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安笑道:“都是唐军,哪有同室艹戈的道理,我一向很佩服郭老将军的风骨,不知圣上驾崩后,郭老将军是否支持太子即位?”
安西军虽然军力强大,但朔方军和陇右军的实力都不弱,哥舒翰和郭子仪都是名将,李庆安心里也明白,如果郭子仪和哥舒翰都支持李亨,再有关中的近二十万南军协助,那么李亨手上就有三十万大军之多,而他只有四万军,双拳难敌四手,因此郭子仪的态度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是李庆安主动把灵州让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不希望和所有的节度使为敌。
马璘抱拳道:“这也是我来见大将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家大帅让我转告大将军,他也支持太子即位,而且他已经上书政事堂,希望太子早曰即位,稳定大唐民心。”
李庆安一竖大拇指赞道:“郭老将军不愧是老帅,以大局为重,请马将军替我转告郭老将军,我愿和他共扶太子,开创出大唐的中兴局面。”
“好!卑职一定转告,先告辞了。”
马璘行一礼,便匆匆去了。
郭子仪的表态至关重要,它使李庆安去掉了最后一个障碍,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现在大事已济。
这时,一名亲兵飞跑而来,在李庆安耳边低语几句,李庆安有些惊讶,便又一次问道:“你确认是他本人来了吗?”
“一点没错,卑职亲眼所见。”
李庆安沉吟片刻,便起身道:“开营门,我亲自去迎接他!”
大营外,李亨正负手而立,眯着眼打量安西军大营,安西大营的整齐和简洁让他暗暗赞叹,不愧是一支强悍之军,从营盘的细微处便可看出,即使是临时扎营,也一丝不苟。
这时,大营敞开,一队队安西士兵从营门涌出,他们兵分两路,呈八字形分开,只见李庆安率领数十名大将快步走了出来,李庆安单膝跪下,给李亨行了一个军礼,“末将李庆安,参见太上皇陛下!”
“李大将军请免礼!”
“谢太上皇陛下!”
李庆安站起身道:“请太上皇陛下进军营一叙。”
他看了一眼令狐飞,也微微笑道:“令狐使君也一起进去吧!”
“那好,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军营内不准骑马,李亨一行便跟随着李庆安向中军大帐而去,一边走,李亨一边笑道:“大将军,我们好几年没见了吧!我记得上次所见,也是在你的军营内,也是在长安城外。”
“是啊!一晃就几年过去了,末将一直在安西征战,这次回到长安,却没有想到长安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圣上驾崩,末将深感悲痛。”
停一下,李庆安又问道:“不知太上皇准备怎么处置那些参与刺杀圣上的宗室?”
李亨叹道:“首恶李承宏兄弟均已伏诛,人死不能复生,只要他们都能认错,替我皇儿披麻戴孝,我建议就饶过他们了,毕竟都是宗室,皇儿也有过在先。”
听李亨对此事轻描淡写,李庆安不由暗暗冷笑一声,这时,他们已经走到大帐前,李庆安一摆手道:“请!”
众人走进大帐,分宾主坐了下来,李庆安又命亲兵上了茶,李亨便给令狐飞使了个眼色,令狐飞笑道:“现在应该称大将军为相国才对,我们这次前来,就是想和李相国商量一下新皇即位问题。”
李庆安手一摆,打断了他的话,问李亨道:“我想先问一下,新皇是谁?是太子还是太上皇?”
李庆安这句话问得十分坦率,开门见山,令李亨感到十分尴尬,他勉强笑了笑道:“当然是太子即位,李相国怎么会想到是我,虽然有些大臣提出太子年少,无法治理大唐,便主张让我先即位,但既然反对人很多,那我也就顺从众意,支持太子即位,我来辅助于他。”
李亨将最后一句,‘辅助于他’咬得很重,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李庆安,他可以不登基,但他要做摄政王监国。
其实让李亨为摄政王监国也是李庆安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因为李亨也有一点实力,支持他的人不少,更重要是李亨的野心,迟早会给他李庆安带来所需要的机会。
虽然这是李庆安的底线,但谈判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李庆安并没有急着回答他,便端起茶杯笑道:“不知太上皇可有先帝的消息?”
“他此时应在汉中吧!十三郎对他很孝顺,我想父皇应该感到如愿以偿才对。”
说到这,李亨忽然反应过来,有些惊讶地问道:“莫非李相国知道他的消息?”
李庆安点了点头,“我知道一点,昨天我的斥候军发现先帝出现在骆谷关,身边有数千军队护卫,我想他今天应该进了关中,很可能正向长安而来。”
李亨沉默了,他相信李庆安说的是实话,以父皇的姓子,这种机会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以他的威望和号召力,恐怕除了李庆安之外,所有人都会向他俯首称臣,就算他无法登基,但监国之位对他而言犹如探囊取物般简单,那时就不是他的监国摄政王了,而是上皇监国,他明白李庆安的意思,李庆安是在告诉他,他即将面对最大的风险。
这下,李亨有点沉不住气了,他便坦率道:“今天我来,就是想和李相国商量太子即位和政事堂的安排,不李相国可愿意听?”
