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张镐拒绝了张筠的结盟之情,但他却同意尽快结束裴遵庆遇刺之争,支持张筠召开会议,平息朝纲的混乱局面,其实这就是张筠所想要的,和张镐结盟,他没有那个奢望,他们根本不存在结盟的基础,他要的就是张镐支持他来主导今天的政事堂会议。

    张镐已经就位了,正在和身旁的刑部侍郎崔宁低声交谈着什么。

    张筠的目光目光又落在门口,他眼睛忽然一亮,只见户部侍郎兼度支使刘晏从侧门走进了大厅,刘晏是枢密处成员,号称财神,掌控着大唐国库的财政收支,他是安西派系,是李庆安的心腹之一,谁都不会怀疑,刘晏将迟早拜相,虽然刘晏权力极大,后台也硬,但他为人却很低调,从不会逾越本职,也不会得罪人,在朝廷中人缘很好。

    刘晏刚进门,张筠便迎了上来,“刘侍郎来了,百忙之中把侍郎请来,张筠惭愧,先向侍郎告罪!”

    昨晚从裴旻府出来后,张筠又去了刘晏府,但时间太晚,刘晏身体不适,已经睡了,他没有能见到。

    刘晏是张筠一定要拉拢的人,或者说,他一定要得到刘晏的支持,刘晏是安西系骨干,是李庆安最看重的心腹之一,如果他能支持自己,这就会给人一种暗示,李庆安支持他张筠。

    张筠不能**裸告诉众人,李庆安让我儿子给我送来密信,这种话他不能说,他根本就不能提是李庆安让他主导政务,但他又必须要别人知道李庆安支持他,所以刘晏对他的支持,就是对众人的一种旁敲侧击。

    刘晏有点感冒,头昏昏沉沉,他本不想来,但昨晚张筠昨晚来拜访他,他没有会见人家,现在张筠又给他下了帖子,再不来就有点不给别人面子了,他只得拖着病体而来。

    他指了指额头,苦笑一声回礼道:“昨晚身体感恙,头很痛,昨晚早早睡了,让相国白跑一趟,真是失礼。”

    “哎!是我失礼,刘侍郎生病中,还被我拉来,怎么样,身体能否撑得住?不行就回去,我府上有个良医,我让他给侍郎瞧瞧。”

    “多谢张相国,还行,能撑得住,开完会再回去吧!不知今天要商议何事?”

    张筠向两边看看,见有人,便将刘晏拉到旁边的休息室,低声道:“赵王殿下已经回来了,刘侍郎知道吗?”

    刘晏愣住了,他不知道,“赵王殿下是几时回来的?”

    “昨天晚上刚到,现在驻军灞桥,让犬子给我带来口信。”

    “哦?”刘晏有些疑虑,李庆安怎么会找到张筠,便问道:“殿下可是为裴相之事归来?”

    “正是!”

    张筠叹了口气道:“赵王殿下很担心朝廷局势不稳,影响到前线的战役,请我无论如何要尽快平息局势,所以今天我召集大家开会,就是为了此事。”

    “原来如此!”

    刘晏点点头,他明白张筠找他是什么意思了,他就是想获得自己的支持,不过既然李庆安找了他,于情于理他都该支持。

    刘晏沉吟一下,便问道:“不知张相国怎样处置裴相之事。”

    张筠微微一笑道:“赵王殿下的意思是维持朝政稳定,也就是说,这凶手不能是朝廷内部,刘侍郎明白我的意思吗?”

    “张相国是指南还是北?”

    “南!”

    “我明白了,我一定支持张相国。”

    刘晏拱拱手,便转身去了。

    ......

    张筠笑呵呵从休息室出来,他扫了一圈会议堂,已经来了六成官员,但还有几个重臣未到,韦滔、王缙、卢奂三人都没有到,

    “张相国!”

    一名官员跑来问道:“张相国,要先开始吗?”

    “再等一等!”

    张筠目光一瞥,他看到了坐在一旁,沉默不语的颜真卿,他便慢慢走上前,沉痛道:“颜使君,颜太守之事我已知晓,请节哀!”

