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叔,我们走不走啊!”

    “哎!你反应这么迟钝怎么行呢?快点走吧!”

    众人都慌了手脚,收拾了东西就向村里跑去。

    这些乡农的家就在前面不远处,叫做蔓北村,是一座三百多户人的大村子,由五个大宗族组成,另外还有十几户不属于这五个大宗族的散户,村子里年轻人不多,一部分年轻人去太原谋生了,另一部分人则从了军,剩下的后生都参加了民团,共一百二十人左右,和附近村庄的年轻人一起,约五百多人组成了一个民团营。

    此时在村口的几株老槐树下,密密麻麻挤满了男女老少,中间五个宗族的长者围成一圈,正神情严肃地听一名年轻官员说话。

    年轻官员姓赵,是石艾县县衙的兵曹主事,身旁跟着蔓北村的里正,从麦田里陆陆续续赶回来乡农都挤进了人群中。

    “各位乡亲,天不亮,我们县衙的人便全部下乡了,刚刚接到太原府严使君的紧急命令,所有人都要转移进太原城,如果不愿意去太原城的也可以,但必须往汾州、晋州转移,时间非常紧急,请大家今天就要出发。”

    “赵主事,我想问一下。”

    一名莫姓的宗族老者开口问道:“还有一个多月麦子就黄了,官兵有没有可能守住故关,不让贼兵进河东?”

    “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故关那边已经有一万多官兵,既然这样说,我估计故关就是快守不住了。”

    说到这,年轻的官员又提高的声音,“各位乡亲,贼兵的残暴大家也知道,所过之地十室九空,很多都是契丹人、奚人,凶狠残暴,就像野兽一样,为了保命,大家不要管麦子了,太原府那边也传来消息,朝廷已决定,今年太原府的租赋全免,另外大家转移进太原城,有帐篷住,有官府赈粥,等打败贼军后,我们再重建家园,事不宜迟,大家赶快动身吧!”

    年轻的官员还要去另外几个村庄,他又动员了一阵子便骑马走了。

    官员一走,村口顿时吵嚷成一团,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喊声,叫骂声。

    “族长,我们到底走不走啊!”几个姓急的人大声叫喊起来。

    几个老者商量了一下,对各自的族人道:“大家先回去收拾东西吧!我们再商量一下。”

    这句话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聚集在村口的千余哄地一下散开了,每个人都向自己家中慌慌张张跑去。

    半个时辰后,五个宗族的族长正式作出了决定,立刻撤到太原,随即各种宗族内部也商量了一下具体撤离方案,主要是归集马车,统计妇孺和老人的人数,以及口粮的具体分配方案。

    中午时分,蔓北村最小的宗族莫姓家族的一百余人开始撤离了,二十几辆马车由宗族统一调配,老人和孩子坐上了马车,妇人和男子步行,马车上满载着家家户户的值钱东西,以及被褥衣服等必须品,开始向三百里外的太原城进发了。

    马车上了官道,这时官道上已是人潮滚滚,黑压压的人潮延绵数十里,一队队逃难的人群从县城,从四面八方的村庄汇聚而来,大多数人都沉默着,带着对未来的茫然和担忧向西浩浩荡荡而去。

    .......

    争夺承天军戍城的战役已经进行了三天三夜,承天军戍城便是后来的娘子关,因唐初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在这里驻防而得名。

    承天军戍城号称万里长城的第九关,险山、河谷、长城,构筑了一道天险之城,它也是井陉进入河东的最后一道雄关,由一支三千人的承天军驻守,安禄山的近二十万大军进入井陉,已经兵临戍关城下,为争夺这座雄关,主将安庆绪已经投入了近八万大军,而郭子仪也陆续增兵故关,使守军人数达到了一万人。

    战役已经进行了第四天,承天军戍城下已是伏尸累累、血流成河,燕军已经死伤近一万五千人,而守关的郭子仪部也死伤六成以上,原本坚固的雄关也变得千疮百孔,戍城已经岌岌可危了。

    中午时分,一场惨烈的战役刚刚结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到处是惨不忍睹的尸体和被烧毁的城梯。

    关隘内,守城的士兵都疲惫不堪地倚靠在墙边休息,城头上一片狼藉,到处是箭矢和石块,一滩滩血迹触目惊心,数百具阵亡将士的尸体和近千伤兵被抬了下去,经过四天三夜的战斗,一万人的守军只剩了不到三千人,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援军再不来,戍城失守是迟早之事。

