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两百九十七章 英地中海舰队覆灭(2)
几十颗火箭弹就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命中了英国的航空母舰,然后产生猛烈的爆炸,其中还夹杂着特别猛烈的爆炸,已经把“鹰”号航空母舰的上层甲板全部掀翻,原来是“鹰”号航空母舰上停靠的鱼雷机下面挂在的鱼雷,被火箭弹引爆,十几颗重型鱼雷的连环爆炸,惊天动地,“鹰”号航空母舰巨大的身躯被炸的一沉一浮的,犹如水面的浮萍。接着英国航空母舰就被大火笼罩,大火还在继续引爆航空母舰上的炸弹,英国航空母舰彻底完了,根本没有救援的可能,英国航空母舰的指挥官没有被炸死,连忙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第一轮攻击就取得这样大的战果,这让所有人都所料未及,英国地中海舰队指挥官坎宁安更是心疼的差点哭出来,可是还没有等坎宁安哭出声音,党卫军的第二波俯冲轰炸开始,现在轮到英国的战列舰了。
“簌簌……簌簌……轰轰……”
英国的战列舰就算是上层甲板不是最厚的地方,但也不会少于100毫米厚,31公斤的火箭弹实在是没有什么效果,巨大的炮台当然也是炸毁不了的,可是这四艘英国战列舰上面的防空火炮可是没有什么厚装甲的,第二波攻击就让英国的四艘战列舰上面的防空火炮损失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第三波的轰炸接踵而至,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只能被动挨炸,坎宁安连忙命令自己的舰队散开,对于火箭弹这种最新式的机载使用方法,逼迫坎宁安被迫分散自己的舰队。
“呜呜呜……呜呜呜……轰轰……”
坎宁安的舰队经过巨大努力,才让舰队放开,分开是分开了,可是相对防空火力也减弱了,英**舰彼此的协防也少了,这下英国地中海舰队又惨了,因为后面来的党卫军轰炸机携带的全是500公斤的航弹,这种级别的航弹,就连战列舰都是扛不住的。
“呜呜呜……呜呜呜……轰轰……”
英**舰开始使出奔逃,溃不成军,军舰能逃的过飞机吗?当然不能了,英国地中海舰队的军舰一艘一艘被点名,先是火箭弹,让英**舰失去防空武器,接着就是航弹,然后就是b-29战略轰炸机收尾,把这些负伤的,无法逃亡的,没有抵抗能力的英**舰全部给送进海底。这基本上变成了单边屠杀,坎宁安爵士的旗舰,“厌战”号战列舰,也被送进了海底,而坎宁安本人也随着这艘巨大的军舰一起消失无影踪。
英国地中海舰队在德国党卫军的战略轰炸下,荡然无存。
……
美国
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了“铀计划”。1940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了二次大战,与纳粹德国宣战。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此时德国先进的武器,德方的战斗力,也让美国深感只用常规武器,很难在战胜德国,所以罗斯福在美国科学家的建议下,开始执行绝密工程“曼哈顿计划”。
到1940年8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这下张俊送到美国的物理工程师开始去应聘或者推荐的方式进入到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之中,这个工作有毛人凤单独负责,当张俊接到毛人凤的报告后,就再三叮嘱毛人凤,尽一切可能破坏或者是拖延美国的研发进度,最好是彻底破坏,首席科学家最好是直接解决掉。
具体的实施还要看毛人凤的,张俊不是搞情报工作的,在这方面没有多少经验,但对于情报方面的工作,毛人凤还是很厉害的,破坏“曼哈顿计划”也是毛人凤当前的主要工作。当然美国也专门成立了反间谍组织,来保护“曼哈顿计划”,暗战之中谁胜谁负,现在还不好说,但是张俊提前几年就开始布局,让德国的间谍工程师很是顺利地加入到了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中,这无疑占了先手,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危险了。
曼哈顿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尽快造出原子弹。虽然在这个计划以前,执行委员会就肯定了它的可行性,但要实现这一新的爆炸,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在劳伦斯、康普顿等人的推荐下,格罗夫斯请奥本海默负责这一工作。为了使原子弹研究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凭着他的才能与智慧,以及他对于原子弹的深刻洞察力,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命,才使他在日后赢得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
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实验室到1940年12月时,发展到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
