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

    在滚雷般的呐喊声中,吐蕃大军如排山倒海般地向且末城推进,这一次吐蕃军使用了很多攻城武器,首先是排筏,也就是十棵大树困绑在一起,这些大树都是从附近绿洲砍伐来的杨树,又直又长,每一棵大树都长四五丈,保留其枝桠,将它们密集捆绑后,便成为了临时的栈桥,使吐蕃军能冲过护城河,数百吐蕃军顶着一只排筏奔行,它同时也能抵御唐军的弓箭以及床弩。

    其次是皮斗,这原本是汉人抵御滚木礌石的防御武器,现在也被吐蕃人学会了,所谓皮斗就是一种用粗木搭成的架子,上面覆盖了数层牛皮,牛皮涂上厚厚的油脂,滑腻无比,又有一定的斜角,当巨石砸上牛皮,则容易被卸力滑飞,尽管不是每一块巨石都能防御住,但至少可以防御住四成的巨石飞射。

    一只皮斗宽三丈,长五丈,下面装有木轮,可以缓缓推行,而一只皮斗下面则躲藏了三四百名吐蕃士兵。

    在战鼓声中,一万五千吐蕃大军发动了,排筏、皮斗、长梯以及浩浩荡荡的吐蕃大军汇成了一道壮观的黑色大潮向城池奔涌而来。

    城头上,唐军已经准备就绪了,东西两排二十架重型投石机吱嘎嘎地拉开了,皮兜里放上了一块百十斤重的巨石,每一架投石机需要一百五十人来拉拽,唐军无法分出这么多兵力,便由唐军指挥,且末城的三千民夫负责拉拽投石机。

    吐蕃大军越来越近,已经进入了八百步线,如果是两百人的超大型投石机便可以投射了,但且末城的投石机略小,射程只有五百至六百步远,负责指挥投石机的唐将是郎将罗胜军,这也是一名由小兵一步步走上将军职位的实战型将领,他是萨毗城的守将,受贺娄余润之令,烧毁萨毗城,撤回了且末城。

    罗胜军注视着吐蕃军的进攻浪潮一步步迫近城池,前军锋头已至七百步了,唐军的床弩已经射出,三百支四尺长的铁箭和无数密集的小箭一齐射向吐蕃大军,吐蕃军中一阵人仰马翻,数百名吐蕃士兵被射倒,强烈的射击**诱惑着罗胜军,但他手中的红旗始终没有挥下,红旗不挥下,二十名唐军指挥手便不敢下达射击的命令。

    六百步,吐蕃军终于进入了投石机的射程,罗胜军手中的红旗终于挥下了,“射!”二十名唐军指挥手几乎是同时嘶声大喊。

    重型投石机发动了,二十根长长的抛杆挥出,将二十块巨大的石头向吐蕃阵营中砸去,巨石发出尖利的呼啸声,在空中翻滚,迅疾无匹地出现在了吐蕃军的头顶,吐蕃士兵一阵大喊,纷纷向两边躲闪,或者钻进皮斗中。

    ‘轰!’的一声闷响,巨石砸下,尘土飞扬,几名吐蕃士兵躲闪不及,被砸成了肉酱,强大的冲击力使巨石继续翻滚,直冲进吐蕃士兵群中,顿时惨叫声一片,十几名士兵被撞死,血水四溅,整颗巨石被染成了红色。

    又是一声巨响,一块巨石砸中了皮斗,‘嘭’的一声震响,皮斗的滑腻使磨去了棱角的巨石无法打实,滑飞出去二十余步,这一块巨石没有达到效果。

    但皮斗并不是每一块巨石都能承受,这取决于石块本身的光滑程度,如果石块粗糙毛棱,那皮斗就很难发挥效果。

    又是一声闷响,伴随着支架的碎裂声,一只皮斗被砸塌了,数百名藏身皮斗下的吐蕃士兵跌跌撞撞爬出,不少人被倒塌的木柱砸伤,在皮斗下痛苦呻吟。

    第二轮投石机再次发射,二十块巨石在空中翻滚,呼啸着砸来,砸得吐蕃士兵人仰马翻,血肉横飞,皮斗破碎,排筏折断,紧接着第三轮、第四轮.....每一轮投石发射便有数百人伤亡,尽管投石机威力巨大,但毕竟数量少,无法形成巨大的杀伤力,一万余名吐蕃大军已经奔涌到了城下,城上唐军万箭齐发,箭如冰雹急雨,铺天盖地向吐蕃军射去。

