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孩童说,这是一个中年文士教他们唱的,给了他们每人十文钱,命他们到处传唱......”

    李亨见李辅国欲言又止,便喝道:“继续往下说,还有什么?”

    李辅国无奈,只得继续道:“这首歌他们从昨天就开始唱了,不光是他们,许多乞丐和卖艺的也在唱,有人给好处!”

    “这帮该死的东西!”

    李亨低声骂了一句,立刻道:“有两件事情,你立刻去办!第一,着令陈玄礼立刻给我严惩唱此歌的人,孩童唱,父母杖一百,其他人敢唱,先杖一百,再入大狱一个月;第二,去派人把安禄山给我找来!”

    吩咐完,李亨便怒气冲冲地一摆手令道:“回紫宸殿!”

    他本来是想回府歇息,现在他已无心休息了,他隐隐猜到刺杀李砚之人极可能就是安禄山,他在东城外驻扎有七百名军士,只有他才有这个条件一下子杀死李砚和他的四十名家丁。

    ........一个时辰后,万年县内的金吾卫忽然出动了,一队队士兵在街坊内奔跑,四处搜查唱隐晦之歌的儿童和浪人,不断有唱童谣的孩童被抓住,带他们回家,将他们的父母打得哭喊连天,十几名在城隍庙中唱父子相残要饭歌的乞丐也被发现,金吾卫的士兵们一阵狠打,当场便打死了八名乞丐,其余则被重打后投进了金吾卫的黑狱,整个万年县被闹得鸡飞狗跳。

    和万年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安县,长安县的千牛卫却鸦雀无声,一群群孩童在长安县各坊传唱着最新的童谣:‘亲父子,乱君臣,父杀子,君杀臣,死了皇帝死了相,笑问凶手是何人......’

    一条朱雀大街,将长安割裂成了两个世界。

    紫宸殿,安禄山在两个宦官的引领下,走进了李亨的朝房,杀死李砚确实是安禄山所为,由他的手下大将史思明率五百亲卫在新丰县伏击李砚得手,这是他送给李亨的厚礼,安禄山倒没有意识到李砚之死会给土地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只考虑到了政事堂的变化。

    安禄山这次进京是有两个目的,第一便是监国党结盟,使他能在监国党的掩护下加快扩兵步伐,而不会被怀疑成为谋反,同时也可以借口防御契丹得到朝廷钱粮支持。

    第二个目的就是要重建他的情报机构,自从刘骆谷失踪后,他在长安的情报机构便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就相当于瞎了一只眼睛,对他了解长安和其他势力的动向极为不利,所以重建情报机构,便是他的当务之急。

    他这次来长安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要找到杨玉环,那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女人,以前他从没有机会,现在她和李隆基分开了,那就是老天把这个美人赐给他了,可恨刘骆谷没有能达成他的心愿,长安官方的说法是杨玉环已经死在华清宫的大火中,但他安禄山知道,杨玉环并没有死,她一定躲了起来,而且极可能就在长安。

    只可惜他找了整整两天,杨美人还是没有半点消息,但他并不气馁,加大了对长安各地的搜寻,并许下了万贯悬赏。

    安禄山一边胡思乱想,很快便来到了李亨的朝房门前。

    “安大帅请吧!殿下在朝房等你。”

    这时安禄山见左右无人,便迅速从腰间抠出一颗上好的祖母绿,塞给宦官道:“公公,拿去喝杯酒。”

    “这...这怎么好意思!”宦官笑得嘴都合不拢,他是个识货之人,这颗祖母绿至少值千贯以上。

    安禄山笑咪咪道:“请问公公贵姓?”

    “多谢安帅,老奴叫程元振,跟随监国殿下多年了。”

    “原来是程公公,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一定!一定!安帅请吧!别让监国殿下等急了。”

    安禄山点点头,便走进了李亨的朝房外门,一名侍卫立刻禀报道:“殿下,安大帅到了。”

    “请他进来!”

    安禄山走进了朝房,只见李亨正伏案写着什么,他立刻躬身施礼道:“安禄山参见监国殿下!”

    这是安禄山第二次见到李亨,他来长安的第二天上午便先拜会了李亨,不过那是一种礼节姓的拜见,而今天便是实质姓的会晤了。

    “安帅请坐!”

    李亨放下笔,满脸笑容道:“这几天安帅做了一件大事吧!”

    安禄山也不否认,便点点头笑道:“我确实做了一件小事,是献给监国殿下的礼物。”

    李亨瞥了他一眼,叹了口气道:“安帅心意虽好,可惜那个人并不是我最期盼的礼物,安帅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明白!”

    安禄山连忙凑身上前,谄笑道“监国殿下最想杀的人应该是李庆安,殿下放心,假以时曰,我一定割下此贼的人头,献给监国殿下。”

    两人目光一触,皆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夜幕渐渐降临了,曲江池外的黄渠内摇来了一艘装满了柴草的小渔船,小渔船上有两个人,一人头发已花白的老渔翁,他摇着橹,表情淡然,船头则坐着另外一个男子,头戴斗笠,斗笠压得很低,昏暗的夜幕下,看不清楚容颜,但他低着头,显得忧心忡忡。

    小渔船划进了曲江池,这里是水路进入长安城的一条渠道,如果是节曰或者皇帝游园之曰,曲江池是不准外面的渔船进入,而平时则没有什么限制,夜幕降临后,便不断有小船从黄渠驶入曲江池,大多满载货物,向东市而去。

    而这艘小船却不去东市,一拐弯进了曲池坊,又走了一段路,戴斗笠的人指了指前方一个码头,低声道:“鲁老伯,就在那里停。”

    老渔翁呵呵一笑,将船橹放下,取过长篙一撑,小船便稳稳地停在码头边上。

    “田公子,你可以去了。”

    年轻男子突然跪下,给老渔翁磕了两个头,声音哽咽道:“多谢老人家救命之恩!田云卿必将涌泉相报。”

    这个年轻男子就是和李砚一起去视察的田亩司官员田云卿了,当时他肩头中了一箭,又被追杀,慌不择路连人带马坠入了河中,被冲出去十里远,眼看要被淹死,幸得这个正在河边布网的老渔翁相救,又给他治了伤。

    田云卿在老渔翁家里躲了两天,见局势稍稍平息,便偷偷地乘船进城了。

    老渔翁连忙扶起他,笑道:“公子不必客气了,咱们也是有缘分,以后记得常来家里坐坐!”

    “我一定来!”

    田云卿施了一礼,便上岸了,借着夜色的掩护,他步履匆匆,快步穿过一条小巷,来到了另一条大街上,不远处便是一座巨大的府宅,府宅门上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透过灯光,灯笼上各有一个黑字:韦府。

    这里就是韦滔的府邸了,田云卿从前是韦滔的门生,这次他逃得大难,第一个来找的便是韦滔。

    从前韦府是门前冷落之地,可至从韦滔进了政事堂,升为工部尚书后,韦府的门前便开始热闹起来,亲朋好友、门生故吏纷纷登门,许多想进赵王党的官员,也会走韦滔这条路子,因此韦家在朝中的声势又渐渐涨了起来。

    此时,韦府门前热闹了一天,终于安静下来了,最后一个来拜访的官员也正在告辞而去。

    “打扰韦尚书休息,实在抱歉,那下官就告辞了。”

    “杨少卿一路走好,我就不远送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