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不由一阵阵冷笑,李隆基用人不当,最后还得靠他李林甫来力挽狂澜,当然大唐天子李隆基是不会认错,但他任命王珙为相,任命高仙芝和剑南节度使,这些任命便是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他的让步。
他不由又瞥了一眼李隆基,憔悴之态在他脸上显露无疑,目光敏锐的李林甫忽然在李隆基的脖子部位发现了一块铜钱大小的老人斑,他心中震惊异常,再仔细看了看李隆基的手,手背上也明显有两块老人斑出现了,可是在一个月前,李林甫还没有看见李隆基有老年斑出现,才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李隆基竟老态毕露。
李林甫暗暗警惕起来,李隆基垂老,而东宫之位空虚,大唐极可能处于一种后继无主的动荡之中。
这时,门口出现一名宦官,禀报道:“陛下,李庆安已带到!”
李隆基摆摆手,“宣他进殿!”
正如李林甫的猜测,李隆基确实已经筋疲力尽了,他自从迁回大明宫,立刻陷入了后宫嫔妃的莺莺燕语之中,过去的宠妃,过去的爱人,又陆续在他生活中出现了,或许是知道自己享乐的时光已经不多,他这几个月陷入了一种对肉欲的极度渴求之中,夜夜寻欢至通宵达旦,曾经爱得痴狂的杨贵妃也因那次出宫事件,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裂开了一条细细纹路,表现出来,就是他们之间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少了。
对体力和精力的无节制挥霍,使李隆基已经没有精力应对大唐突来的两大边疆危机,这也是他陷入被动的原因,相国党和张党联合对杨国忠的绞杀,他被迫同意了。
李林甫关于调高仙芝为剑南节度使和启用李庆安的建议,他也接受了,除此之外,他也想不到还有更好的应对方案。
此刻李隆基手摁着额头,正半倚在龙座上,听见一阵脚步声传来,他略略抬起头,又一次看见了李庆安那矫健的英姿,李隆基不由暗暗叹了口气,李庆安年轻有力的步伐使他又想到了自己作太子的时候,那时是四十年、还是三十年......他已经有些记不清了。
“臣李庆安参见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李庆安躬身施礼,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殿上回荡。
“爱卿免礼!”
李隆基坐直了身子,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他取过一本万言书,这是李庆安被贬黜时给他上的万言书,书中所有的担忧都在万言书中一一验证了。
将高仙芝调离安西是不容置疑的,不是因为他在吐火罗战役中失败,毕竟那不完全是他的责任,但丢失碎叶却是高仙芝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对大食的事先估计不足使他没有及时调兵防护碎叶,导致碎叶失陷,所以高仙芝必须承担这个责任。
但重新任命谁为新安西北庭节度使,却引起了一番争论,李林甫建议任命副都护封常清为安西节度使,很显然,高仙芝是李林甫的人,他可以通过高仙芝继续影响封常清。
而张筠则提议河东节度使张齐丘为安西节度使,但李隆基却想到了李庆安的万言书,他命人从书库中将这本沾满灰尘的万言书找出。
‘合纵连横,共击大食!’
这就是李庆安这本万言书中的精髓,上一次李隆基只是草草翻了一遍,里面的很多内容他都忽略了,而这次他再重新反复读这本万言书,书中将大食定义为与大唐同样强盛,同样疆域万里的大国。
‘绝不可视同康石等胡国而轻之....’书中的一句话点透了高仙芝失败的根源,正是这本万言书,使李隆基力排众议,重新启用李庆安。
“这次爱卿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可谓临危受命,现在我大唐在岭西利益丧失殆尽,亲唐的宁远国君被杀,和义公主下落不明,碎叶再次落入都摩支之手,亲唐势力尽遭屠戮,朕心痛之极,望爱卿能力挽狂澜,一改大唐的颓势。”
李庆安微微点头,道:“臣在北庭时,曾委托碎叶的汉人商贾去调查大食的局势,那时臣便知道大食内战已近尾声,所以臣并不赞臣对吐火罗用兵,但现在臣却认为,形势未必完全偏向大食一侧,我们大唐还有机会。”
李庆安的最后一句话,让六位重臣和李隆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李隆基连忙道:“有何机会,爱卿快快讲来!”
李庆安施了一礼,又向六位相国略略点头,这才笑道:“陛下,各位相国,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想与大食作战,首先就是要对大食有深刻的了解,臣不仅从碎叶商人那里打探,甚至还派参军裴瑜,也就是裴相国的长孙以商人的身份深入大食,以了解大食的政治、宗教、地理等等详细情报,具臣所知,大食内战时,起义一方有三大势力参战,什叶派、呼罗珊人、阿拔斯人,在起义之初,众人都一致同意由什叶派首领沙里克出任新哈里发,但最后却是阿拔斯首领艾布.阿拔斯夺取了哈里发之位,所以什叶派和阿拔斯之间已经埋下了内战的种子,他们之间的内战何时爆发,臣不知道,但这是一个机会,什叶派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河中地区,一旦内战爆发,阿拔斯将无暇顾及碎叶,这就是我们重夺碎叶的机会。”
李庆安的一番话,听得所有人都面面相视,李隆基缓缓点头,这才是他想用的人,透彻了解大食的国情,这时,李林甫问道:“李使君,如果你所说的黑衣大食内讧已经平息了,又当如何?”
李庆安拱手笑道:“请相国明鉴,如果黑衣大食内讧平息,高将军就不可能一度横扫吐火罗,黑衣大食早就派重兵驻防吐火罗了,而且卑职问过洛阳的康国胡商,三个月前,什叶派并没有遭到镇压,当然他们或许会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内讧,但无论如何,什叶派的不满必然是大食内部的一颗火种。”
“说得好!”
