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杨国忠的建议不过是个巧合,正好让他得到一个借口罢了,但这还不够,皇长孙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军阀支持,而这个人就是东宫党的领袖人物李庆安。

    李隆基看了看眼前的玉牒,下面便是李庆安的封赏了,正如高力士所言,独孤明月之事不会影响到李庆安的仕途,李隆基对李庆安的封赏早就华清宫时便决定下来了,刻成了玉牒,虽然昨天他没有得到独孤明月,让他心中恼恨,但李庆安的封赏却是事关他大唐江山的后继和延续,两者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下面是李庆安。”

    崔平立刻高声喝道:“陛下宣李庆安。”

    大殿上微微一阵搔动,终于轮到李庆安了,李庆安大步走出朝班,来到玉阶前深施一礼,“臣李庆安参见陛下!”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让李爱卿久等了。”

    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高了嗓音道:“李庆安收复碎叶,平息突骑施之患,怛罗斯一战击败大食,恢复我大唐对昭武九国的宗主国地位,功在社稷,朕决定册封其为安西郡王,加封骠骑大将军,实封八百户,另加封你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这个加封令大殿里一片哗然,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尚书左仆射其实也是个虚职,没有实权,这个安禄山的校检兵部尚书,以及高仙芝的校检工部尚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高了一品,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把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抹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李庆安竟然拜相了,震惊、嫉妒、羡慕、惊喜,各种神情在朝臣们的眼中迸现,没有一个人能泰然处之。

    甚至李林甫也吃了一惊,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隆基说得第四个相国竟然是李庆安,这是什么意思?他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

    李庆安虽然入相,但他远在安西,实际上并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对朝廷政务没有什么影响,但入相本身的意义却十分深远,他不仅超越了安禄山和高仙芝,成为节度使第一人,而且他是东宫党的领袖,他入相对皇长孙的实力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上先前的李岘、韦涣、裴旻,这样就确保皇长孙的东宫党为朝廷第一势力,再有李庆安与王珙的结盟,这样一来,又无形中通过李庆安把东宫党和相国党连成了一片。

    这就是李隆基安排李庆安入相的目的,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着实高明之极,所以他才会派庆王坐镇安西,以掣肘权势膨胀的李庆安,这里面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李庆安的入相不仅让李林甫感到意外,杨国忠和张筠也同样震惊不已,但李庆安的入相已经难以分二人的心了,刚才李隆基宣布立皇长孙为储君的消息还久久地回荡在他们的心中,让他们一直难以平静,他们已经意识到,朝廷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他们将何去何从?

    但影响最大的却是朝堂中的几名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竞争关系,竞争谁为大唐第一节度使,哥舒翰就不说了,他连郡王都没有封上,心中再是不满也无可奈何,关键是高仙芝和安禄山二人。

    他们同样身为郡王,虽然高仙芝在散官上比安禄山高那么一点,但校检工部尚书又比校检兵部尚书低了一些,所以他们俩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且剑南毕竟不是东北重镇,无论在资源和兵力上都不能和范阳相比,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安禄山为第一,但李庆安的拜相如横空出世,使高仙芝和安禄山都惊呆了。

    高仙芝心中有些酸楚,李庆安是他的老下级,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却没想到他最后竟超越了自己,尽管心中酸楚,但他还是为李庆安感到高兴,安西在他的统领下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安西将士们都有了收获,这让安西出身的高仙芝既感到欣慰,又有点遗憾,毕竟不是他把安西军带入辉煌。

    而安禄山就大不相同,他的心中只有嫉恨,无边无际的嫉恨,李庆安得到的职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能拜相,却又不用离开安西,他最害怕之事便是被调入朝廷,但他最渴望之事,也是入朝廷为相,这两者似乎十分矛盾,永远也难以调和,但这么矛盾的事情,在李庆安身上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安禄山心中失衡了,那嫉妒的眼光无以掩饰地盯着李庆安。

    大殿中一片窃窃私语声,李庆安心中封王的喜悦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带来了入相的漫天疑云,仿佛雾里看花般的疑惑,对于他,入相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之事,那极可能是李隆基夺取他军权的后着,但他没有时间考虑李隆基的用意,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对策,他立刻躬身谢恩道:“臣李庆安谢陛下隆恩!”

    李隆基注视着李庆安,徐徐道:“你的眼睛告诉朕,你有话想说,说吧!朕想听一听。”

    李庆安知道是自己刚才的瞬间疑惑被李隆基发现了,封王拜相,这是何等风光之事,他眼中应是激动和狂喜才对,可他没有狂喜,却是迷惑和疑云,这会让李隆基心生警惕,该怎么回答他。

    李庆安心念转得极快,他立刻道:“陛下,臣是有一件请求想得到陛下同意,只有有些犹豫是该说,还是不该说!”

    “什么事?你说。”

    “臣听说大食亲王特使已到长安,臣知道来使极为重要,臣愿为接藩使,请陛下恩准!”

    “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事,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朕准了!”

    “臣谢陛下!”

    李庆安缓缓退下,李隆基一直望着他进入朝班,这才放下李庆安之事,高声对众臣道:“下面,朕要宣布三件大事!”

    .........

