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张知节走进了书房,向父亲深深施一礼,“孩儿参见父亲大人。”

    张筠的长子张训是正妻所生,长年在外地做官,很少回来,和张筠的关系较淡,而次子知节的母亲是张筠曾经的红颜知己,诗歌才学极高,是长安名记,但从来只谈诗不卖身,后来与张筠相爱,但因为她的出身,使张筠父亲宰相张说坚决不准她进张家门,她一直没有能够嫁给张筠,在给张筠生下儿子后不久,便撒手人寰,这是张筠二十几年来最大的心痛。

    爱屋及乌,他也最喜欢她的儿子,尽管知节从小饱读诗书,才学极高,而且以他相国的能力,荫儿子为官也是轻而易举之事,但张筠却始终舍不得将他放出去,一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替自己处理一些应酬杂务之事,这一次若不是他须向李庆安表示效忠,扭转墙头草的形象,他也绝不会让自己儿子从军。

    张筠已经三个月没有见到儿子了,见他似乎变得比上次更加黑瘦了,不由一阵心疼,便问道:“我儿在军中很辛苦吗?”

    “回父亲大人的话,安西军军纪严明,五更一刻必须列队点卯,事务繁多,虽然很辛苦,但孩儿心中却感到很充实,况且孩儿听说裴知礼也同为文书郎,两年皆为上上考,他能吃得这份苦,为什么孩儿就不如他?”

    张筠点了点头,儿子知上进,这是好事,现在朝中重臣子弟,很多都是纨绔之辈,儿子明显和他们不同,这让张筠感到十分欣慰,虽然他送儿子进安西军从军是不得已,可现在他却感到自己似乎做对了,在安西军锻炼确实能出人才。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鸿胪寺少卿裴瑜,虽然年纪不大,却进退有方,才能卓著,而且谈吐不凡,已经成为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他也不得不承认,李庆安提拔裴瑜,不仅仅是他娶了李庆安的义妹,不仅仅他是裴家长孙,确实这个年轻很有才干,比很多老家伙能干得多。

    这就是因为他去安西锻炼几年,回来后就像脱胎换骨一样,眼看自己儿子也有了几分裴瑜的影子,这就让张筠心中有了莫大的欣喜,自己后继有人啊!

    他捋须笑道:“很好,你让为父感到十分欣慰,你从小就谦虚律己,再去安西军内磨砺几年,为父相信你将来前途无量。”

    顿一下,他又笑问道:“今晚怎么想到回府了,是你休息吗?”

    “回禀父亲,是大将军让我回来。”

    “李庆安!”

    张筠大吃一惊,“他、他回京了?”

    张筠心中顿时乱作一团,李庆安回京他们竟然丝毫不知,很显然他是为裴遵庆之死而回,他努力克制住内心的混乱,问道:“他让你回来做什么?”

    “大将军让我带一句口信给父亲。”

    “什么?”

    “大将军说,请父亲振作起来,主持朝局,尽快平息裴相国遇刺一案的影响,让朝廷走入正轨。”

    张筠精神一振,连忙道:“这是他的原话吗?”

    “是!这是大将军的原话。”

    张筠气死沉沉的心就像吹入了一阵春风,顿时活络起来,他听出了李庆安的言外之意,竟然是有让他做右相的意思,右相啊!他盼望了多少年,难道真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了吗?等等,别想得太美了,事情还没到那一步。

    “还有什么事吗?”张筠尽量将自己激动的心情平息下来。

    “父亲,大将军准备调我去虎贲卫做文书篆笔。”

    “哦!”张筠更加惊讶了,今天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似乎都对他有利,难道是李庆安想启用他了吗?

    虽然惊讶,但他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欣喜,儿子得到重用不亚于他得到右相之位,虎贲卫文书篆笔意味着儿子将走入李庆安的权力内圈,一般而言,文书篆笔都会在李庆安左右,听闻许多机密要事,这只有心腹才有资格,为什么李庆安会提拔自己儿子?他难道不怕一些安西军机密被自己知道吗?

    张筠心中疑惑,他又看了儿子一眼,只见儿子的目光清澈正直,紧咬着嘴唇,这一瞬间,张筠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他心中涌起一种失落,作为父亲,他还不如李庆安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也不得不佩服李庆安的用人之道,他的儿子就算知道了安西军内幕,也绝不会泄露给自己,这也是李庆安对儿子的一种考验。

    想到这,张筠苦笑了一声道:“我明白了,你安心去虎贲卫,为父不会让你为难,不会害了你的前途。”

    张筠之所以被称为官场上的不倒翁,并不是他善于经营,也不是他左右逢源,更多是他有一种常人没有的政治智慧,在很多大事上能把握住分寸,比如李隆基曾经想邀他去南唐,但张筠在最后关头却选择了放弃李隆基,他看出李隆基已是末曰黄昏,就算正统,但他却没有李庆安那种强大的实力,没有了李庆安那种生机勃勃。

