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缓城内混乱成一团,到处是喊杀声和惨叫声,连吐蕃人也控制不住局面了,劳工们冲破了吐蕃士兵的封锁,数以万计的吐火罗人逃出了阿缓城,向吐火罗的四面八方逃去。
阿缓城的劳工内乱只是一根导火线,他们引发了吐火罗人的全面反抗,起义的风潮开始一浪高过一浪,在吐火罗大地上风起云涌地激荡起来。
........在吐火罗发生内乱的同一时刻,唐军也开始行动了,唐军的第一步是在小勃律。
小勃律自天宝六年被唐军攻克以来,便一直牢牢控制在唐军手中,唐军在这里组建了归仁军,由三千人驻守,第一任兵马使是席元庆,但高仙芝离开安西后,席元庆也跟随他离开了安西,第二任兵马使叫余国璋,原是席元庆的副将,几个月前他被升为疏勒兵马使,而改由安抱真接任归仁军兵马使,而这时的归仁军已经从三千人扩军到了八千人,成为了一支唐军劲旅。
小勃律的地势极为险要,它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向北和向西要翻越高耸的雪山,而向东则被婆夷水大峡谷一分为二,仅依凭一条狭窄的藤桥相通,砍断这条藤桥,也就阻断了小勃律通往吐蕃高原之路,当年的小勃律之战中,斥候校尉李庆安便是在这座藤桥上一箭射死了吐蕃迦兰公主。
时间一晃就是八年过去了,今天小勃律再一次成为了唐军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是,这一次小勃律不是进军的终点,而是进军的起点。
八千驻扎小勃律的唐军,除留一千镇守孽多城外,其余七千人已经在城外集结完成,他们将在主将安抱真的率领下出征千里外的大勃律,截断吐蕃赞普的归途。
唐军已经接到了来自吐火罗的消息,吐蕃赞普已经过境大勃律,进入了吐火罗,现在是关门打狗的时候了,李庆安下达了进军大勃律的命令。
湛蓝的天空下,七千唐军已经整军完毕,盔甲鲜明,刀枪如林,士兵摩拳擦掌,战马在兴奋地嘶鸣,年轻的小勃律女王李雪莲率领几千名小勃律臣民来给唐军践行,她端着一杯美酒敬给了英武的将军安抱真。
“安将军,我祝你们旗开得胜,早曰凯旋归来!”
安抱真望着这位年轻美貌的女王,他豪气顿生,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大笑道:“美酒有佳人,此去大勃律,必树我大唐军威!”
(未完待续)
------------
第五百零二章 截断归途
大小勃律也就是今天克什米尔巴方实控区,位于高山和峡谷之中,延绵千里,小勃律在北面,大勃律在南面,在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上,小勃律亲唐,而大勃律则偏向吐蕃。
大小勃律之间尽管都是崇山峻岭,但也有路途相通,发源于吐蕃象雄的信度河向北奔流二千里后,在大勃律调头,转向西面的吐火罗,继而再转向南流入信德,最后在旁遮普入海。
调头向西,流入吐火罗的信度河便成为了大小勃律的分界线,也是唐军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
此时已是贞治二年的一月中旬,尽管在平原地区已开始有了春的气息,但在高海拔的高原山区依然是冰天雪地的世界,这里的积雪终年不化,信度河却因流经峡谷底部,水流湍急而难以冻结,终年不冻,河水在这里谷深水急,根本无法渡河,如果不熟悉地形到这里,最后只能绕道千里,从健陀罗渡河前往朅师国,再从那里进入大勃律,但七千唐军在两名向导的引路下,来到了大峡谷的边缘,信度河在这一段又叫做狮泉河,向导知道有一条小路可以下到谷底,然后借助绳桥渡过湍急的河水。
只是绳桥早在天宝八年后便被小勃律人斩断,这是为了防止吐蕃人借道大勃律再次进攻小勃律,但土生土长的猎人即使没有绳桥,他们也能渡过急流险滩。
七千唐军从悬崖上的小路艰难地下到谷底,战马也跟了下来,谷底水雾弥漫,白浪滔天,巨大的激流轰鸣声震耳欲聋,这两名向导都是当地猎人,他们扎了一只木筏,在一段约两里长十丈宽的急流中漂流,他们机会只有短短的一盏茶功夫,如果木筏被冲翻,他们必死无疑,或者错过了时机,木筏撞上河中的巨石块,他们同样也会没命。
但上天眷顾唐军,两名向导都有惊无险地渡过河水,这时,他们找到了两块突兀的巨石,将长绳绕过巨石,开始绑扎绳桥,其实他们只是搭几股绳子,真正的渡河索桥他们做不到。
很快,三百余名唐军工匠攀着长索爬到对岸,开始迅速搭建索桥,而对岸,同样三百名军匠也在配合对岸一齐搭桥。
如果是当地人搭桥,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但在五百专业唐军工匠的努力下,仅仅三天,一座长三十丈,宽仅一长索桥便搭建而成,上面铺了木板,七千唐军渡过了狮泉何,向大勃律浩浩荡荡开去。
........大勃律的都城叫巴勒提,位于狮泉河西岸,是一座建立在高山上的城池,被称为高山之城,大勃律的居民都比较分散,分布在各处的高山峡谷之中,巴勒提城内居民却不多,只有一万余人,城池也不大,连中原最小的县城都无法相比,在雪域阳光的照耀下,它就仿佛一座梦幻中的城堡。
大勃律最早也是向大唐臣服,早在开元年间,它曾三次遣派使者前往长安觐见李隆基,但由于路途遥远,唐廷无法给予大勃律庇护,大勃律终被吐蕃人所控制,成为了吐蕃的附庸国,天宝六年小勃律战役后,吐蕃军退出了小勃律,却依然控制着大勃律,这次吐蕃大军进军吐火罗,便是借道大勃律,可以说,大勃律就是吐蕃前往吐火罗最重要的桥梁,占领了大勃律也就截断了吐蕃人的归途。
吐蕃人也深知大勃律的重要,因此他们也留了五千军驻扎在大勃律,五千军对于七千唐军人数略少,但吐蕃军占领了有利地势,有充足的补给,有高原作战的优势,两千军的差异已经弥补不了唐军处于劣势的事实了。
战争有的时候是看诡道,但更多时候是拼实力、拼士气,这个道理安抱真也知道,在渡过狮泉河后,安抱真从斥候那里得到吐蕃军的实际驻兵,他便下令唐军停止前进,驻兵在距离都城一百二十里外的一座山谷之中。
这时,一同前来的小勃律相国雅辛被士兵领来见安抱真,雅辛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是大勃律国王廷素的弟弟,掌管着小勃律的政务,这次唐军出兵大勃律,要对付的并不是大勃律的军队,而是驻扎在大勃律的吐蕃军,那么赢得大勃律国的支持,便是他们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证。
雅辛年轻时在长安住了十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来到安抱真面前,向他躬身施礼道:“参见安将军!”
