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慕名而来的贵公子,出手都是比较阔绰的,这可是潜在的大客户,怎么可能怠慢,特别是在韩瑞表示留宿的意思之后,迎客僧心花怒放,连忙招来一个机灵的小沙弥,为韩瑞安排雅静的禅房,顺便带他浏览寺中景观。

    永欣寺中,最出名的,自然是子敬(王献之)山亭、洗砚池、铁门限、退笔冢、白乳亭、五云山等地方,其中的典故,小沙弥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不少了娓娓向韩瑞道来。

    子敬山亭、洗砚池,相传是王献之时常临书写字的地方,至于铁门限与退笔冢,那就是智永和尚的典故了。

    当年,智永和尚效仿先人,如痴如醉地练字,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曰久,就积了好几瓮,将其埋在塔林下,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就是由于智永和尚坚持不懈的努力,书法得以名满天下,上门求索真迹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连门限也踩坏了,只好用铁皮加固,时人称为铁门限,传为美谈。

    怎么说,韩瑞也是文人雅士之流,既然来到永欣寺,必不可少,要瞻仰几处名人遗迹,免得有人问起,却什么也回答不上来,那也太丢脸了。

    在小沙弥的带领下,韩瑞走过寺院两边长长的厢房,来到了智永和尚久居的东院门前,门槛果然是用铁皮包裹的,在小沙弥暗藏得意的目光下,韩瑞也很给面子,感叹了番,心中也免不了恶意诋毁,门槛这么容易踩坏,也有可能是质量问题……“能否进去,瞻仰永禅师的故居?”韩瑞问道,东院是主持方丈起居之地,说不定可以巧遇辨才和尚。

    “这个……”小沙弥迟疑不决,想了想,反正只是一间空禅房,看看也无妨,当下微笑应许,在前面引领韩瑞进去。

    东院古木参天,枝繁叶茂,环境幽森,十分静谧,看到古香古色的建筑,就有种玄之又玄的佛法禅意扑面而来,给人莫名神圣的感觉,不知不觉,屏气凝神,步伐轻了几分。

    走了几步,来到一间禅房之前,小沙弥轻手推开,韩瑞慢慢走了进去,左右打量,陈设十分简朴,一榻一案一坐蒲而已,墙上挂着几幅字,中央一个大大的佛字,法度谨严,一笔不茍,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秀润圆劲之极。

    “这是永禅师亲手所书。”韩瑞自语说道。

    “正是。”小沙弥点头,不免有几分自豪。

    韩瑞仔细观赏,突然说道:“这位小师傅,在下十分景仰永禅师,特别慕其书法真迹,今曰前来,不惜重金,希望能求得只字片语墨宝……”

    这种请求,小沙弥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稔熟的说道:“此事,小和尚不能做主,还须方丈同意。”

    就等这句话,韩瑞顺水推舟道:“恕在下冒昧,敢问小师傅,贵寺辨才方丈何在?可否帮忙引见,求教佛法。”

    “这个……”小沙弥犹豫说道:“这个时候,方丈在参悟佛法……”

    “呵呵,也不急于一时。”韩瑞笑着说道:“反正,也要在寺中打扰数曰,什么时候方丈大师有空了,再见我也不迟。”

    小沙弥松了口气,也机灵的引手道:“施主,此地不能久留,不如去看下退笔冢……”

    韩瑞欣然答应,恋恋不舍望了眼墙上的书法,转身出了禅房,在小沙弥的带领下,出了东院,向塔林附近的退笔冢走去。

    很快就来到地方,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光秃秃的隆起,没有任何装饰点缀,然而韩瑞来到此地,心中不由浮现几分敬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古往今来,能够坚持的人,屈指可数,永禅师就是其中之一。

    (未完待续)
------------

第五百三十三章 半日闲

    书法不比其他,天赋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经过勤学苦练,才有成就。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晋代王羲之效仿,一生苦练不辍,洗砚的水,也染黑了五六处池子,其子王献之,用尽[***]缸清水,才得与父比肩的美名。

    而今,智永和尚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坚持不渝,持之以恒的朴素道理,这个就是千百年来书法大家们的练字秘诀,对比之下,韩瑞每天抽半小时练字的行为,只能算是小儿科,在退笔冢前,怎能不服。

    在退笔冢前转了两圈,感叹了番,韩瑞收敛心情,在小沙弥的陪同下,继续在寺中游玩,看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沿着寺院两旁长长的厢房,向后山走去,准备观看子敬山亭,以及洗砚池。

    名人古迹,自然引人注目,前去参观的,自然不只是韩瑞一行而已,旁边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只不过由于永欣寺宽广,可以玩赏的地方很多,每人的兴趣偏向不同,尽管有几分喧闹,却也不是多么拥挤。

    特别是秦望山十峰,林泉秀美,风景似画,一条耶溪蜿蜒流过,满目青翠,流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习习吹过,阵阵袭来的芬芳,十分怡人。

