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这才知道自己老子是干什么发家的,原来是贩运私盐,难怪养了一百多个家丁,说是全用来看家护院未免人太多了些,而且这些家丁还是不下地的。

    以赵岩估计,现在孔有德叛乱刚过,登州境内的势力大多不强。那些匪盗都是饥民组成,也不敢盯上他家的地主武装。其他的地主武装经历孔有德叛乱后,实力也或多或少损失了些,甚至被灭掉,再没有生死冲突的情况下,不可能和他手下的家丁起冲突。

    至于官军,官军战斗力也就是那样,胆小怕死,敌人一硬他就软,也不足为虑。唯一战斗力算强的,那便是镇压了孔有德叛乱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的前身是戚家军,后来被祖大寿为首的祖家控制。

    前来山东镇压孔有德的关宁铁骑,刚从辽东战场溃败下来,在辽东是孙子,在山东可是大爷,杀得孔有德大败亏输。

    从侧面上看,也表现出了明廷对地方控制力的薄弱,一个小小的孔有德,竟然在山东横扫二府十余县,杀了一个山东巡抚,一个登莱巡抚,还俘虏了原先的登莱巡抚毛元仪,念在旧曰上司的情份上,孔有德把毛元仪给放了。

    关宁铁骑要在辽东抵御满清,是明廷最精锐的王牌部队,也不会布置在登莱,叛乱评定已经过去一月时间,想来也是走人了。

    登莱在孔有德叛乱之后,再也没有人提及海上牵制满清的战略部署,总体的武装力量比以前更弱了,而且十分的萧条和混乱。

    不过浑水好摸鱼,正好适合他发展。

    但现在已经是崇祯六年八月了,离明亡只有十年,这十年里满清还会多次来山东劫掠,赵岩不由感觉时间紧迫。

    ;
------------

第四章:玻璃镜子

    花园边的小窑子规模非常小,设备也十分的简陋,几乎没花什么时间就建了起来,筹备了一个星期,原料也找到了。

    长石很容易找,甚至在中药店都能找到,没费什么功夫就从莱州城买了一大堆回来。

    至于石英砂,则是在赵家村附近的山区里找到的。

    黄县南部的这片规模不是很大的山区,地下正好有大量的石英砂储藏,开采也十分容易,只是从来没有人重视过这种石头,唯一的用途就是拿来当建筑材料。

    这片山区里的黄金储量也比较大,有好几处私人开采的金矿,都是附近的地主弄的,那些占着金矿的地主,武装规模甚至比赵岩他家的武装还要大出好几倍。

    赵岩也就随便想想,对那金矿并没有太多的**。

    开采多麻烦,直接去赚,直接去抢多简单,唯一的作用,也许就是增加就业岗位了,现在登莱那么多地没人种,他也没人,那金矿对他没什么用,去碰的话还要惹得一身搔,很不划算。

    所以赵岩没去打那些金矿的主意,材料找齐全后,马上投入了烧制玻璃的工作当中,自己造出玻璃镜的话,绝对比那金矿赚钱许多倍,还不要那么多人工。

    小窑子里烧起火,赵岩将石英砂,纯碱,长石,石灰石这些东西铲进窑子煅烧。

    材料融在一起,赵岩用根木棍伸进窑子里,卷出一团亮白色的液态物体,拿到模具上,用剪刀剪下一部分,其余的塞回窑子中。

    那模具很简单,就是两块铁板,外加铁板之间,一个形状相同的正方形铁框。剪下一部分液态玻璃后,直接将上面的铁板往下一压,几秒后便提了起来。

    那液态的玻璃凝固速度非常快,压下几秒钟便以凝固,形成了一个长宽各一米的正方形的玻璃板。

    现在的欧洲人,只能制造巴掌大的平面玻璃,还没有到能制造玻璃板的地步,估计还要过个几十年才出现那样的技术。

    这技术实在是n简单,赵岩用夹子把玻璃板夹到一边,把那个正方形铁框放到火炉上,要让这东西要保持一定的温度。

    赵岩拿起那块玻璃板查看起来,摸上还有一点粗糙,但还是比较透明平直的,反正这品质已经是世界前茅,更何况这玻璃板全世界唯此一块,这东西要是弄成玻璃镜,绝对是最高档的货色,不卖他几千两简直对不起技术垄断,所以赵岩也就没兴趣把玻璃细加工的打磨一遍。

