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军长。”
“我们一起并肩战斗过那么久,还需要感谢吗?我的将军,不如我们讨论下战局如何。”
只要一谈到军事,那隆美尔脸上的幽默瞬间消失,变得十分严肃和认真。从指挥台的一边拉出一张大地图,真是波兰战役的全景图,德国和波兰的大体部署都在上面,就连德国其他军队现在攻击到什么位置都有清楚的标注,看来隆美尔在了解自己战场周边的情况是用了心思的,军一级的指挥官就必须要有全局意识了,不然很可能把部队带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张俊随手抄起指挥台上的一支红色铅笔,而隆美尔则拿一支蓝色的铅笔,两人都不说话,一手拿着笔,一面死死地盯着指挥台上的地图看,好像两人要把作战地图看出一朵花来。
良久张俊开始发言了,一边说一并用手中的铅笔在地图上比划:
“我的将军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是孤军深入,任何一支友邻部队都距离我们超过两百公里,按照他们现在的进展速度来看,每天前进五十到六十公里,这也说明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不发生任何意外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独立作战五天,才可能与其他友邻部队汇合。”
隆美尔也拿着他的蓝色铅笔,开始借着比划:
“是的,军长,我们完全处于波军的包围中,波军总数大约在八十到一百万之间,当然波军不可能把所有的兵力回调,前来攻击我们。因为他们的前面也有我们的军队在攻击他们,同时他们退往华沙的道路也被我们完全封死。”
党卫军第一装甲军,从早上攻击开始,就基本没有停歇过,十小时狂飙三百多公里,从德波边境到华沙三百多公里,十个小时就连冲带打,比闪电还闪电,波兰再为党卫军第一装甲军恐慌,而德国柏林的希特勒,也在痛苦不堪。
帝国大厦作战厅内,希特勒正在挥舞着手臂,狂暴地怒吼着,德国战局不是很顺利吗?伟大的元首为什么还要狂怒不已,这都是希特勒的“小萝卜头”张俊的党卫军惹的祸:
“你们这些元帅将军看看,快看看,什么是闪电行动,党卫军第一装甲军就是闪电行动,看看你们国防军在干什么,你们是属蜗牛的吗?到现在才攻击前进五十到六十公里,而我英勇无畏的党卫军已经兵临华沙城下,你们知不知道,党卫军在为你们截断波军的退路,防止他们进入坚固的城市,而与我们打巷战,这会让无数的帝**人流血牺牲。
我的元帅们,我的将军们,正因为党卫军第一装甲军为了全局所做的牺牲,他们现在面临十分危险的境地,你们看看,他们的前面是坚固的波兰首都华沙,南边是波兰“普鲁士集团军”,他们的东边是波兰“罗慈”和“波慈南”两个集团军,他们的北边是“波莫瑞集团军”,和他们数不清的预备役,这些敌人加在一起是将近八十万到一百万敌人。
我的元帅们,我的将军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军为了全局的胜利,现在很危险,他们危险截断了敌军退路华沙的道路,但是他们同样也陷入了百万敌军的包围,所以为了我们英勇的党卫军,为了德国,为了你们国防军的荣誉,我命令你们,不惜一切代价,歼灭一切敢于的抵抗的敌人,就像碾死臭虫那样,碾碎他们,前进!再前进,必须尽快与党卫军第一装甲军会合。”
“嗨!希特勒。”
帝国大厦作战厅的那些元帅军官连忙敬礼,希特勒颓废地挥挥手,然后把手背负在身后,开始慢慢地踱步出了,而希特勒背负在身后的手总会不自觉地颤抖,虽然很轻微,但是其他元帅和将军还是看在眼里,只是不敢说出来。
希特勒出了帝国大厦作战厅就回自己的办公室去了,而希特勒一走,那些在作战厅的将军和校级军官开始议论纷纷:
“元首怎么能把责任推倒我们国防军的身上呢?我们的作战计划是不安排好了的吗?每天前进五十到八十公里,你们看看,党卫军十个小时跑了多远,三百多公里,他们以为这是在进行赛车比赛呢!哦我的上帝啊!该死的党卫军,怎么能这样无视作战计划,他们这是严重的违反军令,应该送他们的长官上军事法庭。”
那名上校一说完,布伦堡(陆军元帅)就狠狠地瞪了那名上校一眼,党卫军第一装甲军的长官现在是谁啊!德国装备部部长,元首的“小萝卜头”,你敢把元首的“心肝宝贝”送上军事法庭,不知道这名德国国防军上校是不是白痴,布伦堡瞪的那一眼还是起了作用,那名上校也意思到自己说错了话,连忙闭嘴。
其实那名上校说的也不错,德国国防部作战厅给张俊的命令的确是每天攻击前进五十到八十公里,这种速度也完全称的上“闪电战”了,当然张俊攻击的太过迅速,十个小时不停地在跑,突破波军的防线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另外就是张俊手中三千多年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保证了坦克突击的连续性,可以说张俊的战术安排就是“闪电战”的升级版――“超级闪电战”。
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元帅)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连忙和陆军元帅布伦堡商量起来:
“布伦堡元帅,你怎么看。”
“凯特尔元帅,我认为元首的命令我们应该执行,但是你也知道,现在波兰还有一百多万军队在拼死抵抗,虽然他们不是我们的对手,但是他们也延误了我们的进攻速度,还有我们在进攻的时候必须保证后勤通道的畅通,这也会花费我们大量的兵力去维持我们的交通线,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遵循德国国防军的优良传统,进攻!再进攻,但我们是在稳步地进攻,绝不做无谓的冒险。”
