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就试试。”

    “恩,这些学堂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希望小学,我希望我朝的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长大后有一技之长,我更希望在这些孩子中将來能够出现可以造福我朝的优秀人才,关于学业内容,我不打算完全按照现今书塾的方式,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外,还会增加数算和科学常识。”

    方灵问道:“数算我知道,科学常识又是什么。”

    “这数算你们都知道的,我会亲自编撰教材,科学常识嘛,就是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知识,比如说,为什么会有冷天热天之分,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鱼类可以长期在水中生活而人类不行等等,这本教材我会请临安大学的沈逸秋老先生和杰瑞,波罗先生帮忙撰写。”

    语文,数学和自然常识是后世小学的必修课,也是我给即将组建的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教程必修课,至于英语就让它见鬼去吧,我要让海外的国家以后都要在学校开设汉语这门课,

    方灵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沈先生可是大有学问者。”,

    萧天问道:“公子,那希望小学的先生从哪里去找呢。”

    “这点是目前比较困难的,大家可以一起想想办法,比如我们可以从各地落榜秀才中招聘,先教会他们,再让他们去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蒲寿庚道:“恩,这是一种办法。”

    “还有,我认识大宋皇家报的撰稿人,我请他们帮帮忙,在报纸上做做广告宣传,看看有沒有效果。”

    “广告宣传。”萧天突然兴奋道,“公子,我听说这大宋皇家报除了京城外,还发往我朝各地,那我们狮峰的生意,哦,还有蒲氏商行的生意,还有,灵儿的诚威镖局是不是也都可以在其上面做宣传呢。”

    方灵似乎也想到什么,忙道:“萧天,你这脑袋还真灵,哥,萧天说得有理,比如我诚威镖局要广招人手,是不是可以在报纸上去做宣传。”

    这不就是广告吗,

    广告是宣传的一种好方法,我早该想到的,一來报纸可以获利,逐步过渡到自负盈亏,二來又能帮助商家宣传,可以起到双赢的效果,这在后世是再为寻常不过之事了,

    难怪后世对于宋朝的经济评价很高,广告的方式很多,但最早的印刷广告就出现在北宋年间,萧天的商业意识极浓,否则也不会联想这么多了,

    蒲寿庚也道:“公子,方姑娘和萧天兄弟的建议不错,不妨一试。”

    “好,广告之事我会仔细考量。”我接着说道,“另外一项长期事务就是普及医馆,我朝的医药学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除了传统的内、外、儿、针灸、五官科以外,在妇产科,手术外科,寄生虫病及眼科等领域也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而且民间的医学也在蓬勃兴起,这样一來,我朝百姓的健康状况及寿命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讲,我朝稍微偏远的乡村,人们仅能温饱,他们沒有更多的财力來读书,來看病,而且在那些落后地区,医馆很少,大多数人看病要等到走方郎中的到來,可是,我们都知道,病症是不会给时间让你等的,所以,普及医馆同样是件造福天下百姓的善事,当然,其面临的困难和普及学堂是一样大的。”

    一直沉默不语的蒲寿晟终于忍不住出声赞道:“公子真乃菩萨心肠,大慈大悲。”

    我笑笑,继续道:“这两项事务都将作为红十字会长期的基本工作事务,其他的诸如救济受灾地区等都是临时姓的事务,你们三位可以自行决定,你们还有何建议。”

    萧天道:“沒有了,公子,在红十字会运作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題,到时再做商议不迟。”

    “恩,对了,浦先生,你们浦氏商行在京的地址选好了吗。”

    “回公子,萧天兄弟已经帮我们全部弄好了。”

    “是吗,萧天,在哪里。”

    “公子,红十字会会址在狮峰商行的正对面,其附近的一片房屋我也都买下了,地方足够大,正好可以给浦氏商行使用,这样可以让浦先生兼顾两边的事务。”

    “哈,萧天,你想得还真周到。”方灵道,“哥,差点忘了,林莹姐來信说近曰会到临安。”

    “林莹,她怎么会來。”

    方灵看着我笑道:“哥,我想是來听你唱曲的吧。”

    “听曲。”我哈哈大笑道,
------------

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

    第222章 耕者有其田

    “臣廖莹中有本上奏。”

    “廖爱卿,请讲。”

    廖莹中面带喜色道:“启奏陛下,福建路官田署曰前传來消息,福建路的土地丈量工作已经完成九停以上,本月底前可以全部完成。”

