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堡是古代堡垒的一种,其实质就是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2-3个),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

    在火药时代之前,要塞的城墙通常筑得很高大,并且用石或者砖进行加固,还设置了一些塔楼或者马面来获得额外的火力输出。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一些特别坚固的城市拥有不止一道城墙。

    但是,在公元1453年拥有完善城防系统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则宣告着城市攻防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接下来的一个短暂时期是进攻方的黄金年代,一个接一个的要塞屈服于大炮的威力。不过有矛必有盾,不过半个世纪一种新型的城防体系――棱堡便登上了历史舞台。

    棱堡对付满清的火炮还是可以的,孔有德之叛之后,走头无力的孔有德投降了满清,给满清带去了红夷大炮。

    这些红夷大炮是葡萄牙人所售,并且葡萄牙人带来了铸造红夷大炮的技术,同时孔有德部队的炮兵接受过葡萄牙人的炮术训练,让满清的攻坚能力提高了一大截。

    游牧民族再怎么发展,攻坚能力都是非常落后的。但大炮却改变了这一现象。

    为了以防万一,赵岩决定在老窝造三个棱堡防守,以免被未来可能遭遇的敌人端掉老窝。

    同时将棱堡筑造技术教下去,以后若是要占据什么地方,就筑造棱堡。

    首先要建造一座水泥厂,一座砖厂,一座采石场,采石场又需要一个火药厂。

    砖厂不需要什么技术姓,所需的就是人力,技术上不需要赵岩艹心,只要有人手就可以。

    水泥厂和火药厂则需要赵岩去教,这年代还没有水泥。火药厂的工序比较复杂,虽然明代的火药厂所生产的火药已经无限靠近了黑火药的顶峰,但问题是赵岩手上没有人才,也需要他手把手的教。

    同时当前最要紧的还是把军队练出来,火枪得尽快准备。毕竟长弓兵没有几年发展不起来,还必须使用火枪做为主要武器。

    火器方面周铁匠这些匠户出身的匠人倒是会造,只是制造的火枪达不到赵岩的要求,更是需要赵岩去教。

    赵岩手头只剩下四万两,手上的银子已经有些紧张了。所以赚银子也要提上案头,目前手上能赚钱的项目自然就是玻璃。

    玻璃不仅能造镜子,还可以做很多玻璃器皿、艺术品。还有军事方面所需的望远镜,玻璃匠师也得赵岩手把手的教会,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去研究。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赵岩首先建造玻璃厂。现在有了足够的人手,可以对制造玻璃的匠师进行控制,不让他们逃跑。

    就算是给玻璃匠师的待遇优厚,也难免出现一些匠师逃跑的现象。

    因为玻璃镜子的利润让人疯狂,自然有人愿意拿出富贵来挖墙角,没有多少人会抵住那样的诱惑。

    意大利人就是被法国人挖了墙角,这才终结了意大利垄断玻璃镜子的时代,这事件也就是几年前发生的。

    意大利人,已经在最近这段时间泄漏了镜子的制造技术。

    赵岩为了防止制造技术泄密,在赵家村的小堡边上再计划建造一个小堡,再造一个大堡围住赵家村的小堡和边上专门用来生产玻璃的小堡。

    这个小堡将做为一个读力的世界,外人莫近,里人莫出。玻璃匠师将生活在里面,赵家将给他们提供上好的衣食,但却不能踏出小堡一步,同时还将布置下严密的看守。

    赵岩并没有打算垄断玻璃制品太久,时代总要发展,这些平凡的技术总要公开,也许十年后,他们可以恢复自由。

    看似代价很大,但玻璃厂的待遇却是让人疯狂,什么十年不许外出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因为他们连饭都吃不饱。

    赵岩从流民中招募了上百青壮,然后开始教他们制造玻璃,大部分人负责制造玻璃器皿、工艺品。

    这些都是需要技术的,意大利人制造栩栩如生的玻璃制品,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积淀和研究,赵岩却是只知道技术,但要让他去制造玻璃工艺品,那是不可能,他只会做一些玻璃杯、玻璃碗,而且还是比较难看的那种。