    吐蕃军举盾相迎,不断有人中箭惨死,在箭雨中,几千吐蕃士兵将数丈长的排筏‘轰!’地搭放在护城河上,形成了二十几座临时树桥,一架架八丈高的宽大梯子搭上了城头,一群群凶悍的吐蕃兵冲上梯子,开始向上攀爬,唐军的箭雨斜射而至,滚木礌石迎头砸下,一串串吐蕃士兵惨叫着从楼梯上摔下,身上被箭射中,头颅被砸碎,城墙下死尸堆积如山,紧接着又有吐蕃士兵疯狂地攀上楼梯,不顾一切向上冲锋。

    这时,吐蕃大营中再次鼓声大作,又有一万名吐蕃骑兵飞驰而至,尘土飞扬,他们是用最快的速度穿过四百步到八百步这一段巨石和床弩的射程区,巨石呼啸而至,将一片片骑兵砸翻,床弩之箭强劲快疾,一支箭便能射穿两到三人,战马惨嘶,士兵翻滚,大石下,到处是惨不忍睹的尸体和血浆。

    此刻,吐蕃军已投入了两万五千名攻城士兵,城池攻防战进入了最白热化的阶段。

    ........在且末城攻城战进入第三天之时,唐军的四万主力骑兵已经抵达了距离且末城约五百里外的蒲昌海,蒲昌海也就是今天的罗布泊,唐朝的罗布泊依然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盐度也没有今天这样大,周围生长着生命极为顽强的胡杨树和灌木丛。

    唐朝的蒲昌海是西线丝绸之路南支线的必经之处,从沙州出阳关向西走三百里便抵达蒲昌海,然后再沿着且末河向西南走,便可抵达且末城,在途中有一片广阔的绿洲,是商人以及军队的重要补给地,也就是今天的疆省若羌县,唐军在那里修建了弩支、典合、蒲桃以及七屯等四座小城,成为唐军一处重要的军事基地,历史上天宝十一年对吐蕃的播仙镇战役便发生在这里。

    当李庆安的四万军抵达这片绿洲时,天色已经渐渐地黑了,三万唐军从陇右马不停蹄赶来,已经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眼看要达到战场,李庆安反而不急了,为了尽可能地保持唐军的作战体力,李庆安下令唐军就地驻扎,休息一夜后再出发。

    夜幕下,行军疲惫的唐军将士皆已入睡,只有一千多名巡哨兵在大营的四周巡逻,大营内,李庆安的主将大帐内依然灯火通明,一张宽三丈、长五丈的巨大沙盘已经拼好,放在大帐正中,这座沙盘囊括了除了信德以外的整个安西军的控制地,是近千名安西斥候兵耗时一年才制成。

    沙盘旁李庆安和几名随军大将正在商议军情,这次李庆安从陇右归来,并没有走祁连山南面的高原,而是穿过入大斗拔谷,进入甘州,正因为绕了一圈,使他们的行军曰程晚了几天,但李庆安更考虑到了唐军的战斗力和给养,因此三万唐军进入河西后,又带了五万匹战马,同时河西的荔非守瑜又分出一万精锐跟随李庆安同赴安西。

    李庆安站在沙盘前久久沉思着,他在思考整个战局,且末城之战只是整个战局中的一环,他已经知道回纥入侵葛逻禄人的老巢,几乎将葛逻禄人斩尽杀绝,但南方有唐军修建的伊丽城、弓月城七座城堡为防御,碎叶又有两万军北上,回纥骑兵很难突破这道防御线。

    他已经下令六万三胡联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葛逻禄军走金山北面拦截住回纥人的退路,另一路由同罗军和沙陀军走金山南面前往玄池,从正面拦截回纥军进入北庭,但为了防止回纥人又趁机出兵进攻北庭,崔乾佑的六千汉军便留在北庭。

    从某种意义上,葛逻禄人被斩尽杀绝也符合他的期望,就让这些草原胡人去自相残杀。

    虽然安西遭遇到了南北夹击,局势非常不妙,但李庆安也发现了敌军大举进攻的一些微妙之处,主要就是入侵者的兵力并不多,回纥只派出三万人,这种出兵不像是战略姓的进攻,更有一点趁火打劫的意思,这也证实了李庆安的判断,回纥军经过多年的削弱,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侵唐战争,所以只能派出三万人,进行一种强盗偷袭式的进攻。

    相比回纥军的南侵,李庆安更关注吐蕃军这次进攻安西,很明显,这和吐蕃军进攻陇右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吐蕃军的一贯策略,几次发动侵唐战役,吐蕃人往往都是东西两线并举,从吐蕃军出动了三万军进攻且末城来看,人数似乎少了一点,他们极可能还有别的战略企图。

    这时,大将安抱真在一旁低声道:“大将军,卑职有一点建议。”

    安抱真就是羽林大将军安抱玉的幼弟,今年只有二十四岁,年轻有为,他十七岁在陇右从军,当年跟随李光弼一起来安西,从一名队正慢慢积功升为中郎将,深得李光弼的喜爱,这次李庆安从陇右西归,李光弼分兵一万跟随,他向李庆安推荐了安抱真。

    李庆安也很欣赏这个年轻的将军,他便点点头笑道:“你说吧!”

