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三十八章 明皇之死
成都,李亨的军队抵达益州已经快一个月了,这期间,李亨一直表现得相当低调,他似乎吸取了多年前做太子的教训,一直便住在城外的军营内,没有拜访任何成都的官员,也没有私见掌握军权的高仙芝,每天傍晚,他都会准时前往南明宫,也不进宫,就在宫门前深深一跪,哽咽着说一声,”祝父皇身体康健!”
他每天一跪,风雨无阻,确实也赢得了许多民众的交口称赞,今天又是黄昏,李亨和往常一样,驰车来到了南明宫前,他走下马车,快步来到了宫门前,数百名侍卫守护在他左右,警惕地望着周围的情况,这时,李亨缓缓跪下,对着南明宫父亲的寝殿方向,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流着泪水道:“祝父皇永保龙体,千秋万载!”
南明宫前便是一条宽阔的大街,是成都最主要的干道,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李亨在宫门前一跪,立刻引来了无数人的远远围观,人群中窃窃私语,大多是褒赞之词。
“难道他一片孝心,已经一个月了,天天都来拜见父亲,昨天下那么大的雨,他居然也来了,不错!不错!百善孝为先。”
“我也听说他在长安名声不好,今天看来,长安流言也未必是真,就是这种诚恳,想装也装不来。”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一辆马车从旁边经过,马车内坐的是刚刚接替了杨国忠南唐右相之位的崔圆,他也是刚下朝准备回府,路过这里,正好看见了李亨在大街上跪拜李隆基,崔圆不由冷冷一笑,李亨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他不齿,为什么不进去跪,非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下跪,这是在做给谁看呢?
崔圆对李亨并不是很感冒,尤其他不是李亨的嫡系,这次李亨来蜀,带来了九十多名北唐重臣,包括王珙、李麟、令狐飞等重要人物,这些人都曾是北唐的政事堂相国,那么一旦李亨登基,他会重用自己吗?即使短暂重用,他一旦稳住局面,还是会抛弃自己。
崔圆心中既对李亨的不屑,同时又充满了忧心,他知道王珙和令狐飞等人都在成都暗自活动,结交了许多大臣,他还为此向李隆基密报,但李隆基已经昏庸之极,竟然告诉自己,李亨早晚登基,他结交大臣也是正常,警告崔圆不要挑拨他们父子间的关系,这让崔圆无话可说。
崔圆望着李亨闹剧般的表演,他摇了摇头,便命马车加快速度,离开了南明宫。
崔圆的府邸离南明宫不远,走几条街便到了,马车缓缓停在府门前,这时,一名心腹家人飞奔上前禀报道:“崔相国,长安有信送来了。”
崔圆微微一怔,问道:“是谁送来的信?”
家人低声道:“是长安崔二老爷!”
崔二老爷便是崔涣,是崔圆的族兄,崔圆心中一惊,连忙道:“信在哪里?”
“信已经送到老爷的内书房。”
崔圆点点头,便快步走进府去了,他来到内书房里,书房的桌上放着一封信,他拾起信,信皮上写得很简单:弟崔圆亲启,一看便是崔涣的笔迹,这还是崔涣今年以来第一次给他写信。
崔圆心中似乎有所感觉,他拆开了信,信的内容不多,就是和他商量明年正月家族十年祭拜之事,崔涣希望崔圆届时也能回长安一趟。
‘回一趟长安?’崔圆沉思起来,这句话,话有话,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他慢慢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片片浓绿,眼中若有所思。
.....李亨拜完父亲后,便又回到了大营,这时天已经黑了,李亨换了一身衣服,坐在小桌边慢慢喝茶,他知道很快就会有一个人来拜见他,他中午接到消息,他兄弟李璘的秘使已经抵达成都,马上就要到军营了,他并不着急,不慌不忙地喝茶,心中在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
李亨当然不会真的祝福父皇长命百岁,他来成都是做什么的?可不是当什么太子,他是堂堂的北唐皇帝,却跑来南唐当太子,这不让人笑话吗?他之所以不肯进城,其实就是想直接进城称帝。
李亨来南唐已经近一个月了,虽然他不进城居住,也很少出军营,但是他的心腹王珙和令狐飞等人却在秘密活动,不仅很多大臣都愿意支持他,甚至连手握重军的高仙芝也表了态,他支持南唐皇帝,不管是谁登基他都支持,也就是说,高仙芝不会参与皇位的交替斗争。
有了高仙芝这句话,李亨便完全放下心来,随着时间过去了一个月,时机也渐渐地成熟了,现在他还在等最后的一个条件,一旦条件实现,便是动手的时机到了。
这时,帐外传来了侍卫的奔跑声,李亨腾地站了起来,紧张地望着帐外,侍卫快步跑来禀报道:“殿下,他来了!”
