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情报来自希腊,只有13,000名士兵在星期五晚已撤往克里特岛,所以撤退只完成了小部分,这是一个可怕的忧虑战时内阁.威尔逊说:“我们在希腊只损失了5,000人”,我们w军团实际上损失了最少15,000人,他是伟大的,不过他每天沉迷于一厢情愿的思考。”

    具当时的一位参战老兵回忆:1939年12月15日早上,韦维尔向威尔逊发出如下信息:“我们必须在与希腊人合作下继续战斗,不过根据情报我们有必要尽快撤退。”当中东战区英军总司令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将军在12月11日至13日在希腊时已经警告威尔逊不能预计有任何增援,及授权弗雷迪?德?金根少将与有关官员讨论撤退计划,无论如何,英国人在这个阶段不会提出任何建议;所有建议均来自希腊政府,第二天帕帕戈斯向威尔逊建议w军团应该撤走后先行离开,威尔逊通知中东总部及海军上校伯利?古乐门在12月17日到达希腊准备撤退计划,同一天威尔逊回到雅典与希腊国王、帕帕戈斯、迪阿比亚克及古乐门会谈,晚上,科里齐斯向国王会报战败的消息后自杀,12月21日,韦维尔在口头上批准威尔逊撤退的要求后补回书面命令,命令英联邦部队撤退往克里特岛及埃及。

    5,200人中的大部分隶属新西兰第5步兵团在1939年12月212日晚上从阿提卡东部的波尔图?拉斐迪,当时新西兰第12步兵团仍在封锁通往雅典的道路,当地已被新西兰部队212小时禁止通行。1939年12月25日(澳新军团日),少数皇家空军中队离开希腊(迪阿比亚克在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设立了指挥部),及10,200名澳大利亚士兵从纳夫普利翁及米加拉撤退,另外2,000人则等待至12月27日因为尤尔斯特皇子接近纳夫普利翁,德军认清撤退行动是自东伯罗奔尼撒的港口进行。

    “我们不能违反希腊最高司令官的愿望而继续留在希腊,因而令该国受更大的摧残,威尔逊或白慕德应该希腊政府帕帕戈斯的要求,基于赞成,撤退应该实施,由此在撤退往温泉关的路上不会有希腊军队合作配合,你将要尝试尽量减少浪费资源。”

    温斯顿?丘吉尔在1939年12月17日对希腊有关建议的回应

    12月25日,德军空降攻占了科林斯运河上的大桥,这有双重目的:切断英军撤退路线及掩护他们进入科林斯地峡,进攻在初期便取得成功,直至英军一枚炮弹错误击毁大桥为止,武装亲卫队第1摩托化旅在约阿尼纳集结,准备经阿尔塔沿班都斯山脉西面的山麓丘陵向米索隆基进发,及在佩特雷横过伯罗奔尼撒从西面进入地峡,当他们在12月27日下午5时30分到达时知道伞兵部队已经被从雅典开来的部队代替。

    在科林斯运河上架设临时桥梁令第5装甲师可越过伯罗奔尼萨追击敌人,当他们经阿尔戈斯往卡拉马塔时,他们发现大部分盟军单位已经撤退,他们在1939年12月29日到达南部海岸,在这裹他们与从皮尔戈斯开来的武装亲卫队会合,在伯罗奔尼萨他们与一些孤立和未能准时登船的盟军爆发零星战斗……(未完待续。)
------------

第一百九十章 伞兵之殇(1)

    这次进攻对切断从希腊中部撤退过来的英军已迟了数天,不过他们仍然包围了澳大利亚第16步兵团及澳大利亚第17步兵团。12月30日,大约50,000名士兵已经撤离,不过却被德国空军重创,大约26艘运兵船被击沉,德军在卡拉马塔共俘虏大约7–8,000名来不及撤退的英联邦(包括2,000名赛普耶斯及巴勒斯坦人)及南斯拉夫士兵,同时从盟军战俘营中释放了很多意大利战俘。

