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这份报告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委婉地告诉了希特勒,应该如何做,怎么对待占领地的人民,如果希特勒还是奉行你历史上那一套,对占领地的人民实行高压歧视政策。这等于把本来对斯大林极度不满的苏联人民又活生生地逼回到斯大林的阵营去,这是希特勒自己找死,张俊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但是张俊占领的地盘,不管是国防军,还是希特勒,张俊决定实行波兰一样的民族宽松政策,占领地的苏联人民将获得二十亩土地,把处于集体农庄的人民解救出来,发挥苏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吃大锅饭,没有人会去积极生产,这个是经过实践的,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也可以尽最大地争取到苏联人民的支持,如此情况下张俊治下很难出现苏联游击队。

    在歼灭军队、占领土地、开发资源三项都相符合,而在治理人民这项,德国在战争初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波罗的海三国是被苏联强迫加入苏维埃联盟的、波兰人因为德波战争时苏联的背后一刀也对其恨之入骨、乌克兰人也十分反感苏联政权,把德军看成是解放者,用盐和面包来欢迎他们。

    另外一个杀招就是,苏联人可以自己选举自己的领导人,当然这个选举表面上绝对是公正的。而张俊只要控制占领地的经济就可以了。

    至于希特勒到底会怎么对待张俊的这份报告,现在张俊也不知道,张俊叫了一个秘书直接乘飞机去了柏林,让自己的秘书把这份报告交给毛人凤,然后在“巴巴罗萨”计划开启后,领着两位苏联元帅去见希特勒,希特勒会如此对待这两位前苏联元帅,张俊真的不知道,历史上希特勒就把前来主动要求合作的苏联将军俘虏给送回了战俘营。

    ……

    张俊还把现在和历史的“巴巴罗萨计划”仔细比较了下,分析了下,也有一些总结认知:

    德国具备的优势也对德国战胜苏联添加了若干筹码:

    1.战略突然性:

    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波兰战役前夕,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后,苏德瓜分了波兰。直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德之间的经贸技术交流始终较为密切,德国甚至出售部分新式装备给苏联,以示友好。为了隐蔽战略意图,德军在向苏德边境秘密集结期间,准备举行了欧盟军事演习,造成苏联的错觉。德国在大张旗鼓、大肆宣传,他们对英法的仇恨,制造德军即将攻击英法的假象:给部队配发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准备登陆器材,举行登陆演习。还宣称要实行攻击直布罗陀、占领法国南部、进军北非、以挪威为跳板进攻英国等作战计划,力图把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上述方向。

    德国还以“训练”、“换防”、“借道”等名目,在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境内调集德军。苏联领导人以斯大林为首,虽然认识到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日渐增大,并采取了打造东方战线、加强军队及边境筑垒等措施,但仍然存有麻痹大意的心态和侥幸心理、以及对战略形势的误判,以为德国不会如此之快的进攻苏联,客观上造成军队对于苏德战争在心理和物质上的战争准备不足。以至于在现在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刻,还是未训令部队立即进入一级战备。

    2.军力优势:

    到现在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集中了武装力量总人数为800多万,装备有坦克及装甲车辆7600余辆、各种火炮5万余门、飞机8000余架、舰艇210多艘。编成350多个师,其中49个为装甲或摩托化师。

    加之德国在白色方案、威塞演习、黄色方案、惩罚行动等历次战争中获得的宝贵战争经验,闪击战的运用已接近炉火纯青;部队人员素质极高、士气旺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当时苏联总兵力也有500余万人,包括300多个师、7000多辆坦克、十万门火炮、近两万架飞机。但是,苏军部队编制人员不足、素质低下、装备缺少、武器落后,实际上战争准备并不充分。苏军部署在西部边境的总兵力为170多个师约270万人、1800辆坦克、3.5万门火炮、1600架飞机,和德军进攻兵力比约为1:3,处于绝对劣势。而且,苏军战争思想较为落后,还未彻底跳出一战的阵地堑壕战的思维……(未完待续。)
------------

第二百零七章 战略解析(2)

    全世界都从德军闪击战的胜利,见识到现代化机械战争能在瞬间翻云覆雨、决定胜败的惊人威力,但还没有其他国家来得及把军队的建设、编制、装备、思想、战术、训练调整到适应现代战争的模式,如果遇到闪击进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损失。另外,苏联在30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苏军伤筋动骨:大批富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军队骨干被处决,替补军官普遍能力不够、经验缺乏,严重破坏了苏军战斗力。在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百万大军、付出重大牺牲才战胜国小军寡的芬兰,可见大清洗对于苏军的打击之沉重。

    3.战略态势:

    德国在对苏战争前已经组织了针对苏联的战略同盟,包括芬兰、匈牙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军队参与对苏作战。从北向南:芬兰、德国东普鲁士、原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领土上部署的军队形成对苏呈月牙形包围的态势。多路进攻部队实力强大、突击力量集中、均指向苏联要害部位:德挪威集团军进攻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意图切断苏联在战时仅有的北方补给港口;

