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接过木杆道:“那臣先说了!”

    他木杆一指青海南部道:“目前陇右军最西便部署在大非川一带,事实上去年我已经占领九曲,但因驻扎在青海以西萨毗泽一带的两万吐蕃军来援,使我不得不退回大非川,所以这次战役我需要得到安西军的配合,将西部的吐蕃军牵制住,使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南下,这次战役我的目标在这里。”

    哥舒翰用木杆一指南面的两片湖泊道:“占领乌海、柏海及星宿川一带,这里是吐蕃人在北方的聚集之地,夺取这片地区,中间隔有多弥山和牦牛河,在千里之内,吐蕃人再无后勤根基,只能退守逻些和纳木错,这样,吐蕃对陇右的威胁就将彻底消失。”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吐蕃这一带的兵力如何?”

    “回禀陛下,根据臣探得的消息,吐蕃在九曲一带有两万常驻军,在乌海有一万,在柏海有两万,加上吐蕃人全民皆兵,那我这次战役在遭遇到八万左右的吐蕃军抵抗,好在他们各自分散,我可以各个击破。”

    “哥舒将军有没有考虑唐军对高原的适应?”旁边的李庆安问道。

    “我已经考虑到了!”哥舒翰肯定地说道:“事实上这两年来,我一直轮番让唐军驻扎在大非川一线,那里空气稀薄,地势很高,这样,我陇右河西的十四万军中,至少有十万军能进行高原作战,当然,在高原上唐军士兵的战斗力不如吐蕃人,但只能用精良的兵器来弥补。”

    说到这,哥舒翰的木杆便指向更西方,对李庆安和李隆基道:“这场战役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优势,在高原上,十万人对八万人,在体力上,我们还处于劣势,所以我最担心就是西面的吐蕃军来援,萨毗泽一带河流众多,牧草丰美,那里至少驻扎有三万吐蕃军精锐,再向西的羌塘一带,据说还有两万多吐蕃军,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大小勃律和吐火罗,对东线战役基本上不会有影响,关键就是萨毗泽的三万吐蕃驻军,如果他们赶来援助,或者截断我的退路,这场战役我必败无疑。”

    李隆基看着地图沉思了片刻,又回头问李庆安道:“那李爱卿的想法如何?”

    李庆安对这场战役已经考虑了很久,为了除掉吐蕃后背之患,他也认为需要彻底歼灭萨毗泽一带的吐蕃军,夺回萨毗泽,彻底消除隐患,萨毗泽一带原本是属于沙州管辖,背靠昆仑山,是一片土地肥沃的草原,吐蕃在开元初年夺取它,一直驻扎重兵,虽然没有北犯,但它却是安西脊背最大的隐患。

    李庆安和哥舒翰手中接过木杆便道:“离萨毗泽最近的安西之地便是播仙镇,我打算以播仙镇为出兵点,或示以弱,诱引吐蕃军北上进攻播仙镇,同时,我出奇兵走中路。”

    李庆安木杆一指敦煌,道:“我从沙州出一支两万人左右的奇兵,越过当金山口南下,截断萨毗泽吐蕃军的东进之路,和播仙的唐军前后夹击,将这支军队彻底歼灭,给哥舒将军以强有力的支援。”

    “妙!”哥舒翰掌拳一击赞道:“这支中路奇兵果然神妙之极,有这支奇兵拦截吐蕃援军东进,东线战役我便有七成的胜机。”

    李隆基趴在地图前仔细地研究李庆安的方案,如果按照李庆安的方案,那沙州就必须交给安西军控制,这一点李隆基不是很赞成,事实上沙州地域宽广,它是河西走廊去安西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敦煌的中转商业十分繁盛,曾经也属于安西,后来为了削弱曰益膨胀的安西势力,便又把它划给了河西,置豆卢军镇守沙州。

    李隆基虽然不知道李庆安的目的其实就是控制沙州,但依照他的本意,他不希望李庆安的势力再向东扩,他沉吟一下便道:“安西军的方案朕也赞同,不过有一点朕要说清楚,安西军可借道沙州,但战后不可常驻沙州。”

    李庆安的心一下子便凉了半截,李隆基不答应他控制沙州。

    这时鱼朝恩出现在门口,小声禀报道:“陛下,大食特使已经到了。”

    “朕知道了,安排他在勤政楼,命杨国忠、陈希烈、张筠、王珙四人一起参加会见。”

    李隆基暂时放下陇右战役,接见大食亲王也是他的一件大事,李庆安告诉了他,大食是和唐王朝地域相仿的帝国,一样强盛,来人也不是普通的使臣,而是大食皇帝之弟,大食帝国的储君,这便使李隆基心存的一些轻视之心尽去,换成一种比较隆重的姿态来欢迎大食特使来访。

    他又对李庆安笑道:“李爱卿,你也一起出席吧!”

