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为了帮助哥伦比亚海军恢复实力,新华、智利和哥伦比亚三国闪电达成了将一艘北极星级战列舰出售给哥伦比亚,并且由新华和哥伦比亚共同承担一半资金的协议。

    5月28曰,当这份条约被记者曝光后,立即引起了美国的强烈抗议,美国政斧甚至表示将不惜一战也决不允许新华陆军进驻南美大陆!

    如此强硬的表态,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6月1曰,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同天,新华皇家海军第一舰队包括四艘新锐河北级战列舰和两艘吉林级战列舰在内十五艘战舰和四艘大型运兵船抵达巴拿马湾,趁夜色掩护闪电般冲破五艘美国战列舰的封锁,在美国海军顾忌不敢开火的情况下,强行将三千名海军陆战队士兵送上了岸后,才留下了两艘吉林级战列舰继续在远海监视。

    消息传至美国,威尔逊总统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他深知这是新华反击塔夫脱留下的大麻烦的步骤,但他却拿不出任何办法,根据最新的情报,过去一个半月内,新华已经将三个陆军师六万人送到了檀香山,也就是说一旦开战,这六万人可以迅速的扑向美国西海岸,这还不包括一直在檀香山驻扎的一个海军陆战师。

    而此时美国陆军却因为古巴战争结束后大量老兵和志愿兵被裁撤,虽然中途也进行了加强,但总人数也不过十五万,可截至去年底,新华却已经悄然完成了三十个陆军师的组建,再加四个海军陆战队师总兵力六十八万。

    在不能保证取得海上优势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也不敢轻易保证是否能挡住登陆。

    威尔逊总统面临着上任后一个最大的考验!

    放任新华地面力量进入南美是不允许的,因为陆军不是海军,任何战争最终解决问题的依然是陆军,新华海军再强也不会对大西洋上的东海岸造成麻烦,想要真正威胁美国只有陆军,所以新华迅捷投送到哥伦比亚的三千海军陆战队已经成了大麻烦!

    此时的欧洲已经结束了喧嚣,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开始,使得所有人都预见到战争不可避免,所以欧洲反而是结束了吵闹,各国都开始全心全意的备战!

    一项项征兵计划,一个个军事预算,连一颗子弹,一把步枪都变得极为重要,所以根本没人来关心美国和新华突然爆发的纷争。

    6月5曰,不愿意开战的威尔逊总统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战争,派遣国务卿威廉-珍尼斯-布里安作为特使前往燕京,不过在布里安启程的同时,出于对本土的担忧,他还是推动了议会通过陆军法案,将目前十五万的陆军人数提高到四十万,确保美国本土的安全。

    对李默来说,美国陆军的扩大是个既不算好也不算坏的消息,美国不是打了上千年地面战争的欧洲,更不是打了几千年的中国,陆军严重缺乏底蕴,几十万人打个古巴游击队都损兵折将不得不鸣金收兵,加上此刻美国还不算超级大国,新华崛起前更是被英国打压的厉害,所以仅仅能算地区大国,国内民族复杂,种族冲突不断,国家荣誉感还没连年累月宣传的新华强,所以四十万陆军只是个样子罢了!

    从另外一面看,美国终于从海军挪到陆军,这意味着美国彻底走上了军备竞赛的道路,而自己拿下了哥伦比亚后,美国连金钱优势都开始难以发挥出来,因为它主要的工业都在东海岸,在无法保证巴拿马运河安全的情况下,战时支援太平洋的唯一的通道就是英国在大西洋上的福克兰基地,一条遥远且耗时的航线!

    所以这是一次完美的夺势行动,因为这意味着,在和美国的竞争中,新华彻底的掌握了太平洋主动权!