    所以这些还得让他们慢慢研究,也将以手艺来提高他们的待遇,最低级的学徒待遇是每月五两银子,要花钱的话托人出去买所需的东西。

    制造玻璃镜的则和玻璃匠师分开,他们只要拿着成品玻璃镀银即可。分开后有个好处,那便是造玻璃的不知道怎么造镜子,造镜子的不知道怎么造玻璃。

    玻璃在西方的制造技术并不是秘密,但在东方却是秘密。

    商队也要开始组建,有了商队才能把镜子和玻璃制品卖出去,这方面由赵全负责,手上已经招募到了几个老练的掌柜。

    赵全做为赵家的老家仆,现在肩上的担子很重。几乎是在统筹大局,招募流民、屯田管理都是由他负责。

    赵岩打算让赵全专门负责商业这一块,而屯田和招募流民另外找人负责。所以赵全正在观察各个屯长的能力。

    其中最积极的屯长当属张步云,张步云看得出想进入赵家的核心,就必须靠实力说话,因此在屯田上很积极。

    但张步云却不是能力最强的,管理能力最强当属一个叫唐正泽的屯长,唐正泽是个童生,出生与农民家庭,因为无钱读书,所以在地主家当过管家,对屯田方面简直是得心应手,耕牛、农具、住房、水利、耕作上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唐正泽此人没有张步云的学识,张步云虽然积极,很多屯田上的事情处理得比较生涩。

    两人算是各有专长。

    ……

    玻璃厂落成后,又制造出了一批玻璃镜子,赵全阻止起商队,外加两伍家丁护送,再次前往济南城。

    此次前往济南城,除了将留在济南城的粮食运回,最主要的任务还是与山东帮的商人接头,让玻璃镜有个稳定的销售渠道。

    赵岩则带人开始带人大搞建设,为了各厂的建设忙得脚不着地。

    ;
------------

第二十八章:戚继光兵书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十二月底,天气变的更加冷了,期间下了几场大雪,也许对于赵家囤地外面的许多人来说,也许要面临着饥寒交迫,甚至是饿死的命运,但对于赵家囤地的人们来说,这却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冬季。

    屯地青壮农耕之后,开始进入了紧张的训练当中。

    赵岩成立的军器局,已经给每名青壮都打造了一把长枪,同时也制造了几千把长弓分发了下去。

    大部分青壮都在努力训练,争取能在团练大比中获得名次,那样会有银子拿,本来对于艰苦的训练有些怨气的青壮们,拿到赵家的补贴之后,也都没了怨言。

    枪术、箭术和队列是每个青壮必须训练的项目,枪术和队列排第一,箭术排第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长弓手,但成为长枪兵却没有那么困难。

    训练的目的又以纪律为第一,训练纪律的同时,练胆也是赵岩安排的项目之一,所以有一个‘跳崖’的项目,每个乡勇从两米高的石头上跳下去。

    这是赵岩从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得出看到的,同时想起了同有时期的俞大猷也有同样的思想。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177 13178 13179 13180 13181 13182 13183 13184 13185 13186 13187 13188 13189 13190 13191 13192 13193 13194 13195 13196 13197 13198 13199 13200 13201 13202 13203 13204 13205 13206 13207 13208 13209 13210 13211 13212 13213 13214 13215 13216 13217 13218 13219 13220 13221 13222 13223 13224 13225 13226 13227 13228 13229 13230 13231 13232 13233 13234 13235 13236 13237 13238 13239 13240 13241 13242 13243 13244 13245 13246 13247 13248 13249 13250 13251 13252 13253 13254 13255 13256 13257 13258 13259 13260 13261 13262 13263 13264 13265 13266 13267 13268 13269 13270 13271 13272 13273 13274 13275 1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