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京城颐和园的秋色过于萧瑟,那么在朝鲜大同江两岸的秋季,充满地却是一种奇异的活力。
这种活力,是在老大京城找不到的。
李大雄的到来似乎是个信号一般。更多地船,更多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向大同江两岸涌来。徐一凡花钱就像流水一般,在金钱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搜刮人才,准备物资。军火也源源不断的采购输送而来。如果负责装卸的小工们懂得各国语言的话,可以发现那些装在箱子里面。包着油脂地步枪,弹药,格林炮,马克沁机关枪,管退式野战炮,军装,型背带,水壶。刺刀,军靴都打着各大世界闻名军工厂的标记,甚至还有各国陆军现役武器的标记。
徐一凡是钦差大臣,有着进口武器开出护照的权力,加上巨量的金钱撒下去,这些杀人利器就一船一船的运过来。其实真正算起来,扣掉满清官场那些惯用的回扣,他采购武器的价格居然还比各地督抚便宜一些。
各种各样搜罗地人才都赶了过来,比较奇异的是,他们不是直接投入到工地当中。而是塞入了各个学校机构。话说回来。徐一凡现在的所谓工业建设,也不过只是一点规模,就是一个修械所,一个迷你的小炼钢所,一个火药局,一点采煤和采金的工地。规模都可以称得上袖珍。按照正常工业生产来看,这种规模完全无法做到降低成本,就是说全是在亏本经营。这样的规模也无法容纳他搜集来的大量人才,甚至三分之一都容纳不了。
从英格兰来的煤矿工程师,有经验的采煤工人,德国的化学工业技师,美国地勘测工程师,炼钢技师和工人。俄罗斯帝国的数学家,美国南方,英国兰开斯特的纺织工程师,纺织技工…………都被一倍的薪水加上丰厚的海外津贴。李家担保不论如何都支付他们十五年薪水和可观的退职金…………这样聘请而来。却发现都被塞进了一个个学校,底下是同样有点懵懂地留着辫子的学生。有大盛魁的学徒,南洋的华侨子弟,上海天津小工出身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就不是士绅家庭子弟,出生贫寒,略识之无。稀里糊涂的被大盛魁集中搜罗而来,通过大盛魁商路或者火轮。
,又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坐进了课堂当中。上课可以拿!除了上课,还要进行严格地军事训练!近代工业化,对于组织者和实行者还有工人们的纪律性要求空前,而军事训练,就是教育这种纪律性的良方。西方国家通过残酷的十九世纪民族战争地义务兵制度培育了这种纪律性,为工业革命做好准备,徐一凡从朝鲜开始,也艰难的开始。
各种各样的课程都按部就班的开始教育,这些已经工业化完成国家的技师工人们传授着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虽然一开始都是笑话百出,状况万分。但是幸好办学的都是南洋那些曾经被徐一凡救下来的办华校的骨干人员。他们虽然不懂得教技术课,但是办学经验都丰富无比,更没有那些清廷陆续开设的教育西学的委员司事的官派,不少人还懂得一门以上的外语,和这些赶鸭子上架的洋人教师很好沟通交流。一片手忙脚乱当中居然也支撑下来了。
那些小小的工业建设,现在才看出来,徐一凡根本不想在朝鲜建设出一个工业基地出来,只是作为这些学生的实习场所!中国从来不缺乏知识分子,西方的基础科学也没有到高不可攀的地步,而一支不管多么稚嫩,起步如何荒唐,让徐一凡这个半外行来操办训练的技工队伍,却是这个老大国度最为缺乏的。
他在培育种子,培育整个国家未来工业化的种子。至于将来提供给这些种子怎样合适的土壤,徐一凡自己都不大有把握。无论如何,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除了这些很有些想当然,各方面都在摸索的技工学校。迅速成立的各种军事轮训队伍却是井然有序,号令森严。大批军官从禁卫军当中抽调而出,上次军事行动当中表现优秀的士兵也得到选拔。军官有参谋轮训队,下级军官轮训队,炮兵骑兵军官速成队。士兵们有士官训练队。全是孔茨老头子一手操办。徐一凡亲自下达钧令。任何部队长,服从孔茨的命令就有如服从他一般!
