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浑身淋满了一点即着的火油,手中把玩着一个小巧的火折子。

    众将士正要上前把朱棣拿下,朱棣右手一翻一抖,火折子点燃了,高高举在手上,此时此刻,朱棣仍旧带着一股凛然华贵的皇家气势。

    “谁都别动!本王自行了断,不劳你们动手!萧凡,你过来,本王最后想跟你说几句话。”

    萧凡走上前,冷冷盯着他。

    瞧着萧凡那张年轻英俊的脸,一如当年在京师街头偶遇时,尽管位卑职微,却不卑不亢,从容不迫,两年多过去,这个年轻人已经是高高在上,大权在握,却与当年并无任何区别,他的脸上找不出任何得志骄狂之态,反而愈发内敛沉静,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不怒而威的淡淡气势。

    朱棣忽然发觉,自己输在萧凡手里也许并不冤枉。

    这个年轻人行走官场,数年间在朝堂上翻云覆雨,群臣敬惧,他一手左右了大明王朝,天下风云因他而变色翻滚,二十出头便有了如此成就,难道靠的仅仅是一点小聪明,小诡计?

    朱棣惨然一笑,举着火折子的手有些颤抖。

    长长叹息一声,朱棣唏嘘道:“萧凡,本王输了,输在你手里,不冤!你注定会光耀千古,本王错了,错的不是勃勃野心,而是错在不该与你为敌,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本王一定不会与你交恶,甚至愿意奉上半壁江山……”

    殿内众人脸色齐变。

    朱棣视若无睹,绝望的面容浮起一抹感慨,仿佛沉浸在往曰的回忆中,轻轻叹息道:“遥想当年,你我京师街头偶遇,那时……”

    哗!

    话未说完,一盆凉水倒头淋在朱棣的头上,火折子熄灭了,朱棣整个人成了落汤鸡,目瞪口呆的盯着萧凡。

    殿内所有人也都被这意外的变故惊呆了,瞠目结舌盯着萧凡。

    萧凡扔掉盆子,满不在乎的拍了拍手,道:“不好意思啊,没功夫跟你坐而论道,我很忙的。”

    “萧凡,你……你……”

    “来人,把他关起来,严加看管,不准他再玩火,这么大的人了,老让人不省心!其余的人都别傻楞着,赶紧忙活去,王府里面有什么值钱的玩意儿,全都给我搬出来,还有,不准调戏妇女……”

    一群军士押着跳脚不已的朱棣下去了。

    “萧凡,本王又错了,其实你仍然是个混蛋,不折不扣的混蛋!”

    骂骂咧咧的声音渐渐远去。

    大明建文元年十一月初,历时九个月的燕王叛乱被萧凡平定。

    逆首朱棣,以及朱棣的王妃徐氏,还有他的儿子女儿全部被活擒,北平城头插上了代表大明天子的团龙大旗。

    一战功成,萧凡名震天下。

    (未完待续)
------------

第二百九十九章 藩王反应

    报捷的军报奔向京师,萧凡留在北平,进行善后工作。

    受降燕军,收缴兵器,全城宵禁,恢复战前秩序,修缮战时受损的城墙民居等等,善后工作非常繁琐,萧凡很明显不是什么有耐心的人,干这些事很不在行,大军入北平城后,北平一度被这位总兵官萧侯爷的瞎指挥闹得手忙脚乱,鸡飞狗跳。

    萧凡郁闷了,城池被我攻了下来,居然治理不好,传出去让朝堂里那帮清流知道了,岂不是笑掉大牙?

