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乃兵部尚书,执掌大明诸地兵事,云南都指挥使司如此肆无忌惮行不法之事,张梁更是胆大包天,不仅勾结下属贪墨,渎职,而且所居所行颇多逾制之处,此大逆也!臣忝居兵部尚书,却一直到今曰方才察觉,臣有罪,臣失职,臣向陛下请罪……”

    说着茹瑺扑通跪在了金殿正中,老眼眨巴几下,流下几滴看似悔恨而痛心的眼泪。

    朱允炆瞧着茹瑺那憨态可掬的模样,满腔怒火顿时化作无形,差点噗嗤笑出声来。

    “茹尚书不必自责,此皆张梁之罪也,与你无关,你平身吧。”

    茹瑺跪在金殿当中,闻言却并未起身,而是低着头说了一番震惊朝堂的话。

    “云南都指挥使司之案,兵部已查清楚了,然而这件案子却给了我们很多教训,臣有一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谋反案,先帝雷霆大怒,先后株连蔓引军中将领无数,虽然扫清了蓝党余孽,然而此举也造成了军中有为将领缺失,大量无能将领充斥军中,从而导致如今军中军制混乱,贪墨成风,士气低落,良莠不齐,将士老弱,艹练懈怠,暮气滋生而战力渐丧,长此以往,我大明百万大军几无可战之兵,若有外敌侵袭,我大明江山危矣,大明社稷危矣,兵弱,将寡,兵不练则怠,军不治则乱,由此而观之,我大明的军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否则将来臣恐大明万里疆域无可战之兵,无可用之将,故此,臣于陛下阶前恳奏,请议改革军制事!”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三十五章 朝堂对峙

    “请议改革军制事!”

    茹瑺的最后一句话像一个发起行动的信号弹,正式点燃了歼党与清流之间的朝争。

    满朝文武尽皆震惊哗然。

    高高坐在龙椅上的朱允炆也被吓住了,他一直都知道萧凡有改革军制的想法,朱允炆内心虽然支持,但无奈朝中顽固守旧的大臣太多,可以预见反对的声音也会很大,身为大明天子,朱允炆苦于登基不到一年,朝中根基不稳,这个时候他只能做出一碗水端平的姿态,维持表面上的不偏不倚,不便公开赞同萧凡的意见。

    不过朱允炆也满心期待着萧凡会如何化解朝臣的反对,将他的改革主张顺利推行下去。

    以萧凡神鬼莫测的行事作风,谁也不知道他会怎样开始这场看起来千辛万难,阻力重重的改革。

    朱允炆没想到,萧凡竟然以这种开场白,拉开了军制改革的序幕。

    接下来,萧凡又会怎么做呢?清流不会坐视情势这样发展下去,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想想都能明白,军制改革的后果必然会令朝堂重文轻武的传统发生改变,武将们的地位将会大大提高,与此相反,文臣们的地位便会慢慢下降。

    一块权力的蛋糕就那么大,武将们多吃了一口,文臣们势必只能少吃一口,改革军制之说,等于是在向文臣集团的利益公开宣战了,朝中诸臣皆是寒窗苦读的科举文人出身,怎能由得自己好不容易积攒多年的利益被那些粗鄙武将抢去?

    此刻朱允炆心中复杂无比,既期待着萧凡的下一步动作,又隐隐对改革军制之事产生了疑虑,他已长大,已懂得读力思考,懂得客观公正的看待国事政务。站在一个没有多少阅历的年轻皇帝立场上,他对萧凡的改革委实信心不太大。

    然而他也明白如今朝廷已是内忧外患,若欲扫除这些忧患,实现他打造建文盛世的抱负,改革军制是必须要做的。

    抬眼飞快环视群臣,朱允炆将大家震惊或愕然的反应看在眼里,干咳两声道:“茹尚书,你刚才说改革军制?这个……可有具体条陈?”

    满朝喧哗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下来,尽皆盯着金殿正中的茹瑺。

    茹瑺神色不变,胖乎乎的老脸蛋一副憨厚的笑容,捧着象牙芴板呵呵笑道:“大明军制混乱已非一朝一夕,由于近些年来殊无战事,军中将士懈怠惫懒,有过战阵经验的将士或老迈或去世,他们的后代却都是些未经战事的年轻人,这些军户后代替补进军中,实则只是一些拿起了刀剑的农民,没有士气,没有技艺,没有经验,最令人担心的是,他们没有一个能带领他们,艹练他们的将领,这样的军队能指望他们打好战吗?故此,欲强国,则必强军,欲强军,则必强兵,欲强兵,则必选将……老臣的条陈便是:兴军备,造火器,开武举,建军校!”

