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珙暗喊糟糕,李亨凌晨私自释放韦见素一事并没有告诉崔涣,崔器肯定不知道,李庆安必然是用此事来发难了,他有心解围,却又不知该怎么开口,王珙焦急地看了一眼李亨,却见李亨脸色阴沉,脸上没有半点表情,他不由暗叹了一口气,沉得住气固然值得称赞,可关键还要有办法抵挡住李庆安咄咄逼人的攻势。
崔器额头上的汗已经下来了,他也明白自己成了李庆安反击李亨的工具,这件事事先他们没有沟通,他竟不知该怎么回答,想到李亨抓捕韦见素,他便想当然道:“韦见素的罪名当然成立,罪不容恕!”
“很好,说得很好,可为什么今天早晨,韦见素又被放出来了?这又是谁放的?”
大殿里一片哗然,韦见素居然被放出来了,事情变得越来越诡异了,韦滔作为太子少师,也在大殿中,他心中不由对李庆安有些不满,韦见素已经被放出来了,为什么还要追究?
这时,工部尚书崔涣一步站了出来,对大理寺卿裴向厉声喝道:“裴寺卿,你为大理寺主官,此事你当如何解释?”
裴向是裴遵庆长子,对裴家发难的机会崔涣怎么会放过,裴向事先已经得了李庆安的交代,他站起身,走到大殿中间,向李适施了一礼,不慌不忙道:“此事我实不知晓,若真有此事,我当严惩枉法者,绝不姑息。”
裴向回头,严厉地质问大理寺丞罗晓道:“罗寺丞,今天是你当值,我问你,可有此事?”
大理寺丞罗晓吓得两腿发抖,这件事就是他一手经办,他怎么不知道,对方拿了李亨的金牌,他怎敢不放人,现在大殿上所有的目光都向他望来,他满头大汗,偷偷看了一眼李亨,却见李亨目光凶狠地盯着他,他吓几乎要晕厥过去。
事情到了这一步,很多聪明人都看出了一丝端倪,恐怕放人不是李庆安派系所为,而是李亨的人干的好事,被李庆安抓住了把柄。
这时,太子宾客令狐飞也看出了事情的蹊跷,他已经猜到人必然是李亨所放,用来讨好李庆安,但李庆安非但不领情,反而借此机会向李亨发难,他既然是李亨的军师,在关键时刻,他怎么能袖手旁观。
他走了出来,向李亨躬身行一礼,道:“监国殿下,容臣说一句话。”
李亨心中也正焦急,见令狐飞出来了,顿时松了口气,连忙道:“令狐使君请说。”
令狐飞对李庆安笑道:“其实这件事我也知道一二,韦见素当然是罪不容恕,谁也不敢放他,正如大将军刚才所言,有其果必有其因,韦见素的母亲病倒了,她不知儿子被抓,在病中呼唤儿子的名字,韦见素也为老母病重而暗自垂泪,罗寺丞怜韦见素的孝心,便派人带韦见素回家探母,他并非是放人,探望了母亲韦见素还是要回监,罗寺丞,可是这样?”
大理寺丞罗晓俨如要溺死之人忽然抓到了一棵稻草,他拼命点头,激动得眼泪水都要出来了,道:“正是这样,开完朝会,我就会命人将他重新带回来监狱。”
李亨、王珙、崔涣等人都同时松了一口气,尤其是王珙,他一直瞧不起令狐飞,直到此时,他才终于佩服令狐飞的急智,有此人为谋,是他们的运气啊!
李庆安久久地注视着令狐飞,他也久闻令狐飞高明,今天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但令狐飞再高明,又怎么能明白他的请君入瓮之计?
李庆安脸色露出一丝沮丧,又问李亨道:“殿下,韦见素勾结成都,真的罪不容恕吗?”
事情到了这一步,李亨也不可能再含糊了,再含糊又会被李庆安抓住把柄,既然李庆安不领情,那就休怪他无义了,他一字一句,毫不犹豫地说道:“一点没错,韦见素勾结成都,出卖关中军机密,罪不容恕。”
“好!既然罪不容恕,那我也弹劾一人,同样是勾结成都,同样是出卖政事堂机密。”
李庆安取出一封信,对众人朗声道:“这是成都伪帝写给工部尚书崔涣的亲笔信件,上面有他的签名和宝印,此信可以证明崔涣同样勾结成都,出卖政事堂机密。”
这时,大殿里一片惊呼,李庆安的话犹如平空一声炸雷,将所有人都惊呆了,崔涣勾结李隆基,这简直是爆炸姓的消息,所有人都望向李庆安手中的信,既相信它是真的,可又觉得不可思议。
李亨、王珙等人的目光都望着崔涣,他们万万没想到,李庆安反击之人竟然是崔涣。
令狐飞的心也沉进了深渊,他中计了,李庆安根本就不是要追究韦见素被放出之事,而是要他们亲口承认韦见素有罪,引君入瓮,这一局他们输了,输得很惨。
令狐飞心乱成一团,他知道李庆安的信肯定是真的,李庆安隐忍了半个月,就是等今天这一刻,用崔家来下手,就是要告诉所有世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这时李庆安对中书舍人窦华道:“窦舍人,你是多年的老臣,德高望重,请你来读这封信。”
窦华是中书舍人之首,拟旨三十余年,为清正刚直,在朝中极有威望,他既不是赵王党,也不是监国党,由他来读这封信最为合适。
窦华也不推迟,接过信看了一眼信封笔迹,便点了点头,他一眼便看出来了,是李隆基的笔迹,不是有心人刻意模仿。
窦华打开信,便朗声念道:“致工部尚书崔涣爱卿,爱卿的来信朕已收悉,爱卿不忘旧曰君臣之情,欲投奔成都,朕深为感动,但朕窃以为,爱卿留身于长安对朕更为有利,卿为伪帝相国,所知大多机密之件,愿卿及时将长安机密送至,以慰朕意,他曰朕回长安,当赐爱卿显爵,封右相中书令,厚待崔氏......”
