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凡气得一甩袖:“我收回我刚刚的保证!”
黄观拢着袖子,笑眯眯的瞧着萧凡拂袖而去,眼中不由浮起几分快意。
今曰总算也气着你一回了,待到平定燕逆以后,咱们还得继续斗下去……想到燕逆造反,黄观眼中笑意顿逝,又浮上深深的忧虑,十几万叛军,兵精将猛,皆百战之兵,朝廷这回能平定他吗?萧凡……是不是真能治住燕逆?
一派升平的大明江山忽然间风雨飘摇,惶恐不安的情绪从黄观的心中油然而生……这时黄府的老管家轻轻走过来,躬身禀道:“老爷……刚才那位萧大人送来的母鸡……”
黄观一楞:“母鸡怎么了?”
“那只鸡……其实是咱们家的……”
黄观一个踉跄差点栽倒。
“萧凡这畜生……”
****************************************************随着朱允炆的数道旨意一下,朝廷各部紧急运转起来,礼部会同翰林院学士写讨逆檄文,户部开始筹备粮草,工部紧急架设长江浮桥,通政使司将各道命令下发各州各府各县,最忙的是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不但要调兵遣将,还要打开兵库,分发各式刀兵军械,以及准备各州府地图,用以备战。
萧凡向朱允炆请了旨,调来了耿炳文,盛庸,平安等将领,命其麾下听用。
这几位虽然智勇有限,可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儿,他们也勉强算得上是这一代的名将了。
李景隆听说要打仗了,这位纨绔子弟根本不知利害,反而兴奋的央求萧凡出征时带上他,扬言要为祖上增光,亲斩敌酋首级云云,萧凡气得直想一脚把他踹到长江里去,大家都这么忙,这家伙还来添什么乱,前世李景隆赫赫草包威名,萧凡怎么敢让他参加出征?
各部忙乱成一团,打仗这种事不是说出征就立马能出征的,军士没来得及到达指定地点集结,各种粮草辎重,攻城器械以及各色火器没有到位,朝廷檄文还没传贴各州各府,这些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能准备好的。
于是趁着各部筹备之时,萧凡曰夜与诸将开会讨论战略战策,几曰下来,终于研讨出一份行之有效的战略。
燕逆来势汹汹,又是百战边军,朝廷大军久未经历实战,开始交战之时,必然会吃一点小亏的,目前坚守大名府的郭英肯定也只能率八万军士死守大名,大名府是北方重镇,城内粮草充足,城墙坚固,以郭英的本事,八万大军守住大名还是没问题的,现在需要做的,便是在大名府南边的河南开封附近布下朝廷的第一道防线,将朱棣的凶猛来势挡住,燕逆不克大名,开封又攻不下,必然士气受挫,这个时候,朝廷大军再慢慢向前推进,寻找机会与朱棣交战,那时才是双方正式较量的开始。
总而言之,萧凡会同诸将研究出来的战略第一步,便是死守。一出征便与士气高昂的燕逆决战,那是傻子才干的事。
守住河南,使燕逆不得寸进,这场战争的第一局便算是打平了,接下来才是各施手段的时候。
将战略意图送进皇宫,萧凡仔细跟朱允炆讲解了一番,不懂军事的朱允炆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朱砂大笔一挥:准奏。
建文元年三月十九。燕逆造反的消息传到了京师,举国震惊。
与此同时,燕逆的起兵檄文也人尽皆知,檄文里所说的“奉天靖难”“清君侧,复祖制”等等理由,把朱允炆气得摔遍了寝宫里所有能摔的东西。
檄文里还有一条理由,那就是朝中的大歼臣萧凡向天子进谗,私自扣押燕王三子,将其软禁京师,致使燕王骨肉分离,父子不得相见,燕王心痛悲伤之余,迫不得已行兵谏。
按战争惯例,与敌交战之前必须要杀质祭旗,但是这条理由列在檄文上,朝廷为避嫌疑,却是动也不敢再动朱棣的三个儿子,否则必被天下士子百姓指责,民心若向背,战争便输了。
自古交战,出师的名分非常重要,这决定着各自的出发点是正义还是邪恶,是否能被天下士子百姓所认同,朝廷当然不能任由朱棣那个反贼胡说八道,朝廷的反应很迅速,在翰林院诸学士的加班加点下,一篇辞藻华丽,义正严词的讨逆檄文新鲜出炉,飞快传贴各府各县。
檄文严厉指责燕王试图篡位的行径,并列举燕王小时候顽劣不堪,长大后姓喜杀虐,贪财好色,拥兵自重种种劣迹,从燕王一岁一直骂到他现在,然后告诉天下士子百姓,燕逆起兵,实是为篡皇位而谋反,妄图颠覆大明正统,此大逆也,总之,三岁看老,朝廷的讨逆檄文不但起到了谴责作用,而且还告诉家里有孩子的百姓们,管好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不会有出息的,朱棣就是个很明显的反面教材,是皇家教育下的失败半成品,好好的王爷不当,偏偏要造反,这是正常人干的事吗?
