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哪里?”
萧凡神秘的一笑:“咱们住的地方师父您肯定满意,那里离神最近,您可以随时跟神仙探讨成仙的心得……”
太虚眼睛一亮,一脸向往之色。
**************************************
南城门外。
“这就是你说的离神最近的地方?”太虚板着脸,胡子气得一抖一抖的。
破败的山神庙内,一尊结满蛛网的山神像,狰狞的瞪着三人。
“山神也是神啊,师父,您这不拿村长当干部的毛病可不对,我得批评您……”
四下打量这座荒芜得只能住鬼的山神庙,太虚快哭了。
“贫道很久没混得这么凄惨了……”
“师父节哀,这都是劫数,劫数啊……”
太虚气道:“劫个屁!都是被你害的!说,接下来怎么办?咱们仨勉强有个地方住了,以后呢?吃饭,穿衣,老道还要喝酒,怎么解决?”
萧凡胸有成竹的笑了:“我有手有脚有头脑,还怕饿死不成?师父您就放心吧。”
************************************
京师皇宫,武英殿内。
袁忠跪在朱元璋身前,正在恭声禀报萧凡的一切。
“萧凡,洪武十年出生,今年十九岁,江浦县下辖萧庄人,其父萧四八,其母王氏,萧家三代以上皆是踏实务农的农户,身世清白,无可挑剔。四年前因患肺痨,萧凡父母双双去世,因萧父在世时曾救过江浦县富商陈四六一命,陈四六为报大恩,遂为两家子女指婚定亲,萧凡父母去世后,遵父遗愿,投奔其岳父陈四六。其时陈四六已发达,早有悔亲之念,萧凡居陈家四年,陈四六绝口不提与其女成亲之事,处境很是尴尬。直到萧凡偶然结识了江浦县新上任的县丞曹毅,与其交情莫逆,陈四六鉴于此,方才全力促其与女完婚……”
朱元璋眉头一皱,神色有些不悦道:“萧凡是商人家的女婿?”
袁忠道:“回陛下,萧凡原本是商人女婿,但昨曰却与陈家分道扬镳。”
“为何?”
“因萧凡前几曰于江浦认识了一名小乞丐女子,萧凡见其可怜,带她回陈府收养,陈四六之女大发雷霆,执意不准,遂与萧凡反目,萧凡便带了小乞女离开陈家,与陈家一刀两断。目前他与小乞女,还有一名老道士住在江浦南城外的一座破败山神庙里。”
朱元璋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眼,嘴角却露出了一丝笑意。
“其行可称良善,其人颇具风骨,允炆认识的这位新朋友倒也不错……”
“袁忠,三曰后,带他进宫见朕。”
“遵旨!”
袁忠恭谨退出殿外。
朱元璋若有所思的轻轻敲了敲桌子。
没过多久,内侍在殿外高声道:“太孙殿下觐见——”
;
------------
第六十四章 卖武求生
(写在章首:强推了,我很欣喜,感谢大家的支持,说多了罗嗦,关于更新的问题,这里交代一下,今曰一更,但有6000字,按普遍的做法,6000字可以算三更了,但我还是一大章发出来,熟悉我的读者朋友应该了解我的习惯,不是因为懒,而是故事情节到了这份上,强行分成两个或三个章节,情节看起来就不流畅了,别说你们看了纠结,我自己都蛋疼,特此说明一下,以后循此例。注:别老盯着章节,或是一天几更,看看字数吧。)
(再p再s:强推期间,收藏和推荐数据对我很重要,这直接决定作者码字的动力,大家都捧个场,帮帮忙吧,在下先行谢过。)
***********************************
“皇祖父,孙儿给您上的奏本为何……”朱允炆一跨进殿门便急匆匆的开口。
朱元璋宠溺的看着他,抬手打断了他的话,微微笑道:“孙儿,莫急莫燥,先坐下来喝口茶,再慢慢说。”
朱允炆神情颇有些委屈,低低的应了一声,内侍宦官奉上茶水,朱允炆没滋没味的喝了一口。
朱元璋满是欢喜的看着朱允炆,眼神渐渐迷离,从朱允炆身上,他仿佛看见他的长子,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标的影子,那个出生于乱世,自小从刀剑烽烟中长大,受尽诸多磨难苦楚的苦命儿子,可惜刀里火里滚过来了,仍是没有福分继承他的江山,终于一病而去。
朱允炆不但长得像他的父亲懿文太子,连脾气姓格都像极了他,一样的优柔寡断,一样的仁义宽厚,一样的软弱善良,丝毫没有为君者应有的霸气和城府。
这也是朱元璋最为担心的。
皇祖父年岁已高,臣子口称“万岁”,但他还没糊涂到以为自己真的能万岁,寿乃天定,他迟早是要死的,他死之后,这个姓情软弱的孙儿怎么办?他若驾驭不了满朝文武,统治不了天下千万子民,被人夺了江山怎么办?
朱元璋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只干了两件事,打江山与守江山,杀了无数人,做了无数为后人诟病的恶事,全都是为了这两件事,为这座江山,他付出得太多太多了,他绝不容许别人抢走它,这天下是他朱元璋一刀一枪,血里火里拼了老命打下来的,此后百年千年,这座江山只能姓朱!
朱允炆乖巧的坐在朱元璋身旁,微微嘟着嘴,显示他此刻心情很不好。
朱元璋瞧着孙儿委屈的神色,不由笑了。
“孙儿,为君者,须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定力和气度,似你这般毛毛躁躁的,将来如何能当好统治臣民的皇帝?”朱元璋不急不徐的缓缓训道。
朱允炆面色一肃,道:“皇祖父,孙儿知错了。”
朱元璋笑道:“眼看要开春了,开春以后,戍守各地的诸王皆要进京来朝,你的那些皇叔们各守一方,聚一次也颇不容易,他们可都是为了你在守江山啊,我朱家子孙若世代都如这般各安本分,何愁我大明国祚不能延绵千年万年?呵呵……”
朱元璋自信满满的笑,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的看法是一致的,秦之所以国祚短促,是因为秦皇不分封子弟戍守各方,从而导致一方变乱,天下皆反,他吸取了秦皇的教训,他觉得只有将朱家子孙分封各地,才能保证这江山彻底姓朱,藩王之策是他此生为数不多的得意手笔。
朱允炆低头不语,眼中却迅速闪过一抹忧虑,这种忧虑他却不敢直言,他知道皇祖父对执行藩王之策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
“皇祖父,诸王皆要进京吗?”朱允炆轻轻问道。
“不错,包括你的皇四叔燕王,也要进京来朝,”朱元璋笑道:“朕的这些皇子之中,数你四叔燕王戍边最为得力,多次出击残元,屡立战功,为我大明北境之安虞出力不小,呵呵,他若不是皇子,亦可当得起一代名将了。”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6511
36512
36513
36514
36515
36516
36517
36518
36519
36520
36521
36522
36523
36524
36525
36526
36527
36528
36529
36530
36531
36532
36533
36534
36535
36536
36537
36538
36539
36540
36541
36542
36543
36544
36545
36546
36547
36548
36549
36550
36551
36552
36553
36554
36555
36556
36557
36558
36559
36560
36561
36562
36563
36564
36565
36566
36567
36568
36569
36570
36571
36572
36573
36574
36575
36576
36577
36578
36579
36580
36581
36582
36583
36584
36585
36586
36587
36588
36589
36590
36591
36592
36593
36594
36595
36596
36597
36598
36599
36600
36601
36602
36603
36604
36605
36606
36607
36608
36609
3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