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闹一番后,二人恢复了正经。

    朱允炆一脸疑惑道:“萧侍读,你所说的时机,到底是什么意思?”

    萧凡道:“我觉得陛下可能不想削藩,至少不愿他的治下削藩。”

    朱允炆惊讶道:“为什么?皇祖父现在已知道藩王之策的种种弊端,怎么还不愿削藩?”

    萧凡笑道:“削藩之事,事关大明社稷国祚,没你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此话怎讲?”

    “藩王代天子守牧天下各地边境,掌一地之兵政大权,集兵权政权于一身,可以说是藩地里最高的统治者,陛下当初为何要给藩王如此大的权力?”

    朱允炆想了想,道:“为了更彻底的掌握天下,仿汉高祖刘邦,以藩任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萧凡点头道:“不错,与历朝帝王不一样的是,陛下起事之前,并非豪门望族,并非门阀世家,他起于草莽江湖,没有广袤的人脉,没有坚实的家族基础,更没有影响深远的各门阀盘根错节的支持,打下江山之后,若要他对那些靠读书出头,出仕为官的臣子们产生信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特别是经过胡惟庸谋反一事之后,他对臣子就更不放心了,可是偌大的国家,总需要几个他信得过的人来帮他治理呀,虽说天下之事无论巨细,皆决于朝廷,皇帝至高无上不假,却不可能凭他一个人的精力打理这么大的一座江山,这个时候怎么办?天下的臣民中,谁最值得陛下信任?”

    朱允炆眼睛一亮,道:“当然是藩王,我的皇叔们,皇祖父的诸位儿子。”

    萧凡笑道:“对,藩王之策的推行,实因当时时势所迫,除了朱家的子孙,陛下还能相信谁?只有将各地的军政大权交到朱姓藩王手里,然后陛下又以皇帝和父亲的身份掌握和命令他们,陛下才会感到放心,这天下谁都有可能造反,但总不可能有儿子造父亲反的道理,对吧?这便是藩王之策推行的必要姓,在陛下春秋鼎盛之时,这个政策是正确的,不能说他做得不对。”

    朱允炆默然半晌,道:“可是现在……”

    萧凡笑着接口道:“可是现在不行了,这世上没有永远行之有效的国策,国策的改变和废立,皆决于当时天下的形势,形势变,则国策变,藩王之策也是这样。如今陛下春秋已高,年渐老迈,说句犯忌的话,恐怕用不了几年便会……所以,藩王之策的益处渐渐消退,而弊端已现端倪,它逐渐出现了隐忧,甚至会形成大患,于是,削藩便势在必行了。”

    “那你为何说时机未道?”

    萧凡叹道:“时机确实未到啊!殿下,削藩之事,恐怕真的只能等你即位后,再缓缓图之了。”

    朱允炆迟疑道:“是……皇祖父不愿伤了与诸皇叔的父子感情,所以犹豫不决么?”

    萧凡摇头道:“不愿伤了父子感情是一方面,但陛下是个很冷静很理智的人,他所思者,不仅仅于此。我问你,藩王若被削除,你让陛下如何安排他们?”

    朱允炆脱口道:“当然是令他们解除兵政大权,举家回京师居住……”

    萧凡盯着他,淡淡道:“那藩王原来的封地怎么办?交给谁来治理?藩王有不臣的可能,那些外姓臣子岂不是更有可能?历朝历代臣子夺皇帝的权,废帝自尊九五,他们是怎么做的?三国时的董卓,曹艹,唐时李渊太原起兵,宋时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他们怎敢如此大胆妄为?”

    朱允炆眼睛都直了,半晌垂头丧气道:“他们当然是手握重兵,趁帝弱臣强,起而篡位……”

    “有历朝这么多逆臣拥兵篡位的先例,你觉得陛下会放心让外姓臣子掌握兵权政权么?”

    朱允炆黯然摇头。

    “所以,陛下不愿削藩,实是因为他更不放心外姓臣子,说句不好听但很现实的话,你将来若当不好这皇帝,被你的某位皇叔篡了位,可是至少可以保证这座江山还是姓朱,说来说去,这仍是朱明天下,但是若被外姓臣子篡了位,朱明天下何在?陛下辛苦打下这座江山,肯定不想看到大明只是个短命的王朝,所以,他不愿削藩,是有他的深意的……”

    朱允炆浑身一震,抬头望向萧凡,愕然道:“你是说……”

    萧凡抬手一拦:“不可说……”

    看着朱允炆深思的模样,萧凡悠悠道:“陛下如今陷于两难之境,藩王之策的弊端固然明显,但削藩之后,外臣掌握各地军政大权,其弊病更加严重,你若是陛下,能怎么做?”

    “我……”朱允炆张口结舌。

    “陛下其实是希望你将来即位之后,再慢慢找个好的办法,稳妥而温和的把这件事情解决,藩王的野心跟实力有关,有了实力,他们的野心便会膨胀,实力弱了,他们自然便老老实实,所以,你将来要做的,便是削弱他们的实力,比如说,燕王将来实力大了,必然会有异心,肯定有所谋划,不可能安安分分做他的藩王,你试想一下,如果他有能力篡位,却最终未篡,结果会怎样?”

    会怎样?朱允炆绞尽脑汁思考,能篡而未篡,结果自然是……被朝廷削弱?或是……中途早薨?或是……自立一国?

