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河县的茶农魏季源也赶了一辆马车进入队伍,当年李庆安巡视楚河县时,特地访问了他家,这次安西备战,他们全家准备足足半个月,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备战中去。
“季叔!”
有人在高声喊他,魏季源一回头,见他的远房侄儿魏群,侄儿魏群今年约三十出头,在楚河县西北面的楚西县生活,家中有土地一百五十亩,这次也加入到了支战队中来。
“贤侄,你也来了!”
尽管新年时魏家人才聚会过,时间不过才一个月,但此时在队伍中相见,两人感觉到格外亲热。
“季叔好!”
旁边和魏群一起的另外几名年轻乡农,也向他打招呼,魏季源见他们赶着满满一车粮食,便笑道:“怎么,把娶媳妇的老本都贴出来了吗?”
几名年轻人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了,其中一人探头看了看他的马车,居然是满满一马车的茶饼,这至少价值上千贯,他一咂舌,笑道:“季叔,你居然把棺材本也贴出来了啊!”
“你怎么说话的?”
魏季源用马鞭在他头上敲了一记,笑骂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十天前我已经送了五十石米了,这次是第二趟了,我可不像你们这些年轻人贪生怕死,我若再年轻二十岁,也从军去,不过我的两个儿子都从军了,我也可以交代了,你们这帮混蛋,为什么不去从军?”
“季叔,我们是民团,也随时要上前线的,没有贪生怕死。”
这时,侄儿魏群好奇地问道:“季叔,大郎也从军了吗?”
“去了,正月十六在碎叶城报的名。”
魏季源有些得意洋洋,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两个儿子参军了,便高声道:“我昨天还特地写信给大郎和二郎,告诉他们,若他们贪生怕死,打仗不肯拼命,吐蕃人一旦占领了安西,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将沦为吐蕃人的奴隶,永无翻身之曰,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他的一席话,激起了众人的一片掌声,楚河县新任县令苏翼也激动地对众人道:“这位魏老伯其实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在火寻国作战时阵亡了,两个月前他又亲自把自己的大儿子送上了前线,赵王大将军还特地写了一副字赠他,‘安西之脊梁’,有我们这么多脊梁顶着安西,这次吐火罗大战,我们唐军必胜!”
苏县令的话激起了所有人的共鸣,不知谁喊了一声,“唐军必胜,安西必胜!”
热血沸腾,很多人都跟着高喊起来,“我们必胜,唐军必胜!”
必胜的信念在每个人的胸膛燃烧了,他们抖擞起百倍的精神,加快了速度,浩浩荡荡地向碎叶城驶去。
........碎叶城外,五万唐军已经集结完成,他们将是第三批开赴解苏国的唐军,这次唐军几乎是倾巢而出了,除了在河中保留四万军,在碎叶留五万新兵,以及在北庭留两万军外,其余驻扎安西的军队全部开往吐火罗。
但就是这样,唐军还是只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和吐火罗的十八万吐蕃军仍有三万军队的差距,尽管差距不大了,但和吐蕃军打了多年交道的李庆安也明白,吐蕃赞普亲自前来督战,对吐蕃军的士气将有极大的振奋。
对此,李庆安不敢有半点大意,他又命吐火罗的十个国王随军,利用他们的威望去争取吐火罗的民心支持。
李庆安身着金盔铁甲,腰挎战刀,身披一领黑色的披风,骑在一匹白色的阿拉伯战马之上,在他身后的护城河边,五万将士盔甲鲜明,精神百倍,每人都骑在战马之上,显得威风凛凛,除了五万骑兵外,还有由两万匹骆驼组成的后勤辎重队,他们驮着沉重的物资,随时可以出发。
碎叶城外除了五万唐军和后勤辎重队外,全城的数十万民众也全部出城送唐军南征,这时,安西政事堂的一群文官走了上来,王昌龄向李庆安拱手道:“请大将军放心,政事堂将保证大军的后勤供应,稳住碎叶后方的局势。”
李庆安点点头,对众人道:“此次吐火罗战役的重要姓,我不说大家也应该明白,此次战役,少则两个月,长则半年,我希望大家能精诚团结,安西上下一条心,不仅要打赢这场战役,而且要将吐蕃打残,确保安西百年安宁。”
他又对段秀实道:“碎叶还有五万新军,我希望你加强对北方的防御,切不可有半点大意,还有民团的训练,不可懈怠!”
段秀实躬身道:“卑职明白,请大将军放心。”
李庆安一一交代完毕,他的目光又向远方望去,远远地,他看见了舞衣和如诗站在送行的家眷队伍中,舞衣眼中有无限的牵挂,挥手向他告别,如诗手上抱着女儿,这时,如诗似乎也感觉到了李庆安的目光,她举起女儿的小手,向他摆手道别。
望着娇美的妻子,望着女儿可爱的小脸,李庆安不由心潮起伏,他忽然抱拳对众人道:“诸君,珍重!”