为了孔茨提出的士官设想,徐一凡还改变了大清军制。大清士兵阶层,原来只有马兵战兵守兵的区别。资深一点的就是正目副目。这些完全称不上是近代士官,和军官的待遇悬殊,和待遇最低的守兵甚至长夫待遇差别也不大。淮军正目月饷不过四两五钱,淮军长夫(杂役)能混到哨棚大厨房的都拿得比他们多了。现下徐一凡配合孔茨,优秀士兵经过培训可任正目副目,或者各哨各队的目长。目长待遇和队官持平,正目副目也翻了一倍的薪水。什么近代士官的条例就望上面套就是了。不过说实在的,这种士官制度是为大规模义务兵役制准备的良方,徐一凡对于他现在这万把人马,根本就是只要没死没伤,十年之内就别想退役复员了,基本是当作职业军队来建设的。不过孔茨爱搬普鲁士德意志的士官培训制度,徐一凡也乐观其成。
其实论起徐一凡现在真正的心思,他一半盯在日本,紧张的嗅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半却看着国内,生怕这个时候再有什么风吹草动,禁卫军和他已经是树大招风了,这种脱离大清官场体制的怪胎存在对于大多数清廷官僚来说就是罪过,再惹出什么事情,或者和什么势力有联合合流的趋势,那就只有死得更快!就因为如此,他才对淮系如此不退让,还扣过淮军的总兵官。他现在就希望,这一年,大家就都以为我徐一凡被李鸿章欺负得和孙子一样!谁也别同情我,谁也别可怜我,让我安安稳稳把这年把的时间撑过去!
这钢丝他走得是小心翼翼,但是该做的事还不能不做。除了建设自己各种各样的班底,扩大禁卫军的招募事宜,骑炮兵的编练事宜都要操心。自己后路那些花马队还要提前清扫干净,杜鹃已经眼泪汪汪的就等着去瞧她那个马贼老爹了。自己的战略情报系统也要建设,马上就要在更大一张桌子上面打麻将……这种海外战略情报系统的建立,除了苦命的南洋李家还能有谁?李大雄为这个原因才巴巴的赶来汉城。徐一凡已经抽空和他谈了好几次了,丈人女婿两个人都是谈得一脸凝重…………
不过,徐一凡就下意识的避开了自己那个二哥谭嗣同。他召谭嗣同来,自然是有用场的。不过那日码头一见,谭嗣同目光炯炯,里面透出的意思让他心里没来由的就是一寒。这些日子总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避开谭嗣同不谈话儿。谭嗣同也沉得住气,整日就在官邸里面书空咄咄,饮酒舞剑,似乎拿定了主意徐一凡是要求他的。
到了最后,徐一凡也知道,谭嗣同自己还是不能不见的。今儿一早起来,他就将自己收拾干净,一个从人也不带,直奔谭嗣同独居的小跨院儿。
才踏进院子,就看见谭嗣同的一套太极剑到了收式,缓缓收剑之后,他似乎知道徐一凡已经进来了,头也不回的就大声道:“传清,你可知道你大祸临头了?”
徐一凡正准备和他打招呼呢,听到他的话儿就是一怔,旋即就是一笑。自己哪天不是在风刀霜剑里面过日子?无非就是淮系侵凌,朝廷忌惮之类的。不过谭嗣同的话头总要应酬一两句:“复生,兄弟愚钝,不知道这祸从哪里来?”
谭嗣同猛的转身,剑眉高挑,叠起两根手指冷笑一声:“今日你再不找我倾谈,我决拍拍手就走。但是你今日这么早就来,也不算晚。兄弟送你一条门路,不仅保身保名,更能功盖社稷!传清,你肯不肯听我说?相不相信兄弟我!”
朝鲜的天气很凉,徐一凡心里更凉。真的想掉头就走。这个憨书生,不会真的帮我自己一个倒忙!。
------------
第四卷 不一样的甲午 第五章 倒忙(中)
气冷冷的,徐一凡的小心肝也是拔凉拔凉的。在钦署的偏院当间儿。谭嗣同负手傲然而立,带着他那种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之气,冷冷而期盼的看着袖手而立,比起他玉面星目的卖相,看起来就猥琐多了的徐一凡。
放在后世愤青心目当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副风云际会的画卷来着。年轻而心胸远大,志在天下的书生。同样年轻已经掌握了权力,在大清官僚体系中步步前行的年轻大臣。身边响起的是大同江的波涛,呼吸着的是异国冰冷而新鲜的空气,晨风吹过,两个人的衣襟都高高飘起,一如他们胸怀激荡的内心…………
再进一步,两人就应该前趋一步,双手紧紧握住。徐一凡就该激动的道:“复生兄,只要你一言,只要是为了国家大业,兄弟的性命,就任你驱策!天下大事,无非就在我兄弟二人的方寸之间!”
