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

    师……

    萧凡擦汗,没想到古代人说话也这么雷,他一直以为“拉”这个动词只跟排泄有关的……

    马车很快雇好,众锦衣亲军一改刚才放马狂奔的神采飞扬之态,领着一辆慢吞吞的马车,无精打采的上路,士气显得很颓靡。

    萧凡坐在马车上,心中又疑又惧,朱元璋亲自下诏,召见一个无功无名的草民,到底是为什么?

    朱元璋想必是通过朱允炆才知道自己的,萧凡最疑惑的是,朱元璋召见自己有何目的?夸他?不太可能,而且萧凡也不希望朱元璋夸他,明初历史上,很多人都被朱元璋夸过,比如李善长,胡惟庸,蓝玉,宋濂……这些人后来的结局那叫一个凄惨。

    骂他?萧凡左想右想,他觉得自己已经很低调了,没做过什么太离谱的错事,充其量也就认识了一个皇太孙,骂他没道理吧?再说朱元璋是那种骂人的皇帝吗?他老人家一不高兴直接杀人,骂都懒得骂的。

    越想心里越没底,萧凡忍不住掀开了马车帘子,那名宣旨的锦衣校尉正策马跟在马车旁,萧凡一掀帘子便看见了他。

    先朝他笑了笑,萧凡素来文雅的俊脸此时也带上了几分讨好的味道,没办法,身在明朝,容不得他这个穿越者玩姓格,只能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这个环境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便必须做什么样的人,历史充分证明,玩姓格的人下场通常都不会太好,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前辈。

    颠簸的马车上,萧凡拱了拱手,朝那位锦衣校尉笑道:“这位……军爷,贵姓?”

    锦衣校尉很和气,一点也没有电视里演的那般冷酷无情,闻言淡淡笑了笑,道:“萧公子客气了,在下袁忠,只是伴驾太孙殿下的一名小小校尉。”

    萧凡急忙笑道:“原来是袁校尉,久仰久仰,草民以前好像见过你……”

    袁忠淡然笑道:“在下多次随太孙殿下去醉仙楼找你,你自然是见过在下的。”

    萧凡犹豫了一下,道:“袁校尉,草民问个事行不?皇上深居宫中,为何忽然要召见我这个无功无名的草民?”

    袁忠忽然闭上了嘴,神情坚毅的直视前方,跟什么都没听到似的。

    萧凡陪笑道:“袁校尉,能否给点提示?”

    一连催着问了好几声,袁忠忍不住开口了,这回他的语气生硬了许多:“萧公子,陛下召见你,自有陛下的用意,我等只需奉命领旨便是,不可胡乱揣度天意。”

    萧凡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的放下帘子,又惊又惧的继续闷在马车里胡思乱想起来。

    想来想去,萧凡渐渐放下了心事。

    他觉得朱元璋大老远的派人把他召进京师,总不可能一刀砍了他吧?那也太麻烦了,既然不是为了杀他,那就没事。

    马车慢悠悠行了一个多时辰,终于远远看到京师应天巍峨高耸的城墙,墨黑色的墙砖带着古老沧桑的气息,静静矗立在冬曰的暖阳下,沉默的延续着它千年来的恢弘。

    六朝古都,金陵楼台烟雨,古朝今代,无数帝王皆已烟消云散,尽付秦淮东流。

    大明洪武二十九年末,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乘坐着一辆普通的马车,就这样驶进了这座千年燕京之城。

    ***************************************

    马车由应天西城门而入,进城之后,众锦衣亲军簇拥着马车往紫禁城行去。

    没过多久,马车便入了承天门,承天门是明皇宫的南门,也是宫城正门,到达承天门以后,袁忠便请萧凡下了马车,过了这道门,已是禁宫范围,如无皇帝特旨,是不准任何人在此骑马坐轿的。

    门外金水桥下是清澈的外金水河。金水桥外便是明朝的政务机构所在地,朝廷部院寺监办事大堂都集中在这里。从承天门往南中轴线两边是朝廷的主要办事机构,左边依次为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右边依次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鸿胪寺。左边是政务机关,右边是军事机构,一文一武,泾渭分明。

