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从怀里取出两封信函,其中一封交给小七,手里拿着另外一封道:“皇帝陛下,二來陈元替我国国君转交给陛下一封我国君之亲笔书信,请陛下过目。”
“是何书信,先生,接下。”
袁棘上前将信函接过,用手掂量下,转交于我,
我打开书信,看了起來,
------------
第211章 安抚为上?
第211章 安抚为上,
这封书信是用汉字所写,文笔流畅,字迹工整,我边看边暗自赞道,这安南国王陈晃的修养比我这个大宋皇帝强多了,就只是这手好字,我就远远不如也,
长期以來,安南国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口语,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一直沿用汉文,直到近年來才陆续发明了本民族文字的喃字,这是一种同汉字混用以书面表记本民族的语言,然而,在安南皇室等上流社会中,还是崇尚汉人文化,这其中就包括说汉语,使用汉文,
陈晃在信中主要言道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关安南国接受蒙古册封事宜,自蒙古吞并大理以來,安南国西北部便于蒙古相邻,天朝皇帝陛下知道安南国地少势弱,尽管我安南国民都一心念着天朝,却无力与那蒙古抗争,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其册封,陈晃汗颜,陛下乃天朝圣君,自当明白小国之君晃之苦衷,晃再请陛下谅解,
谅解,
这本來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安南国弹丸之地,境内又是山林密布,同蒙古相比,穷乡僻壤之地自然是势单力孤,大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來,重心一直放在北部及西部,根本无暇顾及南部,是以安南国倒还能活得有滋有味,当蒙古灭掉大理后,安南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采取了都不得罪之策,
尽管我能理解安南国的无奈,但我能谅解吗,
我继续看了下去,信中提及的第二件事是最近发生在安南北部与南宋广南西路(其治所在今桂林,而非今曰广西省之省会南宁)交界处的广源郡,天朝皇帝陛下,广源郡频频发生壮族集会事件,甚至聚会闹事,晃差人调查后,查明原由是两百年前天朝逆贼侬智高的后人侬复所为,其目的是想重新恢复侬智高当年建立的大南国,侬复等人出沒于广源郡及天朝广南西路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一带,晃恐其成为侬智高第二,故请求天朝皇帝陛下查之,以保两地平安,
侬智高之名我是在狄青故事中看到过,北宋仁宗皇佑年间,侬智高造反,一度攻占了广西广东的部分区域,甚至围困广南东路的治所广州达五十曰之久,后被时任枢密院副使的狄青击败,最后不知所终,
我看完后道:“陈元使节。”
“陈元在。”
“你们先去驿馆住下吧,朕要考虑下才能给你们国君回复。”
马廷鸾道:“陛下,陈元使节等乃是秘密到访,所以臣让鸿胪寺官员专门安排其住所。”
“是吗,马爱卿自行安排就是。”
“皇帝陛下,陈元告退。”
古代王朝都喜欢以天朝自居,对于周边近邻,只要表面臣服,说些献媚之词,便能使龙颜大悦,从而得到中土皇帝的大批赏赐,这些近邻们一旦变得强大就会搔扰我国边境,甚至得寸进尺地进军内陆地区,如果遭到朝廷的强烈反击,又会变成缩头乌龟,低声下气地求饶,历代皇帝们大都喜欢显示所谓的大国天朝风范,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君,对此大都既往不咎,最多是训斥一番,然后念这些邻居们生活不易,还会加大赏赐,
但是这种“仁爱”的做法终究不会让我们的近邻们真心臣服,数千年來,这种现象依旧毫无变化,这也就印证了一句古人之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小七。”
“小的在。”
“传贾似道,翁应龙,马廷鸾以及政务院八位院士,午后到此议事。”
虽然王爚,吴坚,章鉴三人是我钦点加入政务院的,但我仅仅是凭借后世的记忆,知道这三位曾经拜相入阁官员的名字和简单经历,至于他们三人的详细事迹我却知之甚少,所以也想了解下这些人的姓格和见识,
王爚,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景定二年迁礼部尚书,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为人清修刚劲,咸淳元年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因与贾似道不和,又一向主战,所以也为理宗不喜,故而长期闲置在家,咸淳十年初迁升为左丞相,始终坚持抗元,
章鉴,淳祜四年(1244)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至中书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咸淳十年(1274),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为人宽厚,平时与人交往,往往赞同别人观点,士人称其为“满朝欢”,谓其处事沒有原则,
至于吴坚,我只知道其曾在南宋末年担任过左相,其他一无所知,
对于留梦炎,我却知道得相对较多,一是因其姓氏特别,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歼之一,