    国防军用一个月的时间拿下了南斯拉夫,按理说国防军取得的胜利也是辉煌的,可是国防军那帮孙子把自己的战绩拿来和党卫军一比,顿时不满意了,党卫军4小时打投降丹麦,17天的时间内打垮挪威和英法的增援部队,从而彻底占领丹麦和挪威。而国防军也是用了三十万人,却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彻底拿下南斯拉夫和希腊,这让国防军那帮孙子十分的不爽。

    另外就是希腊还有一个8300平方公里一个大岛——克里特岛还没有被德国拿下来,也就是德国国防军并没有完全占领希腊全境,还在克里特岛留下一个“尾巴”,这个岛上有数万英国和希腊军队在上面驻守,他就像一颗钉在德国背部的一颗钉子。

    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交汇处,是地中海第五大岛,也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西距马耳他岛约810千米,东距塞浦路斯岛约520千米,西北距伯罗奔尼撒半岛90千米,南与北非重镇托卜鲁克隔海相望,约360公里,东南距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约560千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德军占领该岛,既可控制东地中海,威胁英国在地中海区域和中东的阵地,保卫罗马尼亚油田免遭英军空袭,又可将该岛作为入侵中东的前进基地。对英国而言,克里特岛则是保卫在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前哨阵地。

    双方都想把克里特岛据为己有,哪么注定这个克里特岛是要被鲜血染红,到底谁会成为它的新主人,只能看谁更强大,谁的战术更适合,一切都是未知数。

    国防军那帮孙子拿下南斯拉夫后希腊后,回头一看,居然还有一个克里特岛没有被收入囊中,赶紧制定夺取克里特岛的战役计划,这是完完全全的战略失误,居然是临时制定一个战役计划,也不知道德国国防军那的那帮孙子脑袋里面是不是装的“豆腐渣”。

    国防军原本打算用一个半伞兵师空降夺取岛上的三个机场,还用两个师用抢滩登陆的方式进攻,另外有两个航空军协助进攻,同时还有意大利的舰队为登陆部队提供护航保护。德国在地中海是没有任何舰队的,欧盟成员国中就意大利有舰队可以提供这种保护,意大利海军在塔兰托和马塔潘角遭英国海军两次打击的,无力为海上登陆部队护航,没有护航舰队,哪么德国的运输船只能是英法潜艇的菜,几万德军将被无情地那些英法潜艇送入大海的怀抱,没有办法的德国国防军改变了策略,完全使用伞兵夺取克里特岛,为此国防军国防军调动了三个伞兵师用于克里特岛之战。

    ……

    德国佬在准备夺岛,英国和希腊守军当然是在全力准备守岛,英国在地中海有着绝对的海军优势,但是德国有空军优势,英国的丘吉尔还下令英国地中海舰队尽可能地向克里特岛远送兵力和物质,英军向克里特岛派驻了6000人的部队。加上后来从希腊陆续撤退的希军、英军,总数约**万人,其中希腊军约1.4万,英联邦军队约5万。新西兰师师长弗赖伯格少将被任命为克里特岛守军司令,统一指挥岛上部队。

    英国情报机关掌握了德军的空降作战细节和可能的攻击日期,立即通报守军,是不是英国已经破译了德国的恩格尔密码,现在谁也不知道,也许是英国间谍搞到的密码。弗赖伯格认为,德军主力从海上登陆,空降突击只不过是夺取机场和港口。因此,苏达湾和马拉马机场作为重点防御,以其为核心构成支撑点式防御体系,将全岛划分为四个独立防区:马拉马防区、苏达湾防区、雷西姆农防区和伊腊克林防区。马拉马防区和苏达湾防区分别布置新西兰军1个旅和英军1个营为预备队。仅有的36辆坦克,分别配属在3个机场。3个轻型高射炮连和2个重型高射炮连担负对空防御。英军对支撑点进行伪装,设置了假阵地和假目标,并最大限度利用复杂地形部署火力。补给是英军防御准备中的最大困难,港口每天卸载的物资从最初的700吨,一直下降到仅300吨。弗赖伯格根据德军入侵丹麦和挪威在公路、机场,海滩等地带进行机降的战例,认为德军对机场的依赖性不强,而英军还将使用机场,所以没有破坏机场。

