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教师一部分到学堂里教孩子,一部分教那些成年的文人,也就是那些四处找来的穷秀才。大明的穷秀才是很多的,每次科举都能造就大量的秀才。

    并不是秀才,童生也可以,只要能认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越年轻越好。商行正在到处招募文人,目前招募到的文人数量已经上千,这些文人都是经过培训后分配到岗位上工作。有的去商行工作,有的则到屯地工作,有的被招进政治部门充当政治委员,有的分配到医院学医,有的培养成教师,有的则进军中当炮兵、参谋。

    一切都按照赵岩设定的方式运转,赵岩的任务就是监督这些运转方式,同时进行不断的改良,并确定下新区域的齿轮运转模式,这是一个上位者该做的工作,并非凡事亲力亲为。

    处理完科技院的事情,赵岩巡视了一下沙河沿岸的纺织厂。

    沙河沿岸已经造起了密密麻麻的水力纺织机械,这些水力纺纱机、织布机正在二四十小时两班倒的运作,纺织工人在纱锭的旋转声,以及机械的摩擦声中如同机器一般的工作。

    在里面做工的都是一些童工以及妇女,赵岩手上养了数万名儿童,目前还没有能力对他们进行教育,只有少部分儿童得到了教育,所以大部分都到纺织厂做工。

    这些童工的薪水很低,还不到正常纺织工人的薪金,一天大概工作十个小时。白天童工做,晚上那些妇女做,24小时两班轮换。

    沙河的纺织基地,共有20万个纱锭,以及8000多架水力纺织机。相当于有52万名妇女的劳动力,但真正只有1万人在工作,效率提高了52倍。

    而松江府那边的纺织基地,目前已经开动了一部分机器,预计建造出50万个纱锭,2万座水利织布机。

    “还是太低了一些。”赵岩转了一圈,心里嘀咕着,赵全下面的人手计算过,按照建造的速度,以及机械运转速度,到了秋收时还有将近三成的纱线。

    最大的冲突就是织布的速度,纺纱的速度还算跟得上。

    赵岩接着来到了处理棉花的车间,看到的一幕让他险些崩溃掉,车间里竟然是一个个工人用手工的方式剥棉籽。

    “一天能剥多少?”赵岩对其中一个妇女问道。

    “回大人,民妇一天大概能剥两斤吧!别人一天只能剥一斤多。”那妇女骄傲的说道,赵岩听得不由冷汗直流,自己虽然造出了骡机、水力织布机,但扎棉机却给忘了,转头对赵全问道:“我们现在有多少工人在剥棉?”

    “可能有二三十万人吧!车间里剥棉的只有两万人,其他都是先把棉花分到民户家中,然后再收上来。”赵全感觉很正常,大明各地,悉数都是用手工的剥棉方式,奇怪的说道:“有什么不对吗?”

    “我们还少了剥棉的机器。”赵岩懊恼的说道。

    只能说他缺乏纺织业的常识,虽然见过棉花,却一直以为直接把棉花纺成纱线,再织成布就行了。

    在后世的确如此,棉籽剥离有各种各样的机器,完全不需要动脑筋,但这年代不同。

    扎棉机是1792年一个美国教师发明的,发明之前,棉籽无疑是一个让人头痛的东西,那么小小个的东西,要一个一个的用手剥出来,无疑让人十分的郁闷。

    (未完待续)
------------

第三十三章:纺织变动

    济民商行之所以能收购到80万担棉花,主要还是因为直接购买的原因,以往棉农卖棉都需要先将棉籽去掉然后再卖出,所以《客商规鉴论》中说:“换买布匹,莫向农忙之际,须识迟中有快。”

    那些布商一般不在棉花成熟的季节去收绵,而是等带棉花剥离了棉籽之后再去收购,对于棉农来说,种棉花是一种非常耗费心力的工作,不仅要种出来,种出来后还要一个个的剥掉棉籽,如果人手不够,就会造成卖不出去的现象,也限制了棉农的棉花种植面积。

    济民商行不按常理出牌,棉花成熟之时就已经杀到产棉区,无论是第一道棉还是第二道棉,一产出就收,棉籽无需棉农处理。

    那些棉农自然是无比欢喜,虽然说价格会卖得低一些,但实际收益却是提高了,因此都愿意卖给商行棉花。

    去年那些布商可谓被偷袭了个措手不及,当他们赶到产棉区的时候,棉花已经是寥寥无几了。

    其中鲁西三大产棉区的棉花,几乎被扫荡个精光,等南方的布商来时,半点棉花都没买到手。

    倒是在南方很多商行无法触及到的地方,那些布商买到了很多棉花,毕竟赵岩手上的资金有限,不可能把所有棉花都收购一空。

    扎棉机方面赵岩并不清楚具体的样子,不过在群策群力之下,科技院只花了十天时间,就制造出了扎棉机。

    这种种轧棉机主要由两个滚筒组成:一个滚筒上面布满了铁制的尖钉,抓住棉花,将其跟棉籽分开。另一个滚筒上布满了短而硬的毛,将第一个滚筒上的棉花刷下来。

    赵岩大喜过望,连忙让人对扎棉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使用这种机器,一个人1天可轧80斤棉花,工作效率整整提高80倍。

