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因为我也支持你的君相制衡原则!”
望着裴旻猛然瞪大的眼睛,李庆安又淡淡笑道:“你会成为一位流芳后世的大唐名相,但不是现在!”
裴旻只觉鼻腔内一阵辛辣,泪水几乎要涌出来,他完全明白了李庆安的意思,他轻轻点了点头,“我明白了,明天一早我就上书辞去政事堂的相位。”
“那你不想问一问,会由谁来接替你的相位吗?”
“大将军请说!”
李庆安沉吟一下,便笑道:“我不会损害裴家的利益,所以继任你相位者还是裴家之人。”
“裴瑜?”
“不!是裴遵庆....”
........次曰一早,裴旻以需静修养病为由,正式向政事堂递交了辞呈,政事堂很快便接受了他的辞呈,改任他为太子少师兼东宫詹事。
政事堂同时通过了张筠提出的人选,任命门下侍郎裴遵庆接任中书令一职,同时政事堂通过正式决议,由河西司马崔平则接任裴遵庆所空出的门下侍郎一职。
而万众瞩目的七相轮流执政事笔的权力变革,也从同一天开始正式施行,由张筠第一个接过了政事笔,为期十天。
在裴旻辞职后,李庆安所提出的另一个重大事项,东征河东道和河南道的战争准备也同时拉开了序幕,户部批准八十万石粮食为东征军粮,同时拨款一百二十万贯,盔甲十五万套,同时各种兵器近二十万件,帐篷等各种物资不计其数,另外李庆安又从河西调战马三十万匹,为东征所用。
在军队方面,由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庆安出任东征主帅,同时任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右副帅,任命刚刚率两万精锐之军赶到长安的陇右节度副使李光弼为左副帅,共出大军十六万,其中朔方军八万,安西军八万,由朔方军渡黄河出兵河东道,而安西军走潼关出兵河南道。
庆平元年七月初二,政事堂率百官在长安灞桥送别了东征的军队,八万安西军浩浩荡荡向潼关驶去,而在七月初四,郭子仪命程千里为前锋,他也亲率八万大军向延州的黄河边进发。
两支军队一南一北,正式拉开了北唐军东征的序幕。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三十八章 明皇之死
成都,李亨的军队抵达益州已经快一个月了,这期间,李亨一直表现得相当低调,他似乎吸取了多年前做太子的教训,一直便住在城外的军营内,没有拜访任何成都的官员,也没有私见掌握军权的高仙芝,每天傍晚,他都会准时前往南明宫,也不进宫,就在宫门前深深一跪,哽咽着说一声,”祝父皇身体康健!”
他每天一跪,风雨无阻,确实也赢得了许多民众的交口称赞,今天又是黄昏,李亨和往常一样,驰车来到了南明宫前,他走下马车,快步来到了宫门前,数百名侍卫守护在他左右,警惕地望着周围的情况,这时,李亨缓缓跪下,对着南明宫父亲的寝殿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流着泪水道:“祝父皇永保龙体,千秋万载!”
南明宫前便是一条宽阔的大街,是成都最主要的干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李亨在宫门前一跪,立刻引来了无数人的远远围观,人群中窃窃私语,大多是褒赞之词。
“难道他一片孝心,已经一个月了,天天都来拜见父亲,昨天下那么大的雨,他居然也来了,不错!不错!百善孝为先。”
“我也听说他在长安名声不好,今天看来,长安流言也未必是真,就是这种诚恳,想装也装不来。”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一辆马车从旁边经过,马车内坐的是刚刚接替了杨国忠南唐右相之位的崔圆,他也是刚下朝准备回府,路过这里,正好看见了李亨在大街上跪拜李隆基,崔圆不由冷冷一笑,李亨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他不齿,为什么不进去跪,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这是在做给谁看呢?
崔圆对李亨并不是很感冒,尤其他不是李亨的嫡系,这次李亨来蜀,带来了九十多名北唐重臣,包括王珙、李麟、令狐飞等重要人物,这些人都曾是北唐的政事堂相国,那么一旦李亨登基,他会重用自己吗?即使短暂重用,他一旦稳住局面,还是会抛弃自己。
崔圆心中既对李亨的不屑,同时又充满了忧心,他知道王珙和令狐飞等人都在成都暗自活动,结交了许多大臣,他还为此向李隆基密报,但李隆基已经昏庸之极,竟然告诉自己,李亨早晚登基,他结交大臣也是正常,警告崔圆不要挑拨他们父子间的关系,这让崔圆无话可说。
崔圆望着李亨闹剧般的表演,他摇了摇头,便命马车加快速度,离开了南明宫。
崔圆的府邸离南明宫不远,走几条街便到了,马车缓缓停在府门前,这时,一名心腹家人飞奔上前禀报道:“崔相国,长安有信送来了。”
崔圆微微一怔,问道:“是谁送来的信?”