    芬兰卡累利阿集团军和东南集团军,配合德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试图夺回苏芬战争中失去的领土;德北方集团军群欲经过波罗的海三国,攻占苏联十月革命的圣地:列宁格勒;德中央集团军群沿着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莫斯科的攻击轴线前进,目标直指苏联心脏;德中央集团军群向基辅突击,兼有夺取乌克兰境内丰富的粮食、石油、煤等战略资源的任务;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协同德南方集团军群进入乌克兰,欲报苏联强迫割让土地的一箭之仇。与德国相反,苏联却在国际上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断绝了与英法等国联手的希望;进攻芬兰的后果是苏联被驱逐出国际联盟;与德国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加入苏维埃联盟、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交出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等行动更加使苏联在世界上声名狼藉,制造了很多强仇大敌。

    另外,苏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军队过于靠前,缺乏足够的纵深。一旦防线被德军迅速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整军整师成建制的被包围歼灭,损失部队人数竟高达百万计。

    张俊综合以上因素,德军确实有足够的能力歼灭苏军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占领北中南三个战略城市,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完成“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只要德军占领苏联的欧洲精华部分,控制住重要城市、掌握住交通枢纽、开发战略资源,届时仅仅需要较小规模的武装力量,就能够从容应对苏联亚洲部分的反击。虽然失去欧洲部分的残存苏联面积广大,但是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物资缺乏、交通不便,无法集结起足够的力量向占领了苏联的精华部分、如虎添翼的德国挑战。

    希特勒认为“巴巴罗萨计划”所涉及目标之外的苏联领土是一片荒芜的废地,不值得占领,并非毫无道理。苏联如果到了那个地步,也就和战败无异了。因此,德国的确有可能战胜苏联。

    由于苏联泥泞的雨季和可怕的冬季,也将极大地影响德军的后勤补给和作战能力,可能导致其无法在1941年冬季前完成“巴巴罗萨计划”,致使苏德战争走向长期战争。

    如果战争拖到1942年后,德军是否仍然有可能战胜苏联呢?回答是:有!历史的固然德国没有能够在1941年速胜,她仍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大批苏军被歼灭,大片苏联领土被占领,德军仍然停留在苏联腹地等待下一次进攻。如果德国能够继续大量歼灭苏军使其大量失血而来不及补充、继续占领苏联领土使其失去东山再起的依凭、持续夺取苏联的资源以战养战,还是可以消灭苏联战争实力、剥夺苏联继续作战下去的潜力,从而获得胜利。

    当然苏联也将获得了最重要的喘息时间:无数兵役人口加入军队、几十上百个新编师走上前线、大批工厂东迁到乌拉尔山脉已经开工、成百上千件武器装备走下产线?苏联的战争实力逐渐扩大,苏德之间速决战逐渐演变成两国综合实力之间的长期抗衡。

    如果苏联在战场上的进一步胜利,胜利的天平终于倒向了苏联。德国最终没能压制住苏联战争潜力转化成战争实力,将是导致德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有许多因素也不容忽视。德国如果失败,一定是许多原因叠加起来的综合效应,而绝对不仅仅是一两个因素片面决定的。

    1.同盟国敌手:

    德国虽然组织了欧盟,控制了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欧陆帝国,但是毕竟造就了太多的敌手。与德国为敌的苏联、英国、加拿大、美国、南美非洲亚洲等多国。他们掌握了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口、资源、物资、经济和技术力量,尤其是具有强大战争潜力的美国这个迟早要对德宣战的国家,在同盟国针对欧盟的胜利天平上增加了一颗决定性的砝码:同盟国和欧盟相比,人力具有4倍优势、钢铁具有3倍优势、石油的优势更加巨大、强大的敌手也使德国无法集中全力对付苏联,即使现在火如荼激战即将开始,德国在欧洲西线、挪威、北非也维持了相当规模的兵力,防止未来可能的进攻。

    德国在苏联投入是陆军总兵力的70%左右,远远未能尽到全力。而苏德战争爆发后,最终将形成了全面的反欧盟联盟。苏联不仅会得到了美英为首国家的军事支援,即使是长期敌对的日本,苏联可以与其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好腾出手来,全力抵抗德军进攻。

    这好比是德国绑起了一只手,与可以全力以赴、还可以做场间休息的苏联作战,不利之处非常明显。

    2.欧洲国家联盟:

    虽然形成了欧洲国家联盟,真正要把欧盟的所有力量综合起来其实很难,后世的欧盟为一个问题吵架几个月是常事,此时的欧洲国家联盟又能好到那里去。

    另外就是这些欧洲国家联盟军队的战斗力,实在让人堪忧,对于德国陆军来说,他们只能是一群来打酱油的人,比如意大利不通知德国,贸然进攻东非、北非、阿尔巴尼亚、希腊,结果意军不堪一击,招至惨败。不仅破坏了原本符合德国期望的巴尔干和非洲地区的均势,还使得德国不得不派出部队挽救丢脸的战友,间接导致了兵力的分散及“巴巴罗萨计划”的延迟。