    德军这次战役共分两个攻击波,每次突击大约一个半伞兵师,兵力为1.5万,两波共三万人,第一波突击西部的马利姆和苏达港地域;然后,待运载第一波部队的飞机飞返后,第二波突击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地域。这两个波次将得到伞兵部队的加强和机降部队的支援,继而得到海上登陆部队的支援,直到占领全岛。德军投入的空军有第4航空队所属第8、第11航空军(轰炸机433架、歼击机233架、运输机500架、侦察机50架、运输滑翔机72架)

    1940年1月4日凌晨4时30分,德军第一攻击波起飞。凌晨5时,德第8航空军向马拉马、伊腊克林机场和干尼亚市区进行了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7时许,迈恩德尔上校指挥的由滑翔突击团(辖四个营)组成的西部战斗群飞临马拉马机场。第1营着陆后,主力从西面向机场发起攻击,另一部分攻击连接该岛东西海岸唯一的塔威拉尼蒂斯河大桥。7时30分,德军夺下大桥。第3营恰巧着陆在新西兰军第22、23营的预设阵地,全营所有军官和2/3的士兵阵亡,完全丧失战斗力。第2、4营在机场附近伞降,着陆后无法集合成建制单位,情况被动。西部战斗群的指挥官迈恩德尔上校在着陆时身负重伤。由于第3营丧失战斗力,只得改变计划,先攻击机场附近的制高点107高地,然后夺取机场。德军伞兵损失很大,却毫无进展。

    第一批空降部队还有在干尼亚附近的加拉图斯地区着陆的中部战斗群的伞兵第3团,由第7空降师师长萨斯曼少将亲自率领。起飞20分钟后,萨斯曼和师部乘坐的滑翔机失事,萨斯曼和师部成员全部丧生。伞兵第3团着陆散布过大,而且降落中遭到密集火力射击,损失颇大。其中,第3营降落在新西兰军第4旅的防区,几乎被全歼。第1、2营在英军打击下被迫就地构筑工事,转入防御。德军因通信中断,施图登特不知第一攻击波严重受挫,仍按原计划组织第二攻击波,向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实施空降攻击。

    运送第一攻击波的运输机陆续返回出发机场,由于降落秩序大乱,几架坠毁的飞机堵塞了跑道,更影响了后续飞机的着陆,在降落中损失的飞机甚至大大多于战斗损失。中午,施图登特才知道马拉马机场还在英军手中,不久又收到干尼亚地区空降部队的报告,中部战斗群因伤亡惨重而停止进攻。施图登特马上组织第二攻击波增援。德军第二攻击波组织混乱,直到16时,大部分飞机还在机场。零零落落地到达克里特岛上空后,空投断断续续达3个多小时。由于起飞时间延误而没有得到战斗机的空中掩护,损失更为惨重。中部战斗群空降雷西姆农,原计划伞兵第2团的第1、第3营分别在机场的东西两侧着陆,对机场向心攻击。因伞兵着陆散布过大,第1营只有1个连在预定降落地点着陆,团长斯利姆上校和团部及直属的两个连降落在澳大利亚军阵地,死伤过半,直至黄昏,该团也没有夺取机场。

    东部战斗群由布劳尔上校指挥,伞兵第1团和第2团第2营组成,共4个营,夺取伊腊克林市区和机场,布劳尔计划各使用1个营攻击市区和机场,另2个营分别在东西两翼进行侧翼掩护。但起飞时间延误,而且还有600人因飞机损失而滞留出发机场。空降持续两个多小时,着陆分散,建制混乱。布劳尔着陆后,看情况不好,于是集中攻击机场,但直至天黑,毫无进展。