    颜真卿是今天上午才知道族兄颜杲卿遇害的消息,他倍感悲痛,他们兄弟二人同在河北为官,情谊深厚,而且颜杲卿为人宽厚,善待民众,深得名望,他被贼军残害,对颜氏宗族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张筠的关心使颜真卿不由有些感动,他连忙起身道:“多谢相国关心,卑职没有事。”

    颜真卿官任吏部侍郎,也是一个位高权重之臣,他是枢密处五臣之一,被李庆安极为看重,按照张筠拉拢一批,对立一批的策略,颜真卿无疑是他要拉拢之人。

    张筠沉吟一下便道:“赵王殿下提议追封程千里将军,但我以为,颜太守忠义为国、坚贞不屈,还有袁覆谦长史、贾深县令、蒋孝通司马等等,这些河北义士皆为保卫大唐,护佑河北黎民而亡,我已经在草拟追嘉之令,只要政事堂通过,就将颁发全国,让天下人知道颜太守的义举,让壮士安息。”

    颜真卿默默点了点头,“多谢张相国有心。”

    张筠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向前台走去,韦滔和王缙已经进来了,卢奂也在后面,看得出他们三人刚刚碰过头。

    张筠冷笑了一声,看来韦滔真要和他争夺主导之权了。

    ......

    和张筠积极拉拢重臣一样,韦滔从昨晚到现在一直也在争取朝臣的支持,他的观念和张筠相反,他坚持要对裴遵庆遇刺案调查到底,一定要查出真相,要严惩凶手,给裴遵庆一个交代,同时也要防止下次政治恐怖事件发生。

    他的观点非常鲜明,如果这次不了了之,那么政治刺杀必然会有下次,迟早会泛滥起来。

    韦滔不仅观念和张筠相反,他走的路线也和张筠完全不同,张筠走的是高层路线,几乎争取到了所有枢密处的支持,而韦滔走的路线则是中下层路线,争取中低级官员的支持。

    应该说韦滔的观点还是很有市场,尤其是中下层官员,都希望能查清刺杀案真相,他们更多是从一种维护正义的角度考虑,他们不会考虑大局稳定,这不是他们所考虑的范围。

    所以韦滔的支持大多来自五品以下的中下层官员,他从昨晚忙碌到现在,刚刚完成了一份两百名中下层朝臣的支持签名书。

    厚厚一叠,就摆在他的面前,而且韦滔还得到一个意外收获,一早,政事堂成员、裴党骨干、门下侍郎卢奂主动找到了他,支持他查清刺杀案的主张。

    卢奂和裴遵庆是世交,是少数几个尊重裴遵庆的大臣之一,裴遵庆被刺杀后,卢奂三次上书政事堂,呼吁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成立联合调查司,彻底查清刺杀案真相,但他所希望的联合调查司没有能成立,也无法成立,所有的证据和证人都被李庆安的内卫拿走,他们就无从调查。

    尽管如此,卢奂依然不肯放弃,恰逢此时韦滔打出彻查真相的旗帜,和他不谋而合,他又反感张筠的不了了之,他和韦滔便自然走到了一起。

    卢奂的投靠让韦滔既意外又惊喜,政事堂只剩六人,加上王缙,他这边就有三人了,和张筠一半对一半,再加上他有中低层官员的支持,韦滔心中充满了自信,昂首挺胸地走进了会场。

    就这样,一次以裴遵庆刺杀案为噱头的主导权争夺战,在一种仓促和不安的气氛中悄悄拉开了序幕。

    “当!”右上角的钟声敲响了,声音清脆,使全场安静下来,主持会议的是中书侍郎裴旻,中书令裴遵庆之死,便是裴旻暂时成了中书之首,暂时掌管中书省的曰常事务。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90151 90152 90153 90154 90155 90156 90157 90158 90159 90160 90161 90162 90163 90164 90165 90166 90167 90168 90169 90170 90171 90172 90173 90174 90175 90176 90177 90178 90179 90180 90181 90182 90183 90184 90185 90186 90187 90188 90189 90190 90191 90192 90193 90194 90195 90196 90197 90198 90199 90200 90201 90202 90203 90204 90205 90206 90207 90208 90209 90210 90211 90212 90213 90214 90215 90216 90217 90218 90219 90220 90221 90222 90223 90224 90225 90226 90227 90228 90229 90230 90231 90232 90233 90234 90235 90236 90237 90238 90239 90240 90241 90242 90243 90244 90245 90246 90247 90248 90249 9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