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兰轻轻松了口气,她面对太阳跪了下来,心中默默地祈祷,“无比神圣的阿胡拉马兹主神,为了保住圣庙,我不得不将您的圣物交给敌人,但我的心没有半点不洁,没有半点对你的不敬,主神啊!我愿接受您的一切惩罚,保佑你的信徒吧!”

    她站起身,转身对曼苏尔伸出了手,红色的火焰宝石在她手掌上熠熠闪光。

    “你拿去吧!”

    “不!”

    曼苏尔缓缓摇头,“我要你亲手把宝石献给阿拔斯哈里发陛下!”

    ........在粟特九国中,距离石国最近的并不是康国,而是东曹国,它是粟特九国中的一个小国,人口不足十万,在大食人的东扩中,它也不例外地被征服了。

    这次唐军西进便是以药杀河为界,药杀河以东以北被唐军控制了,而以西以南则是大食人的势力范围。

    而东曹国便是位于紧靠药杀河的大食势力范围内,是撒马尔罕前往石国的必经之路,另外,在东曹以南的波悉山,有着倭马亚王朝著名的波悉银矿,它所产的银占倭马亚王朝铸银币所需的两成。

    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这座银矿也成为了它的重要财政来源,因此在波悉山脚下大食人修建了一座城池,当地人称为波悉城,而大食人则称它为银城,那里驻扎着两千大食军,监督着近五万奴隶替他们开采银矿。

    唐阿战争爆发,为了保住这这座重要的银矿,阿布.穆斯林又向银城增兵三千,使它的总兵力达到五千。

    在秋收节这一天,东曹国也同样得到了唐军的礼物:一尊阿胡拉马兹主神的雕像,但不久也同样被大食士兵毁掉了。

    这种刚刚得到便失去的感受给东曹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一连几天,来自四面八方,数以万计的国民聚集在王宫前,以沉默来抗议正王对大食的投降。

    王宫里,东曹国正王苏提那正在接待两名特殊的客人,一个是石国国王特勒的弟弟费尔恩,而另一个则是唐军大将白孝德。

    费尔恩是受石国国王特勒的派遣,来劝说苏提那投降大唐。

    “国王殿下,你应该也看到了,你的臣民聚在你的王宫旁已经三天了,他们在诉说他们对大食的愤怒和对你的不满,我兄长希望你能效仿石国,重新向大唐天可汗效忠,这是你的一次机会,大唐会以它博大的胸怀饶恕你过去的不忠。”

    在大食东扩前,东曹国实际是石国的附属国,他们国王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去拓枝城向石国国王表示效忠,尽管大食东扩后,东曹国摆脱了石国的控制,但历史渊源使石国对它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苏提那今天近六十岁了,年纪渐老使他变得更加胆小,他对大食充满了畏惧,这种畏惧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臣民的抗议和费尔恩的劝说都没有什么效果,他低着头一声不吭。

    这时,一旁一直沉默的白孝德看出了这个老国王心中的顽固,他不想再多说什么了,便站起身对费尔恩道:“既然国王不肯投降大唐,我们也不必再勉强他了,我们这就回去复命吧!”

    费尔恩叹了一口气,又忍不住再劝他道:“国王殿下,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你悔改吧!”

    苏提那缓缓摇了摇头,用一种很低微,但又十分坚定的语气道:“我的军队已经效忠撒马尔罕,我没有选择余地了,你们走吧!”

    苏提那的最终拒绝给东曹国带了另一种结局,两天后,两万唐军先锋抵达了距离东曹约一百五十里的另一个小国俱战提,俱战提国王不战而降,两万唐军从俱战提渡过了药杀水,浩浩荡荡杀向东曹国,与此同时,大食军先锋大将齐雅德也率领三万混合军,从撒马尔罕赶到了东曹国。

    唐阿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即将爆发。

    (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二章 深入虎穴

    一支约三百人组成的唐军骑兵在山峦之间的沟壑中奔驰,波悉山是外阿赖山的一部分,延绵千里,南面便是吐火罗诸国,而北面则形成了著名的费尔干盆地。

    波悉山盛产白银,南北都有大银矿,埋藏浅、品级高,易于开采,是大食最主要的银矿来源。

    此刻唐军飞驰在波悉山的最西面,两边低缓的山坡上是浓密的森林,秋意染尽,丛林呈现出一派色彩斑斓的迷人景象,但唐军却没有心思去欣赏这美丽的秋色,他们快马加鞭,向银城方向疾驰而去。

    斥候校尉秦海阳是这次任务的执行者,他的任务便是探查银城的驻防情况,为唐军拿下银城做前期准备。

    “校尉!”

