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李默印象最深的,便是高尔察克被俘并在被“契卡”准备秘密执行枪决前,他伸手要烟抽的那种绝望和无助,以及他的最后那句话。

    “为什么没有审判!”

    “为什么没有审判。”李默轻轻地念叨着这句话,抹去历史的尘埃,这句话或许是最撼动人心的话语,只有回到这个年代的人才知道,当一切权利归于苏维埃后,被践踏的其实不仅仅是国家,还有法律和道德!

    决不能与这样的国家为邻!

    “去帮帮他!我不喜欢有个反复无常的红色邻居!”。

    (未完待续)
------------

878 十字路口(终章)

    秋明,国境线上。

    “真他妈冷。”

    从半埋式地堡状边境哨所内刚钻出来,胡东便不由自主的哆嗦了两下,连忙将棉衣扎紧些,又将厚厚的护耳塞进了衣领,这样寒风便再也没办法从缝隙内钻进来。

    步枪也被裹上一层厚厚的棉布,倒不是怕天冷冻坏枪,而是如果不包住钢铁部位的话,很可能导致手套被冻得粘结在上面,影响战斗效率。

    旁边的车库也打开了大门,嗡嗡的发动机声从里面传来了出来,片刻后一辆小巧的有着宽大雪板,使用了航空发动机和螺旋桨的“雪狐”雪地巡逻车被士兵们推了出来,眼看着就要出发时胡东突然想起忘记带酒了,又连忙钻回屋内将一个扁平的铝制小酒壶塞进怀里,这才和战友一起钻入了车厢。

    军规中执勤士兵是不允许饮酒的,但西北驻军在冬天里却允许喝一点酒,当然饮酒取暖是不科学的,可是为了照顾士兵们的心理,部队还是采购了一些烈酒。

    轻型巡逻车外面不是钢板而是铝板,里面加了层木板,虽然也有玻璃窗挡住寒风,可开起来的时依然透着浓浓寒气。

    胡东望了眼贴在车厢内的温度计,车内温度已经是零下30多度,外面寒风中还要低很多,这种对任何活动在外的生物来说,都是极其艰苦的。

    雪地巡逻车沿着边境墙一路向北,这道边境墙是四年来由数百万俄军战俘和涌入西西伯利亚用工作换食物的难民们修建的,根据规划这道边境墙将一直从巴尔喀什湖向北,沿着分界的额尔齐斯河要一直修建到鄂毕河,几乎把整个西北都包裹了起来,如果全部修好的话总预计长度据将超过4300公里,是一项堪比万里长城的超级大工程。

    不过和古人修长城的用料相比,边境墙的材料就差了很多,2米多高的墙体基本就是用干草加黄泥糊上去的,之所以要求不严,主要是因为这道墙根本不是用来御敌的,而是要清楚地划分国界,同时便于海关控制进出的人口,所以在用料上都是就地取材,只要求达到已经高度就行了。

    目前最重要的从鄂毕河绕道秋明至额尔齐斯河这段总长470公里的边境墙已经率先修好,像地堡和塔楼式的边境哨,在这道边境墙上每隔五十公里便有一座,各个哨所都用电话线串联起来。

    胡东他们的任务是巡逻负责的五十公里区,严防对面的俄国偷渡客,尤其是武装分子进入。

    在这里驻守两年了,胡东也是第一次感觉到这么冷,不过他还是仔细观察着窗外,因为对面俄国国内不太平,这一年多来经常有武装分子越境躲到这边来。

    纯白的世界里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丝异色,如果不是3米高的泥胚围墙,或许谁也无法分辨国境线在哪里,长时间观察非常容易得一种叫雪盲的病,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要让眼睛休息片刻。

    眼看着自己的观察时间快到了,胡东摸出了酒壶准备灌一口解解馋,突然远处出现了大量杂色。

    “右边!”

    胡东的叫喊,顿时引起了车内战友们的注意,机枪手更是飞速掀开了顶盖,将机枪对准了右边。顶盖掀开后车内温度开始急剧下降,寒气差点把人冻僵,幸好巡逻车开始减速,寒风这才小了很多。

    巡逻车到达目标后,跳下车的胡东和战友们顿时倒吸了口冷气,只见到雪地上密密麻麻躺满了数百具尸体,他们大部分都蜷缩着身子,其中还有几位妇女垂着头,双臂环抱,似乎抱着什么。

    胡东走过去将一位妇女冻僵的尸体上的积雪扫开,然后便见到她怀中还抱着一位看起来只有两岁大小的孩子,失去了血色的小嘴和脸颊蜷缩在母亲怀里,头微微偏着,失神的大眼睛从夹缝里露出了半只,无助的看着天空,就仿佛不明白为何雪会那么大。

    一具具包裹在寒冰中的尸体,就仿佛矗立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雕塑,向人们讲述国家动荡不安时普通人的困惑和血泪。

    “都是俄国难民。”战友走了过来拍拍胡东的肩膀,这样的事情他们已经见得太多太多了,他们什么都做不了,要怪只能怪这该死的天气,和对面发生的残酷战争。

    胡东点点头,重新背起枪登上了巡逻车,要怪只能怪他们在这个该死的天气里来西伯利亚,如果是春夏两季,这对母子或许还能被网开一面进入难民营。

    正当他从这对母子旁走过时,覆盖在母亲手上的积雪突然抖落了下来,胡东不相信冻成这个样子还能存活,所以立刻高喊一声:“戒备。”

    短短几秒钟后,所有人便看到东边雪线上出现了一片深褐色,数十辆大型雪地车出现在了远方,在雪地车的旁边还有成千上万蠕动着的人影。

    怎么回事?