鉴于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实验室的军事化,格罗夫斯同意加州大学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名义上的管理单位和合同保证单位,基地的军队负责实验室建设、后勤供应和安全保障。这就保证了实验室内部的自由学术讨论。奥本海默鼓励科学家们大胆地讨论原子弹的有关科学问题,提出即使看门人的意见,也会对原子弹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奥本海默注意倾听任何人的意见,掌握着整个实验进程。
他们自己甚至都不如奥本海默清楚自己工作的细节和进展。在很多问题上,都是由于奥本海默的决断才取得突破,保证了原子弹研制时间表的执行。奥本海默在科学家、普通职工和政府官员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洛斯阿拉莫斯素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营”之誉,人们称奥本海默为这个集中营的“营长”。奥本海默没有获过诺贝尔奖,却拥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他的组织才能与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曼哈顿工程区”工作的15万人当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的计划。这十二个人就是德国间谍的目标,可是要想进入戒备森严的“曼哈顿工程区”谈何容易,但是方法是人想出来的,必要的时候就算牺牲几名混入的工程师间谍也是可以的,这种情况是在别无他法的时候才使用,混入“曼哈顿计划”的工程师间谍还是不要暴露的好。
其实,全体人员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在从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例如,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长时期内进行复杂的计算,但大部分工作人员不了解这些工作的实际意义。由于他们不知道工作目的,所以也就不可能使他们对工作发生真正的兴趣。此后,这里的工作达到了**,并且有许多工作人员自愿留下来加班加点。经过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原子弹的许多技术与工程问题得到解决。
刚开始英国和美国是在核能方面有信息交流,但并没有合作。1940年,布什和柯南特邀请英国加入以加强这个项目的力量,但英国果断拒绝了。因为他们不愿分享他们领先的技术,也不愿帮助美国去发展他们的核武器。但是由于英国没有美国那么足够充裕的人力和物力,亦不甘落伍于美国之后。在1940年7月30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原子合作上做了一个非正式、不成文的协议。
然而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没有持续多久。1940年8月,英国在没有支付任何资金的情况下要求实质性控制这个项目,遭到美国拒绝。英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转。英国的谈判地位恶化,美国科学家也决定不再接受任何的外来帮助。美国核政策委员也担心英国会制造战时的核武器。
1940年9月,柯南特冒着会暴露武器设计机密的风险去邀请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其他几位英国科学家来洛杉矶参与原子弹设计,因为这个项目非常需要他们这类技术人员。1940年10月,丘吉尔和罗斯福签订了魁北克协议,这个协议恢复了双方的科学家在科研问题上互相合作的问题。美国在这个项目上已经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而英国的投入仅50万英镑。
一块告示鼓励橡树岭工人们保密,以英文写着:“在此的所见、所作、所闻,当你离开时,请留在这里。”
……(未完待续。)
------------
第两百九十八章 米国欠揍
可以说,历史上美国没有任何一项计划的保密工作做到了曼哈顿计划这样严密。由于核武器的强大威力以及战争的紧迫局势,这不得不要求该计划必须做到绝对保密以免刺激到德国人加速发展他们的“曼哈顿计划”,而这项计划的保密形势是很严峻的。但是美国的反间谍工作做的在好,张俊已经派人进入他们的内部了,为了拖住美国,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候,等他们的工作过半的时候,就是这些隐藏的德国间谍动手的时候。
对于曼哈顿计划的民间猜测甚至开始于计划之前,因此在1939年二战爆发之后,美国政府便停止了所有公共媒体对于核研究计划的刊载和讨论,并要求国家科学院以及其他媒体驳回前先所刊登的关于原子理论及核研究的讨论,并避免了一切含有类似“铀”、“中子”、“原子武器”等字眼的文章。
曼哈顿计划的规模巨大,参与人员众多,光是前后参与计划的美国人总数都高达六十万,而且计划分散在田纳西州,俄亥俄州,新墨西哥州和华盛顿等地秘密进行。如此庞大而且分散的计划,光靠限制媒体的措施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参与人员人多口杂,如何使德国和前苏联情报机构一次次无功而返,或者是受到蒙蔽,美国人也下足了功夫。
首先,每位计划的参与者都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甚至当地人也被告知此地所发生的一切禁止外传,同时他们也互相鼓励为国家而沉默。
