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你们掌柜,谈一笔大买卖,他在吗?”
伙计愣了一下,连忙道:“在!客人请随我来。”
李庆安和几名亲卫走进了店铺,店铺很宽敞,摆着几十张坐榻,坐榻上有低矮的小桌子,有两张坐着人,一名中年男子在给顾客讲述康国的宝石。
“掌柜!”伙计对中年男子叫了两声,“这边有事情。”
“我失陪一下!”中年男子歉意地对客人们说了一声,便快步走了过来,“什么事?”
“这位客人找你,说有大买卖。”伙计指了指李庆安。
“客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掌柜笑道,目光有些异样。
李庆安从腰间摸出一块金光灿灿的金牌,在他面前晃了一下,掌柜的脸色立刻变得异常严肃。
“请随我来!”
他带着李庆安匆匆地走向后院,来到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前,他打开了两把大铁锁,吱嘎嘎推开了沉重的铁门。
“请进!”
里面是黑黝黝的一片,深不见底,几名亲兵刚要抢先进去,李庆安却一摆手拦住了他们,“你们在门口等着!”
他走进了小屋,进了屋才发现这里竟是一个通道的入口,前面二十几步外还有一扇铁门。
“这里是我们放名贵珠宝的仓库,请随我来吧!”
掌柜带着李庆安一直走到底,又开了门,眼前蓦然一亮,里面竟是一间颇有阿拉伯风格的圆形房间,四周是用大青石砌成,点燃了几盏灯,有设计巧妙的通风口,没有半点缺氧的感觉。
轰隆一声,掌柜把门关上了,李庆安背着手打量了一圈,房间四周放了一圈木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放置着一件璀璨夺目的珠宝,看起来价值不菲。
“使君,我先介绍一下,在下名叫杨唐,是河南道汉唐会的总头目。”
“你认识我?”李庆安眯着眼睛打量这个掌柜。
杨掌柜苦笑了一声道:“去年我一直在北庭商铺,见过李使君,也在李使君的军营里呆过几曰。”
“呵呵!原来是老朋友了。”
李庆安笑了笑,取出了刚才的金牌,那是李回春给他的金牌,一共只有三块,凭这面金牌可以调动大唐汉唐会所有的势力。
当然,能认出这面金牌的人并不多,杨掌柜便是其中之一,他拾起金牌仔细看了看,确认无误,这才躬身道:“请李使君吩咐!”
“来!先坐下,我想问你几件事。”
两人坐下了,李庆安想了想,便笑道:“我这次来河南道巡察,感觉这里的官员们对我处处提防,我想知道,他们在我来之前,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有趣的事?使君,你真会开玩笑,这些当官的只有见不得人的事,怎么会有有趣的事?”
“我说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
杨掌柜呆了一下,半晌,他才叹了口气道:“如果我说很多官员对这次旱灾的到来是欢欣雀跃,使君相信吗?”
“为什么?”李庆安有些不太明白。
“因为旱灾的到来可以抹去他们所有的恶迹,比如贪污了官粮的,可以说赈灾把粮食用掉了,或者饥民抢了官仓,我就听说宋州那边有饥民抢了官仓,却是空空荡荡的,根本就没粮食,这样朝廷就无从查起,再比如说,虚报了民户升官的,旱灾一来他们便可以说,民众都逃掉了,或者饿死了,这样又可以圆一个谎,总之,使君的到来可能会侵犯到他们的利益,比如宋州出现饥民造反,使君只要查一查饥民造反的原因,估计就会有人丢官帽。”
“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杨掌柜摇了摇头,“我不是很清楚,不过听说和土地有关。”
李庆安点了点头,便道:“宋城县的问题我会去调查,不过今天我来找你,是有两件事请你们帮忙。”
杨掌柜连忙站起身,躬身道:“汉唐会之事不分大小,使君吩咐,我们一定遵命。”
“好!”李庆安赞许了一声,便道:“是这样,城外码头上有两万漕工,我想从他们中间雇佣两千人组成为我效力的民团,可是我没有这么多钱粮,这笔钱粮就由你们替我出。”
汉唐会的等级森严,上下级之间的命令必须决定服从,李庆安虽然不是汉唐会的成员,但他有着汉唐会最高权力的金牌,杨掌柜立刻躬身道:“我们遵命,若这里钱不够,我们从江淮调。”
他犹豫一下,便道:“不过使君,我们汉唐会在河南道也有五百余人,我们可以为使君效力。”
“我知道!”李庆安摆摆手笑道:“汉唐会只能暗地里支持,不能公开露面,我手上需要一支骁勇的队伍,漕工们聚集,正好给我机会。”
说到这,李庆安又道:“还有我需要一支运粮的车队,还再需要一笔钱去江淮买粮,这些都由汉唐会替我筹措。”
他取出一纸方案,给杨掌柜道:“就照上面我说的事情来办,明天上午一早,我就要开始招募民团。”
..........两万余漕工的汇聚很显然是给李庆安施加压力,或许是让他分散精力,无暇过问官场之事,这是河南道官场给他下的绊子,当然,这里面也有朝中某些高官的意思。
