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皇上,不是湖广的捷报,这是皮岛和辽东的捷报,您看。”曹化醇说着将颜继祖呈上的奏章递给崇祯。

    崇祯飞快打开奏章看了起来,曹化醇站在一边一副欣喜的模样,说道:“皇上,建威大将军不仅在皮岛俘获了将近两万清兵,还在镇江与建虏大战了一场,斩获真虏六千级,蒙汉假虏两万人,还当场击毙了建虏的肃亲王豪格、礼亲王代善。其后又在海上全歼建虏水师,俘获多尔衮以及正白旗真虏四千三百人。”

    “好,好。”崇祯神色振奋,看着奏章哈哈大笑道:“赵爱卿果然没有让朕失望,一会派人前去山东检验首级和俘虏。”

    “是皇上。”曹化醇弯了弯腰,然后后退了两步,接着转身正要离开。不过还没走两步,曹化醇突然停了下来,然后突然回过身,跪倒在崇祯面前,忽然间抽泣了起来,两眼泪汪汪的对崇祯说道:“皇上,您要为老奴做主啊!”

    “你说的可是温体仁密奏之事?”崇祯问道。

    “请皇上明察,钱谦益被温体仁逮捕后,派人来向老奴求救,老奴什么都没做呢!温体仁就上了密奏,皇上,老奴冤枉啊!”曹化醇哭道。

    温体仁自从当上了首辅后,一味醉心于排斥异己,打击政敌。感觉到自己树敌太多,恐怕会招致别人报复。为了不给别人留下把柄,凡是他呈给崇祯的上疏,以及内阁拟定的有关文件一概未存入档案,企图毁灭罪证。

    在温体仁辅政期间,上疏弹劾他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不但没有扳倒温体仁,反而引火烧身。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流放,甚至有人被当场杖击而死。

    不过这次温体仁却给崇祯上密奏,要崇祯处置严惩曹化醇,曹化醇哪是那么好惹的?崇祯身边的小太监见了密奏,连忙向曹化醇报告。

    事件的起因全是因为一个张汉儒的地棍,这个地棍跑去钱谦益家里要求他办一件私事,被钱谦益拒绝,这可把张汉儒给惹恼了,直接跑到京城来告黑状,硬说他在乡里结交了一帮朋党,整曰散布怪论,诽谤朝政。

    温体仁阴狠毒辣,表现之一就是对得罪过他的人一辈子也不放过,于是直接命人将钱谦益逮捕。

    钱谦益派人去向曹化醇求救,被温体仁得知,温体仁马上添油加醋的给崇祯上了一道密奏,要求严惩曹化醇。

    (未完待续)
------------

第一百一十五章:四正六偶,十面埋伏

    “此事朕知道,你且放心便是。”崇祯对曹化醇笑道。曹化醇这时止住了哭声,叩头便拜:“谢皇上,谢皇上。不过老奴以为,此案猫腻极大,老奴愿亲查此案。”

    崇祯看着毛遂自荐的曹化醇,半响点了点头道:“那就你去查吧!务必查个水落石出,若是徇私枉法,朕可不饶你。”

    “是,皇上。”曹化醇大喜。

    翌曰,曹化淳派特务四出侦查,弄清了张汉儒的歼状和温体仁密谋的内幕。他把这些情况详细报告给崇祯帝。崇祯帝这才恍然大悟,知道在朝廷内已形成了一个以温体仁为首的朋党。温体仁一看大事不妙,又使出他的惯用伎俩,装病在家,等着皇上去安慰、挽留他呢。

    崇祯十年三月的一天,温体仁正同家人吃饭。忽然有太监传皇上圣旨,令削去温体仁官职,废为庶民。温体仁一下傻了眼。“当”的一声,手中汤匙掉在了地上。

    温体仁辅政八年,没有提出过任何经国济世的方略,没有建立过任何利国利民的功业,是一个十足的庸材,但在结党营私、玩弄权术上却是一个高手。《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亡前夕,御史吴履中上书总结崇祯治国之失时说:“温体仁托严正之义,行媚嫉之私,使朝廷不得任人以治事,酿成祸源,体仁之罪也。”但是崇祯帝就因为温体仁“斤斤自守,不殖货脯”,所以“始终敬信之”,结果在短短几年之内将明朝拖进山穷水尽的绝境,可谓罪不容诛。

    温体仁被废为庶民,连带兵部尚书张凤翼也被扯了进去,年迈已高的张凤翼的下场要好一些,崇祯只是让其回家修养。

    兵部尚书一空出来,崇祯开始物色兵部尚书的人选,马上注意到了杨鹤之子杨嗣昌,杨鹤、杨嗣昌父子想来以擅长督军著名,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杨鹤曾上疏指出“盗贼”之起,“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杨鹤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在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招安。但由于十万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万白银和粮食二万石杯水车薪,“所救不够及十一”。神一魁等贼兵既降复叛,朝廷主剿派势力抬头,极力攻击杨鹤的绥靖政策。后杨鹤被朝廷拿办,由洪承畴接任。

    步入仕途后,杨嗣昌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三年(1623)受阉党排挤,称病辞职归里。崇祯元年(1628),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诸处,以知兵闻名朝野。山海关显功祠内有杨嗣昌塑像,称赞他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抵御后金入侵有功。崇祯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旋以其父母相继去世而回家丁忧。

    崇祯十年(1637)三月,兵部尚书杨嗣昌至京师,帝召对。嗣昌博涉文史,多识先朝掌故,且工笔札,有口才。帝与语,大信爱之,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说:恨用卿晚。

    谈及其父杨鹤,杨嗣昌很是激动,“圣上,世人皆以为臣父主抚误事,然二年建虏进犯,秦地官兵尽出,臣父手中无兵可战,如何能以剿为战,又因粮饷不足,救者十不至一,变民如何不复反之?”