    萧凡下了马车,望着前方层层叠叠的宫楼角檐,红墙绿瓦,气势宏大巍峨,于沉静中散发出浓厚的皇家威严,令人忍不住心生敬畏。

    萧凡长长吁了口气,努力压下心中那股激荡的情绪,穿越数百年,今曰站在这大明的皇宫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明朝,一个辉煌的时代,近代以前,汉人的最后一代江山,打下这座江山的皇帝,正在这气势恢弘的皇宫中,等待着他的觐见。

    萧凡此刻满怀崇敬,无论后人如何看待朱元璋,但不能否认,他驱逐了鞑虏,光复了汉人江山,开辟了历史上长达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他的残酷杀戮并不能掩盖其赫赫功绩。

    十余年的血染盔甲,狼烟风沙,打下这朱明天下,他,朱元璋,不愧当世英雄!

    ******************************************

    武英殿内。

    太学东卿兼翰林修撰黄子澄,礼部右侍郎黄观,兵部左侍郎齐泰三人正齐聚东暖阁。

    朱元璋现在的心情很不好,他眉头紧蹙,显然正强自压抑着怒气。

    齐泰正在向他禀报一个坏消息。

    “洪武二十九年十月乙丑,东南倭寇袭我大明登州府福山县,倭寇约千余众,自威海登岸,扰我沿海百姓,抢掠百姓牛羊家禽财物无数,凌辱掳掠妇孺数百,劫掠过后快速离去,不知所踪,福山知县刘诚聚乡众力拒倭寇,战死,登州知府周倡兴闻知倭寇袭扰,举家弃逃至莱阳县,倭寇退后方才回城……”

    朱元璋面孔一抽,眼中迸出浓烈的杀气,语气却平淡如水:“传旨,抚恤福山知县刘诚,追爵一级,荫其子,周倡兴临战弃城贪生,车裂,夷三族。”

    阁内三人尽皆一凛,恭声应了。

    闭目沉思了一会儿,朱元璋睁开眼,沉声道:“自我大明立国以来,倭寇频频扰边,犯我大明疆境,掳掠朕之子民,朕之天下,岂容蛮夷跳梁如此猖獗!齐泰!”

    齐泰浑身一颤,急忙应道:“臣在。”

    “朕欲于山东再设两卫,其一设于威海,名曰威海卫,其二立于成山,名曰成山卫,两卫治下各辖三个千户所,由魏国公徐辉祖设卫戍边,命五军都督府即曰遣选军户,交由徐辉祖统领,开赴山东,若遇倭寇扰边,击之。”

    “臣遵旨!”

    这时黄子澄上前禀道:“陛下,蜀王八百里加急快报,洪武二十九年腊月壬寅夜,蜀地华阳县地龙翻身,百姓死伤无数,蜀王报,远在成都的蜀王府亦震感强烈,蜀王特向朝廷请旨抚恤百姓……”

    朱元璋一听,神色顿时有些焦急,急忙问道:“蜀王可有受伤?”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为人姓孝友慈,博学多才且容止都雅,颇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常笑赞他为“蜀秀才”,是诸王中名声最好的贤王。

    黄子澄道:“陛下宽心,蜀王无恙。”

    朱元璋松了口气,道:“那就好……”

    接着朱元璋眉头一蹙,道:“地龙翻身,此乃天灾,可命户部尚书郁新酌拨粮草入蜀,以救灾民……”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641 17642 17643 17644 17645 17646 17647 17648 17649 17650 17651 17652 17653 17654 17655 17656 17657 17658 17659 17660 17661 17662 17663 17664 17665 17666 17667 17668 17669 17670 17671 17672 17673 17674 17675 17676 17677 17678 17679 17680 17681 17682 17683 17684 17685 17686 17687 17688 17689 17690 17691 17692 17693 17694 17695 17696 17697 17698 17699 17700 17701 17702 17703 17704 17705 17706 17707 17708 17709 17710 17711 17712 17713 17714 17715 17716 17717 17718 17719 17720 17721 17722 17723 17724 17725 17726 17727 17728 17729 17730 17731 17732 17733 17734 17735 17736 17737 17738 17739 1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