    一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八十个人,原本一担棉花的加工成本几乎等于本身的收购成本,但骡机提高了上百倍的效率,水力织布机提高了四倍的效率,扎棉机又提高了八十倍的效率,整体上平均提高了61.333333……倍的效率。

    这个效率还能提高,纺织机械研究小组正在改进骡机和水力纺织机,骡机的改造比较简单,多装纱锭就行,完全能再加装两三百个纱锭。

    水力织布机只要按照赵岩所使用的原理,再仔细改进一番,效率同样可以再次提高,织布机的原理来源于是一种能移动棋子的下棋机械装置。

    沙河沿岸的纺织厂出场的棉布,已经开始运到那些大城市里销售,销售价格方面与市面上同等档次的棉布差不多,仅仅低出一点点。

    毕竟棉布又不是卖不出去,没必要进行什么价格战,一担棉花的实际利润高达五两白银。

    之前所算出的三两利润,主要是算到了那些低档市场,不过目前还未赵岩手里的纺织厂规模还不大,没必要把棉花卖到那些低档市场去。

    所谓抵挡市场,就是那些自给自足的地区,这种地区几乎很少有布商去光顾,多是一些当地的小布商在经营,毕竟那种地方的棉布销售价格太低,没有什么利润存在,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交通。

    只要交通便利,棉花就能卖出去,也就能卖到个好价钱,棉花能卖到好价钱,棉布在当地的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因为实现了农业生产分工化,也就没有那么多自给自足的人群。

    虽然赵岩手头积压着80万担棉花,但最多也就杀进中档市场,那些抵挡市场还要过上几年才能光顾到。

    为了在入秋棉花成熟之前回笼资金,工匠正在曰夜赶工的制造着纺织机械,沙河沿岸已经建起了密密麻麻的纺纱、织布车间。

    这些车间的造价不菲,每一间都需要二百多两的造价,在河边造出一个大大的屋子,屋顶装上天窗透光。纺织时屋内要洒水增加湿度,以免纱线在纺织时出现绷断的现象。

    经过紧锣密鼓的制造,沙河已经没有空间再继续建造纺织机械了,正当赵岩考虑哪条河流再建一个纺织基地时,松江府那边突然传来消息。

    “有人混进了我们的织布车间,想要偷取水力织布机的技术,半夜在车间里鬼鬼祟祟的到处观摩,好在发现及时。”赵全担忧的说道:“松江府毕竟离我们太远,那些劳工只能从附近招募,但难免会被混进一些图谋不轨的人。虽然说机器一时半会看不懂,但只要让他们做上一两个月的工,再找个精通水力方面的匠师,说不定技术就会泄密。”

    “这个……”赵岩沉吟了起来,的确是有些难办,显然他是无法控制国家税收的,因此想要有收益,必须把技术保密起来。但若是能控制国家税收的话,把技术公开出去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公子,不如我们把松江府的车间都拆掉,把所有棉花都运回山东纺织,松江府那边我们偷偷弄个码头,作为货物进出之地。”赵全建议道。

    “那棉花来得及纺织吗?”赵岩问道。

    “这个无需担忧,我们可以在胶水(河流)建个纱厂基地,先从松江府将棉花运至胶州湾,然后就在胶水纺成纱线,一部分自己织,一部分运回松江府,把这些纱线卖给松江府去。”赵全说道,“我们速度最快的还是纺纱,若是这样一分工,一般不会有棉花积压,资金也能很快回笼。”

    “织布方面,可以集中在沂水,然后从沂水进黄河,从黄河运至河南、湖广一带,还可以直接南下卖到江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7977 17978 17979 17980 17981 17982 17983 17984 17985 17986 17987 17988 17989 17990 17991 17992 17993 17994 17995 17996 17997 17998 17999 18000 18001 18002 18003 18004 18005 18006 18007 18008 18009 18010 18011 18012 18013 18014 18015 18016 18017 18018 18019 18020 18021 18022 18023 18024 18025 18026 18027 18028 18029 18030 18031 18032 18033 18034 18035 18036 18037 18038 18039 18040 18041 18042 18043 18044 18045 18046 18047 18048 18049 18050 18051 18052 18053 18054 18055 18056 18057 18058 18059 18060 18061 18062 18063 18064 18065 18066 18067 18068 18069 18070 18071 18072 18073 18074 18075 18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