李隆基赞道:“不管是大食有机可趁也好、无懈可击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爱卿对大食和河中局势的了解,此任非你不能胜任,不知爱卿还需要朝廷做什么样的支援?”
“陛下,臣有三点期望!”
“爱卿请言。”
李庆安早有腹案,他朗声道:“第一,臣希望能全权处置河中危局,请陛下授权以臣。”
“臣坚决反对!”张筠站起身反对道:“节度使对外发动大规模战役向来是由朝廷决定,若放权节度使,会造成节度使权力过大,朝廷难以控制的局面,臣反对!”
李林甫也道:“臣也认为不妥,若放权安西北庭,那范阳若提出同样的要求,朝廷又如何处置?朔方、剑南、陇右、河西都是同样的问题,臣也希望慎重处置放权问题。”
两大重臣反对,本来想一口应允的李隆基也犹豫了一下,他想了想便道:“李爱卿说的也是实情,碎叶离长安太远,往来禀报会误了战机,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朕可部分放权,李爱卿可全权处置对大食的事务,其他重大事宜如涉及回纥、吐蕃等,还是要禀报朝廷,不得擅自做主,各位爱卿可有意见?”
李隆基的部分放权众人也认为有必要,便都同意了,这时,李庆安又道:“臣的第二个希望便是军需物资及钱粮后勤,若从中原运送,则劳师费力,来往不便,臣希望能就地集募,望陛下给朕经营安西北庭的权力。”
李隆基点了点头,不等其他大臣反对,便道:“经营河中防御非一曰之功能完成,朕任命你为安西营田支度使,可全权处置安西内政。”
节度使拥有地方政务处置权绝对是一件大事,安禄山之所以能造反成功,就是因为他得到了地方政务的处置权,军政合一,实力大涨,一般来说都不会请授予人,但李庆安在当北庭节度使时就已经得到了地方政务处置权,所以他的这个要求其实就是希望能恢复过去的权力,李隆基恢复碎叶心切,便慷慨应允了。
但有一点却不容含糊,那就是人事任命权,李隆基却绝不会交给李庆安,李庆安的任何任命,还是必须要经过朝廷同意。
李庆安得到了军政大权,他心中一松,便笑道:“臣还有两个小要求,希望陛下和各位相国能同意。”
这就是他的第三个要求了,实际上是两个要求,合二为一,打了一个事不过三的擦边球,李隆基既然已经全权任命他处置大食事务,只要不是过分的要求,他应该都能接受,他便笑了笑道:“说吧!还有什么小要求。”
“陛下,安西其实是三面受敌,南有吐蕃、北有回纥,而对大食更是要在吐火罗至碎叶的数千里战线防御,高仙芝之败,很大一个程度上就是兵部不足导致,所以臣参照开元十八年的旧例,希望陛下能调天威军协助臣夺取碎叶。”
天威军也就是石堡城的三万驻军,由陇右、朔方、河西三个节度府的精锐之军组成,应该说李庆安的要求并不过分,开元十八年,河西节度使牛仙客奉命攻打碎叶,就调动了朔方、河西和陇右的六万军队,有这个先例在前,李隆基倒不好拒绝。
倒是杨国忠有点着急了,最近他和哥舒翰打得火热,眼看哥舒翰要成为他的势力范围,李庆安却横刀夺军,抢走哥舒翰的三万精锐,哥舒翰必会埋怨他不加阻拦。
杨国忠连忙起身道:“陛下,臣反对此方案。”
本来张筠也想反对,不过杨国忠抢先了,他倒不好开口了,便沉默不语,李林甫是很清楚哥舒翰又投靠杨国忠之意,若能借此机会敲打一番哥舒翰,他也乐见此成,因此他也保持了沉默。
杨国忠走出座位,站到李庆安旁边,跪下磕了一个头道:“臣担心抽走陇右精锐,会影响对吐蕃的压力,现在吐蕃已经支持南诏,说明他野心又复燃的趋势,臣认为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臣可以提一个替代方案,可再迁三万军户赴安西,准李使君募三万军备战。”
杨国忠之言也有几分道理,李隆基便笑着问李庆安道:“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远水不解近渴!而且臣要求将三万天威军的家眷也一并迁入安西。”
一句话提醒了李隆基,他沉吟了一下,便道:“朕如果答应爱卿的要求,但爱卿也要给朕一个时限,需要多少时间夺回碎叶?”
“臣保证,若得天威军,臣可在一年之内夺回碎叶。”
李隆基的心顿时热了起来,他急于夺回碎叶以弥补朝野上下对他的不满,便慷慨应允:“好!朕就封你为天威军兵马使,即曰起,调天威军驻防北庭,着令哥舒翰另募新军,改名振武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3722
23723
23724
23725
23726
23727
23728
23729
23730
23731
23732
23733
23734
23735
23736
23737
23738
23739
23740
23741
23742
23743
23744
23745
23746
23747
23748
23749
23750
23751
23752
23753
23754
23755
23756
23757
23758
23759
23760
23761
23762
23763
23764
23765
23766
23767
23768
23769
23770
23771
23772
23773
23774
23775
23776
23777
23778
23779
23780
23781
23782
23783
23784
23785
23786
23787
23788
23789
23790
23791
23792
23793
23794
23795
23796
23797
23798
23799
23800
23801
23802
23803
23804
23805
23806
23807
23808
23809
23810
23811
23812
23813
23814
23815
23816
23817
23818
23819
23820
2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