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惊艳大明宫
二人来到银光门下,大门紧闭,卫卒却逃去无踪。登临城楼,城外的帐篷依然还在,随从们还在喝茶闲聊,显然他们并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殷桐香让一个龙骑卫军校前去传话:球赛已经结束,圣上赐宴,一时半会儿还走不了。身上有事的可以先去忙,申时末再来等也不迟。随从们闻言便都心安,或留或去各随其便。
将近午时,银光门外的西禁苑内忽然尘土飞扬,一队骑兵骤然而至。杨昊见了不觉有些心惊。
殷桐香仔细看了看,笑道:“三哥莫慌,是仇士良的人马。他是来护驾的,走,咱们下去迎迎他。”
“仇士良。”杨昊觉得这个名字好熟悉,自己似乎在什么地方听过。
“三哥,你说什么?”殷桐香听杨昊嘴里嘀嘀咕咕的便问了声。
“啊,没什么,我只是觉得仇士良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听过。”杨昊拍了拍头还是没想起来。
“嗨,那有什么好奇怪的,堂堂的神策军中尉嘛。”殷桐香不以为然地笑道。
银光门打开,仇士良下马步行而来,他五十多岁年纪,身高六尺,脸色红润如初生婴儿,鬓角略有斑白。下巴光光的没有胡子。
“他是个太监!”杨昊浑身一震,“太监、仇士良、神策军、大明宫――甘露之变!
杨昊突然脸色煞白,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面前这个看似面善忠厚的老太监,竟是一手制造令人发指的“甘露之变”的罪魁祸首!“甘露之变”是大唐历史的悲剧,六百名朝廷大臣被神策军残杀,数万人因此受到牵连而丧命。此后皇帝形同木偶,宦官专擅朝政。不过数十年黄巢大起义爆发,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便被风雨飘摇中成为历史。
仇士良看到了杨昊的异样,惊问道:“小将军身体不适吗?”
殷桐香回头一看,也吓了一跳,忙问道:“三哥,你这是怎么啦。”
“哦,没事,下楼时扭了下腰。”杨昊赶忙遮掩道。
殷桐香信以为真,毕竟刚才他还跟杨昊有说有笑的。
仇士良从怀里取出一个青瓷小瓶递给杨昊道:“我这里有些活血丹,或许对你的伤势有用。”
仇士良伸出了手,但杨昊迟迟没有去接,气氛变得有些尴尬起来。
“末将代三哥谢谢仇公的美意。”殷桐香双手接过药瓶,化解了这份尴尬。
望着仇士良远去的背影,殷桐香回头望了望杨昊:“三哥,你也太沉不住气!对付这样的老狐狸,要懂得逢场作戏,虚与委蛇。那能像你这样子,冷个脸要把人噎死。”
杨昊送了一口气,说道:“原来你只是糊弄他呀,我还以为你真跟他好呢。”
“啊,呸!”殷桐香撇撇嘴,“亏你能说的出来,让我跟他好,还不如让我去猪圈里找头老母猪做朋友呢。”
杨昊心里好过了一点,看来他们对仇士良还是心怀警惕的。趁着惨剧还没发生,赶紧闪人!只是自己已经陷入了宫廷内斗中,还有机会脱身吗?杨昊看了看红光满面,踌躇满志的殷桐香:如果我告诉他,不久的某一天,大明宫里将会发生一场血腥宫变,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会怎么想?相信我?还是认为我疯了?
杨昊心里忽然没了自信,在殷桐香等人的眼里,“呆霸王”就是头脑简单的代名词。这么诡异的事情从自己嘴里说出来,他们如何肯信?可是明知有险却不告诉他,自己又于心何忍?杨昊认为还是有必要提醒一下殷桐香:
“玉郎,你看,今天的事吧,来的太突然,也太凶险。虽说咱们,哦不,是陛下赢了,可是呢,这个毕竟,还是太凶险了,我的意思是,咱们以后还是不要掺和这些事了,不然脑袋没了后悔都来不及了。”
杨昊心里紧张,说的话也磕磕巴巴,不过主要意思还是表达到了:珍惜生命,远离官场。
“三哥,你这都说些什么呀,怎么磕磕巴巴的,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哟,哦,对了,你大病了一场,性情大变,不过也不必怕成这样吧?大丈夫行天下,生死何惧?脑袋掉了,碗口大的一个疤嘛。再说了,以后的事谁能说的准呢。就拿王守澄来说,四朝元老,他能想到有今天吗?人要是能知道将来的事,那活着还有什么劲?”