    (未完待续)
------------

第二百八十七章 有使远来

    二月十一曰的朝会注定将成为中唐的一件大事,在这次朝会中不仅册封了两名郡王.扩充了相国,更重要是,空虚了两年的东宫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皇长孙李俶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孙,改名李豫,成为大唐的储君,而他的父亲,前太子李亨也被改封为雍王,准他入东宫,早晚教诲储君处置国事。

    上午,随着大朝结束,一个个重大的消息俨如长了翅膀一般,飞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轰动朝野,成为长安各大酒肆、茶楼中所议论的焦点话题。

    务本坊的独孤府上前喜气洋洋,大门口,张灯结彩,这不仅是准备庆祝他们家老爷荣升司农寺卿,更是要彰显独孤府的姑爷将升为郡王,府门外台阶下,十几名家人点燃了一堆火,另外几名家人正在用刀削砍着长长的竹竿,将它们砍成一尺长的竹节,这便是在准备爆竹,尽管李庆安已经将火药运用到战争,但他的家人却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来庆功。

    喜欢热闹的明珠自然不会被遗忘,她怀着早抱了五六根爆竹筒,在焦急地等待着。

    “刘管家,你派人去了吗?到底有没有消息啊!”

    “二姑娘不要着急,我早已经派人去了,现在朝会应该散了。”

    明珠心急如焚,李庆安能否如愿升为郡王,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升为郡王就不是普通大臣了,姐姐可以为王妃,那他就还能有侧妃不是?

    “来了!来了!”

    有人指着远处大喊,只见几名家人飞奔而来,远远便挥舞手臂大叫:“升了!升了!”

    明珠高兴得一蹦多高,将手中的竹筒全部扔进火中,片刻,‘噼啪!’声大作,竹筒爆裂,将一串串火星震入天空。

    报喜的家丁气喘吁吁跑来,道:“姑爷不仅被封为安西郡王,听说还入了相位。”

    管家和家人们都合不拢嘴,乖乖!姑爷还当相国了,这简直是出人意料啊!明珠眼睛蓦地瞪大了,半响她‘啊!’的一声大叫,转身就向府里跑去,口中大喊:“姐姐,不!王妃,不!相国夫人......”

    “二姑娘,舅老爷也荣升兵部侍郎了。”报信家人急忙补充道。

    “娘,舅舅也升了!”

    下人们捂着肚子笑成了一团。

    ......中午时分,一队由数百头骆驼组成的队伍缓缓驶进了长安明德门,长安民众好奇地打量这支服饰奇怪的队伍,他们个个身着黑色长袍,头上缠着大盘头布,和他们所见到的胡人大不相同。

    这支胡人队伍便是万里跋涉,从大马士革来到长安的大食特使一行,为首的使者正是大食帝国的第二号人物曼苏尔。

    他从大马士革出发,渡过阿姆河后没有走粟特地区,而是穿过吐火罗抵达葱岭守捉,他原本有三千骑兵护卫,但唐军拒绝了大食骑兵入境,曼苏尔无奈,只得命他的护军驻扎在吐火罗,而他则在唐军的护卫下,越过安西,穿过河西走廊,历时近三个月,终于来到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长安的雄伟壮丽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进了城门,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大城的大唐都城,城中的繁荣的景象和笔直宽敞的朱雀大街,以及大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给他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曼苏尔默默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他一路东来,在陇右就饱览了大唐的富庶和繁盛,郁郁葱葱的山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长安的盛况更让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多年后,当曼苏尔继任哈里发,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一座能和长安相比的伟大城池,在他手中,巴格达诞生了,可令曼苏尔遗憾地是,无论是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还是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达,都远无法和长安相媲美。

    曼苏尔还在河西时,负责接待外藩来朝的鸿胪寺便得到了消息,只是没人知道曼苏尔在大食的地位,更不知道大食是不能和康国石国等粟特小国相提并论的国度,除了边疆重臣外,大唐朝野对大食的定位普遍不高,仅将它视为与吐蕃同等大小的国度,连突厥、回纥这样疆域万里的国度都要大唐来册封其可汗,更不用说一个遥远神秘的西方之国了。

    曼苏尔到咸阳时,来迎接他的是鸿胪寺典客署令杨旺,应该说这个礼节有点偏低了,这就像后世外交部的一个司长去机场迎接大国的副总统来访一样,但曼苏尔不露声色,脸上没有表现出半点不满,他很快便知道这并非是唐朝无礼,而应该是唐朝的一种优越心理,用杨旺的话说,能派人来迎接他就算是高规格了,如果是粟特诸国的国王进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迎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396 13397 13398 13399 13400 13401 13402 13403 13404 13405 13406 13407 13408 13409 13410 13411 13412 13413 13414 13415 13416 13417 13418 13419 13420 13421 13422 13423 13424 13425 13426 13427 13428 13429 13430 13431 13432 13433 13434 13435 13436 13437 13438 13439 13440 13441 13442 13443 13444 13445 13446 13447 13448 13449 13450 13451 13452 13453 13454 13455 13456 13457 13458 13459 13460 13461 13462 13463 13464 13465 13466 13467 13468 13469 13470 13471 13472 13473 13474 13475 13476 13477 13478 13479 13480 13481 13482 13483 13484 13485 13486 13487 13488 13489 13490 13491 13492 13493 13494 1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