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去寻找道路了,唐军们则在布满鹅卵石的河滩上休憩吃干粮,李光弼有些心思忡忡地打量着对岸,他从北庭起到现在,还没有好好打过一仗,功劳簿上还没有他的名字,眼看与大食军的会战即将开始,李庆安又命他去取一座北方的小城,这会不会是借机把他调走?

    李光弼的姓格比较患得患失,一些小事情他总是放不开,很容易把小事情想成大事情,再加上这些年他的军旅生涯一直不顺的缘故,李光弼便养成了一个猜上位者心思的习惯,跟安思顺他揣摩安思顺的心思,跟哥舒翰他猜测哥舒翰的心思,如今跟了李庆安,他又开始习惯姓猜测起李庆安的心思来。

    李光弼想了半天没有头绪,他叹了口气,拾起一块鹅卵石重重扔进河中,对岸是茂盛的树林,远方一座低缓的丘陵阻断了他的视线。

    这时,一名斥候从西面疾速奔来,看得出他非常焦急,李光弼不由站了起来,“出了什么事?”他大声问道。

    “将军,有敌人向这边赶来!”

    李光弼大吃一惊,周围的士兵纷纷站了起来。

    “敌人在哪里?是什么人?”

    “回禀将军,都是大食骑兵,约三千人,他们正沿着河向我们这边而来,已经不足三里”

    “全体起来!”

    李光弼厉声喝道:“立刻离开森林,要快!”

    如果只有三千大食军倒不足为虑,他担心的是斥候只发现了一部分敌军,如果大食军四面将他们包围,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士兵们纷纷收拾东西,迅速向南疾奔,奔行了近七八里,便出了森林,来到了草原上,唐军张弩搭箭,横刀出鞘,警惕地望着森林内。

    草原上空旷无垠,没有看见任何敌情,李光弼一颗心微微放下,敌军极可能就只有三千人,这倒是一个机会。

    他纵马上前,对副将白孝节低声嘱咐了几句,白孝节点点头,一挥手,率二千人向东而去,再一次躲进了森林中。

    “擂鼓!”

    李光弼一声令下,唐军鼓声如雷,将森林边缘的鸟雀惊得四散奔逃,唐军一边擂鼓,一边缓缓后退,大约过了一刻钟,一支大食军队从森林中出现了。

    这支与唐军在白水河边偶然遭遇的大食军便是穆斯林派去争夺怛罗斯城的那支先锋军了。

    他们得知唐军占领了拓枝城,便绕道北上,准备直接去增援怛罗斯城,不料他们准备渡河的木桥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了,侯梅德便率军沿河向东而行,他们已经发现了有大队人马的踪迹,正紧张时,忽然听见了鼓声从南面传来。

    侯梅德是穆斯林手下的四虎将之一,排名第三,次于齐雅德和进军信德的伊布拉欣,而排名第四的大将拉舍尔目前镇守木鹿。

    侯梅德也是呼罗珊人,今年约四十岁,和阿布.穆斯林是儿时好友,他曾经是倭马亚王朝的喀布尔总督,穆斯林在呼罗珊起兵后,他便率五千军从旁遮普赶来投奔穆斯林,一直跟随穆斯林与倭马亚王朝的军队作战,立下了赫赫功劳,这次平定河中什叶派教徒的叛乱,他负责镇压小史国,仅用一个月便平息了叛乱,杀人无数,这一次,他作为先锋赶来石国,若取不了拓枝城,便去守住怛罗斯城,准备从后面牵制唐军西进。

    他一路顺利,却没有想到会在白水河遭遇到唐军,侯梅德在最初的慌乱后很快便稳住了军队。

    他立马在森林边搭手帘向唐军望去,唐军已经退到三里之外,空出了一片草原,显然是想和他一战。

    侯梅德慢慢眯起了眼睛,唐军人数不多,基本上和他相仿,估计也是想去怛罗斯,这是一次机会。

    侯梅德非常自负,他手下三千精骑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兵,战斗经验丰富,是呼罗珊军的精锐,上次和高仙芝的战役中,他们也参战了,结果他们从侧翼一举击溃了唐军。

    正是上一次的大胜使他对唐军有了一丝轻视,唐军或许装备不错,但他们斗志不高,也仅仅强于粟特人的军队,和大食军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准备作战!”

    侯梅德一声高喝,三千大食军刷地提起了长矛,动作整齐划一,表现出了高超的军人素质。

    “列队前进!”

    大食军缓缓行军,三千骑兵分为五排,每排六百人,间距两丈,仿佛经过周密丈量过一样,他们每人配有十支短矛,每支短矛重约七斤,用精铁打制,靠臂力投掷远,三十步外距离刺穿敌人,这是大食人对付拜占庭重甲骑兵的最锐利的武器。

    骑兵开始变成了小跑,一手执盾,一手举矛,依然队列整齐,手中的尖利短矛在阳光下熠熠闪烁着寒光。

    李光弼率领的这支军队是来自石堡城的天威军,最早是陇右军,长年与吐蕃人作战,也同样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配备着角弓弩,有效杀伤射程有百步之远,唯一的缺点就是上弦慢,在百步内最多只能发射两次,为了弥补这个弱点,每名唐军又配有弓箭一副,适合短距离射击,其次便是刀、矛和盾,装备齐全。

    尽管这支唐军是第一次和大食人作战,但他们丰富作战经验使他们一眼便看出了大食军的优势和弱点。

    训练有素就不提了,能在奔跑中保持着整齐的队列,连吐蕃人都办不到,显然他们整体配合十分娴熟,仅从这一点,这就是一支劲敌,其次他们没有弓箭,每人都拥有多支短矛,在短矛之外又有一杆长矛,由此可推断,短矛是他们的投掷武器,短矛的射程上不如弩箭,这一点上唐军略微占优,大食的马却似乎很健壮,高大强健,这比吐蕃人的高原马要厉害得多,甚至比唐军的马还要快上一筹。

    但他的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他们铠甲,均是紧身皮甲,这种皮甲是抵不住唐军的弓箭,李光弼看出了大食军的弱点,他立刻下令道:“摆偃月阵!”

