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摇了摇头,只得又进宫了,一进殿,李隆基便冷冷问道:“他答应退位吗?”

    “上皇,圣上说要和你面谈,现在局势堪忧,希望你们能暂时放弃分歧,然后再坐下来谈一谈,共同推举一个你们都能接受的新皇,上皇,圣上很有诚意啊!”

    “诚意?哼!”李隆基对李豫的诚意不屑一顾,道:“我执政四十几年,他的这点小伎俩我还不明白了,先哄我让步,等他达到目的后,再反悔,他以为我真的老糊涂了吗?嘴上说几句好话,就是诚意?你去告诉他,他若真有诚意,就把没收的田产还给宗室,将抢走的财物和粮食都悉数退还,再公开向天下颁布罪己诏,这样我就相信他的诚意,否则,我和他无话可说。”

    高力士眼中露出了痛心之色,他真的不能理解,为什么李隆基会变得这般固执,提出了李豫不可能答应的条件,让他退田、退粮,出尔反尔,这样会失尽天下人心,李隆基才是没有诚意。

    高力士无奈,又走出宫殿,来到李豫身旁,他蹲下劝道:“圣上,听老奴一言吧!先回去处理棘手之事,你皇祖父这边你很难说服他,还是算了吧!”

    “我皇祖父怎么说?”李豫固执地问道。

    “你皇祖父开出了条件,让你退田、退钱、退粮,把从宗室那里夺来的东西都统统归还,再向天下颁布罪己诏,他就能原谅你,然而再和你谈新皇之事。”

    李豫垂下了头,心中痛苦异常,他没有想到皇祖父竟然会提出这么苛刻的条件,他根本就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他终于一咬牙,又道:“只要皇祖父接受我的田亩改制,我可以再做妥协,由他来指定新皇,不过要给我一年的时间,让我彻底扭转土地兼并,还地于农,一年,我只要一年的时间,然后就把皇位交还给他。”

    “陛下!”

    “高翁!烦请你去告诉皇祖父。”

    “好吧!你等着。”

    高力士又一次回到了殿内,李隆基已经起身,在武蕊娘的扶持下,准备回内宫休息了,见高力士进来,他冷笑道:“他走了吗?”

    “没有,他愿意再做妥协,由上皇指定新帝,但要给他一年的时间,让他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不行!”李隆基断然拒绝了,“你告诉他,休想用拖延战术哄骗我,土地兼并不用他来艹心,我自会解决,如果他不想出尔反尔,不想下罪己诏,好!我不用他下罪己诏,退田退钱粮之事,我来替他做,但前提是他明天必须退位,这是我的底线,不容让步。”

    说完,李隆基扶着武蕊娘便进内殿了,再也没有回头一次,高力士怔怔地望着他消失,最后长叹一声,神情沮丧地走出了大殿。

    他走到李豫面前,将他扶了起来,摇了摇头,“你皇祖父要你明天退位,其他事情由他来替你做,圣上,你们的矛盾已经无可挽回了。”

    李豫怔怔地站着,脑海里一片空白,他几乎使被高力士带出了兴庆宫,走出兴庆宫,李豫这才仰头,望着天空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的最后一线和解希望也被断绝了。

    走出兴庆宫,高力士见左右再无其他宦官,便压低声音道:“陛下,老奴有一建议,能使陛下走出困局。”

    李豫精神一振,高力士可不是一般的宦官,他的政治眼光和高瞻远瞩,不是普通人所能比,李豫立刻道:“请高翁指教!”

    “陛下既然是为大唐江山考虑,那就大胆信任李庆安,让他成为陛下最强有力的外援,陛下不要回避他的身份,要借用他的力量铲除安禄山,铲除藩王分封,然后你们再坐下来谈,寻找一个你们二人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样,才能给大唐中兴保住一点底子,老奴忠言,请陛下慎思。”

    说完,高力士匆匆走回兴庆宫了。

    .......数千御林军护送着李豫的龙辇在大街上缓缓而行,李豫在思考着高力士的建议,其实这个建议和师傅李泌的看法大同小异,都说现在李庆安是统一大唐的唯一力量,夜深人静时他也想,索姓把皇位让给李庆安,自己带着妻儿去终南山隐居,去过那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无国事之烦恼,无兵乱之忧心,但李豫也却知道,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历史早已告诉了他,任何帝王非自然更迭,无不是血流成河,斩草除根,他把皇位让给李庆安,李庆安也必然会杀尽他全家,就算高力士的建议也行不通,一旦李庆安平灭外藩,那也就意味着他彻底掌控了大唐江山,自己能全身而退都是一种奢望了。

    这时,他又想到了皇祖父提出了苛刻条件,无非是让自己宗室认错,恢复土地兼并,怎么可能!李豫这才想起李砚劝他的话,抄没了霍国公主的田产家财,既然已经走出这一步了,那就不要指望宗室会原谅他,李砚说得对,既然已经做了,就索姓狠到底,尽可能多的攫取粮食和钱财,给自己募兵。

    这一刻,李豫下定了决定,只要自己手上有五十万大军,再用郭子仪等老将统帅,哪又何须李庆安,什么安禄山、蜀王、荆王、吴王,他都可以一扫而光。

    李豫心中豁然开朗,他急切地想回大明宫,快到大明宫时,一名侍卫在龙辇外禀报道:“陛下,左相王珙有急事求见!”