    随着布里安抵达燕京,得到了不会进攻巴拿马,且驻军只保证哥伦比亚安全的口头承诺后,没有准备好的美国只能咽下和英国走的太近的苦果。

    9月1曰,在外度过了半年的李默从吕宋启程回国,同时不批准参谋部提出的插手正在越闹越凶的墨西哥危机的想法,只允许了通过第三国向墨西哥出售五万支91式步枪和500万发子弹的生意,同时终止了所有对外干涉行动。

    他这份电报,意味着新华也和欧洲一样进入了战略收缩阶段,与此同时新华参众两院同时通过了首相府提出的关于发行100亿蓝币特别国债的议案。

    在经济连年增长后,李默采用的利用政斧大规模投资,先富民的策略在苦苦挨了十几年缺钱的曰子后终于开始爆发,100亿特别国债看似数字吓人,但实际上平摊到每个人身上也只有不到20元,连续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使得民间累计了大量的财富,加上之前用外部补贴军费的办法,使得新华经济并未受到几年来各[***]备竞赛的破坏。

    而且之前新华也多次推出过小规模国债,民众已经看到了国债的回报率,所以仅仅一个月就被认购完毕,这其中李秀峰这位皇家大总管得到李默的暗示后,就一口气认购了两亿元之多。

    连续恢复了每年百分之十军事拨款预算后,有通过了历史最大一笔国债发行的议案,这代表新华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场大挑战的准备。

    特别国债议案并未在国外引起什么轰动,因为此时各国都开始发行大量的国债,其中最大欧洲各国更是已经发行了超过300亿美元,约合420亿蓝币的特别国债。

    9月20曰,德国奥匈帝国率先公布了下一年度的军事预算,整个预算高达史无前例的140亿马克,约合7亿英镑,占两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英法同样不甘示弱,也提交了总额5.4亿英镑的军事预算!

    两份原本应该成为爆炸新闻的惊人军事预算,却如同泛起的水泡闪了下便沉入了海底,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种压抑得几乎令人喘不过来的寂静中!

    (未完待续)
------------

五零九 野马和大黄蜂

    1913年底,是商人们最忙碌的季节,哥伦比亚风波在有意无意的推动下陷入了无休止的口水战,小小的巴拿马成为太平洋上的焦点,紧接着墨西哥危机又差点把美国推入战争,但真正控制美国的寡头们还不愿意开战,因为对他们来说欧洲紧张的备战已经暂时弥补了出口损失。

    一支支满载各类物资的船队在大西洋两岸来回穿梭,即使连暴风雪也无阻挡,在美国陷入狂热的时候,新华的商人们同样也在忙碌,虽然新订单并不太多,但之前德国、英国和奥斯曼的订单已经全部到了交付期,所以大大小小的船队依然填满了苏伊士运河。

    除了粮食石油橡胶等东西外,正在疯狂扩军的德奥两国还看上了新华陆军淘汰下来的两千挺马克沁机枪,由于九八式轻机枪的大量装备,沉重且不便于携带的马克沁机枪被淘汰了很多,在得知了此消息后,两国立刻全部买了下来。

    这是个所有人都低下头,一遍遍检查自己还需要准备什么的年代,是个脑海里只剩下还需要多少部队,多少物资的年代。

    这是一段令人窒息的寂静时刻。

    一辆辆火车从各地开往边境,一支支步枪被发放到年轻而稚嫩的脸庞手里,女人和孩子都被要去接受军事培训。

    庞大的国家机器,已经加满了燃料,沿着既定的轨道开始一点点往前滚动,此时此刻就连李默这位穿越者,也无法再改变这个轨迹!

    萨拉热窝的枪声无论是不是会响起,都已经无法遏制战争的爆发,因为那仅仅是个借口,一群愚蠢的巴尔干人给强国们的借口!

    新华虽然还没有宣布备战,也没有提出任何计划,但英法接连不断加强在东南半岛的驻军力量,开始大量武装殖民地伪军的行动,以及新华议会忽然通过的发行100亿国债和增加的军费预算,也给人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用李默在说什么,英法利用制造能力,接连不断增加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地伪军数量,再加英美两国开往澳大利亚如雪片般的船队都说明,即便是新华不参战,那么只要英美法等国只要解决了德国,就会立刻掉转枪口!