而谭嗣同也该加倍用力的回握着他的手:“传清兄,兄弟果然没有看错人!风云际会,就从你我这大同江一晤而始,西洋俾斯麦,加富尔大丞相事业,东洋伊藤西乡月照诸贤功业,正是我辈效仿对象,我等一生事业,就从此开始!国势江河日下,我等再不泼出一身肝胆热血,更待何时!”
…………好,这场面更多的是存在在谭嗣同的心中。
不过他倒是自信满满。这些日子。他在这里仔细观察,小心揣摩徐一凡地格局志向。大同江两岸的勃勃生机,虎贲之师,还有超密度的洋人往来都看在他眼中。这怎么也不是一个天不管地不靠的侍郎衔钦差大臣的格局,徐一凡想要的是更多,这已经是昭然若揭。再结合他一路走来行事。从京城到北洋到南洋再转到朝鲜,搅起了半天风雨,整个东亚都被他扰动。怎么看也不是安于现状地人。具体到他谭嗣同而言,徐一凡为什么给他巨款让他办报,拼命的向国内介绍天下大势,还让他最近介绍明治维新的列传,鼓吹尊王攘夷,开化维新。这不是一个心忧天下的志士所为之事么?
除了这些。大清内部的政潮争斗,现在徐一凡在大清官场的地位,还有朝鲜现在的局势,让谭嗣同更加自信满满。
徐一凡已经没有退路了!他现在已经基本上是一个大臣地位,按照官位和实力地位功绩…………放回国内,封疆也勉强够了。已经能有资格参与高层政争当中。进步不得,退下去就是万丈深渊。而他异军突起,根基全无,现在慈禧猜忌,淮系进逼…………满朝都将他以怪胎视之…………官位到了这个地步。不在朝廷找一个大靠山,那就真的是时日无多了。到了他现在地位,一举一动都不是单纯地只是代表他自己了。有无数人人,相当多的势力会利用,插手,收买。打压,甚至**裸的迫害…………现在他不就是已经是遭到大清传统势力的忌惮,遭到步步进逼,希望他垮台而后快么?
满朝上下,除了帝党,除了皇上,还有谁能为他撑腰?皇上无兵,徐一凡无靠山。恩相老师已经将一切都考虑得妥妥当当。只希望徐一凡配合投靠。到时候大清天下,很可能就是为之一变。说服这个二百五兄弟的重任就在他肩上,为徐一凡着想,他实在没有拒绝的理由。说不定还在一直苦恼和帝党方面搭不上线呢!
自己既然是他兄弟,自然也要全心全意为他将来着想不是?
谭嗣同此时只是信心满满。他是湖南出身,这个近世被称为中国普鲁士的强悍省份。太平天国以来,湖南风气大开,一代代强悍霸蛮的湖南人走上整个中国的政治舞台。除了为了满清天下征杀,为了清国权益折冲之外的经世人才之外。还有一些人物更因为湖南人物在大清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起了别样地心思。揣摩起已经二百余年不用的屠龙之术以布衣而卿相,以幕后的身份,改变一个国家命运,扶植起一个英雄的绝世之学帝王之术!(ps:帝王术自从明朝中期以降,几乎不传,在明清两朝高压下,少有这些总是白日幻想的野心书生了,偏偏近世在湖南复兴。到了最后,还是一个湖南乡野出身的书生成了一代天骄,后人读史至此,总是忍不住联想多多,一笑,一笑。)
谭嗣同虽然没有那么大野心,但是湖南乡居,也没少和那些人物打交道。也学了一些揣摩地本事,今日开口,他自认为已经将徐一凡和现在的格局分析掌握得通透!