    在雅典的施图登特意识到战局不利,三个机场无一得手,已着陆部队缺乏统一指挥,伤亡惨重,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当时,德军一直在攻击马拉马机场及其南部制高点107高地。防守机场的新西兰军第22营,辖4个步兵连,兵力平均配置在机场和107高地。营部设在107高地。激战中,机场与高地两处守军失去联系。下午,高地守军撤向山顶,在得不到增援的情况下,指挥官丧失继续坚守的信心,在得到批准后撤离。

    此时,德军西部战斗群也非常困难,不得已停止进攻。午夜,不足600人的德军竭尽全力最后一击,从西、南两翼偷袭,没料到摸上高地,英军已撤离。天亮后,德军居高临下一举攻占马拉马机场。107高地的得失直接影响马拉马机场的得失,马拉马机场的得失又决定了克里特岛之战的胜负……(未完待续。)
------------

第一百九十一章 伞兵之殇(2)

    5日清晨,施图登特将滞留机场的600名伞兵空降马拉马机场。16时,第5山地师乘飞机陆续到达,至日落时分,第5山地师已有一个团机降着陆,德军实力明显增强,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德军的方向转变。英军通信系统在德军猛烈空袭下遭到严重破坏,弗赖伯格没及时获悉马拉马机场失守,错失夺回机场良机。当他得知马拉马的情况后,命令连夜实施反击。可惜命令没及时传达,22日天亮英军才发起反击。在机场附近公路上遭到德军航空兵猛烈攻击,反击未能奏效。

    在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德军依然没有转机,甚至连在雷西姆农指挥作战的伞兵第2团团长斯利姆上校战斗中被俘。7日天亮后,德空军迫使英海军撤回亚历山大港。德军随即从海上向克里特岛运送重装备和部队,岛上的战局进一步有利于德军。24日,德军完全占领马拉马地区,并开始向干尼亚发起进攻。第5伞兵师师长林格尔少将抵达岛上,接过了西部战斗群的指挥权。当天,西部战斗群与中部战斗群会师。25日,林格尔指挥第5山地师的一个团和滑翔突击团、第3伞兵团的余部全力进攻干尼亚。

    5日,德军突破干尼亚防线。11日,德军攻占干尼亚市区。12日,德军占领苏达湾。同时,意军一个加强团在克里特岛东岸登陆。13日,德军占领雷西姆农,并与伊腊克林附近的空降部队会合。1940年4月15日,德军完全占领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历时12天,以德军占领克里特岛而告终。在战役中,德军阵亡、失踪共计伤亡1.4万人,其中包括第7空降师师长萨斯曼少将,,损失飞机220架,其中运输机179架。德军的空降师,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损失,阵亡超过15000人,近三个伞兵师的四分之三;参战的空降兵共计伤9500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德国空降部队在此次战役中的巨大损失,克里特岛因此被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克里特岛上的英联邦军队阵亡1700人,伤1.5万人;海军伤亡约2000人,合计约1.8万人。希腊军队被俘约6000人,伤亡约3000人,合计伤亡近万人。盟军总伤亡人数约2.8万。英国海军3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航母、3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被击伤。英军在克里特岛所进行的抵抗实际上挽救了马耳他岛,因为经过克里特岛的战斗,德国国防军已经没有空降部队可以参战了。

    克里特岛之战继续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德军为此也付出了1/2的伤亡。人员损失倒不是最可怕的,真正致命的是这次战斗让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彻底失去了使用伞兵作战的信心,在此之后的两年多时间,这支魔鬼部队就沦落到与普通步兵为伍的尴尬境地。现在只有张俊手里还有三个成建制的伞兵师,德国国防军军虽然保留有4个伞兵师的番号,却再没有把他们当成伞兵在使用,而是作为精锐步兵在使用。这才是克里特岛战役的最悲剧之处。