    安抱真一直跟随李光弼在吐火罗,对那边的形势非常了解,他便躬身道:“大将军,我怀疑吐蕃军的主力是要进攻吐火罗,李将军从吐火罗回陇右后,吐火罗的唐军只有八千人,主要驻防在几个大银矿,吐火罗只有本地军队四万余人,他们战斗力很弱,不会是吐蕃军的对手,而且吐蕃军进攻且末,我担心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疏勒,占据疏勒,截断安西唐军支援吐火罗,卑职浅见,请大将军斟酌。”

    李庆安没有说话,其实他想到的也是这个可能,现在唐军的势力已经从北庭向西延伸到了河中,向南延伸到了信德,如果他是吐蕃赞普,那么要想和唐军长期抗衡,那就必须要选择一个最有利的根基地,吐火罗无疑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向北可打碎叶,向西可攻河中,向东可占领安西,向南可下信德,而且又和吐蕃高原山水相连,即使守不住也可以退回高原,另外,吐火罗盛产粮食,也可以为吐蕃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供给。

    想到这,他便取过几面小红旗,依次插上了大勃律和吐火罗,之所以不插小勃律,因为他知道,吐蕃军过不了娑夷河。

    李庆安已经肯定了吐蕃军的西征战略,打安西为辅,打吐火罗才是正。

    这时,门外传来了一名巡哨军官的禀报,“大将军,我们的巡哨队在五十里外的荒野中发现了两名唐军士兵,他们都身负重伤,身体非常虚弱,但他们说有重要情报要禀报大将军。”

    ......

    (未完待续)
------------

第四百八十九章 血战且末(下)

    被唐军士兵发现的两名伤者就是从乌兰湖逃出的幸存唐军了,他们本来一共逃出三人,在吐蕃军的追击中又被射杀一人,最后只剩下两人,他们逃回了萨毗城,却发现萨毗城已被焚毁,唐军不知去向,他们又去了且末城,但且末城战事正酣,他们无法回城,只得调头来弩支城,最后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荒原,幸得唐军斥候发现,否则他们已成为野狼的美餐了。

    十几名亲兵将这两名浑身是血迹的唐军巡哨用担架抬进了中军大帐,两名巡哨此时已醒来,他们见到李庆安,便挣扎着要起身跪拜。

    李庆安上前按住了他们,道:“你们俩有伤,就不要起来了。”

    “谢谢...大将军,我们是萨毗城巡哨,有...重要情报。”

    两人声音低微,说话非常吃力,李庆安点点头道:“先说重要情报,马上去给你们治伤,你们的功绩我会论功行赏。”

    “我们不要行赏...只是情报非常重要,不当面告诉...大将军,就对不起..死去的弟兄们...”

    一名士兵已经说不出话来,另一名士兵接着道:“乌兰湖是吐蕃军的后勤重地,他们又有两万重军支援且末城,请大将军速发兵乌兰湖。”

    “我知道了,你们先下去休息,好好治伤,再说你们的经历。”

    李庆安一摆手,亲兵将两人抬了下去,李庆安迅速转身回到了沙盘前,找到了士兵们所说的乌兰湖,距离萨毗泽约一百八十里左右,在昆仑山脚下,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边缘,是陇右走祁连山南麓前往安西的必经之路。

    李庆安和吐蕃军打了多年战争,他非常了解吐蕃人的习姓,最早吐蕃人是部落制,一场战争便由整个部落参与,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和老弱跟在后方不远,一旦吐蕃军败退,后方妇孺老弱就往往来不及逃走而成为唐军的俘虏,‘辎重疲弱’一直是吐蕃人掣肘之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7181 37182 37183 37184 37185 37186 37187 37188 37189 37190 37191 37192 37193 37194 37195 37196 37197 37198 37199 37200 37201 37202 37203 37204 37205 37206 37207 37208 37209 37210 37211 37212 37213 37214 37215 37216 37217 37218 37219 37220 37221 37222 37223 37224 37225 37226 37227 37228 37229 37230 37231 37232 37233 37234 37235 37236 37237 37238 37239 37240 37241 37242 37243 37244 37245 37246 37247 37248 37249 37250 37251 37252 37253 37254 37255 37256 37257 37258 37259 37260 37261 37262 37263 37264 37265 37266 37267 37268 37269 37270 37271 37272 37273 37274 37275 37276 37277 37278 37279 3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