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大隋的士兵,不能放弃一个兄弟!”

    “将士们!你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投降,二战死!”

    “毋宁死!不投降!”

    声声入耳,余音久久不曾散去。

    站在高台上,大业皇殿广的眼中淌下两行热泪。他的身子微微颤抖着,此时,哪里还有什么帝王的威严?有的,只是浓重到倾覆辽水都化不开的悲伤。他没有想到,征辽的第一战,本来应当完美而轻松的开局会是这样的结果,第一战,就损失了一位大将军!而这位叫麦铁杖的大将军,更是他从还是晋王的时候就看重且一手提拔起来的w卫府兵的大将军中,除了左祤卫大将军宇文述,麦铁杖是他最信任的人!

    泪水顺着皇帝的下颌低落在高台上,打湿了一小片木台。

    当辽水东岸,最后竖立的一面大隋火红色战旗倒下去的时候,以大将军宇文述为首,所有军人们都将横刀竖于胸前,遥遥对着河东岸行了一个最庄重的大隋军礼。

    辽水奔流依然,壮士一去不复还。

    就在距离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战死处不足五百米的地方,一棵高大的树木上,以树枝做了伪装藏身在茂密枝杈中的李闲揉了揉发酸的鼻子,终究还是忍着没有让眼泪落下来。他藏得极好,浑身上下都绑满了青翠的冬日都不会枯萎变色的松枝,趴在粗-大的树杈上,他已经整整一夜半日几乎一动不动了。

    为了能看到大隋征辽的第一战,他竟然冒着被乱军杀死的危险藏身于此处。因为趴伏的时间太久了些,他的身体变得有些血脉不畅而僵硬。幸好,虽然辽水东岸列阵以待的高丽兵不下五万人,但他们的注意力一开始在浮桥上,后来在左屯卫士兵发动的进攻上,没有人会注意到他,即便他小幅度的活动一下身体也不必担心被发现。只是,这一夜半天藏下来,最难受的不是身体而是心。

    他一直很好奇,大隋征辽在辽水河畔这第一战是怎么打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人又是如何战死的,今天,他终于看到了这一幕,有心相救却无力回天。在他前世查询的资料上,关于麦铁杖之死不尽详细有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网络上的资料本来就有限,而且其可信度并不如何高。

    比如说,据记载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世雄,鹰扬郎将孟金叉等人之所以被困东岸,是因为工部尚书宇文恺造的浮桥短了一丈有余。以李闲对宇文恺这个人的了解,他觉得这是很奇怪的事。要知道宇文恺可是设计督造了大兴城,东都洛阳,开凿了广通渠,为杨广造了观风行殿的奇才,他怎么可能将普普通通的浮桥造得短了一丈多?若是说造得长了一丈,这还有情可原。浮桥虽普通,可此战意义重大,宇文恺怎么可能玩忽职守?

    可是,当他亲眼看到了事情发展经过之后,解开了心中疑惑,却没有丝毫的快意和释然。

    麦铁杖战死了,钱世雄战死了,孟金叉战死了,宇文山战死了,他都眼睁睁的看着。

    有那么一刻,他甚至想从大树上跃下去,管他什么生死,只想着若是能和麦铁杖并肩杀敌将会是一件多慷慨激昂的痛快事?这样战死疆场,就算死而有憾也不枉兵戎一生了吧?可是,他终究还是忍了下来。这一刻,他甚至有些恨自己的冷静和懦弱。他觉得自己就是个怕死鬼,没有一点男人应有的担当!这一刻,他发现那些战死的左屯卫士兵,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兵也远比自己像个男人。

    就在他几乎忍不住想要跃身而下的时候,是藏身在他身边的洛傅轻声说了一席话让他将廉价的毫无意义的冲动强行忍了下来。

    “此时你若是下去,又能做得了什么?若你真有心杀敌屠蛮,何必非得在此时?若日后,你能为麦铁杖报仇,让整个高句丽为他殉葬,岂不更好?”

    李闲微微一怔,在心里问自己。

    我……能吗?

    似乎是猜到了他心里在想什么,洛傅用很轻的声音但异常笃定的语气说道:“安之,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你能做到!”

    李闲默然。

    ……

    ……

    杨广擦去眼角的泪痕,指着辽水对岸吩咐道:“去!派个人过去跟乙支文德说,朕愿意以重金赎回麦老将军的尸体!”

    有人连忙出列奏道:“陛下不可!麦老将军战死沙场,乃是尽了为人臣者的本分,此一战渡河勇士虽然驹战没,却也吓破了高丽人的胆子。陛下若是以重金赎回麦老将军的尸体,岂非有损国体,有失天威?”

    杨广恼火的指着那文官道:“禁卫,将此人给朕叉下去!”

    两个禁军士兵走过来,架起那文官押了下去。

    “朕愿出黄金千两,赎回麦老将军的遗体!”

