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多久才能回来?”赵岩问道,“能不能赶在明年开春前?”

    “公子放心,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让他们骑马去福建,也就大半个月的时间,最长也就三个月就可以返回。”赵全估计道。

    “嗯!对了,还有几样东西,让他们顺便带些土豆、玉米和花生回来。”赵岩想了想,福建离山东那么远,跑一躺不如把能办的都办了。

    “土豆玉米花生又是何物?”赵全不解,赵岩知道这些东西的叫法和后世的叫法不一样,于是细心的给赵全描述形态。

    结果赵全都见过,并且明确知道哪个地区有,倒是省了很多功夫。赵全领了任务,跑去安排明天启程去福建办事的人手。

    赵岩则在为如何能招募到人手来种田而苦恼。

    自己那便宜母亲,此刻正在吃斋念佛,见他身体无恙,虽然忘记了一些东西,但智力并没有下降,一般的常识也没忘记,所以把把这摊子都丢给了他。

    现在赵家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应该说是很糟糕。

    在黄县有几家店铺,也随着孔有德攻克黄县而破败,他那便宜父亲出事的时候带着银子到黄县做一桩大交易,连带赵家的银子也被叛军抢了去,现在手头只剩下一千多两银子。

    一千多两银子要养一百多个家丁,外加上万斤麦子,也能凑合一阵,就是没办法招募流民。

    要想招募到流民来当自己的劳动力,也需要银子去买粮食,否则家里的那点粮食支撑不住。

    所以重点还是赚到银子。

    赵岩倒是不是缺少赚银子的方法而苦恼,只是方法有许多,一时没什么头绪,不知道走哪条道来银子最快,他对古代的社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况,细微的印象还是很少!

    ;
------------

第三章:私盐生意

    想了半天,赵岩只觉得造玻璃镜子应该最是暴利,如今的镜子还被意大利人垄断制造,大概再过个七八年,十几年后才被法国人窃取了制造工艺,又过了一段时间,玻璃镜子的工艺才世人皆知。

    从西方到东方,显然有一段距离要走了,如果他把玻璃镜子弄出来,再弄一些严格的保密制度,垄断个几十年应该不是问题。

    而且就算是镜子的制造工艺流传开,也无法与他相竞争才对。因为这年头的镜子用齐汞法制造,不仅不够明亮,而且耗时长,一块巴掌大的小镜子要弄上一个月。如果用镀银法的话,很方便,又无毒,且明亮。

    再加上这年头还没有板块玻璃的出现,他完全可以用镜子的体积压倒欧洲的镜子,最起码也能独占亚洲市场。

    制造玻璃他熟,在研究所有段时间专门给那猥琐博士做玻璃,那家伙不仅让他弄玻璃镜子,还让他做各种玻璃制品,还逼着他背了一本厚厚的《特种玻璃制造工艺》,当时没少嘀咕那家伙心理病态。

    只是这原料一时间还没着落,石英砂应该不愁,在山东储量很多,长石也不愁,全国到处都是。

    把材料找来,建个窑子就差不多了,退火工艺自己掌握的还算到家,带几个徒弟出来也算简单。

    只是现在根基不稳,人不太容易控制住,好是自己动手吧!

    想到就做,赵岩马上行动了起来。

    一边让赵全出去派人出去找材料,一边拿出一些银子在后门的花园边建小窑子,赵全虽然不知道赵岩在干什么,但只以为是赵岩的一时兴起,弄些东西玩。

    所以赵全也没在意,更没有去问,只是把人派出去找材料。他则忙着联络之前赵家的人脉关系,筹备着干一笔大买卖。

    赵家现在银子不多,再不赚银子,这家业就要破败下去了,赵全觉得现在公子还记不起事情,自己应该挑这个担子。

    这所谓的生意,就是贩卖私盐。

    “全叔你带人去贩卖私盐?”赵岩听赵全的决定,不由大吃一惊,这贩卖私盐可是犯法的。

    “老爷以前做的路子还在,做这生意倒也简单。”赵全点了点头说道,“现在唯有先赚些银子,然后到外地去买批粮食回来,这样就才能尽快把家中的田亩都种上庄稼。”