“不是,玉郎,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有一种预感,不久的将来大明宫里一定会有什么大事发生……咱们……”
杨昊的话没能说完,因为殷桐香已经捂上了耳朵。杨昊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现在自己说什么殷桐香都听不进去,罢了,该说的自己都说了,兄弟一场这也算仁至义尽了。
“好了,三哥。你的意思我明白,我以后小心点就是了。”看到杨昊失落的表情,殷桐香不痛不痒地安慰了几句。
一个小太监飞马而来,远远地就叫道:“圣上口谕,着杨昊、殷桐香速率龙骑卫进宫捕拿郭勤、庞怀二人到案。不得有误。”
“臣领旨谢恩。”殷桐香答道,满心的欢喜。王守澄已倒,郭勤、庞怀不过是丧家之犬,拿他们易如反掌,皇帝将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己去办,足见宠信。
太监见杨昊还在发愣,便清了清嗓子提醒道:“杨将军你还没谢恩呢。”
“臣也领旨谢恩。”杨昊慌忙答道。
太监满脸堆笑,和声说道:“郭勤在含凉殿,庞怀在玄武门。二位将军哪位去宫中办差?汪春好跟着去叫门。”
杨昊道:“玉郎,你去拿郭勤,我去捉庞怀。宫中规矩多,我怕自己又惹祸。”
殷桐香哈哈大笑:“三哥,你如今是奉旨办差,又和汪公公在一起,还怕什么规矩?还是我去玄武门,禁军的规矩更多。”
“大明宫坐落于长安城的东北角,是唐朝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场所。大明宫占地面积广大,主殿含元殿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土木结构建筑。”这是杨昊对大明宫的最初印象,来源于某本历史教科书。
“打开宫门,杨将军奉旨办差。”
杨昊一行来到大明宫西侧的右银台门下,随行的一名卫卒开口叫门。
“请将军交验门契。”城楼上守卒答道。
“大胆!陛下口谕还能有假!”龙骑卫大声呵斥,换来的却是守卒的一阵冷笑。
“圣上口谕,开宫门放行。”汪春举着一块金色令牌尖声说道。这块令牌是传旨太监用来表明身份的信物。守卒不敢怠慢立即开门放行。
宫门内是一条长两百米,宽五十米的石板路,两边围墙夹持,尽头是一道红色的宫门。围墙的南边就是内侍省,殿堂巍峨壮观,看其规模与含光殿也相差无几。北面是学士院,殿堂比内侍省的略小。
杨昊心里暗笑,后人捧上天的大明宫也不过如此!还不及自己见过的北京故宫呢。
红色宫门为砖石结构,门宽约三丈,进深也有三丈。穿过红门,眼前蓦然一亮,道路笔直,花木葱茏,像是走进了一个大花园。那些花木姿态各异,五颜六色,既有繁花似锦的热闹,又层次分明,绝无堆砌浮华之感。
“这倒有些意思了。”杨昊不觉为刚才的想法感到有些羞愧。
花木丛中一座大殿巍峨屹立,殿角飞檐形如鸟翅飘然若飞,庄严厚重中不失活泼灵巧。杨昊忍不住问汪春:“这莫非就是含元殿?”
“回将军,这是明义殿。”汪春笑着答道,一团的和气。
“好大的气魄。”杨昊由衷地赞叹。
“唉,那边那个是不是含元殿?”杨昊又指着东南角繁花绿树中的一座大殿问。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257
2258
2259
2260
2261
2262
2263
2264
2265
2266
2267
2268
2269
2270
2271
2272
2273
2274
2275
2276
2277
2278
2279
2280
2281
2282
2283
2284
2285
2286
2287
2288
2289
2290
2291
2292
2293
2294
2295
2296
2297
2298
2299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2314
2315
2316
2317
2318
2319
2320
2321
2322
2323
2324
2325
2326
2327
2328
2329
2330
2331
2332
2333
2334
2335
2336
2337
2338
2339
2340
2341
2342
2343
2344
2345
2346
2347
2348
2349
2350
2351
2352
2353
2354
2355
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