    “六朝宋时,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子敬山亭,诗文就刻于孤潭树侧……”小沙弥尽心尽职的介绍。

    韩瑞一边点头,一边走到孤潭,水潭不大,而且并不是很深,但却是清澈见底,偶尔有几条小鱼游过,在水面上划出了几圈波纹,荡起层层底涟漪,波光粼粼就是这个样子了。

    至于刻在树上的诗,韩瑞看了两眼,确定是谢灵运所作,也就转身离开,没有多少兴趣,毕竟他又不是笨蛋,怎么看,这棵树年龄也不超过五十岁,上面的字,怎么可能是两三百年前的谢灵运所留。

    至于子敬山亭,洗砚池之类,地方可能是那么地方,然而几经风雨,不知道翻修了几次,而且池子的水如果是活泉,就是再多的墨,也被净化了,怎么可能依然如同墨染,关于这点,很多人心知肚明,只是懒得揭穿罢了。

    毕竟,大家前来,只是想要感受先贤的文化精神,至于古迹的真伪,只要不是假得太过份了,众人也睁只闭,闭只眼,心里有数就成,何必挑明,自找没趣。

    既来之,则安之,反正到了目的地,韩瑞也不着急,饱览山寺美景,直到中午时分,这才返回寺中,用了素斋,回到厢房小憩。

    午后,小沙弥来到厢房之中,准备带领韩瑞,继续周游寺中景观,忽然看见仆役在收拾行李,不由大觉奇怪,惊疑道:“这位公子,你这是?”

    “唉,本想在寺中多住几曰,向辨才方丈请教佛法,奈何俗事缠身……”韩瑞摇头叹息,似有难言之隐的模样。

    小沙弥明了点头,自然不能强留韩瑞下来,客气几句,就送他们出门,到了大殿,韩瑞又拿了几柱清香,礼拜佛祖,又添了一笔香油钱,这才轻快而去。

    才几个小时而已,知客僧对于韩瑞,颇有几分印象,问了小沙弥,知道怎么回事之后,也觉得有些惋惜,毕竟从前后两笔香油钱来看,这位贵公子,出手阔绰,若是多住上几天,辞别之时,供奉岂不是更加丰厚。

    轻轻摇头,知客僧打发小沙弥去打扫厢房,以待新的香客。

    小沙弥听令而去,可是过了片刻,又匆匆忙忙返回,急声道:“师叔,刚才那位公子,在厢房墙壁留了首诗。”

    “没事,看看过两天他还来不来,不来的话,就洒水洗去。”知客僧非常淡定,对于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都有这样的举动,寺中的每个角落,都题满了诗词歌赋之类,经常烦劳寺中和尚清洗。

    “也不知道体谅人。”知客僧嘀咕道:“一点自知之明也没有,也敢在这里留诗,难道不知道很难清洗……愣着做什么,还不快去。”

    听到知客僧的轻斥,小沙弥一个激凌,慌忙应声,准备退下。

    “等等……”知客僧想了想,多年迎来送往,经验丰富,隐约察觉,韩瑞的举止气度,不比常人,所以多问了句:“诗文怎样?”

    “这个……”小沙弥犯难了,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

    “算了。”知客僧挥手,清楚小沙弥才学不高,也不懂鉴赏诗文好坏,午后时分,阳光炽烈,也少有香客信众上山礼佛,借这个机会,闲着也是闲着,知客僧决定亲自去看下。

    走了几步,来到厢房之中,知客僧举目四望,墙上除了两幅普通字画,其他的地方一片空白,没找到小沙弥所说的诗。

    “诗在何处?”知客僧皱眉道,下意识的怀疑小沙弥在戏弄自己。

    小沙弥连忙说道:“榻边墙上。”

    误会了,知客僧点头,掀开帘布,走了进去,向左侧看去,果然发现墙上写有几行字,走近观看,发现字体飘逸,圆劲迥媚,似曾相似,颇有几分熟悉。

    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乍看之下,知客僧也没有细想,轻念诗文:“终曰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曰闲……”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46526 46527 46528 46529 46530 46531 46532 46533 46534 46535 46536 46537 46538 46539 46540 46541 46542 46543 46544 46545 46546 46547 46548 46549 46550 46551 46552 46553 46554 46555 46556 46557 46558 46559 46560 46561 46562 46563 46564 46565 46566 46567 46568 46569 46570 46571 46572 46573 46574 46575 46576 46577 46578 46579 46580 46581 46582 46583 46584 46585 46586 46587 46588 46589 46590 46591 46592 46593 46594 46595 46596 46597 46598 46599 46600 46601 46602 46603 46604 46605 46606 46607 46608 46609 46610 46611 46612 46613 46614 46615 46616 46617 46618 46619 46620 46621 46622 46623 46624 4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