    “好吧!那这次全叔你带人走一趟。”赵岩思忖了片刻点头答应,心中倒也是平复了下来。

    贩卖私盐这东西,说危险也危险,说安全也安全。

    危险是对于那些没有实力的人来说,碰上盐运司的盐丁就完蛋,不但私盐被盐丁抢走不说,还要丢掉姓命。

    而对那些武装护送的队伍来说,官府是不敢去管的,都是听之任之。而且私盐在明朝中后期很普遍,淮盐的年产量将近十亿斤,超出盐引份额许多倍,这些余盐,都是私盐。

    要知道明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是非常薄弱的,几乎达到了历代最低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起义不断,官军叛乱连连。

    这都得从朱元璋说去,朱元璋出身贫寒,能体察平民之苦。为了自己建立的朝代能使穷苦百姓过上好曰子,不被官员欺压,在地方上打下税收定额,并规定官员不得下乡视察等等。

    这导致了什么结果呢?

    首先说税收,明朝的官员对收税很不上心,甚至不愿意多收税,实在被逼得没办法才设个关卡收点税,收到定额马上撤掉关卡。加上建国时打下的石碑,定额没有随着人口、耕地的增长而增加,几乎没变过。

    官员不用心收税在于,收多了税也无法升官,再则会被人弹劾,明朝的言官简直是如狼似虎,甚至连皇燕京敢攻击,要是被参上一本横征暴敛的奏折,可就倒霉大了。当然,贪污也是有贪的,但也贪不了多少,一般都摊派点杂税。

    第二颗炸弹,让乡镇高度自治,地主读力姓非常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力十分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宋朝能出那么多有节气有风骨的官员,而明朝出的尽是一帮为了自己和家族的荣华富贵可以出卖国家、民族的汉歼。

    税收上打了定额,导致明朝税收一直不增长,也就张居正掌权时大幅度增长了一次。同时因为税收过低,免税阶级太多,导致国家财政非常拮据。国家没钱,抗灾、抗侵略的能力变得非常薄弱,根本经不起什么大变故。

    朱元璋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出身贫寒也让他的眼界不太宽,思想厌恶朝廷收税,厌恶官员的一些作风等等。

    朱元璋就此埋下了这两颗定时炸弹,一颗是对民间的放纵,一颗是税收的过轻。

    这两颗定时炸弹,终于在明末引爆了。汉歼辈出,朝廷财政枯竭……

    当然,这两颗定时炸弹也给了上层阶级非常幸福的生活,不用当兵,不用纳税,三妻四妾,佣人家丁一大票。

    好心做坏事,没文化真可怕。

    ……

    准备了两天,赵全带着五十多个家丁,全副武装的出发了,甚至有军中使用的弓弩,还都是上等货色。

    赵岩这才知道自己老子是干什么发家的,原来是贩运私盐,难怪养了一百多个家丁,说是全用来看家护院未免人太多了些,而且这些家丁还是不下地的。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6056 6057 6058 6059 6060 6061 6062 6063 6064 6065 6066 6067 6068 6069 6070 6071 6072 6073 6074 6075 6076 6077 6078 6079 6080 6081 6082 6083 6084 6085 6086 6087 6088 6089 6090 6091 6092 6093 6094 6095 6096 6097 6098 6099 6100 6101 6102 6103 6104 6105 6106 6107 6108 6109 6110 6111 6112 6113 6114 6115 6116 6117 6118 6119 6120 6121 6122 6123 6124 6125 6126 6127 6128 6129 6130 6131 6132 6133 6134 6135 6136 6137 6138 6139 6140 6141 6142 6143 6144 6145 6146 6147 6148 6149 6150 6151 6152 6153 6154 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