    是谁在这个季节里大规模集结?!

    胡东踩着过膝的积雪,示意战友们躲在巡逻车后才迈步迎了上去,片刻后一辆同款的“雪狐”飞驰到了他面前,然后一位素未谋面的少校走了出来。

    “士兵,这里到最近的关隘还要多久?”

    “报告长官,向南20公里就可以到达。”胡东敬礼说完后,又看了看上校身后,才装着胆子问道:“上校,你们这是。”

    “他们,要回国作战了。”

    顺着上校的手指,数以千计踩着雪橇,穿着没有标志的军用棉衣的俄国士兵开始从胡东他们身边经过,他们每个人都被胡东身后凝固的冰雪雕塑惊呆了,厚厚的口罩上不断冒出大团白雾,即便没有任何对话,还是能让人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和这些突然冒出来的俄军一起前进的是两百多辆雪地运输车,从深深地雪痕来看,车厢内肯定也被塞满了。

    “回国作战?”

    战友挤到了胡东身边,望着这些如迁徙候鸟般远去的俄军士兵,虽然三年前大家还是生死相对,但作为战士还是默默地祝同行们好运。

    属于帝国的战争已经结束了,但远还没到马放南山的时候,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和新格局也没有定型,地区冲突正变得愈加严重,最让世界揪心的便是发生在欧洲的两场内战,由于中德双方的较劲,加上之前协约国成员的掣肘,两场内战依然还看不到尽头。

    而其中作为中德分界和屏障存在的俄国内战,更是以牵涉大,人员多,死亡数字惊心动魄而让世界瞩目。

    1920年2月,西西伯利亚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里,在新华境内秘密训练了两年的俄国士兵在前俄军战俘在新华西北军区的调度下,越过边境线悄悄进驻了叶卡捷琳娜堡,同时大约50位俄国最好的拥有极地探险和北极圈航行经历的船长和探险家在高尔察克的联络下连同他们的家属秘密抵达天津,他们将成为新华组建中的南北极探险科考队的一员。

    至3月底,总计有4.5万曾被认为已经被关在了新华战俘营无法回来的俄国士兵回到了祖国,由于新华参谋部早就已经做好了干涉俄国的打算,并在去年夏季向被誉为西西伯利亚枢纽的鄂木斯克要塞输送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所以虽然即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温,依然通过用雪地运输车及其它运输方式,向高尔察克领导的俄国保皇军输送了约500门大炮、十万支步枪以及大量弹药,其中还包括了从美国缴获的大约15万枚毒气弹。

    由于是在最寒冷的集结输送部队,加上又深入了西西伯利亚新华境内,列宁为首的苏维埃红军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直至4月初才得到情报叶卡捷琳娜堡发现异常。

    但此时为时已晚,经过一个冬季的准备,加上开春后新华又通过火车从更后方的托木斯克以及巴尔喀什湖向高尔察克运送了大约70万吨的粮食和大量燃油,甚至还向他提供了150辆从美国缴获的可媲美猎豹的福特2型坦克,使得保皇军彻底摆脱了武器粮食短缺的问题。

    4月15曰,得到了大量援助的高尔察克集结了12万大军从车里雅宾斯克出发,向驻守在乌法的伏龙芝部发起猛轰,在新华提供的50架双翼猎鹰轰炸机和两辆铁道装甲车的帮助下,以毒气弹开路,经过连续七个昼夜的猛攻以死亡1.4万人的代价终于拿下了乌拉尔山西侧重镇乌法,并迫使伏龙芝部后退了两百余公里。

    得到乌法被拿下的消息后,曾被斯大林亲自率领部队打得以及喘不过气来的邓尼金部也积极响应,并且纠集了10万残兵猛攻伏尔加河战略要地伏尔加格勒。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8317 68318 68319 68320 68321 68322 68323 68324 68325 68326 68327 68328 68329 68330 68331 68332 68333 68334 68335 68336 68337 68338 68339 68340 68341 68342 68343 68344 68345 68346 68347 68348 68349 68350 68351 68352 68353 68354 68355 68356 68357 68358 68359 68360 68361 68362 68363 68364 68365 68366 68367 68368 68369 68370 68371 68372 68373 68374 68375 68376 68377 68378 68379 68380 68381 68382 68383 68384 68385 68386 68387 68388 68389 68390 68391 68392 68393 68394 68395 68396 68397 68398 68399 68400 68401 68402 68403 68404 68405 68406 68407 68408 68409 68410 68411 68412 68413 68414 68415 6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