美国人组织了一批十分尽职的保密人员队伍,他们彼此之间通过暗语交流,小到记录数据的纸片和每一位计划内成员的心理状态,事无巨细地进行着监察和记录,并一一处理,以达到机密不外泄。由于参与计划的许多科学家都是国际社会知名的原子物理学家,为了蒙蔽德国情报机构,他们甚至为每一位核心研发人员都取上了代号,其行动由情报部门周密安排,并派警卫人员随时护卫,以至在行动上隐藏其端倪。
计划的保密工作的严密程度甚至到了连盟友英国都要提防的地步,甚至于有人说连工人们都从来不知道他们在这占地若干平方英里的庞大工厂里制造的是什么东西。他们只知道有少量的东西从大量的铀矿中提炼出来。
1940年12月,前苏联通过其驻英国大使馆武官秘书的军事侦查员克列梅尔通过招募英国方面的核物理学家了解到英国正在进行大量原子能军事应用研究,并通过调查发现,美国很可能也在进行同样的研究,并且该类研究极其敏感。
苏联军事侦察部门获得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8月19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秘密会谈的内容。两巨头签定了共同研制原子弹的秘密协议。经过高层会议评估后。
1941年二月,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侦察总局运用其在美国潜伏的地下间谍亚瑟?亚当斯招募了一位名为坎普的美国化学家,后者向其提供了许多有用情报:1美国已秘密斥资10亿美元进行铀的研究和生产技术开发;2数千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在从事这一工作。数百名高级医生正在研究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在从事这项研究的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专门实验室,由军方领导人和科学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领导这项工作;3美国正在设计空投型(核)炸弹,其爆炸产生的辐射和冲击波能杀死数百英里范围内的所有生物。
1941年3月,亚当斯又从坎普那获得了2500页美国核计划资料和核材料样品,并呈报莫斯科。苏联在美国的间谍还有乔治?科瓦尔,代号德尔马,他成功地打入了美国橡树岭核中心,在其中一个研究室工作,获取了非常多有价值的情报,并了解到橡树岭三个浓缩铀项目
美国在1941年也侦查到了苏联间谍开始对计划进行渗透,在同年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反情报总队处理间谍事务,1941年奥本海默向反间谍总队队长帕什报告报告伯克利实验室哈康,莫里斯有意接近他并要求其向苏联提供情报。
英国核计划参与者克劳斯?福克斯也被查出与苏联情报部门有染,他在1941年一并供出了其他间谍,并导致对哈利?金,大卫?格林格拉斯,朱利叶斯和埃塞尔?罗森堡等人的逮捕,而苏联间谍乔治?科瓦尔和核物理专家西奥多?霍尔则侥幸逃脱。
英美苏三国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武器上,同样是尔虞我诈,没有什么盟友之分,有的只是国家利益。
……
党卫军歼灭了英国的地中海舰队,从西西里岛到北非的航线也就基本安全了,此时英国在直布罗陀还有一个舰队,叫h舰队,这个舰队的实力远远不如英国地中海舰队,现在连实力强大的英国地中海舰队都被歼灭了,哪么h舰队绝对不敢在来送死,既然h舰队不会来送,张俊现在也不会主动去攻击英国的h舰队,要知道英国的直布罗陀要塞的防空火力那是相当的密集,此时还是不是张俊去解决h舰队的时候。
张俊开始指挥党卫军的部队登陆,法国仅剩余的几首驱逐舰和一些潜艇就为这些运输船建立一个反潜保护圈就可以了,而隆美尔的防御难度也越来越大,英美联军天天在猛攻突尼斯港口,可惜他们实在没有能力把隆美尔赶下大海。
1941年1月16日晚上,张俊指挥着四百多艘船开始登陆突尼斯港口,这么大的动静,英美联军当然也知道,所以他们立即掉来大炮对着港口乱轰,隆美尔也是拼命反击,在整整一个晚上的登陆中,党卫军还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大约有三千多人被炸死,掉进海里的坦克也差不多有五十多辆,党卫军虽然付出了这样大的代价,还是登陆了突尼斯港口。这一晚上登陆的大约有十万人,而英美联军紧紧地包围着突尼斯,人数已经增加到八十万。
这十二三万人去冲击八十万英美联军,短距离还是可以的,长距离不好说了,毕竟这点兵力太少,这点兵力虽然不是很多,要想把八十万英美联军赶出突尼斯也不现实,但是张俊依然下令进攻,张俊只是要把英美联军往后面赶一赶,把包围圈扩大一点,让英美联军的大炮不能直接攻击到突尼斯港口就可以了。
17日早上突尼斯包围圈的党卫军就发动全面的**,双方都派出了大量的飞机参战,英美的**-29轰炸机也前来助战,张俊也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的**-29携带航空炸弹前来参战,双方飞机以来我往打的热火朝天,互有损伤,谁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对方的空军,但是德国的“六爷”比英美的喷气式飞机要先进一些,所以彼此的飞机损失比是3:1,德国飞机损失是要少的多,但是英美的飞机生产率是德国的五倍,在这样拼下去,党卫军的空军绝对完蛋,所以地面战争必须尽快分出胜负。
当天党卫军就利用装甲优势,把突尼斯的包围圈扩大到三十公里左右,这下突尼斯港口基本上安全了,18日晚上又是通宵的运输,到20号的时候,英美联军就开始组织撤退,因为此时的党卫军党卫军登陆的人数已经达到六十万,张俊已经决定第二天就发动全面的反击,但是英美军队已经开始快速撤退。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