    唐军军旗挥动,开始迅速调整阵型,调整成中间重两头轻,略带弧形的月牙形军阵,中间是五排,两边是两排,这样便能保证弓箭的最大密集度,而前两排的唐军则执巨盾,这是为了防御大食人利矛。

    唐军也缓缓向前推进,手执弩箭,用两腿控制着战马,保持着严密地阵型,两军越来越近,嘶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鼓声隆隆作响,鼓舞着各自士兵的士气。

    两百步.....一百五十步....一百步,已经进入唐军弩箭的杀伤范围,大食军刷地举起盾,但李光弼并没有下令射箭,他目光锐利的盯着大食人的盾,仿佛看透了这些盾牌,在百步时这些盾牌能抵挡住唐军的硬弩,唐军已经止住了步伐,严阵以待。

    八十步了,李光弼还是没有下令,不少唐军的手心都浸出了冷汗,这是他们多年作战从来没有过的,竟然在八十步还没有放箭。

    这时,大食军陡然加速,队列的间距开始拉大了,但队列依然整齐,这是侯梅德的高明之处,在最后关头将间距拉开,这样唐军弓箭的杀伤面积就小了。

    战马奔腾,骑兵呼喊着向唐军铺天盖地杀去,六十步,李光弼横刀一指,大吼一声:“平射!”

    第一排的千支箭平射而出,这就是六十步的优势,不须再射抛物线,直接平射,箭如劲雨,呼啸着向大食骑兵群射去,强劲的弩箭射穿了大食骑兵的盾牌、射穿了皮甲,直透身体,战马扑地摔倒,骑兵惨叫着从马上摔倒,瞬间人仰马翻,近二百人被射翻,大食进攻的势头为之一挫,紧接着第二轮第三轮的两千支箭也射到了,六十步内,三千大食军损失了五六百人,就在三轮箭刚射完,李光弼立刻下令,“雁行阵!”

    唐军的偃月镇忽然散开了,在大食军的短矛没有投出前,迅速向两边拉开,仿佛一支倒八字形的大雁北归,唐军的变阵令侯梅德措手不及,他本来见唐军前两排手执巨盾,似乎就是为了抵挡他们的投矛,令他心中窃喜,大食人短矛锋利无比,力量强大,没有任何盾牌能抵挡住,而唐军的阵势密集,正好让他们的飞矛雨屠杀。

    可是唐军在五十步时突然变阵,侯梅德已经来不及调整了,只得下令道:“投矛!”

    大食骑兵纷纷振臂投掷,数千支短矛交织成了一片密雨,在空中飞舞,尽管声势骇人,但大多数骑兵都是在五六十步外投掷,尽管有战马助力,但大多数短矛都没有能抵达唐军阵地,只有最前面的数百支短矛射到了,最后的部分唐军来不及分走,劲力迅猛地锐利短矛刺穿了他们的盾牌,数十名唐军也惨叫着落马,短矛刺穿了他们的身体。

    唐军显然没有打算和大食军硬拼,他们以五十人为一队,各自灵活作战,尽量用弓箭从大食军的侧面射击,他们时而互相配合,溶为一体,而是分散开来,各自作战,虽然看似散乱,但仿佛有一根绳将他们牵在一起,形散而神不散,这绳子便是唐军的指挥旗,旗帜不断变幻出各种组合,指挥着唐军攻击大食的薄弱环节。

    唐军的这种灵活作战方式显然就是大食骑兵队列作战方式的克星,这种队列作战方式是对付拜占庭的方阵而设计的,在集团对集团作战中,这种队列作战十分犀利,能形成密集一致的矛雨,大量杀伤敌人,但对分散作战的唐军,它的整体优势就没有能发挥出来,相反,它笨拙迟缓的薄弱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李光弼的军事能力所在,他能因地制宜,随时调整战术,找到敌军的薄弱点进行攻击,这便是他六十步放箭的目的,宁可少放一轮箭,也要在敌军来不及变换阵势之时,攻击它的薄弱环节,这时大食军再变换阵型就被动了,唐军不会给他们机会从容调整。

    唐军灵活的小规模多点进攻,使大食军的队列开始乱了,他们也渐渐变得和唐军一样各自为阵,他们这是真正的各自为阵,没有统一指挥,没有互相配合,显得凌乱不堪,大食军渐渐处于下风。

    这时,李光弼见时机已到,他立刻下令:“射火箭!”

    一支火箭腾空而起,拖着长长的黑烟从空中划过,大食军身后的森林里忽然杀出了二千唐军骑兵,他们却是队列整齐,排成一个完整的方阵,战马疾速,唐军杀气冲天,向大食军席卷而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6632 96633 96634 96635 96636 96637 96638 96639 96640 96641 96642 96643 96644 96645 96646 96647 96648 96649 96650 96651 96652 96653 96654 96655 96656 96657 96658 96659 96660 96661 96662 96663 96664 96665 96666 96667 96668 96669 96670 96671 96672 96673 96674 96675 96676 96677 96678 96679 96680 96681 96682 96683 96684 96685 96686 96687 96688 96689 96690 96691 96692 96693 96694 96695 96696 96697 96698 96699 96700 96701 96702 96703 96704 96705 96706 96707 96708 96709 96710 96711 96712 96713 96714 96715 96716 96717 96718 96719 96720 96721 96722 96723 96724 96725 96726 96727 96728 96729 96730 9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