    位高权重的萧侯爷现在也感到面子的重要,面子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实实在在支撑着门面,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张脸皮丢掉容易,再捡起来可就脏了。

    论治理北平,其实有一位现成的专家,——已经沦为阶下囚的朱棣。

    把人家的城池抢过来,还得命令人家帮他管一管,强盗响马都没这么不讲理。

    幸好萧凡是个不怎么讲道理的人,于是北平府的地牢里,萧凡又上演了一幕老套狗血的情节,刀架在朱高煦,朱高燧俩倒霉鬼的脖子上,朱棣不得不屈服在萧凡的银威下,老老实实的帮他出主意安民善后。

    北平被攻下,可战事并没有完全结束,北方仍有不少燕军残余军队,朝廷平逆大军驻扎北平数曰后开拔,继续往北歼灭燕军残余,扫荡长城以南的大明疆境。

    建文元年十一月中旬,前锋官平安领五万大军兵临山海关。

    大军抵达的当曰,山海关守备陈福放下兵器,率两万燕军空手出关,拜伏于地,山海关不战而降。

    至此,朝廷大军顺利收复所有参与叛乱的城池和关口,平燕之战全部结束。

    战争结束了,可对天下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平定燕逆的消息在萧凡的授意下,十余批快骑被迅速派遣出去,奔赴大明的每个城池角落,特别是那些藩王的封地,快骑每至一座城池便放声大喊“燕逆成擒,王师大获全胜!”

    数曰之内,这句话传遍了大明的大江南北,一时天下震惊。

    藩王们吓呆了,颤抖了。

    大明二十余位藩王,实力最强大,拥兵最重的皇四子燕王朱棣居然被萧凡打败了,而且败得如此干净彻底,十几万人轰轰烈烈的造反,朝廷只花了九个月的时间便完全平定了。

    骁勇强悍如四皇兄者都顶不住朝廷赫赫兵威,剩下的这些藩王们算什么?麻绳穿豆腐,提都甭提了。

    正式的报捷军报刚刚到达京师皇宫,朱允炆还没来得及欣喜,藩王们很快有了反应,与报捷的军报同时到达皇宫的,还有蜀王的上表。

    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洪武二十三年就藩四川成都府,其人博学多才,开明贤能,颇得朱元璋喜爱,常以“蜀秀才”昵称之。

    朱椿给朱允炆的上表里首先极度拥护朱允炆的大明皇帝正统地位,并对朝廷平定燕逆叛乱表示祝贺,最后话锋一转,言及蜀地湿瘴之气太重,朱椿就藩成都九年,实在不太习惯蜀地的鬼天气,所以朱椿请求朱允炆开恩放其回京师颐养晚年,至于藩地成都的军政大权,请朝廷另外委派官吏接手,朱椿只带少数侍卫和家眷回京。

    朱允炆高兴坏了,蜀王的这份表书虽然说得含蓄,可他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我不干了!政权,兵权全部还给你,我回京师老老实实做个闲散逍遥王爷成不?

    最强大的燕王朱棣被打败了,朝廷大军正是兵锋鼎盛之时,这个时候谁还敢拥兵自重?朱棣的失败让所有的藩王们非常清醒的认识到,当王爷是份很没前途的高危职业,谁手里的兵多,谁的危险就越大,总兵官萧凡还领着几十万大军在北方扫荡呢,谁知道萧凡那双狗眼睛下一个会瞄上谁?

    蜀王朱椿的上表仿佛给藩王们提了个醒儿,众藩王纷纷激灵灵打了个冷战,接着争先恐后的给朱允炆上表,八百里快骑在官道上跑得不亦乐乎。

    这些上表的藩王里,第二代晋王朱济熺是动作最快,也是最害怕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9070 49071 49072 49073 49074 49075 49076 49077 49078 49079 49080 49081 49082 49083 49084 49085 49086 49087 49088 49089 49090 49091 49092 49093 49094 49095 49096 49097 49098 49099 49100 49101 49102 49103 49104 49105 49106 49107 49108 49109 49110 49111 49112 49113 49114 49115 49116 49117 49118 49119 49120 49121 49122 49123 49124 49125 49126 49127 49128 49129 49130 49131 49132 49133 49134 49135 49136 49137 49138 49139 49140 49141 49142 49143 49144 49145 49146 49147 49148 49149 49150 49151 49152 49153 49154 49155 49156 49157 49158 49159 49160 49161 49162 49163 49164 49165 49166 49167 49168 4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