    “臣遵旨!”

    李隆基又对哥舒翰道:“哥舒爱卿的计划很好,但朕想再仔细参详,还烦请哥舒爱卿写一封详细的书面计划,李爱卿也一样,这一场战役,朕要全面参与。”

    哥舒翰和李庆安连忙答应,他们俩对望一眼,这似乎是李隆基第一次有‘全面参与’的提法,虽然在后勤保障方面会有一定便利,但压力也是极重,胜了他们的功绩将加倍,可若败了,也同样将承受更重的罪罚。

    .....接见大食使者的地方原计划在大同殿偏殿,但由于了解到了曼苏尔的真实身份,接见地点便改在勤政务本楼,并有几个主要的相国一同参加会见,从大同殿到勤政务本楼并不远,李隆基和李庆安一同前去,在半个月前的华清宫会面上,他们还保持着一种融洽友好的气氛,但随着明月事件的逐渐凸显,他们之间的单独会面显得有些尴尬了,尽管他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微妙的尴尬,但这种尴尬却是存在彼此的心中,从表面上看不出一丝一毫,相反,他们还保持着一种有说有笑的轻松姿态。

    “李爱卿再过几天便要成亲了吧!”

    “是!还有五天。”

    “嗯!想当初朕初见李爱卿时,那时李爱卿还是李小将军,朕问你几时成婚,你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突骑施人已经灭亡,朕也终于听到李爱卿成婚的消息,可喜可贺啊!”

    “微臣惭愧,臣今年已近三十,尚无子嗣,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微臣愧对逝去的父母。”

    “是啊!三十岁还没有子嗣,这是一个大问题,朕也希望你早曰成婚,早得贵子。”

    两人边走边谈,穿过一道高墙,李隆基忽然想起一事,又笑道:“对了,上次朕问你天火雷配方一事,安禄山又向朕提起了此事,朕以为可以在唐军中推广,朕已找不到原来那份存放何处了,便让安禄山直接向你索要,你不要太过保守。”

    李庆安是火药研究所设在石国,极为秘密,并且有重兵把守,除了几名核心的工匠和方士外,任何人都不知它的配方,但当年李庆安在石堡城之战面临生死危机时,因怕火药技术落在吐蕃人手中,曾派南霁云将配方送回京城,现在看来,他那次决定成为火药配方外泄的一个隐患,好在李隆基也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这让李庆安微微松了口气。

    “陛下,那个配方中最重要是火油,只有火油才能起到爆炸燃烧的效果,安大帅想要这个配方的心情臣可以理解,但范阳并不产火油,安大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个朕也知道,朕只是答应过他,给他配方,至于他能不能造出来,那就和朕无关了。”

    李隆基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他只是随便提一提,李庆安心领神会,便笑道:“臣明白了,臣会把配方交给安大帅。”

    .......勤政务本楼内,曼苏尔已经到了,尽管唐王朝因他身份尊贵而给了他足够的礼节,但这并不能使曼苏尔变得傲慢,或者变得咄咄逼人,他依然保持着一种低调和谦卑的姿态,这种姿态来自于他本次来大唐的任务:说服唐王朝释放被安西军俘虏的两万大食军战俘,阿拔斯哈里发需要这些战俘回国替他挽回因河中地区战败而引发的信任危机。

    他和几个唐王朝的相国都一一见面了,他优雅的气质和谦卑的态度赢得了大唐相国们的好感,在勤政务本楼的贵宾堂里,曼苏尔盘腿坐在榻上正面带微笑地一一回答几名大唐相国的提问,他很注意细节,尽管让自己的腰向前欠身,这就大唐相国们挺得笔直的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曼苏尔此时的态度,那就是卑恭屈膝,大唐相国们高高在上,而他却是低姿态。

    “请问亲卫殿下,你们现在的王朝和前任王朝有什么区别?”这是陈希烈在提问,他听说大食新王朝成立才两年,心中对这个遥远的国度充满好奇。

    曼苏尔听了翻译,他微微一笑,用一种柔和的语气道:“倭马亚王朝是个腐朽的王朝,它对内镇压民众,苛收重税,对外扩张,尚武好斗,在这个王朝的统战下,大食民众穷困潦倒,生活在黑暗之中,对生活没有希望,众多贫苦的民众再也生活不下去,便爆发了起义,这就像你们的唐王朝取代腐朽的隋王朝一样,不得民心,就要被人民推翻。”

    这是曼苏尔在路上学到的一点点东方历史,只是他学得并不深,以为隋王朝也是被人民推翻的,他却不知道,隋王朝其实是隋文帝杨坚的改革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而最后被权贵豪强们联手推翻,曼苏尔的比喻让相国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这时,门口传来一声宦官的高喝:“陛下驾到!”

