”
“卑职多谢相国主持公义。”
陈忠和深施一礼,欢天喜地跟着李林甫的手下走了,李林甫上了马车,车帘放下,他脸上温和的笑容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冷哼了一声,对书童道:“你去告诉王珙,这个北庭来的县令判他妖言惑众,重打八十棍,押送北庭交给李庆安处置。”
..........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八十章 如画当垆
时间转眼到了五月,在夷播海以东修筑五城的工事已经开始,葛逻禄立即从各部调出两万人,加上北庭招募五千民工,人员充足,筑城进展十分顺利,这天下午,李庆安视察五城归来,他先回了北庭城,一进城门他便急问王昌龄道:“长安来的钱炉在哪里?”
他在半路上得到消息,从长安少府监运来的冶钱炉已经到了庭州,他快马加鞭,急忙赶回庭州。
大唐各镇节度使一般都会身兼述职,这主要是看皇帝的信任程度,比如李庆安除了节度副使和庭州都督外,还有其他一系列头衔,比较重要的是御史中丞,这是监察权;同时又营田转运使,这等于掌握了北庭的经济命脉;再有他还兼任百工支署监和铸钱监,前者是管理北庭工匠,而后者是掌握铸钱大权,包括有权开矿冶炼。
正因为有这些头衔在手,李庆安才能掌握北庭的军政大权,当然,他并不是所有权力都有,比如最重要的人事权他就没有,所有的文武官员的任命还是得通过兵部和吏部进行。
在北庭增加铸钱点是李林甫与他达成了协议,考虑到安西北庭遥远,铜钱运输不便,李林甫便同意在庭州安放一个铸钱炉,所铸钱币用于满足北庭和安西的需要,这对于北庭的经济繁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昌龄连忙道:“他们已经来了十天!”
这时,一名士兵领着一名低级小官匆匆走来,他躬身施礼道:“卑职是少府监下陇右冶署丞卢佰,请使君多多关照。”
他仅只是一个从九品小官,被调来北庭协助李庆安管理铸钱炉,实际上就是一个技术主管。
尽管这个技术主管的职位低微,但李庆安还有求于他,连忙含笑回礼道:“原来是卢冶丞,欢迎来北庭,不知卢冶丞是准备长期驻北庭,还是临时来协助指导。”
“回禀使君,任命书上说暂驻一年,以后还请使君多多关照。”
卢佰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也和大唐名门世家卢家没有半点关系,他家世代贫民,只因为做了二十年的小吏,累积资历才转为官,这可是他卢家五代来的第一个官,因此他对自己这个从九品的小官帽异常珍惜,表现在对掌权者态度上就是卑躬屈膝,甚至有一点谄媚的味道。
“使君,请随我去看冶钱炉。”
他带着李庆安快步来到了一座靠城墙的闲置大院中,这里便是北庭冶署的临时铸钱之处,十几间屋子,铸钱其实是一个系列工程,中唐已采用翻砂铸钱法,炼铜、制模、熔料、入模、抛光、挑选、穿钱等等工序都在这里面,约有工匠三十余人,而北庭铜料运输不便,必须就地挖矿冶炼,这至少又要几千人,所以朝廷同意北庭铸钱,实际上就是送给它一个很大的产业。
李庆安走进院子,四处扫了一眼,只见在院子的角落里已经砌好了一座黑黝黝的炼铜炉,周围撒了一地工具,还有几十个熔铜坩埚罐,以及用于压钱模的石基。
他这才明白过来,所谓炉子不过是砖泥砌成的土窑,不是他想象中的铁炉子。
李庆安走上前仔细查看了一下,见旁边的铁箱子里有十几只铁制钱范,也就是工作模具,便随手捡起一只钱范,看得出它已经很有些年头了,布满了铁锈,形状也不标准,李庆安伸手剥了一下,立刻有大片铁锈剥落,锈蚀不堪,几乎每一件钱范都是这样,他不由眉头紧皱,自言自语道:“怎么会这么破烂?”
卢佰有些脸红,连忙解释道:“这是陇右铸钱署几年前淘汰下来的旧钱范,存放了几年,已经锈得不成样了,现在我们都用母钱翻沙制钱,这些钱范只是用来做试验。”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8481
108482
108483
108484
108485
108486
108487
108488
108489
108490
108491
108492
108493
108494
108495
108496
108497
108498
108499
108500
108501
108502
108503
108504
108505
108506
108507
108508
108509
108510
108511
108512
108513
108514
108515
108516
108517
108518
108519
108520
108521
108522
108523
108524
108525
108526
108527
108528
108529
108530
108531
108532
108533
108534
108535
108536
108537
108538
108539
108540
108541
108542
108543
108544
108545
108546
108547
108548
108549
108550
108551
108552
108553
108554
108555
108556
108557
108558
108559
108560
108561
108562
108563
108564
108565
108566
108567
108568
108569
108570
108571
108572
108573
108574
108575
108576
108577
108578
108579
10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