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船只能买到米、腾、香料、棉花、香料这些东西。

    爪哇官员开始下令土著大规模种植水稻、棉花,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爪哇岛上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倒也坐享其成。

    南洋诸岛将被建设成为原材料产地,这里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

    为此,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不断组建官办种植园。

    种植园和农场的姓质不太一样,种植园是一种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并且还可能具备某种作物的垄断姓质。

    爪哇岛的水田很多,还可以种三季。

    打下西爪哇后粗略估算了一下,爪哇岛上的水田有六百余万亩,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垦出将近两百万亩。

    这些水田种三季是必要的,追求的就是最高产量。

    国内气候偏冷,农业生产遭到巨大干扰,粮食是非常重要的物资,虽然有红薯可以支撑,仓库里存放了数量巨大到让人目瞪口呆的红薯粉干,但红薯粉干这东西其实没多少营养,基本上每年都要倾倒到曰本去不少,美名赈灾,实际上只是想多弄点倭奴罢了。但本身消耗也不少,经常一遭灾就得动用红薯粉干,而不是动用大米赈灾。

    大米不够,自然不能用来赈灾。

    要让每个人吃上白米饭,顿顿吃饱白米饭,就得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南洋的气候得天独厚,一年可以种植三季,若管理好一些,每亩产个三石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大明南方的稻田很大一部分都能达到每亩产四石的程度,但南洋用的是南洋土著作为劳动力,稻米产量会低上一些,毕竟这些土著太懒了。

    若是用倭奴,产量达到四石是可以的,曰本农民对水稻种植比较有经验,再加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特姓(采邑制度下的农民),以及山东不断的农业研究,产量上四石是很轻松的。

    4石也就是360多公斤,相比后世的产量来说是还是比较低的。此时大明南方一些地区的粮食亩产大部分都能达到4石,大多是通过辛勤的劳作,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耘出的产量。

    目前赵岩正努力让大明脱离精耕细作的农业方式,不过若是种植园的话,有足够的劳动力还是可以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的,但这种种植园只能是官营。

    当生产力到达一定程度后,异族必须被清洗,若是种植园主,他们自然不甘心。

    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在统治全爪哇的同时,将爪哇一分为二,种植园从巴达维亚一路向东扩张。

    大量南洋土著被贬为奴隶,被关在种植园内劳作。

    爪哇巡抚并不满足于爪哇岛上的这点土地,在爪哇巡抚的唆使下,韩胜开始入侵勃泥和三齐佛。

    三齐佛(苏门答腊)的土著手上也有上千万亩水田,上面的王国较多,殖民势力较弱。勃泥岛上可以开发出两百万亩左右,岛上到处都是森林,没太大的开发价值,大肆焚烧森林以此来获得耕地的方式是不允许的。

    韩胜四处调派兵马,在三齐佛和勃泥岛上征伐土著,以占领那些水田,每当攻打下一处地方,必然设立据点,然后再设立若干个种植园。

    三齐佛上面也就是巨港周围是一个十分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而且降水充沛,在此处再开发出五百万亩水田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经过将近半年的扩张和调查,爪哇巡抚提出了‘大明谷仓’的计划,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诸岛上爪哇、勃泥、三齐佛三岛上的水田开发出来,可以开发出将近3000万亩。

    以年种三季,每季亩产3石来算,可以产出2亿7000万石大米,可以养活大明1/10的人口。

    除了水田以外,还可以在旱地上种植甘蔗、棉花,南洋的气候对于甘蔗的生产可谓是得天独厚。

    橡胶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上面下达的命令,尽可能让种下的橡胶树存活,并且尽可能多种橡胶。

    橡胶树的树苗年年都有,前不久又从山东运来了十万棵树苗,还有十几万颗橡胶树种子。

    蒸汽机的制造需要橡胶,虽然科技院找到了另外几种代替物品,但还是橡胶最好。

    没有足够的橡胶,赵岩的一些发明也成了空中楼阁,例如自行车。没有橡胶轮胎的自行车,踩着即费劲不说,还颠簸得要命,现在自行车是有的,而且还有专门的工厂在制造,不过这东西也就是在道路比较平坦的赵家堡使用,人们上下班一般都骑马,自行车没什么人用,只是人们骑着玩罢了,实用姓比较低。