    几名相国纷纷站了起来,曼苏尔也站了起来,他好奇地向大门外望去,他想看一看大唐皇帝的尊容,殿外的光线很亮,显得十分刺眼,在一片明亮的阳光中,曼苏尔看见大队侍卫簇拥着两个人走了进来,由于光线的原因,他没有看清身材较矮的李隆基,却看见了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的李庆安,他顿时愣住了,随着大群人走进殿内,他这才看清楚了走在前面的大唐皇帝,这是一个老年男子,据说已经统治了唐王朝四十年,他的脚步显得沉重而疲惫,脸上有些浮肿,皮肤苍白而没有血色,虽然看得出他年轻时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但现在不是了,他现在是一个走向衰亡的老人,曼苏尔的心中不由生出一丝疑虑,身体这么虚弱地皇帝,他怎么会有精力来处理繁重的帝国事务?他应该让位更年轻的子孙,让他们来保持帝国的繁荣。

    刚才进门那一刺眼的亮光,使曼苏尔心中产生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皇帝是李庆安,大唐帝国又会如何?他会命令他的军队一直打到大马士革城下吗?

    “臣等参见陛下!”

    众位相国一齐向李隆基躬身施礼,李隆基微微点了点头,他看见了曼苏尔,这是一个三十余岁的男子,身材中等,并不壮实,皮肤白皙,容貌温文而雅,笑容谦虚,眼睛明亮而柔和,手放在胸前,向他深深施了一礼,这个亲王特使不像一个带兵将军,而像一个知书达理的学者,李隆基立刻对他有了好感,第一印象十分重要,曼苏尔以他谦和的姿态成功地达到了目的。

    整个大殿里,恐怕只有李庆安没有被曼苏尔的伪相所欺骗,当然,曼苏尔作为大食帝国哈里发的继承者,他此刻表现出的修养应该也是他真实的一面,人姓是复杂的,不会只由黑和白组成,李庆安了解曼苏尔的另一面,在河中残酷地镇压什叶派穆斯林起义,镇压粟特人的反抗,李庆安知道他现在的低姿态的用意,他是想用谦卑的姿态换回正在银矿中劳作的两万战俘,李庆安心中不由冷笑一声,这个曼苏尔的方式是对的,只可惜他的谦卑用错了对象,他的两万战俘可不在长安,而在他李庆安的手中。

    李隆基慢慢走到曼苏尔面前,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问道:“你就是大食的储君?”

    尽管曼苏尔听不懂李隆基说什么,但李隆基的眼神、语气却不需要翻译,这是一种宗主国对附属国才有的态度,阿拔斯哈里发在刚即位时,也用这种语气和态度垂问过粟特诸国的国王们。

    曼苏尔心中忽然感到一丝不满,大唐凭什么用这种态度对他,但这丝不满只在他心中一闪而过,心中再不满也得忍住,他听了翻译,依然恭恭敬敬答道:“大食只是偏邦小国,我们哈里发陛下崇尚大唐悠久的文化,这次我来长安,也亲眼看见了大唐的繁盛,看见了长安城的宏伟,让我深感自卑,大食愿从此为大唐牵马执鞭,做大唐忠心的仆人。”

    曼苏尔这番话说得诚恳无比,可以说就像及时雨一样到来,今天大唐连发动一场战争的国力的都没有,令李隆基深感沮丧,也让他对大唐的强盛产生了动摇,而曼苏尔的这番迎奉话恰好打动了李隆基那颗已经不太自信的心,让他心中舒畅之极,不仅是他,就连几个相国也如沐春风,捋须笑而不言,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是千古不变的名言。

    李隆基呵呵大笑,连声赞道:“说得好,储君殿下万里迢迢出使大唐,足见大食的诚意,就凭这一点,我大唐也会表现出相应的诚意,殿下请坐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2485 92486 92487 92488 92489 92490 92491 92492 92493 92494 92495 92496 92497 92498 92499 92500 92501 92502 92503 92504 92505 92506 92507 92508 92509 92510 92511 92512 92513 92514 92515 92516 92517 92518 92519 92520 92521 92522 92523 92524 92525 92526 92527 92528 92529 92530 92531 92532 92533 92534 92535 92536 92537 92538 92539 92540 92541 92542 92543 92544 92545 92546 92547 92548 92549 92550 92551 92552 92553 92554 92555 92556 92557 92558 92559 92560 92561 92562 92563 92564 92565 92566 92567 92568 92569 92570 92571 92572 92573 92574 92575 92576 92577 92578 92579 92580 92581 92582 92583 9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