“好!快快请他进来。”
来人是吴王李璘的特使,十六子李璘是郭顺仪所生,自幼母亡,便由李亨抚养他长大,怀抱他而眠,他们虽名为兄弟,但情同父子,李亨早在长安登基后,便得到了李璘的密信,支持兄长为北唐皇帝,这次李亨辗转前来南唐,他更希望兄弟能支持他登基,亲笔信已经写去了,他一直便在等候兄弟的正式答复。
片刻,李璘的特使被领进了大帐,只见来使凤目长鼻,气宇不凡,李亨顿时愣住了,他见过此人,而且很熟悉,来使竟然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太白。
来使确实是李白,李白自离开长安后便四处游历,从齐鲁回来后,便又再去杭州吊唁贺知章,他喜欢江南景色,便在江南一带长住下来,李璘听说李白住在江南,他便派人前去请李白出世为官,却被李白婉拒,李璘并不放弃,第二次又派人前去,还是被婉拒,当第三次李璘亲自前往余杭相请,终于打动了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李白,李白感其诚意,便答应为他幕僚,出世辅佐李璘。
由于李亨这件事事关重大,再加之李白便在巴蜀长大,李璘便派李白出使成都,替他完成这个重大的任务。
李白上前躬身施礼道:“吴王帐下幕僚李白参见太子殿下!”
李亨连忙还礼笑道:“原来是太白先生,我们已经多年未见了吧!”
李白也笑道:“最后一次见面是天宝四年,我们在大明宫的新年宴会上相见,这一晃就过去了十年,殿下风采依旧啊!”
“哪里!我是一年年变老喽!”
李亨哈哈大笑,连忙摆手道:“太白先生,请坐下吧!”
李白也不客气,坐了下来,不等李亨开口,他便取出一封信放在桌上,推给了李亨,“这是吴王殿下的亲笔信,请殿下过目。”
李亨急忙拆开信,仔细看了起来,信中李璘不仅明确表示支持他为帝,还愿意出兵西进,配合他共同剿灭荆王李瑁。
李亨心中大喜,捋须长笑道:“我就知道我的兄弟不会让我失望。”
李白也微微笑道:“吴王还有口信让我带给殿下。”
“你快说,什么口信?”
“吴王说巴蜀偏靠一域,不利于实力壮大,也不利于对江南的控制,他希望殿下能尽早迁都荆襄,利用北唐对付安禄山无暇南顾之机,广收钱粮,训练兵甲,那时才能和北唐抗衡,更希望殿下不要急于北攻长安,现在我们还远远不是李庆安的对手。”
提到李庆安的名字,李白的脸上闪过了一丝不自然,他和李庆安有旧交,他本人不希望李璘和李庆安抗衡,最好双方妥协,划江而治,但随着时局的发展,随着李璘支持李亨,李白也渐渐明白过来,和平相处只是一个梦想而已,最多只能是时间向后延长。
李白心中叹息,便继续道:“殿下,这是吴王的口信,殿下可派人去核实。”
“我看就不用了!”
李亨摆了摆手笑道:“我信得过先生,先生一路辛苦,我已安排好了食宿,请先生去休息吧!”
说完,他又吩咐侍卫道:“好好伺候太白先生,不得有半点怠慢!”
侍卫答应一声,便领李白下去了,李亨背着手望着李白背影走远,他忽然冷哼一声,立刻回帐写一封信,交给了一直站在他身后的李辅国道:“立刻派人把这封信送去扬州给吴王。”
李辅国答应一声,拿着信匆匆去了,事实上,李亨根本不相信李白的口信,他要派自己人去落实,他才可能相信。
安排完了李璘之事,李亨这时终于下定了决心,时机一旦成熟,他就不会有半点犹豫,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他从身旁的箱子取出一只檀木小盒子,打开来,里面是一颗鸽卵大的明珠,他小心地用食指和拇指夹起这颗明珠,透着光线细看,明珠莹莹闪烁着绿光,可如果再细看,就会发现,在在明珠里面,藏着一根短粗的针。
李亨又将明珠小心地放回盒子里,召来他的一名心腹侍卫,将盒子递给他道:“你速去南明宫找到鱼朝恩,把这个交给他,什么也不用说,他自然会明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8979
8980
8981
8982
8983
8984
8985
8986
8987
8988
8989
8990
8991
8992
8993
8994
8995
8996
8997
8998
8999
9000
9001
9002
9003
9004
9005
9006
9007
9008
9009
9010
9011
9012
9013
9014
9015
9016
9017
9018
9019
9020
9021
9022
9023
9024
9025
9026
9027
9028
9029
9030
9031
9032
9033
9034
9035
9036
9037
9038
9039
9040
9041
9042
9043
9044
9045
9046
9047
9048
9049
9050
9051
9052
9053
9054
9055
9056
9057
9058
9059
9060
9061
9062
9063
9064
9065
9066
9067
9068
9069
9070
9071
9072
9073
9074
9075
9076
9077
9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