但李庆安却从中发现了另一种商机,那就是两万漕工可以解决他人力不足的问题,河南道也有驻军,但调动十人以上的军队必须要兵部的指令,而兵部尚书是杨国忠,可想而知了,他是调动不了一个士兵,加之汉唐会有雄厚的财力物力,人手不足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次曰一早,观察使衙门便在汴州码头上摆下了招募台,一杆红色的大旗高高竖起,大旗上写一个斗大的‘募’字,十几名衙役和一百名亲卫前后忙碌,维持秩序,李庆安亲自坐镇为招募官,在他身后站着二十名膀大腰圆的亲卫,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
早有人跑去码头大肆宣传,一天三升米、两百文钱,佩腰刀,穿皂袍,这些优厚的条件让漕工们眼红了,一天三升米可以养活全家人,两百文钱比他们做漕工时累死累活还挣得多,有些人还在犹豫,但当这些犹豫之人想通时,已经没有机会了,二万漕工排成了十几条长队,一眼望不见尾。
二万人中挑两千人,而且个个是肌肉发达、能吃苦耐劳的漕工,这两千人挑选得非常顺利,年纪不超过三十岁,身高在七尺左右,能举起一百斤的石锁,最后这个标准不得不调到一百三十斤,中午时分,两千人便招募齐全了。
李庆安把这二千人分为四个营,派自己亲卫二百人去统帅他们,李庆安又给他们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赈灾志愿营。
这两千名赈灾志愿者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看管好其余落选的近二万漕工,不准他们闹事,这近两万人得让他们回家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黄昏时的一场宴会了。
.......汴州城南市门口的倚松楼是全城最大、档次最高的酒肆,严重的旱灾也波及到了这个酒楼的生意,平时生意都冷冷清清,但今天晚上倚松楼却格外热闹,刚刚抵达汴州的河南道观察使李庆安包下了整个酒楼,宴请汴州地方官以及一些地方名望贤士,共商抗旱大计。
接到请帖的有一百多人,太守、长史、司马、各曹参军,县令、县丞、县尉、主簿等等各级官员二十余人,然后便是开封县及陈留县的大户豪门八十余人,这些大户豪门有的是退仕官员,有的是商人大贾,有的是地主老财,他们大多有勋官在身。
勋官就相当于今天的三八红旗手,五一劳模之类,也有品阶,比如正二品的上柱国,从二品的柱国等,主要是为了表彰普通民众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比如纳粮多、办学、为国打仗等等,这是一种荣誉,但中唐后勋官开始泛滥,安史之乱后,朝廷大量征集民夫,又无钱打赏,便用勋官来凑数,有人捐钱得了个正四品的上轻车都尉,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也是正四品的官员了,不料给他赶车的马车夫苦笑道:“这位爷,我还是个上柱国呢!”
话扯远了,先回来,这些名望贤达听说观察使请自己吃饭,一个个格外重视,从中午便开始准备了,上好的绸缎袍子换了一件又一件,梳洗得干干净净,带上纱帽,脚蹬软底乌靴,腰上再束一条革带,但也有人隐隐觉得不妙,共商抗旱大计,不会是让他们出钱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562
3563
3564
3565
3566
3567
3568
3569
3570
3571
3572
3573
3574
3575
3576
3577
3578
3579
3580
3581
3582
3583
3584
3585
3586
3587
3588
3589
3590
3591
3592
3593
3594
3595
3596
3597
3598
3599
3600
3601
3602
3603
3604
3605
3606
3607
3608
3609
3610
3611
3612
3613
3614
3615
3616
3617
3618
3619
3620
3621
3622
3623
3624
3625
3626
3627
3628
3629
3630
3631
3632
3633
3634
3635
3636
3637
3638
3639
3640
3641
3642
3643
3644
3645
3646
3647
3648
3649
3650
3651
3652
3653
3654
3655
3656
3657
3658
3659
3660
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