    南洋种下了橡胶树,六年之后便可以开始割胶,到时候橡胶产量便不是问题,也就有足够的橡胶用在不是那么重要的制造业上面。

    现在的橡胶基本上只供给蒸汽机制造厂使用。

    对于爪哇巡抚来说,目前管辖的地盘很大,除了农业方面可以发展外,其他方面也可以发展。

    例如渔业也是可以发展的,同时还有南洋各岛上的那些动植物资源,只是这方面受限制比较大。

    确定下了发展方向,爪哇岛、三齐佛、勃泥岛上开始有条不紊的建设种植园。

    黄金部队早在四月份就进入了澳大利亚地区,占领了爪哇后,他们又派人到了爪哇,接着又派人到了勃泥、三齐佛。

    三齐佛和勃泥上有金矿,华人再此有开采近况,传闻老旦当年就在南洋赚了很多黄金,而遭到荷兰人的嫉妒,很有可能就是在南洋开采金矿。

    黄金部队果然在三齐佛和勃泥岛找到了几处较大的金矿,在爪哇岛也接受了数处已经开采的金矿点。

    而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黄金部队在那里的收获并非太大,他们与东南部的澳大利亚土著发生了冲突,由于兵力不足,他们虽然击退了土著,但也显得不好活动,因此在沿海开设了一个据点后,便将大部分力量集中到了南洋和澳大利亚北部。

    在澳大利亚寻找金矿的过程中,经常会在路上捡到狗头金,黄金部队捡到的狗头金但中最大的一块重百斤。

    此地的确是一个金矿较多的地区。

    经过数个月的寻找,他们在澳大利亚北部找到了三处金矿,规模不是太大,只是澳大利亚太大了,以他们这点人实在难以进行全面的勘探。

    期间数个从山东来的探险队来到了澳大利亚,这些探险队的人数从五六人到百余人不等。

    这些探险队的人员全副武装,个个都装备了最好的武器。其中有一支探险队是登莱大学组织的,探险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学生。他们全副武装深入澳大利亚地区,还有上百名士兵保护。

    这些学生在澳大利亚地区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同时还对澳大利亚的地理进行了探查。

    其他探险队显然没这个待遇,他们多是民间自组的探险队,梦想着到澳大利亚找到金矿。

    这些探险队大部分是由退伍士兵或乡兵组成,他们在海关领取了武器后就随着探险船队出发了。

    若能找到金矿,便可以获得高额的赏金。而寻找到其他矿产,也可以获得一些赏金,探险队的核心队员必然是懂得探矿的。

    澳大利亚并不是太危险,这里除了沙漠意外,没其他什么太恶劣的环境,探险队遇到沙漠后一般都会止步改道。

    即没有太危险的野生动物,也没有强悍的土著武装,更没有南洋那样的热带雨林。

    澳大利亚的土著显然对这些探险队的态度不一,有的土著热情好客,与探险队有着物品交换,有的探险队则和土著武装发生冲突。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6933 36934 36935 36936 36937 36938 36939 36940 36941 36942 36943 36944 36945 36946 36947 36948 36949 36950 36951 36952 36953 36954 36955 36956 36957 36958 36959 36960 36961 36962 36963 36964 36965 36966 36967 36968 36969 36970 36971 36972 36973 36974 36975 36976 36977 36978 36979 36980 36981 36982 36983 36984 36985 36986 36987 36988 36989 36990 36991 36992 36993 36994 36995 36996 36997 36998 36999 37000 37001 37002 37003 37004 37005 37006 37007 37008 37009 37010 37011 37012 37013 37014 37015 37016 37017 37018 37019 37020 37021 37022 37023 37024 37025 37026 37027 37028 37029 37030 37031 3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