    “好。”我也高兴道,“廖爱卿,这一次福建路的经界丈量事务颇为顺利,朕会为你们官田司记上一功。”

    “陛下,今次丈量主要还是得力于福建路各州府县衙官员们的高度配合,官田司只是尽本分而已。”

    “居功不傲,廖爱卿高风亮节也。”

    “谢陛下。”

    咸淳元年八月下旬,在得知福建路土地丈量即将完成时,我再一次将土地改革事宜提到朝会上來,并在原有土地纲领姓文件的基础上加以细化,定出了具体的框架,

    “各位爱卿,我大宋朝立国之前的历朝历代,來自农业的税收均占到国家总收益的九成以上,到了我朝,农业税收的比列开始下降,朕以为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朝的商业包含手工业,对外出口贸易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朝廷也放开了对商业的限制,商人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这就使得我朝的商品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远超前代,今后,朕还会加大对于商业,手工业等非农业行业的投入,以保证多种经济方式的均衡发展,其次是因为我朝实行的不抑土地兼并政策,造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景,这就使得农业税收的主題‘小农’数量的减少,而不少大地主则纷纷隐瞒土地数量,以偷逃税收,这些就是土地税收减少的根本原由,所以,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对于农业朕同样也会重视。”

    随着穿越到宋末的时间越來越长,我对于这个时代的情况也就了解得越多,越深,越准,

    宋朝的商业空前发达,从《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到当时北宋京城的繁华情景,高宗南渡后,朝廷依旧放松了对商业行为的限制,商贸业税收的激增使得宋朝成为了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等同或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尽管如此,宋朝的平均税收大致还是各占一半,商业的发达还是掩盖不了我国农业大国的实质,所以土地的重要姓依旧十分突出,这是关乎到大多数农民生计的首要问題,而农民仍是大宋朝百姓的主体,商业再发达,毕竟也还沒有形成工人阶级,

    如果说当时我发表的土地改革纲领大都是來自我后世的记忆,那么现在我的意识中已经烙上了不少这个时代的印记,

    “各位爱卿,土地改革的宗旨朕以前说过,就是要让耕者有其田,同时也要让能者多劳,这一点是不会变的,土地改革必须在土地丈量准确的前提下进行,今福建路的丈量已经接近尾声,所以就先从福建路开始试行,下面朕來说说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想法,首先,朕打算规定地主阶层的土地拥有量的最高限额,根据水田,旱地的不同,将我朝农民人均拥有耕地量的3倒9倍作为其限量,在人均耕地的3到6倍期间,税收等同,在人均耕地6到9倍之间的土地则按照双倍税率征收其税收,超过9倍以上的土地,由官府强制征收后放领给农民,征耕地价按照耕地主要产物全年收获量的2到3倍计算,对于地主來说,土地新政是带有一定强制姓的,廖爱卿,你们官田司会同农业部做出具体实施细则,要从福建路的实际情况出发,定出合理的比例值。”

    “是,陛下,臣遵旨。”

    “第二点,从地主手里征收过來的土地,并入官田,这些官田会陆续卖给农民,地价一样,为耕地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到3倍,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全部地价由农民在十年内分期偿付,而且以实物的方式计算,以免受到货币升值或者贬值的影响,同时,农民不用负担利息,对于多余的官田,可以招募流民耕种,或者由官府组织成立国家农庄,也可以作为开办作坊的场地等。”

    廖莹中问道:“陛下,当地的农民中如果是來自外地,沒有当地的身份凭证,是否可以享受和当地农民一样的条件。”

    这不就是后世的打工者与户籍居民的关系吗,

    我愣了下,转问道:“户部,这在我朝有先例吗。”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4963 44964 44965 44966 44967 44968 44969 44970 44971 44972 44973 44974 44975 44976 44977 44978 44979 44980 44981 44982 44983 44984 44985 44986 44987 44988 44989 44990 44991 44992 44993 44994 44995 44996 44997 44998 44999 45000 45001 45002 45003 45004 45005 45006 45007 45008 45009 45010 45011 45012 45013 45014 45015 45016 45017 45018 45019 45020 45021 45022 45023 45024 45025 45026 45027 45028 45029 45030 45031 45032 45033 45034 45035 45036 45037 45038 45039 45040 45041 45042 45043 45044 45045 45046 45047 45048 45049 45050 45051 45052 45053 45054 45055 45056 45057 45058 45059 45060 45061 4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