    改革军制的具体条陈说出来,满朝文武又是一阵哗然。

    歼党们这是有备而来呀,萧凡打算开始发动了吗?

    茹瑺的话刚刚落音,朝臣中便传来一道愤怒的声音。

    “一派胡言!”

    众臣愕然望去,却见站在朝班后列的御史黄观手里捧着象牙芴板走出班来,他阴沉着脸,神色铁青的瞪着茹瑺,眼中直欲喷出火来。

    茹瑺见黄观站出来反对,丝毫不觉得意外,仍旧呵呵笑道:“黄大人可有高见?”

    黄观冷哼道:“茹尚书,你欲做大明千古罪人乎?”

    茹瑺愕然道:“黄大人何出此言?”

    “先帝以武定国,历经数次大战,终以鼎定大明江山,开创大明盛世,盛世之始也,当须抑杀戮,倡文治,使得百姓休养生息,这些话都是先帝在世之时经常对大臣们提起的,如今先帝英灵未远,你竟然主张推翻先帝的遗训,妄言什么改革军制,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你茹尚书乃洪武老臣,改头换面未免也太快了吧?你可对得起先帝恩遇?对得起你头顶上的乌纱?无故兴兵布武,你就不怕天下百姓背后戳你脊梁骨吗?”

    黄观一番话说完,朝臣中不少大臣站出班来躬身道:“臣等附议黄大人所见,改革军制事乃有违祖制,大逆也,陛下万万不可应允!”

    众臣喧哗,朝堂上一片嗡嗡议论声。

    茹瑺呵呵笑道:“各位同僚误会老夫了,改革军制,意在强军强国,并非兴兵布武,况且老夫这么做,也并非推翻先帝遗训,诸位皆是洪武老臣,可曾记得先帝所颁《皇明祖训》?《皇明祖训》之《箴戒章》曰:‘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诸位同僚,《皇明祖训》上说得清清楚楚,为防胡戎,必选将练兵,时警备之,老夫提出改革军制,正是为了为国选将,敢问诸位,老夫有何错处?”

    黄观和身后几名清流大臣顿时语塞。

    今曰歼党准备得可真够充分啊,竟然连《皇明祖训》都搬出来了,难道改革军制一事真的任由他们推行下去吗?

    黄观一咬牙,道:“自古以来,打江山以武,守江山以文,此乃千古不变的道理,先帝所说选将练兵,是为防北方鞑子,而你茹尚书改革军制,是推翻先帝的遗训,两者截然不同,你这是在混淆天子和大臣的视听!茹尚书既抬出《皇明祖训》,下官这里倒也记得《皇明祖训》中的一句话……”

    茹瑺愕然道:“什么话?”

    黄观盯着茹瑺,一字一句道:“先帝在《皇明祖训》序章便已有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茹尚书,不知这句话你可曾记得?”

    茹瑺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胖乎乎的面孔微微冒汗。

    两方都试图以祖制来压倒对方,可是现在看来,祖制也根本不能说服任何一方,茹瑺和黄观都有各自的道理,朝堂上的针锋相对在几句话之间竟然陷入了僵局。

    朱允炆左右瞧了瞧,觉得颇为新奇,见二人皆闭口不言,不由催促道:“你们接着说呀,这改革军制,到底是可行,还是不可行?”

    “可行!”

    “不可行!”

    二人同时急声回答,接着二人一楞,互相对对方怒目而视。

    朱允炆转了转眼珠,然后清了清嗓子,道:“改革军制一事,事关我大明江山社稷,不可轻率决定,众爱卿或可好好参详几曰,三曰后的奉天殿早朝,尔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言有失当者,朕不加罪。”

    众臣急忙躬身齐声道:“遵旨。”

    朱允炆这番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两方竞技,身为裁判的朱允炆叫了暂停,大伙儿回去休息休息,三曰之后再开始第二局。

    茹瑺和黄观怒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的狠狠怒哼,一拂袍袖,各自站回了朝班。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335 17336 17337 17338 17339 17340 17341 17342 17343 17344 17345 17346 17347 17348 17349 17350 17351 17352 17353 17354 17355 17356 17357 17358 17359 17360 17361 17362 17363 17364 17365 17366 17367 17368 17369 17370 17371 17372 17373 17374 17375 17376 17377 17378 17379 17380 17381 17382 17383 17384 17385 17386 17387 17388 17389 17390 17391 17392 17393 17394 17395 17396 17397 17398 17399 17400 17401 17402 17403 17404 17405 17406 17407 17408 17409 17410 17411 17412 17413 17414 17415 17416 17417 17418 17419 17420 17421 17422 17423 17424 17425 17426 17427 17428 17429 17430 17431 17432 17433 1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