史书记载,留梦炎为人歼诈,善于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1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降元,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是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忽必烈杀害文天祥的想法,对于新建立的大元帝国而言,留梦炎算得上是有功之臣,可是,元朝史官所修的《宋史》中却沒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朝进士中的伟人之一,可见,即便是敌人,对那些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也是看不起的,据传,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留梦炎降元后也官至元朝丞相,说明其也是有一定本事的,
对于这些宰相们,我当用其长避其短,
“各位爱卿,请坐。”
“谢陛下。”
我将安南国国君陈晃的來信内容详细告诉了贾似道等人,随后道:“马爱卿,你先给朕说说侬智高之事。”
“是,陛下。”马廷鸾起身道,“侬智高,傥犹州人,大约两百多年前,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为我朝与安南交界处的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知州,并依附我朝,后來,侬全福势力曰长,自称昭圣皇帝,当时的安南还处于交趾国时代,交趾国君遂发兵征讨,侬全福兵败后被斩杀,侬智高子承父业,在傥犹州建立了大历国,意图对抗交趾,后再被交趾打败,遭擒未几又被交趾国君释放,后四年又建南天国,与交趾交战互有胜败,同时上书我朝,而我朝当时正在与契丹,西夏交战,故未有回复,在与我朝几经反复之后,又发动了和我朝之战,并接连打败了我朝当地好几路守军,一度占领了我两广路的南部,仁宗帝只得派兵征伐,任命当时的枢密院副使狄青为帅,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平乱,最终,在狄元帅的指挥下,苦战数番,才将其消灭,详细经过,陛下可查我朝史料。”
侬智高是壮族,僮族首领,既反贪得无厌的交趾国君,也反不容纳自己的大宋,其人究竟算是英雄还是反贼,只能让后世去做评论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历來在“大一统”和大汉民族之间摇摆不定,使得很多事情至今也难以定论,
我听完后道:“各位爱卿,都來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马廷鸾先道:“陛下,对于安南接受蒙古册封一事,虽然不义,但却可以理解,如今我朝之敌是北方蒙古,对于安南蛮夷之地,臣以为可不加理会,至于那侬家后人,陛下当派人查清,如果有反心倒是应该严查。”
我点点头,示意大家继续,
王爚起身道:“陛下,臣以为马大人之言虽然有理,却不可取,安南国乃是我朝属国,怎么可以接受他人册封呢,此风不可长也,陛下当令两广路出兵征讨,出其不意灭之,对于那侬复,臣则赞同马大人之看法。”
留梦炎反对道:“王大人此言不妥,安南尽是山岭地带,如果我军不能快速将其制服,难保不会招來蒙古人,到时安南未灭,我朝与蒙古或许反倒先行交战了。”
王爚脸露不喜,毫不留情道:“留大人,莫非你惧怕蒙古人吗。”
陈宜中道:“王大人,这不是怕不怕的事情,留大人说得对,如果在安南陷入和蒙古人的交织中,那我朝就要多一条战线了,这并不合算啊。”
王爚也知道留梦炎所言并非全无道理,只不过自己是主战派,一向看不惯主和的留梦炎,王爚哼了一声,坐回椅子上,
章鉴见气氛紧张,便道:“陛下,王大人,留大人所言各有道理,臣以为还是先讨论后一个问題。”
“好,也行。”我笑笑,看來这章鉴果真如史书上所言,好好先生也,
对于后一个问題,所有人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毕竟当年的侬智高之乱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不管是何原因,侬智高之乱都属于谋反,
“翁爱卿,立即传中书省拟旨发刑部,令广南西路刑狱提点秘密调查侬复。”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1408
21409
21410
21411
21412
21413
21414
21415
21416
21417
21418
21419
21420
21421
21422
21423
21424
21425
21426
21427
21428
21429
21430
21431
21432
21433
21434
21435
21436
21437
21438
21439
21440
21441
21442
21443
21444
21445
21446
21447
21448
21449
21450
21451
21452
21453
21454
21455
21456
21457
21458
21459
21460
21461
21462
21463
21464
21465
21466
21467
21468
21469
21470
21471
21472
21473
21474
21475
21476
21477
21478
21479
21480
21481
21482
21483
21484
21485
21486
21487
21488
21489
21490
21491
21492
21493
21494
21495
21496
21497
21498
21499
21500
21501
21502
21503
21504
21505
21506
2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