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不用再缴税,众人都激动起来,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义事宜,稍芬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和三个国王低声商量了一下,又征求了赛义夫的意见,得到赛义夫的同意,稍芬便站起身宣布道:“起义时间定在三天后太阳升起的同一时刻,撒马尔罕乃至康国的穆斯林将同时举行大规模起义,众位可有意见?”
见没有人反对,稍芬便道:“那好,就这样正式决定了,大家各自回去通知自己的追随者,一定要让所有人保守住秘密。”
他话音刚落,外面突然传来急促的奔跑声,一名侍卫惊慌失措地喊道:“国王陛下,外面、外面有无数唐军包围了我们的王宫。”
“啊!”所有人都吓得脸色大变,一齐站了起来,会议中一阵大乱,众人争相奔逃,有人撞翻了蜡烛,顿时变得漆黑一片,稍芬在黑暗中悄悄拉了赛义夫一下,他有一条密道可逃出王宫,两人迅速从侧门离开了会议室,向密道奔去,至于安国和史国的正王,稍芬已经顾不上他们了。
王宫外火光猎猎,五千唐军士兵将王宫包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手执火把,将黑夜照如白昼,在队伍中间,李庆安一身金盔铁甲,骑在高头骏马之上,他们目光冷漠地注视着王宫大门。
这时,白孝德跑来禀报道:“大将军,密道出口已经找到,三百名弟兄守候在那里。”
“好!”李庆安马鞭一指宫门,令道:“给我进攻王宫,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五千唐军一声呐喊,开始发动了对王宫的进攻,两百人抱着一根巨大的撞木,喊着口号,“一、二、三!”
他们一起用劲,猛地向大门撞去,只听轰地一声巨响,宫门被撞开了,数千唐军如洪水般涌进了宫中,后门也同样被撞开了,数百名士兵从后面冲进王宫,喊杀声响彻了王宫上空。
不到一刻钟,九名参加开会的穆斯林强硬派领袖和安国正王野解以及史国正王那曲偌都被抓住,被捆绑起来,一齐揪到李庆安的马前,另外康国国王的三个儿子也一起被抓来,但康国国王稍芬和大食特使却不见了踪影。
安史两国国王见李庆安居然来了河中,都吓得魂飞魄散,倒在地上瑟瑟发抖,一齐哀求饶命。
“大将军,此事和我们无关,这些都是稍芬所为,勾结大食也是他所为,都不是我们的本意,求大将饶命!”
其他九人也知大势已去,心中都充满了绝望,但他们却没有一人求饶,都垂头不语。
李庆安冷冷地望着他们,一言不发,不多时,白孝德大喊道:“大将军,抓住了!”
只见十几名士兵揪着脸色惨白的康国国王稍芬和大食特使赛义夫从外面而来,他们躲在地道中,被唐军放烟熏出,刚出地面便被守候在地道出口的唐军抓住了。
其他人见他们二人私逃,皆对他俩怒目而视,‘扑通!’一声,稍芬跪倒在李庆安面前,磕头求饶道:“大将军,我不知道你已到河中,我一时糊涂,求将军饶了我,我再也不敢了。”
李庆安不睬他,他马鞭一指赛义夫,问道:“你就是阿布.穆斯林的特使?”
赛义夫昂头一言不发,李庆安冷笑一声,马鞭一指,“把他人头砍下!”
立刻冲上来几名唐军,将赛义夫摁倒在地,刀放在他脖子上。
“你不求饶吗?”李庆安道。
赛义夫眼一闭,咬紧了嘴唇,李庆安冷哼一声,一挥马鞭,“砍了!”
一名唐军大汉猛地挥刀剁下,只听一声惨叫,赛义夫的人头被剁下,血从脖腔中喷出,喷了旁边稍芬一头一脸,他吓得‘嗷!’地一声大叫,昏死过去,李庆安厌恶地看了他一眼,随即下令道:“将这些人全部斩首,一个不留!”
士兵们如狼似虎,将他们拖了下去,三个国王连声哀求:“饶命啊!大将军饶命!”
这时,罗启明上前低声劝道:“不如把那九人留下,让他们投诚大唐。”
李庆安却坚决摇了摇头道:“当初我就是太软,对他们妥协,以致形成今曰之祸,现在我绝不能再手软,对这些死硬份子,要用最强硬的手段,断绝后患。”
他一回头,厉声喝道:“行刑!”
.........
(未完待续)
------------
第三百四十章 再立规矩
九名领袖被杀的消息在第二天传开了,一部分穆斯林强硬派信徒们在上午发生了搔乱,但没有领导人的组织,他们的搔乱便显得杂乱无章,各自为阵,参加搔乱的人数也少得多,他们或聚集在康国王宫前,或零零散散冲到官府门前砸打官衙,也有近百人不要命冲出城准备冲击军营。
而此时唐军已经准备就绪,李庆安下令再次戒严,两万全副武装的唐军开始在撒马尔罕城内残酷镇压部分强硬派的搔乱,李庆安下达了不投降者杀无赦的指令,唐军骑兵在大街小巷追击那些拿着木棍和长刀奔逃的搔乱者,追上则乱刀砍死,绝不再有半点容情。
仅一个时辰,城内的搔乱便被镇压,二千多人投降,四百余名负隅顽抗者被杀,最后搔乱的中心便集中在康国王宫,这里也是搔乱者聚集人数最多的地方。
唐军的六千骑兵将王宫团团包围起来,一千余名搔乱者躲进王宫和唐军对峙,用石块还击,唐军反复通告他们投降无效,中午时分,李庆安下达了烧毁王宫的指令,河中地区盛产火油,一只只满盛火油的陶罐被投石机抛进了王宫,整个王宫弥漫着刺鼻的火油味,躲藏在王宫中的一千多人终于感受到了死神的迫近,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出来投降了,火油依然不断地被抛入王宫,整个王宫几乎被火油浸泡,这时已经投降出来了七百余人,还有近六百人依旧不肯投降。
“点火!”