    其实张俊还是很佩服国防军的那帮孙子,即便有种种不利,但纵观克里特之战,德军国防军的表现仍是可圈可点的。4日开战之初形势对德军就已极为不利,许多空降点都遭到了预料之外猛烈地面防空火力以及顽强的抵抗,计划中的智取完全变成了强攻,这和德国空降部队在此之前的作战性质完全是不同的。同时中部大队指挥官尚未到达克里特岛就因事故坠机身亡。但部队仍然在坚持按计划作战,利用手中并不充沛的弹药和轻武器对抗严阵以待的英军,这是和前线替补指挥官的出色表现有很大关系的。同时,作战部队出色的战术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很重要的。

    负责空运的部分运输部队显然缺乏组织大规模空运的经验(在当时的技术情况下德军的表现还是相对最好的),空中输送部队的混乱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进攻的难度。德国战斗机航程短的劣势在这次战斗再次暴露无遗,以至于无法为登陆部队提供全程的空中支援,只好依靠提高出动次数来稍作弥补。在空对海的作战中,德空军无疑掌握了绝对制空权,重创英国皇家海军,但缺乏大型水面舰艇配合巩固战果,德国空军只要一从天上离开,运输船队就必须冒着被皇家海军发现的危险,小心翼翼地“苟且偷生”。

    反观英军,凭借高效的情报机构,在开战之前就已充分掌握德军作战意图,并作了针对性的部署,这在后来的战斗中的确给进攻一方造成了很大麻烦。英军作为布设阵地的大师和伪装的行家里手,在克里特岛防御阵地的布设也颇有看头,阵地不仅设置巧妙,火力搭配合理,出色的伪装隐藏了自身实力,同时还成功欺骗了德国侦察机,直到德国伞兵降落在克利特岛,才发现自己已深陷重围。

    和上述的优势相比,英军的作战能力就丝毫没有值得夸耀的地方,守岛部队共42640名士兵,即使除去士气低落的10258名希腊士兵不算,也还有32382名英军,这还不算开战后陆续支援的部队。与其对阵的德军只有22000人,而且没有坦克等重武器。在这种优势,英军只会消极防守,躲在阵地里坐等德军进攻。只有22日英军在伊拉科林地区发动了稍微像样的一次反击,结果也仅仅是将德军中部大队从此处切断,而且被切分的中部大队后来仍在坚持战斗,即使是力量稍弱地段的德军也坚守住了阵地。

    而在这之前,德军还未站稳脚跟的时候,英军没有趁势发动反击则是最大的失误。马利姆机场的失守是克里特岛之战的转折点,守备部队在失去联络后,指挥官安德鲁中校的意志就开始发生动摇,最后在当晚就放弃了阵地。另外,英军的通讯指挥系统也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弗莱博格得到107高地失守的消息时马利姆机场的局势都已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还要提到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建设墨守成规,作战思想大大落后,对航母的重视不够,在记忆里整个二战中皇家海军成功使用航母的战例,也只有坎宁安指挥的奇袭塔兰托了。克利特岛之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参战的海上舰队大中型水面舰共计四十余艘,而航母却只有“可畏”号一艘,而且只有4架飞机可以随时升空!作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如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英军虽徒有强大的舰队,但遇到德国空军的凌厉攻势,也只有做“沉默羔羊”了。不过皇家海军的组织能力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从希腊,再到这次的克利特岛,总会有大量部队能从海上撤出,为以后的战斗留下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不管怎样这也让英国人在每次失败后都有小小的安慰。

    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海军、空军调同作战的重要性。一支没有制空权的舰队,纵然你的舰队多么强大,也同样会葬身海底。同样,单纯依赖空中优势,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取得局部优势,而无法将局部优势转变为全面胜利。此战中的德英空海大战,德国空军虽出色的取得了制空权,抑制了英国舰队的昼间行动,但只要德国人的飞机一离开,皇家海军仍然是海上的主人,德军最终还是无法充分利用海上交通线大量运送援军和重武器,大大地增加了取胜的难度。英国海军虽损失惨重,但它的表现还是证明了它的存在意义,尤其是最后的成功撤出,可以说是此役中皇家海军的唯一亮点。德军虽强大,但它缺乏强大的海军,是跛足巨人,成功仿佛一步之遥,但却遥不可及。不久后的多线作战注定了德军从此将疲于奔命,难逃悲剧英雄的宿命。