    村里的周铁匠正在给赵岩连曰打造模板,毕竟要做玻璃镜的话,不可能就这一种一米长宽的正方形玻璃镜,还要小的,圆的,椭圆的,各种规格的都要。

    周铁匠的打铁手艺不错,比后世那大街上请来的铁匠手艺高超多了,打造模板倒是让赵岩省了不少心。

    玻璃这东西用途很多,并不是只能制造玻璃镜,不过那些东西以后再说了,现在大规模出产的话,万一被谁盯上那就麻烦了,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没有建立起严密的保密措施前,不能把技术教给别人。

    所以后花园边的小窑子只有赵岩一个人,他烧制玻璃时不允许任何人在场观看。

    赵岩在两个小时内连续压了几十个玻璃板,制玻璃镜用不掉,可以当窗户来用,来到这个年代最不习惯的就是没有电灯,而且白天时屋子也有些黑。

    这对于在灯火光明的后世住惯的赵岩来说,自然是很不习惯的。电灯泡目前还造不出来,这天窗和玻璃窗总能弄出来吧!

    玻璃虽然弄出来了,不过镀银法所需的东西还没准备好,估计还要过上几天,赵岩直接把小窑子里的火熄了,把一大叠的玻璃板抱进屋里。

    媛儿看着那成堆的玻璃板,惊讶的的问道:“公子,这什么呀?”

    “很普通的东西,装到窗户上和屋顶上能让屋子更亮一些。”赵岩半真半假的回答道,媛儿伸手在玻璃板上摸了摸,很对这玻璃板很是惊奇。

    不过也没多看,拿着毛巾仔细的给赵岩擦汗,柔美的俏脸上红扑扑的煞是养眼,这个十六岁的小丫头,有种大家闺秀的气质,大气中又带着柔美。

    媛儿本来出身于富贵之家,父亲是朝中的大官,属于阉党的行列,崇祯一上台,直接把媛儿的父亲给办了,她也被卖到了教坊成了官记。

    赵岩那便宜老子看媛儿长相不错,又和儿子差不多大,买回家准备留着以后给儿子当小妾。

    张氏以前都把媛儿带在身边,没让她去服侍儿子,怕儿子读书分了心,万一擦枪走火尝到了那男欢女爱的滋味,演变到一发不可收拾。

    原本赵岩已经中了个秀才,只是这次回来,四书五经忘个精光,现在赶考无望了,再加上十七岁大的人了,也差不多可以成家了,张氏半个月前才让媛儿去服侍赵岩的起居。

    什么叫老爷?赵岩这半个月算是体会到了,起居上什么都不用他干,起床时媛儿帮他穿衣梳洗。睡觉前帮他洗脚、宽衣。

    虽然赵岩心里时常念叨着‘万恶的旧社会’,但一个美少女温柔体贴的照顾他起居,实在是让他差点赞美起这社会了。

    封建社会就是用千百人的幸福,加于一人之身,让那一人感觉幸福。

    虽然朱元璋本意很好,但毫无监管之下,社会贫富差距非常严重,这种压迫遍布整个帝国,一个遍地是奴隶的社会。

    说奴隶严重了点,但很多人的确就像是奴隶一样,签了卖身契后,被人任打任杀,打死也不用负责。

    明朝的富人,其幸福程度简直是历代之首。

    满清时的广大人民虽然受压迫比明朝更甚,但幸福质量明显降低,国家更是被治理得乱七八糟,一个只懂得破坏的游牧民族,哪里能建立一个快乐的天堂?

    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满清自吹自擂,满清在控制舆论上很有一手。金庸的《鹿鼎记》里面把满清皇帝描述得更是奇假无比,也许和金庸的祖上当个满清官员有关吧!自然要抱满清大腿。

    后世的电视剧里只剩下一片对满清的歌颂和陈赞,事实上满清的统治却是无比的血腥、恐怖和高压,也和后世的团结政策有关的,但刻意的去包装一个黑暗的游牧民族,却是让人意冷。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3002 13003 13004 13005 13006 13007 13008 13009 13010 13011 13012 13013 13014 13015 13016 13017 13018 13019 13020 13021 13022 13023 13024 13025 13026 13027 13028 13029 13030 13031 13032 13033 13034 13035 13036 13037 13038 13039 13040 13041 13042 13043 13044 13045 13046 13047 13048 13049 13050 13051 13052 13053 13054 13055 13056 13057 13058 13059 13060 13061 13062 13063 13064 13065 13066 13067 13068 13069 13070 13071 13072 13073 13074 13075 13076 13077 13078 13079 13080 13081 13082 13083 13084 13085 13086 13087 13088 13089 13090 13091 13092 13093 13094 13095 13096 13097 13098 13099 13100 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