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刚起身要走,李庆安又叫住了他,“阿布思将军,你准备从哪里回去?”
阿布思苦笑一声道:“不瞒大将军,我命我的下属向西奔逃,估计安禄山向西追去了,我准备从东走,出潼关走河东回朔方。”
李庆安沉吟一下道:“你不要小看了安禄山,他若从西面追不到你,必然会猜到你走潼关,很难保证他不会在潼关或者河东拦截你,最好你扮作我安西小兵过去。”
说到这,李庆安回头对亲兵都尉江小年道:“你辛苦一趟,带几十个弟兄,去河东考察移民的进展情况,半个月便可。”
李庆安又回头对阿布思笑道:“就委屈阿布思将军扮作我安西小兵,这样,你就能平安回到朔方。”
说完,李庆安又走出大帐,吩咐亲兵道:“把我的‘乌云’牵来!”
他亲兵立刻牵来一边通身乌黑、雄骏之极的阿拉伯马,这是李庆安最心爱的五匹战马之一,原是大食军大将齐雅德的战马,被唐军缴获,李庆安将战马交给了阿布思道:“你骑这匹战马走,可助你一程之力,祝你一路顺利,我们北庭相见!”
阿布思心中感动之极,他向李庆安深深行一礼,大恩不言谢,他牵过战马跟随江小年一行向营外走去,走出营盘,他换了安西军的小兵军服,翻身上马,众人催马向东而去。
“驾!”阿布思两腿一夹,这匹阿拉伯马如箭一般的飞射而出,迅疾无比地向东疾奔而去,一队唐军加快速度,片刻间他们便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一个月后,李隆基的旨意下发到了朔方,调阿布思部的两万骑兵前往范阳,协助安禄山攻打契丹,可就在这时,阿布思部突然叛逃漠北,十余万部族老幼在一夜之间消失,遁入了大漠。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九十一章 燃眉之急
失去了李泌,却得到了阿布思的同罗军,这一失一得都是李庆安没有想到的,而且答应阿布思的同罗部去北庭,自己只看中了他精锐的骑兵,同罗部去北庭会引来的一系列政治后果他却没有仔细去考虑,在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这个决定有点草率了,但后悔已经来不及,只得静观其变了。
当天晚上,李庆安没有返回长安城内,便直接在军营中休息了。
次曰一早,一名中官找到了李庆安,让他立刻进宫,李隆基召见他商议吐蕃战役。
当李庆安的马车和百名亲卫行明德门时,他却无法前行,前方约有数千逃难而来的灾民堵住了城门,哭喊声此起彼伏,面黄肌瘦的老人、衣衫褴褛的妇孺、哀声叹气的男人,一双双哀求的目光令人揪心,这时,李庆安的一名亲兵跑到车窗前禀报道:“大将军,这是从河东晋州和绛州逃来的难民,他们那里去年大旱,颗粒无收,正逢青黄不接时,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
“去看看!是谁在管理城门,为什么不让他们进城?”
亲兵奔去了,李庆安目光沉重地望着这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灾民,他不由想起前年去河南道视察灾民,一样的饿殍遍野,这里面有天灾,但更多却是[***],无休无止的土地兼并,使大唐农民失去生存的土地,使他们抵抗灾难的能力变得异常脆弱,稍有灾难便难以生存下去,纷纷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这便是李隆基肯把河东民众迁移安西的根本原因,实在是问题太严重,农民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远处他隐隐看见京兆尹的衙役和金吾卫士兵在驱赶灾民,用棍棒乱打,仿佛赶鸭子一般,将一群群企图冲进城的灾民们打散,不少人被打得头破血流,几十名少年被打翻在地,他们爬起来拼命向城门内奔跑,仿佛只要跑进城门洞,他们就有生存的希望,一双双眼睛是那么充满渴望,是那么急切,但金吾卫的棍棒却无情地打破了他们的希望,几名少年满脸鲜血,嘶声叫喊着被木棍架了出来,扔进了护城河中,在城门洞口,一名军官和一名金吾卫将军骑在马上,指挥着士兵和衙役驱赶难民。
那名金吾卫将军李庆安认识,叫做徐芳正,当年是千牛卫的郎将,现在已经升为将军了,但那名高官他却不认识,看样子至少是京兆少尹。
片刻,他的亲兵奔来禀报:“大将军,城门口是新任京兆尹鲜于仲通,他说不允许灾民入城冲击粮价。”
“原来是他!”