    崇祯深感有理,对嗣昌心有愧之。

    嗣昌乃议大举征讨农民军。请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官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四正六隅合为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专事征讨。

    崇祯见到这条剿贼策略大为激动,对杨嗣昌愈加信任起来,第二天随即任命其为兵部尚书。

    第三天,崇祯又召对杨嗣昌,杨嗣昌一进崇祯的书房,就见到崇祯脸上表情复杂,便问道:“陛下,可是有何隐忧?”

    “杨爱卿你看吧!”崇祯将皮岛、辽东大捷的奏章拿了出来,杨嗣昌看着这奏章,辽东大捷的消息,全京师都知道了,随即思绪一动,问道:“陛下是指这赵岩?此人能征善战,虽为我大明之福,然敛财之能又无人能敌,朝廷实无以粮饷掣肘之法,若长此以往,恐生不测。”

    “知我者,莫过杨爱卿也。”崇祯激动的拉着杨嗣昌,“此子于统军干政,大兴屯田之事,更有犀利火器,精锐战兵,若其谋反,朝廷如何抵挡?”

    杨嗣昌心中一凌,果然是伴君如伴虎,赵岩于昌平大败清军,又与辽东、皮岛大胜,崇祯却要拿他开刀。

    不过对于赵岩,杨嗣昌并无任何同情,只是心中打定主意,今后不可拥兵自重。

    “赵岩此子于山东厉兵秣马,虽此刻表现较为忠义,不仅粮饷全然不要,每年反而能给朝廷上缴六七百万两。然而今后的事情,又有谁能预料得到呢?”崇祯对赵岩的感觉十分复杂。

    封建君主,身处特殊的地位,必须扼杀一切威胁,戚继光就成了牺牲品。

    “陛下所言极是,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无。”杨嗣昌附和道。

    “杨爱卿可有什么办法?”崇祯问道。

    杨嗣昌想了想,说道:“此子起兵之时,不过是黄县乡下一个小小地主,之所以能在四年内让兵容强悍如斯,必有原因,陛下只要得此人练兵之法,再令各地习以为式,只需各路官军一扫疲态,必能遏制此子。”

    “山东军甚是精锐,听闻此子说过,除了艰苦训练外,还有高额军饷、抚恤,以及最好的兵甲、火器,所需银钱甚多。”崇祯为难的说道。

    “臣有两策,就不知陛下是否采纳。”杨嗣昌这时说道。

    “其一,派人习此子敛财之策。臣曾派人进山东勘探,此子不仅有琉璃镜能年入数百万两,登莱各地皆是水力纺纱机和织布机,此等机器较江南纺织作坊,人力少之百倍,以致江南布商节节败退,天下素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然近年两地纱线、棉布锐减,此子靠纺织,年入银钱亦不下数百万两。”

    “陛下可令其交出纺织之器与琉璃镜之秘方以利万民,得之其技,然后招纳皇商,召天下之民购之,必然岁入数百万银钱,又可断其银钱之源。”杨嗣昌侃侃而谈,显然是对摸过了赵岩的底细,不过这些皆不是什么秘密。

    “招纳皇商?”崇祯不解的问道。

    “就是陛下出其技,令一些身家富厚之商经营之,若是亏空,那便是皇商自己的事,若是盈利,朝廷便可坐分其利。”杨嗣昌解释道。

    “若其不交又如何?”崇祯问道。

    “可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若再不交,可令各地禁购之。”杨嗣昌说道。崇祯听了不由点了点头。

    杨嗣昌继续说道:“此子于山东东三府大兴屯田,招募各地流民充实东三府,所用耕牛、农具、种子皆由其出,一到夏收、秋收自际,虽为建威大将军,亦向朝廷上缴银钱。然屯民只需上缴十斤米麦,而其又收地租三成。不到数年,东三府已是繁茂无比,再则屯民农忙之时为农,农闲之时时常艹练之,若到兵源不足时,便可得精兵无数。”

    “精兵无数?杨爱卿可未夸大其词?”崇祯被吓了一跳,杨嗣昌点头道:“陛下若不信,可着人前往登莱侦之,东三府屯民年年艹练,战时只需征入军伍,发给兵器即可以战。”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681 7682 7683 7684 7685 7686 7687 7688 7689 7690 7691 7692 7693 7694 7695 7696 7697 7698 7699 7700 7701 7702 7703 7704 7705 7706 7707 7708 7709 7710 7711 7712 7713 7714 7715 7716 7717 7718 7719 7720 7721 7722 7723 7724 7725 7726 7727 7728 7729 7730 7731 7732 7733 7734 7735 7736 7737 7738 7739 7740 7741 7742 7743 7744 7745 7746 7747 7748 7749 7750 7751 7752 7753 7754 7755 7756 7757 7758 7759 7760 7761 7762 7763 7764 7765 7766 7767 7768 7769 7770 7771 7772 7773 7774 7775 7776 7777 7778 7779 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