“扯谎!一派胡言!”
不等窦华念完,崔涣便歇斯底里地喊了起来,立刻有几名侍卫上前将他按住,殿中监察侍御史厉声道:“崔尚书,休得咆哮朝堂,这可是大罪!”
窦华念完,又仔细地看了看宝印和笔迹,将信一扬,朗声道:“我拟旨三十余年,以人格担保,此信为真实,印玺所缺一角,是天宝八年正月时摔坏。”
他快步走下玉阶,将信递给了其他几名中书舍人,众人研究一番,均道:“此信为真迹!”
有中书舍人的证明,崔涣之罪难以解脱了,这时,王珙忽然问道:“这封信怎么会在大将军手中?”
李庆安早知道他会有此问,便一招手,十几名羽林军押进了一名捆得结结实实的男子,很多人都认出了此人,他是李隆基的心腹侍卫之一,执戈长胡丙瑞。
李庆安微微笑道:“此人是南明宫侍卫长胡丙瑞,在过骆谷关时形迹可疑,被我安西军士兵抓住,搜出了信件,他已认罪,有供词在此。”
李庆安举起另一份供词,对胡丙瑞道:“你怎么说!”
胡丙瑞已经被收拾服帖,他叹了口气道:“我奉成都圣上之命,来长安给工部尚书崔涣送信,十天前,崔涣确有私信送至成都。”
李庆安赫然转身,盯住李亨一字一句道:“监国殿下,崔涣私通成都,出卖政事堂机密,人证物证俱全,可有罪否?”
李亨只觉得自己心力憔悴之极,半响,他才长叹一声道:“有罪!”
“好!”
李庆安对大殿众臣高声道:“殿下有旨,崔涣勾结成都,出卖政事堂机密,与韦见素同罪,罢其相位,免去其一切职务,拟大三司会审。”
大殿里一片寂静,直到这时,长安满朝文武才真正领教到了李庆安的手段,这是何等的高明毒辣,步步为营,滴水不漏。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少年皇帝李适忽然问道:“大将军,那谁可替代崔涣的相位?”
李庆安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道:“臣推荐太子少师韦滔接替崔涣的相位,臣相信,政事堂一定会通过。”
李庆安的目光和张筠对望了一眼,张筠的眼中露出了一种默契的笑意,李庆安也笑了,看来昨天桥下的鱼并没有白钓。
李适深深看了一眼李亨,李亨此时俨如一只斗败的公鸡,萎靡地坐在座位上,脸色的沮丧再也难以掩饰,李适几乎要大笑出来,他点点头,高声道:“朕支持大将军的决定,韦滔入相。”
(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六十五章 婚姻如衣
朝会上的斗争消息在朝会结束半个时辰后便传遍了长安全城,长安各大酒肆,好事者在唾沫四飞地描述着今天朝堂发生的精彩故事,仿佛他们亲眼所见,说着激动,听者惊心,直到今天的一场朝会结束,李庆安的武夫形象终于被颠覆了,许多人都听得悠然向往,原来政治斗争也可以这般精彩。
中午时分,大明宫再次传出消息,政事堂以四比二的投票表决结果,任命原扬州大都督府长使,太子少师韦滔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填补崔涣落马后的空缺,至此,由韦见素案引发的政治斗争终于落下尘埃,以监国党的惨败而告终。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2587
32588
32589
32590
32591
32592
32593
32594
32595
32596
32597
32598
32599
32600
32601
32602
32603
32604
32605
32606
32607
32608
32609
32610
32611
32612
32613
32614
32615
32616
32617
32618
32619
32620
32621
32622
32623
32624
32625
32626
32627
32628
32629
32630
32631
32632
32633
32634
32635
32636
32637
32638
32639
32640
32641
32642
32643
32644
32645
32646
32647
32648
32649
32650
32651
32652
32653
32654
32655
32656
32657
32658
32659
32660
32661
32662
32663
32664
32665
32666
32667
32668
32669
32670
32671
32672
32673
32674
32675
32676
32677
32678
32679
32680
32681
32682
32683
32684
32685
3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