    李豫点点头,“请王相国去朕的御书房候见。”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二十三章 迎战安贼(上)

    李豫直接回了御书房,此时已是黄昏时分,李泌已经回府了,李豫坐回自己位子,立刻吩咐左右宦官道:“速去将李尚书请来。”

    宦官去了,李豫躺了下来,轻轻捏了捏两边的太阳穴,这时他忽然想起王珙还在外面候见,便连忙命道:“快请王相国进来吧!”

    片刻,王珙匆匆走了进来,躬身施礼,“臣参见陛下!”

    “相国,你说有急事找朕,是什么事?”

    “陛下,臣发现了一些端倪,不管是蜀王还是荆王,他们都明哲保身,不肯卖命,臣就在想,不管他们怎么拼斗,就算他们赢了,可将来的东宫之位只有一个,他们怎么分?如果臣没有猜错了话,这个位子应该已经定给蜀王,那么蜀王和荆王之间就有了矛盾,所以臣有一计,可以离间他们两人,至少让荆王撤军回荆州,那样一来,孟云将军的军队便可以撤回防御长安,不知陛下是否有意。”

    李豫饶有兴致地点点头笑道:“你说说看,用什么反间之计?”

    “陛下可改封蜀王为秦王,这样就会给外界一个错觉,似乎陛下和太祖上皇达成了某种协议,将来由蜀王入主东宫,荆王必然会心生芥蒂,然后,陛下再派人假扮豫章太守上书,说吴王璘率八万大军沿江而下,正向荆襄进军,给杨国忠一个错觉,同时我们在汉中广为宣扬,以荆王多疑的姓格,他自会担心他老巢丢失,这样双管齐下,臣敢肯定,荆王必会退军。”

    李豫细一想,李瑁确实是一个多疑之人,这个办法不错,可以采用,他立刻欣然道:“这个方法朕接纳了,朕就委托给相国全权实施此事,蜀王该封秦王一事,朕明天就下旨。”

    王珙见圣上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心中大喜,便告辞而去,又过了片刻,宦官来报,“李尚书到了!”

    李豫连忙吩咐,“快快请他进来!”

    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要和李砚好好商量,怎样扩大深化对宗室权贵兼并土地的清算。

    ........李庆安的大军占领了凉州后,并没有停留,大军继续前进,目标直指会州,这天傍晚,经过两天的渡河,李庆安的八万大军已经有五万渡过了黄河,随着天色昏黑,河面上的风力加大,水急浪高,李庆安便下令停止渡河,两军在黄河岸边驻扎。

    李庆安也已经渡过了黄河,他的大军驻扎在离黄河约五里的旷野中,会州的州治会宁县,在六里之外,可隐隐看见它黑黝黝的城墙,此时会宁县也被安西所占领,在城墙上有高高的烽火台,假如有敌军来袭,烽火台会立刻通知数里外的唐军大营。

    大营中很安静,士兵们经过一天的艹练,都早早地休息了,李庆安的大帐中却灯火通明,十几名高级将领正聚集一堂,商议对安禄山的战役,此时,朝廷的旨意还没有传到这里,但安禄山军队已在延州渡过黄河的消息却已经放在李庆安的案头之上。

    和安禄山的这场大战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他们争夺关内道的需要,也是安西军东顾的第一战,两强相争,勇者为胜,多年来,关于大唐实力最强的军阀究竟是范阳军还是安西军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由于安西军地处西域,离中原太远,不被人了解,所以除了朝廷部分官员外,大唐民众几乎都公认安禄山的范阳军要强于安西军,这是很多人都亲眼所见。

    安禄山有三十万大军,从河北一路杀至河东,杀气腾腾,无边无际的军队对大唐军民影响深刻,而安西军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想象,他们远在碎叶,一直和异族作战,从来没有在中原露过面,难以引起大唐民众的共鸣。

    “各位将军,这是我们移师中原的第一战,也是打出我们安西军威的一战,安禄山狼子野心,在河东鱼肉民众,横征暴敛,河东民众苦不堪言,而我们的安西军,至少有一半都是河东的移民,所以痛击安贼不仅是大唐民心所向,也是我们安西军心所指,我得到最新情报,渡河的安禄山大军约九万人,和我们兵力相仿,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刻,我们要让天下人知晓,谁才是大唐第一强军。”

    李庆安的战争动员令简单有效,帐中军官个个摩拳擦掌,渴盼一战,尤其是当年投降李庆安的河东大将吴庸,更是焦急不已,他手下的两万余部众都是河东人,父亲妻儿都在河东,如今他们的父母妻儿都陷于安禄山手中,更有消息传来,不少人都遭到残害,他们对安禄山军队恨之入骨,曰曰期盼能打回河东,拯救家人。

    这时李庆安问道:“现在你们谁愿为先锋,替大军在前方开道!”

    吴庸立刻起身道:“卑职愿为先锋!”

    李庆安见他神情激动,便微微笑道:“我怕你带兵走得太远,直接打到太原去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08071 108072 108073 108074 108075 108076 108077 108078 108079 108080 108081 108082 108083 108084 108085 108086 108087 108088 108089 108090 108091 108092 108093 108094 108095 108096 108097 108098 108099 108100 108101 108102 108103 108104 108105 108106 108107 108108 108109 108110 108111 108112 108113 108114 108115 108116 108117 108118 108119 108120 108121 108122 108123 108124 108125 108126 108127 108128 108129 108130 108131 108132 108133 108134 108135 108136 108137 108138 108139 108140 108141 108142 108143 108144 108145 108146 108147 108148 108149 108150 108151 108152 108153 108154 108155 108156 108157 108158 108159 108160 108161 108162 108163 108164 108165 108166 108167 108168 108169 10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