凯特尔元帅是总指挥,布伦堡只能建议,具体策略还需要凯特尔拿主意,国防军内部还是非常团结的,至少不会为了德国的另类军队――党卫军而“同室操戈”。从刚才那名校级军官的说,已经可以看出有的德**官已经开始对党卫军有意见了,张俊哪么低调同样避免不了这个问题,但只要这种矛盾在理性的范围内,对德国还是没有影响的,如果使用斯大林那种,把内部矛盾当敌我矛盾来处理,那就是天大的祸事,但德国不会,德国的民族性格决定的,老毛子那冷酷无情的性格注定他们有这样的劫难。
“布伦堡元帅你说的十分有道理,咱们就这样办,元首的命令我们坚决执行,但是咱们还是要按照元首批准的作战计划来执行,在保证后勤的情况下,快速推进,向党卫军第一装甲军靠拢,谁叫党卫军第一装甲军狂妄到目中无人的地步,但他们毕竟为我们截断了波军的后路,不让他们退入坚固的城市,这样也方便我们歼灭当面之敌,从而使我们今后可以轻松攻取波兰首都,以便减少很多伤亡,所以我们还是该去拉一把党卫军第一装甲军的,布伦堡元帅你说是这样吧!!!”
“哈哈!好,就按总指挥的意思办。”
“命令:德国前线各作战集团,在确保后勤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快速推进。”
德国已经是陆海空抢份额的矛盾,现在突然多出一个党卫军来,虽然张俊怕引起这三个“地主”的记恨,让元首单独划出预算给党卫军购买武器装备,依然有人不满意党卫军,不满意张俊这个“火箭将军”,张俊现在的外号有点多,在中国叫“东方战神”,在日本叫“地狱恶魔”,回到德国在带上一个“火箭将军”的雅号,从这些雅号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对张俊的心态,基本上是一目了然。
从德国统帅部参谋长的命令也可以分析出,国防军与党卫军的间隙是有的,那些国防军的元帅和将军,在执行元首命令的时候也是有所保留的,希特勒与德国国防军之间就像永不停歇的“战争”,希特勒也是感觉到了这种情况,才急着要建立一支完全忠于自己,听命自己,如臂使指(像胳膊支配手指那样。比喻指挥如意,没有牵制。)的军队。
德国的军事安排在大体上还是按照历史的安排,如期地进行着,整个波兰战役就出现了张俊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军这个变数,哪么战争局势会和历史惊人的相似吗?……
请求点下“赞”成为本书粉丝,才2分钱,没有起点币的去“淘金”那个栏目里面做任务,很快就会赚到起点币的,拜托大家了。
------------
第一百零四章 攻占华沙(3)
【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写作的动力,高富帅加油加群208912025一起决定剧情发展。】
德国的军事安排在大体上还是按照历史的安排,如期地进行着,整个波兰战役就出现了张俊的党卫军第一装甲军这个变数,哪么战争局势会和历史惊人的相似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历史上的波兰战役最重要的一战就是华沙战役。
关于华沙战役,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西邻维斯瓦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意义上十分重要。对于德军来说,迅速攻克华沙可以对波军士气以及抵抗意志予以沉重打击,有利于战役的速战速决。
战争仅仅爆发一周后,1939年9月8日,德军第4装甲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华沙城下。按照常理,此时华沙波兰守军仓促应战,缺乏准备,并且已经有东撤迹象。正常来说,上策是放任波军撤出华沙城再行围歼,但德军确是并未突袭该城反倒是绕道将其包围后又向东推进,使得波军拼死反抗,而德军直到1939年9月28日方才攻克该城。这其中固然有波军英勇抵抗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希特勒的干预,而这一点许多人可能忽略。
1939年9月9日,即德军抵达华沙城下的第二天,希特勒发出第三号命令,要求进攻波兰的陆空部队做好调往西线的准备。原来这一天,西线的法国第4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而希特勒非常担心这是对方大规模进攻的前奏。为了防止两线作战,做为德国来说,需要保存实力,尤其是需要保存装甲部队和空军等快速兵团的实力,以便一旦形势紧迫时可以迅速西调。不过,在未明确法军意图前,德军是不应该调往西线的,只能处于一种待命状态。
同时,对于德军来说,也需要为部队西调后仍能有实力依靠剩余部队打败波军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其在调动之前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的包围和歼灭波军,以减轻日后东线战场上波军对峙的压力。如果放任波军华沙守军向东撤离将使德军难以保证在西调前追上并歼灭这支12万人的部队,况且法军9日的行动明显是针对8日德军夜抵华沙一事。德军采取对华沙的围而不克策略应该说相当高明,一方面有利于稳住法军,另一方面又可以争取时间歼灭更多的波军有生力量。
正是出于这一初衷,德军才将准备东撤的波军又堵回了华沙,并放弃了迅速攻克华沙的胜利,转而向东以求歼灭更多波军及其新建兵团,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果然几天后,1939年9月12日,根据英法最高层的指示,法军的进攻行动停止。1939年9月13日,德军兵临布列斯特要塞。这次德军一反前次在华沙的围而不克而是集中兵力经过4天攻坚,力克该城,随后形成了将波军在布格河以西部队全部合围。