    同一时间,趴在高高的树杈上的李闲,深深的吸了口气,微微侧头,极认真的对洛傅说道:“我要将麦老将军的尸体,偷出来,送回去。”他看了一眼洛傅,不理会后者脸上的诧异自顾自说道:“人死了,总不能睡在别人家里,这辽水东岸……确实太冷了些啊。”

    送回去,是为送回家。

    ps:首先,这个p的第一意义在于证明我存在,第二才是解释一下有读者说麦铁杖的情节和别的书雷同,这个雷同不雷同和什么书雷同我真不知道,事实上,为了写将明我刻意避开了其他的同样写隋末的历史有看,当然,几年前读过的家园中确实有关于辽水畔这一战的描写,酒徒大神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但真的不能说这几章受到了家园的影响,事实上,麦铁杖之死大概就是这样,历史如此,我想,写过这段情节的,应该都差不多吧,当然,将明不是一本严肃的历史,我想写出的是一位大隋将军的悲凉和热血,所以,就这样写了,如此而已。当然,如果非要说我剽窃了别人的东西,那么我先要向新旧唐书和隋书表示歉意。

    ps2:如果认为知白写的还算认真,就赏几个收藏红票什么的吧。
------------

第一百一十三章 算计一

    (由衷感谢旺财的表哥的捧场,今天有急事突然回了老家,下午六点多才回来,所以更新晚了,我尽力在十二点之前再码出一章,求收藏)

    左武卫收拢回军,士兵们抬着已经摔得不成人形的庞震回到大营中,大业皇殿广感其勇武,追封别将,乡伯,食邑百户。

    次日再战,尚书右丞刘士龙对杨广说,渡河数战皆是府兵精锐冲锋在前,各地良家子弟组成的新军一直没有参战,攻打辽东城,府兵已经疲倦,不如换上新兵生力军攻城,新兵虽然战力不如府兵,但士气旺盛斗志昂扬,或许可一战而毕全功。

    杨广手里当时拿着一份望海顿官员呈上来的表章,说是望海顿又有祥瑞出现。天空有一对大鸟,七彩羽毛,长尾缤纷,在望海顿上空久久盘旋不曾离去,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凤凰。

    杨广大喜,随口便允了刘士龙的提议,他当日便带着文武百官在天子六军的护卫下赶赴望海顿,以宇文述为行军总管总督攻打辽东城之事,以刘士龙为监军,专权招降之事,加紧攻城不可懈怠。

    于是乎,御驾亲征的大业皇帝带着萧皇后和一众官员以及各国随军观战的使节排场隆重的向望海顿出发了,这一走,就是数月。

    刘士龙的建议,宇文述等府兵的将军们自然是赞成的。府兵精锐,训练不易,死伤一人便少一人,他们才不愿意自己手下使得顺手的老兵大量战死。于是派出新兵攻城,连续不断。

    大业皇殿广的銮驾一路往望海顿缓缓而行,沿路官员顿时忙做了一团。

    自从望海顿传出有祥瑞出现之后,这一路上的州县居然各地皆有祥瑞发生,或者是有巨鲸搁浅而死,象征高句丽不日即亡。或者是有仙鹤叼着自己的羽毛丢在官府门前,象征着我大隋皇帝陛下长寿无疆。诸如此类,每日几乎都有人报上来,杨广越看越喜,更觉得此次征伐高丽乃是顺应天意民心,不日即可大获全胜。

    只是他一高兴,可苦了沿途的州县官员百姓。每一处报有祥瑞发生之地,杨广必亲自前去观看。当地官员立刻组织百姓夹道欢迎,然后紧张的安排人将谎报的祥瑞做的真实一些。沿路各县劳民伤财苦不堪言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多半倒也是那些虚报祥瑞的家伙自作自受。由于杨广的御辇实在过于宽大,比沿途所过之处的城门还要宽,这一路上,也不知道拆了多少城门,也不知道看了多少祥瑞。总之,皇帝陛下这一路倒是玩得格外顺心畅然。

    ……

    ……

    杨广走了,李闲没有走。

    十八骑选了一处隐秘的地方将战马藏了,然后日日藏身暗处观战。大隋军队的每一次进攻,如何布置,各种攻城器械的运用,李闲都仔仔细细的记下来。有铁獠狼他们这些血骑出身的人给他讲解,李闲掌握起来速度也是极快。

    他手下飞虎军的三十名密谍,分别藏身在辽东城外观战。按照李闲的吩咐,他们详细记下来每一次攻城战的经过。隋军使用了什么攻城器械,高丽人如何应对,隋军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还有高丽军守城的各种防御手段。李闲要求他们尽量多,尽量详细的记录下来。有胆子大的密谍,竟然混入了隋军大营,查看个兵营的兵力配备,粮草补给,甚至各营的指挥者是谁都是他们要查清楚的事。

    三十个人,混进两百多万人的大营中,就好像在大湖中滴入三十滴水一样,杨广带走了天子六军,辽东城外算上民夫还有两百多万人。尤其是民夫营,管理上不可能做到细致入微,三十个人融入进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而飞虎军密谍另外二十个人进入了高句丽疆域内,则好像在辽阔大海中融进二十滴水一样,更加的难以辨别踪迹。他们行走于山川大河之间,寻找从辽东城到平壤的最佳路程,并且要将路线和地理手绘出来。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56167 56168 56169 56170 56171 56172 56173 56174 56175 56176 56177 56178 56179 56180 56181 56182 56183 56184 56185 56186 56187 56188 56189 56190 56191 56192 56193 56194 56195 56196 56197 56198 56199 56200 56201 56202 56203 56204 56205 56206 56207 56208 56209 56210 56211 56212 56213 56214 56215 56216 56217 56218 56219 56220 56221 56222 56223 56224 56225 56226 56227 56228 56229 56230 56231 56232 56233 56234 56235 56236 56237 56238 56239 56240 56241 56242 56243 56244 56245 56246 56247 56248 56249 56250 56251 56252 56253 56254 56255 56256 56257 56258 56259 56260 56261 56262 56263 56264 56265 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