安抱真回一礼,将李庆安写给大勃律国王的亲笔递给了雅辛,诚恳地道:“下面就要麻烦先生了。”
“没问题,我一会去说服我的兄长,让他识时务,明大局,与唐军合作,以保大勃律的国运。”
“不知先生有多大把握说服国王。”
雅辛想了想便笑道:“本来只有五分把握,但有赵王殿下的亲笔信,应该有七分把握,我知道兄长在吐蕃人的压迫下也很苦,如果唐军有足够的实力替他赶走吐蕃人,他应该很乐意和安西合作,我心里有数。”
“那好!就拜托先生了。”
雅辛当即离开了峡谷,带了几名随处前往巴勒提城去执行安抱真的命令。
......大小勃律原本是同宗同族,都是勃律国人,数十年前勃律国被吐蕃击败后便分裂成了大小勃律,尽管已经分裂,但两国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小勃律女王雪莲还曾经许配给大勃律王子,只是因为天宝六年的小勃律之战,使小勃律被唐军控制,而大勃律依然被吐蕃军控制,正是这个原因,两个国家失去了一次统一的机会,尽管双方已经好几年没有官方往来了,但民间往来依旧络绎不绝,血浓于水,双方依然是兄弟之国。
大勃律的国王叫做廷素,今年五十出头,掌控大勃律近三十年,从亲唐到亲吐蕃,期间时局的变化使他已经看透了大小国之间的博弈,大勃律没有什么选择,大唐强势,依附唐朝,吐蕃强大,依附吐蕃,只有这样,大勃律才不会被灭亡,这是他的无奈选择,可如果真要廷素选择,他宁可选择唐朝,原因很简单,唐朝不要他一文钱,相反还会赠他丰厚的礼物,而吐蕃就办不到,五税一的沉重税赋,他们已经缴纳了十几年,吐蕃人的盘剥和对经商的限制,使大勃律人一直处于一种赤贫状态,而他们的兄弟之国小勃律就要比他们富裕得多,这些年,很多大勃律人都渡过了狮泉河,去小勃律谋生,使得原本不如他们的小勃律开始将他们远远抛在后面,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繁荣,大小勃律的差距越来越大了,这让廷素心中充满了无奈,他也无计可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今天他一早起来,便觉头痛欲裂,总觉得今天或许会有什么事发生,就在这时,下人禀报,他的弟弟雅辛来了。
廷素怔住了,他们兄弟已有三年未见面,这几天并不是什么特殊曰子,他怎么来了?廷素一转念,便隐隐猜到兄弟此次来,恐怕和当前的局势有关,此事不能让吐蕃人知晓,他立刻吩咐一名心腹道:“将他从侧门带进宫,不要让人发现。”
过了不久,雅辛便在两名侍卫的带领下进了房间,兄弟两人三年未见,此时见面格外亲热,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你怎么来了?”廷素拉着兄弟的手坐了下来。
雅辛笑着试探道:“我是特地看一看兄长,看看兄长最近是不是过得很好,听说吐蕃赞普过境,有没有给大勃律带来什么实惠?”
“实惠?”
廷素苦笑了一声道:“他过境除了给我带来无穷的烦恼外,我看不出有任何实惠可言,他来一次,我的国库就变成空空荡荡。”
说的这,廷素又叹息道:“吐蕃人就像蝗虫一样,恨不得把我的一切都吞噬,人民恨我,贵族怨我,可谁又知道我的苦处?”
“那兄长又没有考虑过和唐军合作?”雅辛又试探道。
“嘘!”
廷素向外看了看,他上前将门反锁了,又将兄弟拉到里屋,这才低声道:“你给我说老实话,你到底是为什么而来。”
“我自然是为了救兄长而来。”
说着,雅辛取出了李庆安的亲笔信,递给兄长道:“这是安西节度使赵王殿下写给兄长的亲笔信,兄长自己看一看吧!”
廷素也认识汉文,他仔细地看了两遍,又沉默了半晌,忽然问道:“唐军现在在哪里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1739
1740
1741
1742
1743
1744
1745
1746
1747
1748
1749
1750
1751
1752
1753
1754
1755
1756
1757
1758
1759
1760
1761
1762
1763
1764
1765
1766
1767
1768
1769
1770
1771
1772
1773
1774
1775
1776
1777
1778
1779
1780
1781
1782
1783
1784
1785
1786
1787
1788
1789
1790
1791
1792
1793
1794
1795
1796
1797
1798
1799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