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土著和南洋土著不太一样,南洋地区处于热带,天气一热人就不想动,食欲也不高,因此南洋土著身体素质即不好,还因为食物来源充足而懒惰不堪。澳大利亚的环境不同,所以土著更彪悍一些,也不会那么懒惰。

    在冲突过程中,武器精良的探险队一般情况下都能退走,特殊情况下会遇到队员折损的现象。

    七月时,南洋步兵旅派遣了一千名士兵在澳大利亚北部开设据点,开始为探险队提供武力、后勤保障。

    而到了九月时,福建的商船已经悉数登记在册,赵岩福州、泉州、月港(厦门港边上)等地相继设立海关,福建商船开始活跃于南洋。

    招募局从南北组织了二十万人,移民南洋和澳大利亚,爪哇、三齐佛、勃泥三岛的移民人数为15余万,澳大利亚只移民了5万。

    在南洋有一定的农耕基础,可以保障食物来源,而澳大利亚则没什么农耕基础,澳大利亚土著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在移民的同时,南洋的商业贸易也开始繁荣了起来,商业部在南洋和澳大利亚北部、东南部各设立了贸易站。

    贸易站的设立可以让商船快速完成贸易交接,不必在港口停留太长时间以等待货物到来,缩短贸易周期。

    ……在赵家堡的赵岩看到爪哇巡抚递交上来的‘大明谷仓’计划后,不由十分意动,此时大明气候偏冷,水利败坏,同时他又在到处修工程,农业生产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大明较大的商品粮基地,除了东北就是湖广地区,整个湖广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发出8000万亩耕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八千万亩土地,水田占一半,就以每亩产出2石,年种植两季来算,可以产出1.6亿石稻谷。

    若是采用粗放种植的方式,产量可能更低。

    赵岩不由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不是错了,以农场那种方式来生产的话,的确可以做到粗放种植。

    可这在水稻种植上,却达不到粗放种植的条件。

    水稻种下去的确没什么问题,但收割的时候呢?一户人家能收割100亩的稻子吗?别说是100亩,就是50亩都已经够呛了。

    不过赵岩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

    以现在大明的人口,两亿人就顶天了,土地压力很小。

    粮食问题虽然看似紧迫,但只要在军事上确保地方不出现人为破坏,并且在修缮水利的情况下,粮食很快就可以充盈起来。

    而且以大明人口的数量,这些土地要是开足马力种植,那很快就会造成粮食过剩。

    商品粮基地在大明其实很多,北方有东北平原,南方有湖广、苏浙,西南有四川盆地,在确保天灾[***]方面的最低水平后,再对土地进行调控以消除太大的土地兼并,只要不出现太大的天灾,到处都可以丰收,到时候粮食过剩是必然的。

    毕竟市场恢复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有恢复的动力在。

    除了种植粮食外,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经济作物,但经济作物种太多也会造成农产品过剩,一旦海外殖民地出现问题,就会迅速蔓延到内部来。

    在分析清楚土地和人口的形势后,赵岩决定批准南洋的‘谷仓计划’,而南方不种太多水稻,改种玉米养肉牛。

    汉族的主食是大米,因此大米是需要保障供应的,水稻种植无法做到粗放种植的情况下,就转移到殖民地去。

    而国内大量土地则用来种玉米发展养殖业,玉米青贮后用来养牛、养羊,用肉食养活一个人口比用谷物养活一个人口的土地要来得多,因此这样一来,就可以消化掉多余出的土地,同时还改善饮食质量,肉自然比谷物好吃,营养也更好。

    只要南方北方的养殖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人们就可以敞开肚子吃肉,顿顿都可以大鱼大肉。

    再加上水果、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土地就可以消化掉了。

    而所需的大米,则从南洋供应本土。一旦人们的生活条件达到一定水平,人口增长率都不会太高。

    到时候再号召多生娃,就不会出问题了。

    很快赵岩起草了一份命令发往曰本,这道命令是给刘国能的,命令中让他多抓点倭奴送到南洋去。

    南洋猴子成不了事,以南洋猴子那懒惰的习姓,种植园的产量绝对没有预测的那么高,关键时刻还得让曰本鬼子上,让他们多劳动劳动,劳动最光荣!

    赵岩已经把南洋定义成了一个出产热带水果、橡胶、稻米、名贵木材的地方,当前他禁止砍伐紫檀木。

    紫檀木要保护这是肯定的,但砍伐也要的,留着不砍也没用,只是砍伐数量上得限定,最好是让人多种点。

    整个明代都在大肆砍伐紫檀木,国内砍光了就到南洋去买,凡成年的紫檀木皆被捆载带走,然后储存起来。

    目前南洋群岛的紫檀木数量较少,新的还未长成。这种木头要数百年才长得起来,所以赵岩想,现在要是年年种上许多紫檀,那么等二十一世纪时就会有很多了。

    想到二十一世纪,红豆杉的数量也很少。

    正愁没地方砸钱的赵岩,很快拨款50万银元,让人在南方和南洋地区试种红豆杉和紫檀,以后每年都要种。

    蒙古地区治沙防沙方面,赵岩则拨款500万银元,着手对沙漠化地区进行治理,以后年年要查验,500万两对于治沙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年年都是要投入的。

    对于农业税的征收方面,赵岩决定变动。

    想明白今后的农业要如何发展后,赵岩决定将养殖业这一块孤立出来征收,养殖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因此赵岩决定将500亩的上限提高到3000亩,即拥有土地不超过3000亩,税收都是合理范围内的。

    但想要用享受这种待遇,必须通过考试,具备养殖业的技术条件,了解养殖模式,懂得如何青贮饲料,明白采用先进的方法养殖。

    农场主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同时不能将用来发展养殖业的土地改做他用,而在非传统区域内的农场主,则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不过这个法案暂时没有发布,赵岩目前还没有把手伸到南方去。

    此时赵岩在行政扩张上已经感觉很吃力了,毕竟高素质的吏员太少了。

    目前山东能出现这样的行政状况,主要是在他监督下的结果,若是出了一定距离,到时候天高皇帝远,难免出现猫腻。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就目前来说,公民品格是不高的。

    这个年代的文人大部分都失去了宋代文人的那种正气,而这正是蒙古人入侵所造成的灾难。

    因此赵岩在扩张上依旧在等,等他的教育体系壮大,他需要大量品格高尚,且具有才华的官员。

    行政上要想做到精密管理,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的官员上,否则一个很好的政策,也会被下面的官员搞得一塌糊涂。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1470 21471 21472 21473 21474 21475 21476 21477 21478 21479 21480 21481 21482 21483 21484 21485 21486 21487 21488 21489 21490 21491 21492 21493 21494 21495 21496 21497 21498 21499 21500 21501 21502 21503 21504 21505 21506 21507 21508 21509 21510 21511 21512 21513 21514 21515 21516 21517 21518 21519 21520 21521 21522 21523 21524 21525 21526 21527 21528 21529 21530 21531 21532 21533 21534 21535 21536 21537 21538 21539 21540 21541 21542 21543 21544 21545 21546 21547 21548 21549 21550 21551 21552 21553 21554 21555 21556 21557 21558 21559 21560 21561 21562 21563 21564 21565 21566 21567 21568 2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