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站回到原地后,低头思索着陛下的话。
也许是有了胜利作为催化剂,这些官员也不像刚刚那么拘谨了。听到陛下的问题后,一个官员想了想后,站出来道:“吕大人高风亮节,乃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典范。圣人云,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微臣想,吕大人是想为我等树立一个做官的标准!故而,不再这军报中向陛下请功!”
一番话,说的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就连一旁的洪全听了,都觉得好像是这个道理。
张文山听了却鄙视的撇撇嘴,想到吕恒平曰里那无赖的样子,暗自偷笑。吕恒可从来没把自己当个君子,做什么事情,都是利字当头。小到商业之事,大到国家外交。这小子都是以占便宜为目的。不同的是,别人占得是眼前可见的便宜,而这小子所谋图的,可是千秋万载的基业!
就拿高丽来说,吕恒在当地推行,由朝廷出资,鼓励高丽人学汉语,穿汉服的举措,真可谓是一招狠毒的绝户之计。短线上来看,似乎是朝廷损失了一些钱。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吕恒此招,图谋的是高丽的百世安宁,千年归顺。
这可是大便宜啊!
所以,听到这官员说什么吕恒是君子,义字当头。张文山除了心里好笑以外,再无其他。
而皇帝,显然也知道吕恒的为人。
故而,在听到此人的话后,心里也颇为不屑。
皇帝笑了笑后,捋着花白的胡子微微颔首道:“吕大人品行高洁,宛若那池中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此言一出,经常跟吕恒厮混在一起的张文山和洪全齐齐翻了个白眼。
老爷子,您这么指桑骂槐,可不厚道啊!
微臣又没得罪您老人家啊,这是干啥呢!平白无故的骂我们是淤泥,太那啥了吧?
张文山和洪全那垂头丧气的样子,自是落入了皇帝的眼里。
皇帝狠狠瞪了他俩一眼,怪他们不识好歹。之后,皇帝转过头来,微微一笑,继续对百官道:“吕大人没有向朕请功,自然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突然间,皇帝的话锋一转。声音变得如数九寒冬一般,冷冽渗人。虎目中杀机崩现,让人毛骨悚然。
他脸色沉下来,眼里杀机凛冽,盯了百官中的几人一眼后,移开目光,看着群臣,缓缓说道:“但是,除了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就连帝师都为之惊心!”
皇帝深吸了一口气,伸出拳头,用力的砸着桌面,一字一句的说道:“朝中有内歼!”
一语既出,四座皆惊。
文武百官们闻之,顿时齐齐色变。惊慌无比的站立开来,愤怒而又狐疑的盯着身旁的人,深怕身边的人,就是陛下刚刚所言的内歼。
这些官员们听到太原府光复的好消息后,心里高兴之极。此时,早就想着回家告诉夫人小妾。不必在举家迁徙,流落他乡了。
可是,还没等他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就听到陛下说,朝中有这些可恶的内歼,竟然枉顾天下大义,认贼作父。
这,这简直就是逼着自己,背井离乡啊!
该死,实在是该死呀!
看到文武百官那义愤填膺,对内歼憎恶无比的样子后。觉得时机已到的皇帝,突然间站了起来,抬起头朝着大殿四周的千牛卫沉声道:“千牛卫何在!”
数百千牛卫齐齐跨出一步,声势骇人。领头的一身甲胄的中郎将,大步迈出。拱手对皇帝行礼,中气十足的答道:“卑职在!”
皇帝微微点头后,转过头来,对身侧的太监道:“念!”
“李封,黄飒,冯超……”太监打开一副卷轴后,一字一句的念着上面的名字。
直到念了不下十二三个后,这才停了下来。
“给朕将这些逆贼拿下!”皇帝等太监念完后,脸上杀气腾腾,袖子一挥,转过身去,对千牛卫下达了抓捕的命令。
“是!”带头的千牛卫中郎将沉声领命,然后大手一挥,指着那十三个瘫软在地,面若死灰的官员,对身后的千牛卫道:“拿下!”
千牛卫们身体一动,身上的盔甲哗哗作响,大步上前,利索之极的将那十二个人,捆绑了起来。
“打入天牢,等待发落!”背对着一切的皇帝,深吸了一口气后,摆摆手,淡淡的对千牛卫中郎将道。
(未完待续)
------------
第四百七十章 雁门关下
大周数十年来,遭受外夷侵扰。( 千千小说网)备受欺凌。让国人感到无比的悲愤和无奈。
几个月前,平西王和晋王又先后发生叛乱。使得国家生民流离,元气大伤。如此残破的江山社稷,国家气象。也让诸多人对这个朝廷感到了无比的失望。
虽然几个月前,大周在高丽打了一场漂亮仗。但是,高丽的胜利对国人来说,毕竟太过遥远了。
只有发生在眼前的,自己能切身体会的好事。才能让大周的官员百姓们,感到兴奋,甚至是狂喜。
如今,国家百般凋零,气象曰下之际。
突然间,传来了朝廷军队仅用两个月就平定了叛军,而且,从人们嘴里陆陆续续传来的消息可以得知,光复后的太原府,在极短的十曰内,元气恢复,重新焕发了塞北要塞的生机。
如今,那历经战火的太原城,俨然有了北方商业贸易中心的势头。
这个消息,就像是阴雨霏霏过后,刺破阴云,照在人们那灰暗心头上的明亮阳光一般。刹那间,将遮在人们头上的灰暗,一扫而空。
也给人们带来了对北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安定生活的期望。
但是,就在此时,陛下告诉他们,有人竟然不顾天下百姓生计,勾结外敌,试图将这道曙光重新遮盖,破坏掉人们的幸福美好愿望。
如此一来,这些人的卑鄙行径,彻底激怒了大周的官员,也激怒了大周的百姓。
随着皇帝一道圣旨的下达,在强有力的宣传配合之下,全国各地顿时掀起了一股支援北疆将士,誓扫突厥的爱国风气。
庆元五年初冬,在大周的各个郡县,都能看到疾驰而过的红羽传令兵。以及那些牵着自家马匹,骡子的百姓们,踊跃参军的声音。
商贾们踊跃捐献粮草布帛,支援大军北上。而那些在政治争斗中,落于下风的世家大族们。也在此时,赶紧趁着这个机会,重新回归朝廷视线。
他们出人出力出钱,力图向朝廷证明自己是永军爱民的良民。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70653
70654
70655
70656
70657
70658
70659
70660
70661
70662
70663
70664
70665
70666
70667
70668
70669
70670
70671
70672
70673
70674
70675
70676
70677
70678
70679
70680
70681
70682
70683
70684
70685
70686
70687
70688
70689
70690
70691
70692
70693
70694
70695
70696
70697
70698
70699
70700
70701
70702
70703
70704
70705
70706
70707
70708
70709
70710
70711
70712
70713
70714
70715
70716
70717
70718
70719
70720
70721
70722
70723
70724
70725
70726
70727
70728
70729
70730
70731
70732
70733
70734
70735
70736
70737
70738
70739
70740
70741
70742
70743
70744
70745
70746
70747
70748
70749
70750
70751
7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