    所以尽管他倒来倒去,但最后他还是牢牢跟住了李庆安,比起杨国忠、王珙、陈希烈、杨慎衿等等同时代的人,只有他一直相位不倒。

    同样,儿子虽然进入李庆安内圈,能知道更多内幕情报,但张筠却知道自己不能过问,得到内幕情报虽然可以使他得一时之利,却会毁了儿子的前途,毁了他们家族的未来,比起所谓的机密情报,儿子的前途、家族的前途要重要得多。

    张知节也最担心父亲会吩咐自己做什么,他感到了李庆安对自己的一直信任,他不想背叛这种信任,如果父亲强迫他做什么、说什么,他会感到十分痛苦,现在父亲终于能理解他了,答应不让他为难,这就让张知节又惊又喜,深深施礼道:“多谢父亲理解孩儿。”

    张筠点点头笑道:“去吧!现在就回军营去,既然不是放假,你就不能误了明曰的点卯,快回去吧!现在还能赶得上关闭城门。”

    “那孩儿走了。”

    张知节忽然跪下,给父亲磕了一个头,转身便快速离去,张筠怔怔地听着儿子的脚步声走远,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张知节走了没多久,张筠正准备整理一下最近的朝廷发生的政事,既然李庆安让他来主持朝务,他就得做出个样子来,他估计李庆安这样说了,那这两天他暂时不会进城,会一直呆在城外,等政局稳定。

    这时,管家又来禀报:“老爷,韦尚书来了,有急事求见。”

    韦滔来做什么?张筠沉吟了片刻,便立刻起身道:“准备马车,我要出去。”

    这就是一个政治人物需要的果断了,他和韦滔为了共同对付裴遵庆而走到一起,接成了韦党,随着裴遵庆之死,他们之间出现了互相猜忌的迹象,并不是因为怀疑是对方杀死裴遵庆,而是他们之间结盟的基础不存在了,这就是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

    现在李庆安既然已经委托他来主持朝务,那他就必须和韦党划清界线了,张筠不想和韦滔再有过多的纠缠,连请他进书房详谈的心思都没有了。

    ......

    韦滔在府门前等了片刻,这时张府的侧门大开,只见张筠身着正服走了出来,“呵呵!让韦尚书久等了。”

    韦滔刚要开口,却忽然看见了张筠身后的马车,侍卫都已骑马准备好了,他不由一愣道:“张兄要出去吗?”

    “我正要去朝房拿几本公文,明天就要批给枢密处,没想到韦尚书就来了,真不巧啊!”

    韦滔眉头一皱,张筠这些天对政务不闻不问,几时又想拿什么公文了,明显是推脱之辞,他是不想请见自己。

    韦滔心中暗叹一口气,他以为张筠还是因猜忌之事对他不满,他来找张筠也是为了澄清此事,这个节骨眼上,他需要得到张筠的支持,裴遵庆既死,那就应该由他韦滔来接任右相,从朝廷的力量格局上看,现在是韦党占优。

    就算张筠不想见他,他也要和张筠好好谈一谈。

    “那我就陪张兄走一趟吧!我有几句话要对张兄说。”

    张筠确实也想朝房整理一些资料回来,他见韦滔不肯放过自己,只得点点头道:“那好,韦尚书请上马车。”

    两人坐上了马车,马车启动加速,向大明宫飞驰而去,一百名带刀侍卫骑马护卫在左右,韦滔的马车在后面紧紧跟着。

    马车里他们相对而坐,张筠的书童给他们上了热茶,张筠端起热茶慢慢喝了一口笑道:“韦尚书有些心神不宁,这是为何?”

    韦滔听他称自己为韦尚书,而不是从前的韦兄,这点称呼上的细微变化,似乎让韦滔感到了什么,他叹了口气,诚恳地说道:“我要向你道歉,上次开会,我言语不当,有些鲁莽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717 12718 12719 12720 12721 12722 12723 12724 12725 12726 12727 12728 12729 12730 12731 12732 12733 12734 12735 12736 12737 12738 12739 12740 12741 12742 12743 12744 12745 12746 12747 12748 12749 12750 12751 12752 12753 12754 12755 12756 12757 12758 12759 12760 12761 12762 12763 12764 12765 12766 12767 12768 12769 12770 12771 12772 12773 12774 12775 12776 12777 12778 12779 12780 12781 12782 12783 12784 12785 12786 12787 12788 12789 12790 12791 12792 12793 12794 12795 12796 12797 12798 12799 12800 12801 12802 12803 12804 12805 12806 12807 12808 12809 12810 12811 12812 12813 12814 12815 1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