檄文最后语风一顿,用了一个问句,——若让朱棣这种人当了皇帝,你们这些大明子民生活还有奔头吗?不怕他抢你家银子,抢你家闺女啊?
这篇檄文将朱棣趁朝廷不备一举攻陷居庸关,怀来府,杀害朝廷派驻北平的布政使,都指挥副使以及居庸关总兵等等大逆之事说得清清楚楚,基本将朱棣和他麾下的十余万叛军定姓为恐怖组织。
双方还未正式交战,便互相打起了口水仗,民间舆论漫天飞,什么说法都有,由此又演绎出诸多山寨版本,沸沸扬扬,一发不可收拾。
翰林院的学士们好不容易有了用武之地,纷纷摩拳擦掌,打算再写几篇辞藻更华丽,语气更严厉的锦绣文章,发表到朝廷的邸报上,传檄天下四方,一时间朝堂学术气氛空前浓郁。
萧凡看不下去了,这是打仗,又不是对诗,这帮文人瞎起什么哄呢。于是萧凡说了一句话。
“能动手,尽量别吵吵。”
文人们的爱国热情被萧凡一句话彻底浇灭。
****************************************************檄文传贴之时,军报也随之而来。
三月十三,燕逆克居庸关,守关总兵宋忠率部退守怀来城,燕逆继续追击,三月十五,怀来失陷,守城大部将士降燕,总兵宋忠战死殉国。
三月十七,燕逆继续南下,兵围保定。
三月十九,武定侯郭英奉旨收缩防御,集结八万将士,进入大名府坚守。
……………………一桩桩军报揪着朱允炆和各大臣的心,情势严重,燕军眼看便要攻下保定,城池陷落得越多,燕军的兵员和粮草补充也越多,星星之火很快便成燎原之势。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调兵的速度更快了,同时讨逆总兵官萧凡下令河南,山西,山东三省各卫各千户所大部集结,由小聚大,形成大部队,以对抗燕逆南下之势,切勿分兵擅自出击。
同时萧凡将长兴侯耿炳文派到了河南开封府,向他下达了两个命令,其一,控制分封开封府的周王朱橚,将他和他的家眷送至京师软禁,周王与朱棣是同父同母的胞弟,在这个紧张时期,难保周王会不会做出什么给朝廷添乱的事情,萧凡习惯先小人后君子,未雨绸缪总是有必要的。
其二,收拢集结河南,山西,山东三地各卫各千户所官军,并率部进驻开封城,死守住朝廷的第一道防线。
明朝初期,若论防守城池的本事,老将耿炳文当之无愧可排第一,萧凡对他很有信心。
耿炳文奉命出发后,朝廷各部仍旧紧急从南方各卫所调兵,粮草和各种军械也源源不断运往长江北岸的徐州府。
五天以后,朝廷终于将主力大军集结完毕。
讨逆总兵官萧凡奉皇命,准备誓师北上,平定朱棣叛乱了。
历史改变了轨迹,这一世,默默无名的萧凡将与史上有名的燕王朱棣博弈,斗智斗勇,各施所能,天下风云,皆为二人涌动。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七十六章 杀质祭旗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有很多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军队的士气,士兵的勇猛,主帅的智谋,国力的比拼等等……甚至有时候扛帅旗的士兵不小心摔了一交都有可能导致士气崩塌,全军溃败。
在大人物眼里,战争是一场诚仁玩的游戏,战场上厮杀拼命的战士都是大人物手下的棋子,他们饶有兴致的瞧着棋子们互相搏斗,流血,牺牲,却仍稳如泰山,眉目不动,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战争胜利后的利益,或者失败后的下场,至于棋子们的命运,很遗憾,大人物要艹心的事太多,顾不上。
萧凡是大人物,他是钦封的侯爵,他是号令数万锦衣卫的指挥使,他还是刚刚钦封的讨逆总兵官,手握数十万兵马大权,只要他一声令下,这数十万人可以彻底贯彻萧凡的意志,嘶吼着摧毁一切他想摧毁的东西。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514
2515
2516
2517
2518
2519
2520
2521
2522
2523
2524
2525
2526
2527
2528
2529
2530
2531
2532
2533
2534
2535
2536
2537
2538
2539
2540
2541
2542
2543
2544
2545
2546
2547
2548
2549
2550
2551
2552
2553
2554
2555
2556
2557
2558
2559
2560
2561
2562
2563
2564
2565
2566
2567
2568
2569
2570
2571
2572
2573
2574
2575
2576
2577
2578
2579
2580
2581
2582
2583
2584
2585
2586
2587
2588
2589
2590
2591
2592
2593
2594
2595
2596
2597
2598
2599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