    当年希特勒在西班牙内战时助了佛朗哥一臂之力。但是当希特勒希望佛朗哥回报,实施其制定的“非尼克斯计划”,占领直布罗陀海峡掐住英国命脉时,得到的回答却使他失望,可见西班牙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让日本内阁集体下台。不久之后,日本还以颜色,也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将国策在“北进”和“南进”之间选择了后者。此时德国与日本夹击苏联的局势已经不复存在,张俊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张俊一直全力反对与日本结盟,希特勒也不想在伤自己“小萝卜头的心”,也就拒绝了日本投来的橄榄枝。

    3.战争指挥:

    德军官兵的作战素质固然是无与伦比,但德军高层的指挥却可以说也是问题重重:希特勒一手建立的德军最高统帅部(okw)和陆军总司令部(okh)职责范围重叠,权限交叉。它们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希特勒和德军高级将领间常常意见不和,互不信任。希特勒独断专行,过于集权,不把权力下放,越级指挥。不仅在大的战略方向上一意孤行,甚至干涉作战指挥到营连一级,军队无法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合理处置。德军司令官自嘲道:“没有元首的命令,我都不敢把哨兵的岗位从门口移到窗边。”

    历史上德军在二战中重大决策错误如下,略举几例:莫斯科会战,德军败势已成后,希特勒坚决不准撤退,直接导致了大批德军被消灭,大伤元气。德军次年起再也没有发起全面进攻的实力,只好实行重点进攻;1942年德军同时进攻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结果力量分散,两个战略目标一个都没达成;斯大林格勒会战,把整师整团的德军精锐野战部队投入到城市的绞肉机中,造成大量伤亡;第六集团军被围后,不允许撤退,被苏军全歼;库尔斯克会战的进攻时期先是一拖再拖,变成了强行进攻阵地站而不是闪击战;之后又在战局最关键的时候调走南线几个精锐党卫队装甲师用于应对盟军的登陆意大利,致使失去了堡垒战役获胜的最后一线希望……(未完待续。)
------------

第二百零八章 巴巴罗萨开启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的失败更多的是受制于军队和装备上的极度劣势,相当多的时候是拆东墙补西墙,迫于无奈,故不再一一讨论。不可否认,二战中德国许多错误的作战决策,是导致德军受到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如果德军的作战指挥体系能够健全运作、不受干扰的话,德军的成就理应更佳。

    别的国防军张俊不敢保证,但张俊绝对敢保证自己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不会受希特勒的越级指挥,张俊也不会持宠而骄,反正张俊的党卫军就这个传统,就连张俊也是这样,下达了战略任务,制定攻占目标,怎么打第一线指挥官拿主意吧。

    4.武器装备:

    德军武器虽然性能优良,但是质量毕竟比不上数量,最后可能要淹没在t34坦克的群狼战术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此时已经有战略空军,有执行远航程大载弹量的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可以摧毁苏军后方原料产地、生产基地、物资中心,从而釜底抽薪。

    5.种族主义:

    历史上苏德战争初期德军还被看作是解放者。可是希特勒的种族政策却决定了他无法把被占领地的人民争取过来,斯拉夫人和犹太人都被看成是必须消灭的劣等民族。纳粹德国实行的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苏军战俘;一律处决苏军政治委员的命令;一个德国人死要让百个苏联人偿命的反游击措施,这些恐怖措施把苏联人推向了自己的敌对面,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抗意志,给自己制造了无数的敌人。

    张俊那份学术报告,就是委婉地告诉希特勒,千万不要使用历史上那一套民族歧视政策,这无疑是自寻死路的做法,张俊在心里祈祷希特勒那固执的性格会听进自己的意见。

    6.战略资源:

    德国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战略资源匮乏,一战失利后又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战时所需物资大多要靠进口,如罗马尼亚的石油、挪威的铁矿。现在德国可以利用的几乎是整个欧洲的资源,但还是不敷使用,比如德国自己还要生产人造橡胶和人造汽油,虽然成本巨大,但不得以而为之。故在苏德战争中,对战略资源的掠夺将是德军的一个重要目标,某种程度上也会干扰了战略决策。如果战争旷日持久进行下去后,资源更会显不足。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又会导致资源产地的进一步丢失,从而加速了战败的颓势??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528 3529 3530 3531 3532 3533 3534 3535 3536 3537 3538 3539 3540 3541 3542 3543 3544 3545 3546 3547 3548 3549 3550 3551 3552 3553 3554 3555 3556 3557 3558 3559 3560 3561 3562 3563 3564 3565 3566 3567 3568 3569 3570 3571 3572 3573 3574 3575 3576 3577 3578 3579 3580 3581 3582 3583 3584 3585 3586 3587 3588 3589 3590 3591 3592 3593 3594 3595 3596 3597 3598 3599 3600 3601 3602 3603 3604 3605 3606 3607 3608 3609 3610 3611 3612 3613 3614 3615 3616 3617 3618 3619 3620 3621 3622 3623 3624 3625 3626 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