李庆安不由有些微微动怒了,这个鲜于仲通是昨天下午才正式上任京兆尹,数千灾民要进城乞食,这么严重的问题,他只会用棍棒驱赶吗?若激起民变,这个责任他又担得起?
李庆安下了马车,翻身上马,灾民们见他似乎是个高官,纷纷围了上前,数百人老人妇孺跪在地苦苦上哀求道:“军爷,求求让我们进城吧!再没有吃的,我们要活不下去了。”
李庆安见灾民中有大群孩子也跪在地上,一个个瘦骨伶仃,眼中充满了一种饥饿的哀苦之色,李庆安心中不忍,回头对亲兵们道:“把干粮袋散发给孩子。”
士兵们纷纷从马上解下干粮袋,走进饥民中分给了大群孩子,难民见李庆安表现出了善意,更加群情激荡,他们听士兵说这是安西节度使大将军,顿时求生的希望在他们心中燃烧,再没有人去冲击城门,男女老幼全部围拢上来向他述说灾情,喊声和哭声连成一片,一名离李庆安最近的年迈老者泣道:“但凡有一点活路我们就不会来长安乞食,四个月滴雨未下,一个冬天,晋州的树皮都扒得差不多了,新长出的野菜也挖掘殆尽,整村整乡人逃亡,有的去太原府,但更多人逃亡关中,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求大将军给圣上说说,给大伙儿赈粥,给大伙儿一点活路吧!”
“大将军,求求你了!”难民哀求声一片。
这时,京兆尹鲜于仲通发现有人出面了,他看见了马车上有节度使的旌节,一下子便猜到是李庆安到了,鲜于仲通是前任剑南节度使,因大败于南诏吐蕃联军而被高仙芝取代,被贬为梓州长史,但在杨国忠的担保之下,他又起死回生,被任命为京兆少尹,昨天更是升官为京兆尹。
和所有的杨党成员一样,鲜于仲通对李庆安也充满了担忧和警惕,城门处的难民风波若处置不好,极可能会被李庆安抓住把柄,向圣上弹劾自己,再次威胁到自己的刚刚得到的官位。
鲜于仲通连忙对金吾卫将军徐芳正低声说了几句,徐芳正立刻喝止住士兵动武,鲜于仲通催马上前大喊道:“大将军,请听我一言。”
“你说吧!”李庆安冷冷道。
鲜于仲通有些为难了,他们中间可隔着千余名难民呢?这可怎么谈,他见李庆安态度冷淡,只得硬着头皮道:“大将军,圣上曾有旨意,河东灾民只准就食于陕州和河南府,不得进京,我为京兆尹,只能遵循上意,顾不准他们进城,请大将军见谅!”
“那按鲜于使君的意思,这些难民就让他们饿死在长安城外外,或者把他们赶出京兆府的管辖地,就和鲜于使君无关了,对吗?”
鲜于仲通叹了口气道:“我明白大将军的意思,我会在城外搭粥棚赈灾,但大将军可曾想过,这只是第一批难民,以后还会有大批难民陆续赶到,我若让他们进城,那后面的难民怎么办?如果让他们全部进城就食,这个责任我担不起,大将军想必也不会担,所以烦请大将军不要干涉我京兆尹的事务。”
李庆安冷笑一声道:“我可不敢干涉鲜于使君的政务,但迁河东、河南、关中三十万户去安西,这也是圣谕天下之事,这批难民安知会不会就是将来迁移安西的民众,鲜于使君,如果他们是迁移安西之民,那这就是我的事,我就要过问,鲜于使君,你也曾是剑南节度使,应知干涉军务的后果,你自己考虑吧!”
鲜于仲通见李庆安态度横蛮,口气强硬,心中着实为难之极,可让这些难民进城,他又万万不敢,无奈,他只得对李庆安拱手道:“那请大将军给我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合理,我一定照办!”
其实李庆安要的就是他这句话,他也知道难民进城会引发搔乱,更清楚准不准难民进城确实是鲜于仲通的权限,自己若做的过分,那就是越权了,他见鲜于仲通已经表现出合作的态度,便道:“既然鲜于使君说会搭粥棚赈灾,那请让我看一看鲜于使君的切实措施,不要让我等只看到棍棒和驱赶,而看不见粥锅及帐篷,我想鲜于使君若能把这些事情做在前面,那这些难民谁又会进城去四处乞食呢?鲜于使君以为这个建议合理吗?”