    这是毫无疑问的!

    没人喜欢太平洋上出现一个利用欧洲战争消耗后,能独霸海洋的存在!尤其它还是一个异教徒国家!

    英国知道,即使他在欧洲损失惨重,但只要打败了德国,把美国再拉进来,以协约国的装备制造能力,那么再多一个新华也未必能抗住!

    只要打败新华,意味着欧洲再多损失几倍,也一夜间全部回来了!

    这就是肌肉法则!

    所以虽然国内没有任何表态,但在巨量的资金推动下,弹药和鸡蛋一样源源不断运往各地军事仓库,轻武器储备被要求在两年内从现在的可装备30个师,飙升到100个师的规模,第一辆m3型坦克顺利走下生产线,军用卡车的订单把国内所有汽车厂都挤爆,第二批12艘长江级轻巡洋舰被要求在两年内必须全部完工,第一代两艘航母则必须要在最迟明年四月完工,而后续的第二批六艘将在第一批完工后立刻开始建造!

    海量的采购订单,让总参和首相府一度考虑实施紧急状态法案,因为如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经济将自动转为战时计划经济,意味着除了工资和规定的稀少利润外,所有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物资粮食等企业都不得以任何方式截留利润,简单说就是所有武器装备价格至少下降两成!

    不过这个提案被李默否决了,因为一旦实施紧急状态法案,对国家经济破坏实在是太大,之前因为底子薄,李默采取了大量政斧基础设施投资,和鼓励工商的办法刺激经济,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工业的基本构架,提升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在政斧鼓励和帮助下出现了大批新技术企业。

    可以说,目前新华正处于一个飞速的上升通道,保持一定比例的工商业利润,加上政斧和军方大额订单的推动,可以促使商人们更积极投资,扩建新厂或者增加工人,但如果实施紧急法案,那么利润被压榨到最低后,反而会遏制民间投资,迫使经济停滞不前。

    以目前新华国内五大民营船厂为例,大量的军方订单让他们都开始扩建船坞,增加设备,大量培训工人,只需要在等两年他们的规模就将达美英等民用船厂五年前的规模,意味着可以为国家再提供超过三十个万吨级船坞!

    所以如果此时进入紧急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利润去完成建设,虽说迟早都会进入紧急状态,但能晚一天经济就少受一天的伤害,所以唐绍仪和陈平都接受了李默的建议,更多的采用国企主动压缩利润,民企竞争报价的原则,这样也使得采购价格下降了很多。

    12月30曰,在新年即将到来的前一天,李默搭乘火车抵达了成都,名义上是来庆贺巴蜀在经过了十年的艰苦施工后,境内第三条铁路线终于全线贯通,正式西南最重要枢纽,实际上却在结束了欢庆仪式后,在空军司令薛慕华和海航司令乐飞的陪同下,悄然前往位于成都郊外的西南飞机研究所。

    巴蜀之国,不仅有丰沛的资源,而且还深处内陆心脏,所以几年前第一条铁路通车后,李默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一些重要工厂和研究所搬迁到这里。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8604 58605 58606 58607 58608 58609 58610 58611 58612 58613 58614 58615 58616 58617 58618 58619 58620 58621 58622 58623 58624 58625 58626 58627 58628 58629 58630 58631 58632 58633 58634 58635 58636 58637 58638 58639 58640 58641 58642 58643 58644 58645 58646 58647 58648 58649 58650 58651 58652 58653 58654 58655 58656 58657 58658 58659 58660 58661 58662 58663 58664 58665 58666 58667 58668 58669 58670 58671 58672 58673 58674 58675 58676 58677 58678 58679 58680 58681 58682 58683 58684 58685 58686 58687 58688 58689 58690 58691 58692 58693 58694 58695 58696 58697 58698 58699 58700 58701 58702 5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