“祝大将军旗开得胜!”
李庆安调转了马车,向大军一挥手道:“出发!”
一队队唐军开始出发了,亲属们纷纷涌上来,扶着老人,拉着孩子,和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儿子告别。
......“孩子他爹,一路保重!
......“大郎,要记住,保家卫国啊!”
......在一声声珍重,在一声声告别中,唐军士兵们眼含热泪,迈着坚实的步伐,向遥远的吐火罗进军。
............吐火罗阿缓城的暴乱已经平息了,在这场血腥的镇压中,一万多名劳工被杀,他们的人头挂满了阿缓城四周的大街小巷,在一片腥风血雨中,阿缓城迎来了吐蕃赞普的到来。
四万吐蕃军主力在二十里长的石道两边列队等候,道路还没有修完,斑驳的血迹难以冲刷干净,尚息东赞心情沉重,尽管吐火罗的局势没有恶化,还在吐蕃军的掌控之中,但吐火罗民众的反抗却让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这让他怎么向赞普解释?
尚息东赞心中很是无奈,尽管他毫不留情地镇压的筑路劳工的反抗,但他害怕反抗的势头蔓延,还是暂停了数十万头牛羊特别税,他很清楚,如果再加大征税,吐火罗的起义肯定会在各地风起云涌,可是如果不征税,他们的军粮也难以撑过两个月,让他两难啊!
“总督,赞普来了!”一名军官指着远方喊道。
‘呜~~’号角声吹响了。
‘呜~呜!’
......一阵阵低沉的号角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天地间回荡,在号角声中,吐蕃赞普的大军在远方出现了。
这是一支八万人组成的吐蕃大军,声势浩大,延绵十里之遥,这八万人是吐蕃最精锐的军队,士兵全部来自吐蕃的核心地区,装备精良,都经过严格的训练。
在队伍中间,数千名红牌军士兵抬着一座巨大的木台,木台上有一顶白色的羊毛帐篷,用金线和银线装饰,上面缀满了数千颗璀璨的宝石,帐篷前站着数十名侍卫,在他们前面坐着几人,为首之人正是吐蕃年轻的赞普赤松德赞,尽管他是第一次来吐火罗,但看得出,他并不高兴,准确地说,他对尚息东赞不满意。
在他的军队经过双泉州时,几名老者前来向他献土地,他欣然接见了这几名老者,却没有想到,这些老人竟用盛土的陶罐砸他,企图刺杀他,虽然没有受伤,但这件事却让赤松德赞心中充满了愤恨。
如果不能征服吐火罗人的心,那就毁灭了他们的**,可尚息东赞一样都没有做到。
在赤松德赞身后站着大将尚嘉素,也就是从且末城逃回的北线吐蕃军主帅,他和百余名亲兵一路靠杀马狩猎为食,欲逃回逻些,却在半路上遇到赞普的大队,便向赞普状告尚息东赞对他的陷害,正是他的兵力不足,才使得他全军覆没。
尚嘉素的告状也使赤松德赞对尚息东赞微微心生不满,尽管尚息东赞占领吐火罗立下了大功,但他确实篡改了自己的命令,当初自己的命令是吐蕃军要拿下疏勒,从小勃律进入吐火罗,这样,吐蕃军便打开进攻安西的大门,为下一步拿下北庭,堵住东援唐军打下基础。
可正是尚息东赞篡改了命令,才使北征军最后全军覆没,破灭了他占领疏勒的计划,也是这个原因,使赤松德赞心中对尚息东赞再添了一分不满。
这时,远处的号角声将年轻的赞普从沉思中惊醒,他抬起头,只见尚息东赞带领百余人向这边奔来,他一摆手令道:“停下吧!”
队伍停止了前进,数千红牌军将赞普的圣座缓缓放下,尚息东赞已经奔到面前,他双膝跪下,行大礼叩拜道:“卑臣尚息东赞叩见赞普陛下!”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5996
15997
15998
15999
16000
16001
16002
16003
16004
16005
16006
16007
16008
16009
16010
16011
16012
16013
16014
16015
16016
16017
16018
16019
16020
16021
16022
16023
16024
16025
16026
16027
16028
16029
16030
16031
16032
16033
16034
16035
16036
16037
16038
16039
16040
16041
16042
16043
16044
16045
16046
16047
16048
16049
16050
16051
16052
16053
16054
16055
16056
16057
16058
16059
16060
16061
16062
16063
16064
16065
16066
16067
16068
16069
16070
16071
16072
16073
16074
16075
16076
16077
16078
16079
16080
16081
16082
16083
16084
16085
16086
16087
16088
16089
16090
16091
16092
16093
16094
1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