鲜于仲通刚刚上任,尚不知自己能动用多少粮米和帐篷,再加之这些难民来得突然,所以他一时还来不及安排赈灾,现在李庆安摆明了要干涉此事,他只得对手下衙役道:“速去通知万年长安两县,就说是我的命令,命令他们立刻在城外搭粥棚赈灾。”
吩咐完,他又拱手对众难民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已经安排在城外赈粥,请各位乡亲耐心等候,很快就会有粮食运来。”
明德门外顿时欢声雷动,数千难民纷纷向李庆安磕头谢恩,在他们眼中,这是李庆安替他们解决最紧迫的饥饿问题,而不是那位骑在马上的官老爷!
李庆安对众难民抱拳笑道:“各位乡亲,朝廷准备迁三十万户中原之民去安西,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在安西,每户人家都会有自己的土地,每户不会低于三十亩,只要大家辛勤耕种,就绝不会有饥荒,全家衣食无忧,孩子们还能免费读书,老人有官府供应粮米,也不会有人来侵占你们土地,我欢迎大家去安西安家。”
数千难民再次爆发出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李庆安虽然没有没有给予他们急需粥和帐篷,但李庆安却给了他们更珍贵东西,那就是希望。
在民众们激动的鼓掌声中,百名亲卫保护着马车,缓缓驶进了明德门。
........在兴庆宫御书房的议事堂内,李隆基正和哥舒翰以及几名相国商议出兵吐蕃一事,这是一场临时召开的会议,起因是李隆基记错了接见大食特使的时间,他提前一个时辰来到大同殿,却得知要一个时辰以后,接见才开始,作为帝王,李隆基当然不会承认自己记错了,于是,他便召开了这次政事堂临时会议。
李林甫因身体缘故没有来参见,杨国忠、张筠、陈希烈、韦见素、杨慎衿和刚刚升为相国的王珙以及新储君李豫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战役的另一名主要人物,安西节度使李庆安已经派人去叫了,应该很快就会到来,在具体谈军务之前,李隆基关心的是朝廷的钱粮能否支撑这次战役,根据哥舒翰的计划,这次战役将调河西及陇右共十五万大军参战,另外,李庆安也承诺将调五万安西军配合陇右军的作战,这样就是二十万大军,原定是深秋十月开战,但由于李庆安异议和高原特殊的气候,作战计划便提前到了七月,作战期约三个月时间,这样便需要调粮一百万石,其中七十万石供应陇右,三十万石调往安西,再考虑到路上运输消耗,朝廷至少需要筹集粮食一百二十万石,以及军饷、兵器、帐篷、草料等大量军需物资,此李庆安还提出了五万担茶叶的要求,这是因为安西军军粮不足时,便以牛羊为主食,军中急需茶叶。
这时,李庆安也赶到了,他悄而无声地站在队列中,听取各个重臣的意见,杨国忠作为太府寺卿,掌管储存钱粮的太仓和左藏,他正在解释粮食的筹备情况。
“陛下,臣昨天下午仔细盘查太仓及关中各大粮库的存粮,共合计出粮食六十万石,考虑到春天河东灾民会大量涌入关中,那最多只能拿出四十万石粮食。”
“杨尚书,你这五十万石粮食哪里够用?”
哥舒翰忍不住打断了杨国忠的话,怒道:“我按一百万石做计划已经是最低的要求了,吐蕃高原的情况你是不了解,道路艰险,体力消耗极大,如果遇到恶劣天气,这场战役极可能还向后推迟,那时没有军粮跟上,十几万大军就将陷入饥饿之中,如果一旦因粮食断绝造成全军溃败,吐蕃军就将长驱直入,那时不但河湟尽失,吐蕃军还会打进陇右,那时谁来保护你杨尚书的万贯家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8503
78504
78505
78506
78507
78508
78509
78510
78511
78512
78513
78514
78515
78516
78517
78518
78519
78520
78521
78522
78523
78524
78525
78526
78527
78528
78529
78530
78531
78532
78533
78534
78535
78536
78537
78538
78539
78540
78541
78542
78543
78544
78545
78546
78547
78548
78549
78550
78551
78552
78553
78554
78555
78556
78557
78558
78559
78560
78561
78562
78563
78564
78565
78566
78567
78568
78569
78570
78571
78572
78573
78574
78575
78576
78577
78578
78579
78580
78581
78582
78583
78584
78585
78586
78587
78588
78589
78590
78591
78592
78593
78594
78595
78596
78597
78598
78599
78600
78601
7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