    唐军的主将是郭子仪手下大将路嗣恭,是朔方军中的一名将军,此时,一身盔甲的路嗣恭带着数十名士兵在城头上视察,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已经连续派了五支骑兵队赶去太原求援,但他刚刚接到郭子仪的命令,命令他放弃承天军戍城。

    路嗣恭心中暗暗长叹,他能理解郭子仪的决定,并不是不想守住戍城,而燕军兵力太多,双方兵力悬殊,再想守住戍城已经不现实了。

    他慢慢走到城头,凝视着远方,远方群山连绵,一条狭窄的通道从山中穿越而过,那里便是井陉了,最窄处只容一人一马而行,但从井陉出来,地势立刻变得开阔了,形成一个喇叭形的山谷敞口,就在这宽数里,长十几里的山谷里,密密麻麻分布近十万燕军,另外还有十万燕军在井陉峡谷中没有过来。

    望着大旗如云,营寨密布的燕军大营,路嗣恭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郭子仪的军令他不敢违抗,而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成为放燕军入河东的唐将,如果燕军在河东道大肆烧杀劫掠,后世的史书上必然会重重书写一笔:贼军西寇承天军戍城,路嗣恭弃关西逃。

    巨大的压力使他难以作出决定,但他也知道,如果不撤,那他的军队必然是全军覆没,他路嗣恭的结局就是取义成仁。

    这时一名士兵飞奔上前,“路将军,太原急令!”

    路嗣恭接过命令,又是郭子仪的手令,手令上只有六个字:‘弃关,速撤太原。’

    十几名军官围了上来,“将军,怎么办?”

    路嗣恭看了众人一眼,沉声道:“老帅的命令是弃关回撤,你们的意见呢?”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说话,看得出,他们并不想死守关隘,既然郭子仪有令,众人的心都动摇了。

    一名郎将道:“损兵近七成,士气消亡,不宜再久战了。”

    “你们都是这个意思吗?”

    众人都默默地点了点头,一人道:“军令如山,老帅的军令我们不敢不从。”

    路嗣恭沉默了片刻,最后他长叹一声道:“好吧!一切由我来承担。”

    他立刻沉声下令道:“传我的命令,伤兵先撤,天黑时弃关西撤!”

    .......

    天色渐渐地黑了,承天军戍城前方的一座高台上,安庆绪、李怀仙、蔡希德三人正在眺望着数里外的关隘,他们刚刚接到情报,守关的唐军似乎出现了异动。

    作为这次进攻河东的主将,安庆绪的压力异常大,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统帅过五万人以上的大军,而这一次,他的父亲安禄山却让他统帅二十万大军,并限令他在一个月内攻下太原。

    从半个月前出兵到现在,一切很顺利,但眼前的戍城却让他遭遇到了西进河东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已经损兵折将一万八千人了,可雄关依然矗立。

    尽管李怀仙和蔡希德安抚他,进攻承天军戍城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死伤两万人是正常,但巨大的压力还是使安庆绪已经连续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了,昨晚更是一夜未眠。

    李怀仙低声道:“小王爷,我估计唐军应该一样的损失惨重,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而且关隘的砖石已经松动,再进攻两次,戍城就应该坍塌了。”

    安庆绪叹了口气道:“一座戍城就让我损兵一万八千人,耗费了四天时间,我更担心太原城,城池坚固,二十天的时间能攻下来吗?”

    旁边的蔡希德接口道:“小王爷倒不用担心时间限制,燕王也应知道一个月很难,我觉得燕王的真正用意倒不是进攻太原城。”

    安庆绪和李怀仙一起动容,连忙追问道:“此话怎讲?”

    蔡希德缓缓道:“我是临行前听史思明所言,燕王的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对付李嗣业安西军。”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0904 70905 70906 70907 70908 70909 70910 70911 70912 70913 70914 70915 70916 70917 70918 70919 70920 70921 70922 70923 70924 70925 70926 70927 70928 70929 70930 70931 70932 70933 70934 70935 70936 70937 70938 70939 70940 70941 70942 70943 70944 70945 70946 70947 70948 70949 70950 70951 70952 70953 70954 70955 70956 70957 70958 70959 70960 70961 70962 70963 70964 70965 70966 70967 70968 70969 70970 70971 70972 70973 70974 70975 70976 70977 70978 70979 70980 70981 70982 70983 70984 70985 70986 70987 70988 70989 70990 70991 70992 70993 70994 70995 70996 70997 70998 70999 71000 71001 71002 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