随着白孝德的一声命令,数百支火箭腾空而起,射进了王宫之中,刹那间,王宫内火光冲天,燃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卷起着火舌,吞没了整个王宫,滚滚浓烟直冲天空,哀嚎声、惨叫声从王宫内传来,近百名浑身是火的人从王宫内哭喊着冲出,只跑出几十步便倒地而死,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将占地近数十亩的王宫烧成了白地,随着五百八十名最死硬的反唐者被烧死,这场王宫大火也成为了河中历史的一条著名的分界线。
百年后,有史学家这样评价:这场王宫大火烧掉了阿拔斯王朝收复河中的最后希望。
.........随着撒马尔罕穆斯林强硬派的覆灭,温和派占据了上风,温和派领袖搏罗多写下了《致河中穆斯林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呼吁穆斯林放弃仇恨、重建家园,与此呼应,李庆安也下达了命令,准许祆教教徒新建神庙,但不准再拆清真寺。
二月底,第一批五万石粮食抵达撒马尔罕,粮价跌回了最初的水平,撒马尔罕的危机彻底得到缓解,撒马尔罕是河中的第一大城市,也是整个河中的中心,它所起到的示范效应迅速向其他各国传播,一些准备起义闹事的城市也跟随着平静下来,三月初,唐军取消了所有城市的戒严,河中的秩序开始逐渐得到恢复。
三天后,李庆安抵达了河中第二大城市布哈拉,这座城市在二十天前的严重动乱中成为了一座鬼城,原本二十几万人口,在几天的血腥冲突后仅剩下不到一万人,绝大部分人都逃离了这座城市,或逃去山野,或到撒马尔罕和那色波等其他国家。
随着局势的渐渐平静,布哈拉的居民们开始陆陆续续返家了,对于布哈拉,由于祆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之间的仇恨太深,李庆安便在这个城市内采用了崔乾佑的方案,分而治之,以流经城区的一条密水支流为界,根据两派人主要的居住地,将他们分别安置在城东和城西,穆斯林教徒主要集中在城东和城北,因此城东便划给了穆斯林,城北则一分为二,双方以河为界,城西自然就给了祆教徒。
在唐军的主导下,经双方各自派代表商量,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各自派人去对方的辖区内拆除各自的寺庙,将材料运回自己辖区内重建寺庙。
当李庆安抵达这座城市时,临时镇守这座的城市的唐军指挥官田珍赶来向李庆安汇报情况。
布哈拉原本有一万驻军,都是由河中地区的祆教徒组成,当驻守石国的李嗣业和田珍率两万新军赶到布哈拉后,原来的一万驻军便调到阿姆河东岸进行防御,布哈拉的治安维护便转给了新军。
“大将军,目前安国一共有三万唐军,嗣业率两万军队在阿姆河东岸防御,而由我率一万唐军负责安排布哈拉的分治。”
李庆安点点头又问道:“那分治的情况如何?困难是什么?”
田珍是唐军中著名的陌刀手,身高足有一丈,身材雄伟之极,俨如半截黑塔一般,虽然长得粗犷,但他却心细无比,做事也非常能干,他想了想便笑道:“或许是双方都被杀怕了,大家都一直赞成分治,目前进展顺利,他们各自组织了长老团,都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各自辖区的房屋分配、人口登记及寺庙拆建都是由长老团完成,唐军并不干涉,目前进展非常顺利,没有发生任何争执,不过.....困难也有。”
“什么困难?”
田珍叹了口气道:“主要就是布哈拉大清真寺的归属,双方都不肯让,在我的调解下,这个争执暂时搁置了,但问题迟早要爆发出来,如果处理不好,我很担心将来又是动乱的源头。”
布哈拉大清真寺一事,李庆安也反反复复考虑过,他很清楚若解决不好,早晚还会引发暴乱。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9513
89514
89515
89516
89517
89518
89519
89520
89521
89522
89523
89524
89525
89526
89527
89528
89529
89530
89531
89532
89533
89534
89535
89536
89537
89538
89539
89540
89541
89542
89543
89544
89545
89546
89547
89548
89549
89550
89551
89552
89553
89554
89555
89556
89557
89558
89559
89560
89561
89562
89563
89564
89565
89566
89567
89568
89569
89570
89571
89572
89573
89574
89575
89576
89577
89578
89579
89580
89581
89582
89583
89584
89585
89586
89587
89588
89589
89590
89591
89592
89593
89594
89595
89596
89597
89598
89599
89600
89601
89602
89603
89604
89605
89606
89607
89608
89609
89610
89611
8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