“太上皇请讲!”
“太子虽然即位新皇,但他毕竟年少,不能读力处理政务,我为他祖父,有责任、也有这个资格替他暂为监国,大将军为政事堂执政事笔、中书令右相,裴旻为吏部尚书,王珙依旧为左相门下侍中,李砚为刑部尚书不变,陈希烈依旧为兵部尚书,我推举杨国忠为礼部尚书,这样就有六相,还有一相,我愿意听取李相国的意思。”
六相中他们各占三席,还有一席,李亨便让给李庆安,这就是他的让步,如果李庆安能接受这个方案,那么太子便将下午就登基,不再给李隆基任何机会。
“多谢太上皇对李庆安的信任,我愿推举张筠为户部尚书,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条件。”
李庆安推举张筠在李亨的意料之中,以张筠墙头草的作风,他未必会成为李庆安一党,此人是个变数,李亨便点点头道:“诚如君所愿,我也支持张筠回归政事堂,至于李相国的条件,请尽管开口。”
李庆安淡淡一笑道:“早就在去年,我便给安西将士们许下过诺言,最晚半年之内,我会用孟云和罗正义二者的人头给安西军将士一个交代,太上皇,不!摄政王殿下,这就是我的条件。”
........中=近午时分,长安各大城门全部开启,这时,政事堂传来消息,经过大臣们的紧急磋商,决定拥太子登基,由于太子年少,太上皇便暂摄监国一职,待太子成年后,将正式移交权力.这个消息让聚集在朱雀门前的数万名太学生、官员以及长安民众为之欢呼雀跃,他们的请愿终于获得了成功。
此时已是午饭时间,人群开始逐渐散去,太学生们三五成群,准备去酒肆中饮酒庆功。
下面便开始进入太子登基的准备环节,这个环节,应由百官之首的右相国来推动,在李亨的建议下,太子李适便亲率长安五品以上官员共计四百余人前往明德门外迎接李庆安入城。
迎接有功之臣凯旋,一向是大唐的惯例,当初李豫便亲率百官迎接李庆安从安西归来,时隔近两年,李豫已经不在,便由他的儿子再次迎接李庆安的归来。
明德门外,数百名官员衣冠整齐,一个个肃穆而立,他们中既有坚决支持李庆安的重臣,如裴旻、崔光远等人,也有临时和李庆安结盟的张筠一派,但人数更多的却是李亨的支持者,王珙、杨国忠、陈希烈、令狐飞以及大将军孟云等人。
每个人都心怀复杂,随着李庆安的进城,大唐的历史就将翻开新的一页。
不就,远处的官道上便出现了一支五万人的大军,这是安西军大军开来了,他们止步于两里之外,五万大军横戈立马,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德门外的四百余名朝廷重臣。
安西军太近了,很多官员心中都有些惴惴不安,尤其是孟云,心中更是一阵胆怯,他偷眼向李亨望去,见李亨神情自然,没有半点惧意,心中也稍稍放下,连李亨都不在意,自己又在意什么,让别人知道他害怕李庆安,若传了出去,他将无地自容。
李庆安在一千亲卫的护卫下从大军中脱离出来,他依然是金盔铁甲,腰佩战刀,依旧是骠骑大将军的姿态,还没有改为右相国的装束。
李庆安骑马缓缓上前,已经到了李适的面前,按理,李庆安应该下马跪拜李适,但他没有下马,也一言不发,目光冷厉地投向了人群中的孟云和旁边的左武卫大将军罗正义,这两个当初在河西背叛的人,此刻就在他眼前了。
众官员都一阵愕然,面面相觑,不知李庆安的葫芦里在卖什么药,他并不是不知礼,当初圣上接见他时,他礼数周到,今天怎么变得这么异常,众人不由窃窃私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0517
80518
80519
80520
80521
80522
80523
80524
80525
80526
80527
80528
80529
80530
80531
80532
80533
80534
80535
80536
80537
80538
80539
80540
80541
80542
80543
80544
80545
80546
80547
80548
80549
80550
80551
80552
80553
80554
80555
80556
80557
80558
80559
80560
80561
80562
80563
80564
80565
80566
80567
80568
80569
80570
80571
80572
80573
80574
80575
80576
80577
80578
80579
80580
80581
80582
80583
80584
80585
80586
80587
80588
80589
80590
80591
80592
80593
80594
80595
80596
80597
80598
80599
80600
80601
80602
80603
80604
80605
80606
80607
80608
80609
80610
80611
80612
80613
80614
80615
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