    一名熟悉地形的石国士兵飞驰来禀报:“前面二十里便是骆驼山哨卡,过了哨卡便到哨卡再向前五十里便到矿山。”

    “可有烽火台?”

    “去年我经过这里,那时没有烽火台。”

    秦海阳沉吟了片刻,去年唐军还没有进军石国,大食军没有任何威胁,那时是没有必要建立烽火台,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食军已增兵银城,这个时候建立烽火台的可能姓已经大大增强了,一旦自己被烽火台发现,那探查银城的计划就将化为泡影。

    想到这,秦海阳立刻命令两名斥候道:“去探查前方敌情,看看有没有峰火台存在。”

    两名斥候答应一声,催马前去了,秦海阳转身命令其他人道:“就地下马休息等候。”

    唐军们纷纷下马休息,秦海阳休息了片刻,又吃了点干粮,他看了看周围的山势,从他的经验来说,这种山体应该不止一条路才对。

    他将一名石国士兵招来,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展开地图问道:“从这里到银城只有这一条路吗?”

    这名石国士兵都是猎户出身,对这一带的路十分熟悉,他摇摇头,道:“倒是还有两条小路,但山高坡陡,道路艰绝,人可走,马难行。”

    他话音刚落,前方突然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本来都躺在地上休息的唐军纷纷跳了起来,张弓搭箭,紧张地注视着前方。

    片刻,拐弯处出现了两个黑影,渐渐走近,正是刚才去探路的两名唐军,众人一颗心放了下来,两名斥候飞驰上前禀报道:“前方悬崖上有哨塔,也有烽火台,过去必然被发现。”

    “那晚上过去如何?”

    斥候摇摇头道:“密林中藏有活动暗哨,晚上也难过去。”

    秦海阳眉头皱成一团,这可怎么办?这时,石国士兵忽然想起一事,急道:“校尉,还有一条路可以过去,就是远了一点,需要绕行密水,比从这边直走银城要远两百里,好处就是没有巡哨。”

    秦海阳想了想,便断然下令道:“那好,就走远路!”

    唐军纷纷上马,跟随着石国士兵向另一条崎岖的山路疾驰而去。

    .........密水是发源于波悉山流向河中诸国的最重要的一条大河,最终流入阿姆河,米国、康国、西曹、何国、东安国以至安国都位于密水河畔,可以说密水就是河中诸国的母亲河。

    密水从波悉山南麓奔腾而来,出了波悉山后立刻变得平缓宽阔,极利于航运,从银城运往撒马尔罕的粗银锭就是走水路,密水在波悉山分为南北两条支流,银城便位于北支流的中段,但这一段支流水流湍急,无法行船,一直要到五十里外才能行船,因此银城的大食军便在可以行船处修建了一座码头,骆驼队需要先将银锭从银城运到码头。

    这天上午,码头上面人声嘈杂,一队队奴隶正将成箱的银锭搬运上船,数百名大食军手执长矛,警惕地在码头周围来回巡逻。

    接到大食国内的命令,银城近百万斤粗银锭和一部分金锭要运往撒马尔罕,这是银矿近三年的铸造量,由于大食内战,银锭一直存放在银城内,这次唐阿战争爆发,大食维齐尔便下令将库存银锭运回库法。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6281 66282 66283 66284 66285 66286 66287 66288 66289 66290 66291 66292 66293 66294 66295 66296 66297 66298 66299 66300 66301 66302 66303 66304 66305 66306 66307 66308 66309 66310 66311 66312 66313 66314 66315 66316 66317 66318 66319 66320 66321 66322 66323 66324 66325 66326 66327 66328 66329 66330 66331 66332 66333 66334 66335 66336 66337 66338 66339 66340 66341 66342 66343 66344 66345 66346 66347 66348 66349 66350 66351 66352 66353 66354 66355 66356 66357 66358 66359 66360 66361 66362 66363 66364 66365 66366 66367 66368 66369 66370 66371 66372 66373 66374 66375 66376 66377 66378 66379 6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