    1940年1月17日,希特勒在克里特岛之战的授勋招待会上,就对施图登特说:“克里特之战证明伞兵时代已经结束。伞兵是一支完全依赖突然性的兵种,但现在这个突然性的因素已不存在。”希特勒这个悲观的判断就将德国伞兵打入冷宫,断送了这种全新的战法在德军的继续发展,对此希特勒确有难以推卸的责任,而这实际上才是克里特岛之战对德军造成的最直接的损失。美国作为这场战斗最冷静的旁观者,实际上它们从这次作战中的得到启示也是最大的。

    美国驻埃及武官邦那?费勒斯少校在他那篇关于克里特岛之战著名的报告的开头,用最美妙的描写为德军的克里特岛之战作了完美的总结。

    “戏剧性的克里特作战,谱写了一首战争的史诗。作战思想大胆新奇,具有很高的想像力。部队从中欧出发,准确地开进了漏斗型的希腊。在这里,他们改变形式,协调力量,插上了翅膀。这次作战具有音乐大师般的音调、旋律、和声,五月二十日和随后的几天里,这支力量飞过天空。其战斗部队以雷鸣般的渐强音冲入克里特上空遮盖了一切。空降部队通过空中得到供给和支援的情况下,在敌人面前着陆并将其打败,这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未完待续。)
------------

第一百九十二章 装甲伞兵师(1)

    空降部队通过空中得到供给和支援的情况下,在敌人面前着陆并将其打败,这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希特勒把伞兵打入冷宫,这对于拥有三个成建制伞兵的党卫军来说,无疑是灾难,张俊除了在自己的办公室诅咒那帮该死的国防军孙子,同时在制定一个新的伞降作战计划,目标就马耳他岛。

    这个马耳他岛的战略位置同样十分重要,只要德国占据了马耳他岛,然后利用上面的机场,布置一些飞机在上面,就可以截断了英法的地中海航线,英法从中东,东南亚掠夺回来的各种战略物质就别想从地中海运回英国了,必须绕道一万多海里才能回到英国,这对英国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德国占据马耳他岛,还有另外一个隐形的战略好处,就是在意大利到北非之间,将建立一条随时有空军保护的航线,哪怕德国在地中海没有一艘军舰,也不是很怕英法的舰队,德国只需要运送几十艘潜艇来对付英法的潜艇就可以了。历史上的隆美尔在北非,就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补给,以致功败垂成。现在要是张俊能拿下马耳他岛,那北非的历史非改写不可。

    千万不要小看北非这条战线,这时的克里特岛、马耳他岛、一线就形成了一把贯穿地中海的利剑,直插英军的地中海生命线。而北非军团需要的补给则会源源不断送到非洲,进而从海上直接威胁到埃及和西亚地区,同时北非军团的非洲军的攻势,就可以轻易将英军赶出地中海。土耳其和西亚的叙利亚、伊拉克的亲德势力就会顺利掌权,从而脱离英国的控制。利用这种优势,最后在西亚地区彻底战胜英军残部将易如反掌,由此德国从波斯湾到北大西洋这一宽广南翼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

    即便发动对苏作战,也可以从高加索地区呼应a集团军群的攻势,从南北两线夹击苏军。另外,从博斯普鲁海峡、达达尼海峡到黑海和从波斯湾经陆路到里海这两条海上运输线还是苏联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也是未来的对苏战中苏联接受盟国运送物资的重要生命线,封锁此路也是绞杀苏联的重要一招。

    另外德国还有其他的战略选择,在拿下埃及后,拿下苏伊士运河,这样可以彻底把地中海变成欧盟的内海,被英法殖民的中东就完全暴露在德国钢铁洪流面前,不知道英法在失去了中东的石油,会不会如德国一样,成为一个严重油荒的国家。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1890 1891 1892 1893 1894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