在攻克要塞过程中,为了防止法军再次发起进攻和因华沙波军的牵制导致进攻要塞兵力的不足,德军于1939年9月15日请求苏联出兵。这个请求正中斯大林同志的下怀,2天后即1939年9月17日,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下辖第3、4、10、11集团军以及骑兵机械化集群和第23独立步兵军)与乌克兰方面军(下辖第5、6、12集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和铁木辛哥指挥下开进波兰东部。这个行动,立刻将布列斯特以东30余万波军牵制并吸引过去,使得德军也迅速攻克了该要塞。
当然,德军请求苏联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也同华沙之战有关。由于华沙波军的牵制,使德军难以攻克布列斯特。而且从这一战斗中德军也敏锐的洞察到进攻波兰东部的困难:波兰东部此时波军尚有30余万人,而且波兰东部南北距离比波兰西部长得多,继续向东推进势必大大拉长战线,而德军总兵力不足,不仅难以迅速歼灭波军残部,而且因距离西线越来越远又会造成无法及时大量的部队西调。显然,请苏联出兵相助为上策。
当9月25日波兰东部战斗结束后,双方议定了一条分界线,而德军也随即向华沙发起总攻并很快攻陷该城。这充分说明德军将华沙波军留在战役后期解决并不是真正处于兵力不足或者波军实力较强大,而是为了更多歼灭波军有生力量和便于西调。正是因此获得的10多天时间里,使得德军歼灭了华沙以东布格河以西波军主力,取得了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样即便西线有事主力部队西调,剩余的军队也能从容应对残存波军,基本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否则,德军可能无法歼灭波军主力,也不能防止法军一旦大规模进攻后被波法两军夹击的严重后果了。
从历史上的华沙战役分析,德军的部署也是完全正确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出现张俊这个“搅屎棍”,在基本解除德国两面作战的情况下,用一个白天的时间就连续突破波军的几道防线,兵临华沙城下,当然这有张俊想借着波兰战役检验部队的因素在里面,另外的一个因素就是张俊的私心了,因为张俊在德国还没有战功就身居高位,已经引起别人的不满,所以张俊必须在波兰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如果连波兰战役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张俊还不能缺的战功,那主角算是浪费一个穿越指标了,同时这个战略也是希特勒安排的。
……
党卫军第一装甲军环形防御阵地“前敌指挥所”内,依然灯火通明,此时已经是9月1日晚上,比历史上整整提前了六天到达华沙,张俊与隆美尔还在轻声地交谈,两人的手上不在是铅笔,而是一块面包,和一杯茶叶开水,一口面包一口茶水地解决着食物。
“咳咳咳……隆美尔将军,所有的情况我们也分析完了,我们党卫军为什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奔袭三百公里的道理,那就是党卫军是一支新生的部队,现在并不被国防军那帮家伙看好,甚至是被那帮家伙瞧不起,说我们只是站岗的花架子,现在我们就要打出赫赫军威,让敌人胆寒,要让所有人知道,德国党卫军就是代表胜利与死亡。”
“军长,我完全赞成你的观点,我们党卫军第一装甲军就是代表胜利与死亡,把一切敢于阻挡我军前进的敌人碾得粉身碎骨,党卫军第一装甲军万胜,德国万胜。”
张俊笑容满面地看着隆美尔,感受这隆美尔这一年多来的变化,本来隆美尔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国防军上校,在与张俊这个油滑的德籍中国人“鬼混”了几年后,也开始狂热和油滑起来,看来我们后世的名将“沙漠之狐”是被主角给带坏了。
“是的,我的将军,我也深信我们的党卫军有碾压一切敌人的能力,现在机会就在我们面前,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我的将军你愿意与我一起战斗到底吗?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德国。”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776
12777
12778
12779
12780
12781
12782
12783
12784
12785
12786
12787
12788
12789
12790
12791
12792
12793
12794
12795
12796
12797
12798
12799
12800
12801
12802
12803
12804
12805
12806
12807
12808
12809
12810
12811
12812
12813
12814
12815
12816
12817
12818
12819
12820
12821
12822
12823
12824
12825
12826
12827
12828
12829
12830
12831
12832
12833
12834
12835
12836
12837
12838
12839
12840
12841
12842
12843
12844
12845
12846
12847
12848
12849
12850
12851
12852
12853
12854
12855
12856
12857
12858
12859
12860
12861
12862
12863
12864
12865
12866
12867
12868
12869
12870
12871
12872
12873
12874
1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