    “结果会怎样?”朱允炆忍不住问道。

    萧凡看了看一脸茫然的朱允炆,气定神闲的道:“……结果会被其他的藩王鄙视。”

    朱允炆:“…………”

    (未完待续)
------------

第一百零三章 无良太孙

    原本以为皇祖父可以一纸令下便轻松削藩,今曰听了萧凡这番话后,朱允炆这才意识到,原来削藩的背后有如此复杂两难的麻烦,军国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别提削藩这样的大动作了,难怪独断专裁如朱元璋者,亦不敢轻举妄动。

    朱允炆就更别提了,他只是个年轻人,没有处世的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更无帝王的胸襟和城府,他的优点只是会读书而已……“我该怎么办?”朱允炆抬眼瞧着萧凡,像个被遗失的孩子般无助。

    萧凡摇头道:“时势未到,怎么做都不行,既要消去藩王势大震主的威胁,又不能动作太急,而导致军政大权落入外臣之手,可若削藩的话,各地的权力总归还是要交给别人的,这是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大明地域辽阔,府州众多,皇帝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是无法一一顾及的。”

    ——除非有一个专门监管各地军政大臣的朝廷机构。

    萧凡这一刻想到了明朝永乐以后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制度确实是个好制度,有效的避免了因皇帝专权昏庸而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仁宣之后,内阁大学士权力疯长,君权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所以终明一代近三百年,其间出过不少昏庸糊涂的皇帝,有一位万历皇帝,居然四十年没上过朝,完全不理国事,其原因却是因为皇帝想立自己喜欢的人为太子,而内阁大学士们不同意,这样的君主天天待在后宫当宅男,大明朝居然没有亡国,而且万历那几十年居然是明朝最为繁华发达的一段时间,实在是个莫大的讽刺,这些说明什么?

    说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制度确实是好制度,隐隐有些西方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了,在内阁的制衡下,皇帝的作用明显被削弱,哪怕你五十年六十年不上朝,这个国家该怎么发展还怎么发展。而且皇帝授内阁票拟权,却保留了批红权,便能充分保证皇帝的权力不致被完全虚化架空,在这个制度下,权势熏天如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者,亦不敢生出半分自己当皇帝的心思。

    制度是好制度,可惜到了明末被一帮歪嘴和尚给念歪了,这不是制度的错。

    自从宰相胡惟庸谋反之后,朱元璋便将朝廷军政大权一手抓紧,国中各州府县大小事物,无论巨细,悉由他一人而决,但是国家这么大,每天会发生多少事?传说朱元璋曾一天之内批了四千多份奏本,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人民的老黄牛,君权固然集中了,可人也累死了。

    于是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五殿大学士,不过这个时候的大学士基本没什么权力,官阶也才正五品,他们的职责是辅导太子,将各地奏本汇总,呈报。简单的说,洪武朝大学士的作用就是皇帝的秘书,根本没有决策权,更别提有胆子驳回皇帝的圣旨了。

    萧凡现在思考的是,要不要让内阁制度提早出现?这种制度的好处就是,从此多了一群人帮着皇帝管天下,那样的话,削藩之后各藩地任用官吏,执掌军队等等敏感事宜,大学士便能提供有效的方法进行监管。

    不过现在萧凡还不敢跟朱允炆提起内阁制,朱元璋费了好几年的劲儿才把宰相胡惟庸收拾,并且将循行历朝历代上千年的宰相制度给废除了,这要是让朱元璋知道萧凡撺掇他的孙子建立一个比宰相更过分,更限制君权的内阁制,估计萧凡的下场不容乐观……很有可能被朱元璋一块一块剁碎了吊在城门楼子上风干,然后过年的时候当成腊肉给每位大臣家发两块……朱允炆愁眉苦脸的瞧着萧凡,叹气道:“萧侍读,我该怎么办?难道就这样任由藩王坐大,将来我即位时他们起兵反我么?”

    萧凡笑道:“你不用急,办法总是有的,但这个办法不适宜现在实行……”

    ——关键是你爷爷还没死,削藩之后若无内阁制撑腰,迟早又会被别的臣子坐大,但内阁制这东西,估计你爷爷是绝对不肯答应的,谁提他跟谁急。

    萧凡缓缓道:“虽然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做一做前期工作还是可以的……”

    朱允炆眼睛一亮,急道:“什么前期工作?”

    萧凡盯着朱允炆,慢吞吞道:“不论何时削藩,现在首要做的是,不能打草惊蛇。所以,趁着诸王皆在京师,你接下来这几天必须去拜访你的诸位皇叔,态度要恭敬,言辞要诚恳,要很含蓄很友好的告诉他们,将来你若即位,一切循洪武朝旧制,丝毫不变,藩王各守其藩,代天子守牧各地,总而言之,洪武朝是什么样子,你即位后仍旧是什么样子。”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1309 21310 21311 21312 21313 21314 21315 21316 21317 21318 21319 21320 21321 21322 21323 21324 21325 21326 21327 21328 21329 21330 21331 21332 21333 21334 21335 21336 21337 21338 21339 21340 21341 21342 21343 21344 21345 21346 21347 21348 21349 21350 21351 21352 21353 21354 21355 21356 21357 21358 21359 21360 21361 21362 21363 21364 21365 21366 21367 21368 21369 21370 21371 21372 21373 21374 21375 21376 21377 21378 21379 21380 21381 21382 21383 21384 21385 21386 21387 21388 21389 21390 21391 21392 21393 21394 21395 21396 21397 21398 21399 21400 21401 21402 21403 21404 21405 21406 21407 2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