家人低声道:“是长安崔二老爷!”
崔二老爷便是崔涣,是崔圆的族兄,崔圆心中一惊,连忙道:“信在哪里?”
“信已经送到老爷的内书房。”
崔圆点点头,便快步走进府去了,他来到内书房里,书房的桌上放着一封信,他拾起信,信皮上写得很简单:弟崔圆亲启,一看便是崔涣的笔迹,这还是崔涣今年以来第一次给他写信。
崔圆心中似乎有所感觉,他拆开了信,信的内容不多,就是和他商量明年正月家族十年祭拜之事,崔涣希望崔圆届时也能回长安一趟。
‘回一趟长安?’崔圆沉思起来,这句话,话有话,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他慢慢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片片浓绿,眼中若有所思。
.....李亨拜完父亲后,便又回到了大营,这时天已经黑了,李亨换了一身衣服,坐在小桌边慢慢喝茶,他知道很快就会有一个人来拜见他,他中午接到消息,他兄弟李璘的秘使已经抵达成都,马上就要到军营了,他并不着急,不慌不忙地喝茶,心中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李亨当然不会真的祝福父皇长命百岁,他来成都是做什么的?可不是当什么太子,他是堂堂的北唐皇帝,却跑来南唐当太子,这不让人笑话吗?他之所以不肯进城,其实就是想直接进城称帝。
李亨来南唐已经近一个月了,虽然他不进城居住,也很少出军营,但是他的心腹王珙和令狐飞等人却在秘密活动,不仅很多大臣都愿意支持他,甚至连手握重军的高仙芝也表了态,他支持南唐皇帝,不管是谁登基他都支持,也就是说,高仙芝不会参与皇位的交替斗争。
有了高仙芝这句话,李亨便完全放下心来,随着时间过去了一个月,时机也渐渐地成熟了,现在他还在等最后的一个条件,一旦条件实现,便是动手的时机到了。
这时,帐外传来了侍卫的奔跑声,李亨腾地站了起来,紧张地望着帐外,侍卫快步跑来禀报道:“殿下,他来了!”
“好!快快请他进来。”
来人是吴王李璘的特使,十六子李璘是郭顺仪所生,自幼母亡,便由李亨抚养他长大,怀抱他而眠,他们虽名为兄弟,但情同父子,李亨早在长安登基后,便得到了李璘的密信,支持兄长为北唐皇帝,这次李亨辗转前来南唐,他更希望兄弟能支持他登基,亲笔信已经写去了,他一直便在等候兄弟的正式答复。
片刻,李璘的特使被领进了大帐,只见来使凤目长鼻,气宇不凡,李亨顿时愣住了,他见过此人,而且很熟悉,来使竟然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太白。
来使确实是李白,李白自离开长安后便四处游历,从齐鲁回来后,便又再去杭州吊唁贺知章,他喜欢江南景色,便在江南一带长住下来,李璘听说李白住在江南,他便派人前去请李白出世为官,却被李白婉拒,李璘并不放弃,第二次又派人前去,还是被婉拒,当第三次李璘亲自前往余杭相请,终于打动了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李白,李白感其诚意,便答应为他幕僚,出世辅佐李璘。
由于李亨这件事事关重大,再加之李白便在巴蜀长大,李璘便派李白出使成都,替他完成这个重大的任务。
李白上前躬身施礼道:“吴王帐下幕僚李白参见太子殿下!”
李亨连忙还礼笑道:“原来是太白先生,我们已经多年未见了吧!”
李白也笑道:“最后一次见面是天宝四年,我们在大明宫的新年宴会上相见,这一晃就过去了十年,殿下风采依旧啊!”
“哪里!我是一年年变老喽!”
李亨哈哈大笑,连忙摆手道:“太白先生,请坐下吧!”
李白也不客气,坐了下来,不等李亨开口,他便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推给了李亨,“这是吴王殿下的亲笔信,请殿下过目。”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5866
65867
65868
65869
65870
65871
65872
65873
65874
65875
65876
65877
65878
65879
65880
65881
65882
65883
65884
65885
65886
65887
65888
65889
65890
65891
65892
65893
65894
65895
65896
65897
65898
65899
65900
65901
65902
65903
65904
65905
65906
65907
65908
65909
65910
65911
65912
65913
65914
65915
65916
65917
65918
65919
65920
65921
65922
65923
65924
65925
65926
65927
65928
65929
65930
65931
65932
65933
65934
65935
65936
65937
65938
65939
65940
65941
65942
65943
65944
65945
65946
65947
65948
65949
65950
65951
65952
65953
65954
65955
65956
65957
65958
65959
65960
65961
65962
65963
65964
6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