这个时候,谭大书生就等着徐一凡虎躯一震了。
而徐一凡此时,脸上只是有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苦笑。
帘子一动,就看见两个老跑上房的长随率先而入,忙不迭的走到内堂的躺椅前面放上靠垫,再细心的掸了掸那些不存在的灰尘。紧接着就是两个清秀可人地小侍女扶着一个身形高大的老人的走了进来。
那老人不是旁人,正是李鸿章。不在公厅等场合,也不是在他的签押房内。李鸿章也没有了他一丝不芶,刚严矫捷地神色。半闭着眼睛,塌着腰,也显出了老态。毕竟是古稀的老人了,也不是铁打的。几乎就是半靠在那两个小侍女的身上。
这些日子,李鸿章一心要将对日交涉办下来,之余还要照顾淮军大队入朝的事务。军队承平日久,调两万大军入
务之多,可不是说说而已。整个北洋都是鸡飞狗跳!物上面地事儿,也要李鸿章在北洋这个到处漏气的大摊子里面拆东墙补西墙苦苦支撑。老头子不累是假的,但是凭着要翻身的这口气,也就熬了下来。
不过每天下了外交场所,离了签押房,就再也掩饰不住疲态了……
跟在他身后的就是杨士骧。他也虚扶着自个儿的老恩主。杨士骧眼袋肿肿地,估计这些日子也累得不轻。但是神色也和李鸿章一样,露出疲倦之后,万事顺遂的心满意足。
李鸿章才踏进房子,他的长随和侍女就一叠连声儿的到处传唤:“中堂爷回府了!快上爱罗补脑汁!立人儿听头牛奶,热好放东洋绵白糖!快快快,打洗脸洗脚水,兑上林文烟香水儿!”
这边的李鸿章早被服侍着躺下。两个小侍女帮他摘官靴,上房小长随揉着李鸿章脑门儿。紧接着牛奶,补脑汁,洗脸洗脚水都一连串的送了上来。直到李鸿章双脚放进热水里面,他才舒适的呻吟了一声儿。一个小侍女小心的用银勺子搅拌着热好地牛奶,用温度计一测,正好华氏一百二十度,才盛好了递到了李鸿章的唇边。李鸿章闭着眼睛喝了两口,半睁开眼睛一看。就看见杨士骧坐在不远处的马扎上面,手里也端着一碗西洋牛奶了。才满意的笑笑:“老喽!一天下来,浑身筋骨都疼…………这皇上的差使,我瞧着也当不长远了…………谁要这个北洋,谁拿走!让他们来试试,这是折寿的玩意儿啊!”
杨士骧微微一笑:“除了中堂,谁还玩得转这北洋?这摊子。又大又乱,老翁叫得凶,他能使唤那些北洋的骄兵悍将?”
李鸿章惬意的闭着眼睛,听着杨士骧说下去。
“…………那帮家伙,养了他们二十年。结果都养成废物了!到了朝鲜就闹出一个大笑话,总兵居然给扣了!一帮号称是江湖一等一豪杰的亲兵队伍给打了一个鼻青脸肿。现在几大总兵提督齐聚汉城,忙着争地盘,争驻地。争朝鲜朝廷犒劳…………给徐一凡刮了之后,还能有多少犒劳他们的?让他们朝北进逼,一个个叫苦连天,又是请饷又是诉苦。也不想想。光是一个进驻汉城,他们就开了多少保举出来?…………”
听着杨士骧在那儿说淮军不是,李鸿章脸上淡淡地笑意丝毫未减。换了别人,这么说淮军,李鸿章早就跳起来了。这些日子李鸿章给朝廷的奏章,还在口气极大的夸称北洋淮军两万雄师以迅雷不及掩耳进抵汉城。朝鲜百姓香花十里迎接王师。淮系将士忠勇王事,秋毫无犯。徐一凡乖乖听调平壤,日本公使震慑之下蛰伏公使馆内,日本公使馆卫队见到淮军旗帜,如见天人,交相接耳:“岂非击败西洋法兰西强国的淮军虎子部队乎?我等戒尔勿稍轻动矣!”这两万天兵,正枕戈待旦,镇抚海东之地呢。
私底下,看来李老中堂完全知道他们淮军是什么德性呢。
—
“…………不过这些武,还是听中堂的话儿的。其他各军,也只有比咱们更不堪地。一次能调两万大军跨海入藩国的,除了中堂,还能有谁?势足够自保就成了,这兵太精锐,这些提督总兵太能干太团结,是要遭人嫉妒的。徐一凡不就是例子?朝廷忌惮他什么?不管是八千兵还是一万兵,全是他一个人的,底下人也没法分他的权,又太能打。咱们都知道在藩国以孤军镇抚是多难的事儿!咱们淮军这两万好汉,都不敢拿他怎么样…………这朝廷的忧心,能不深乎?”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1903
21904
21905
21906
21907
21908
21909
21910
21911
21912
21913
21914
21915
21916
21917
21918
21919
21920
21921
21922
21923
21924
21925
21926
21927
21928
21929
21930
21931
21932
21933
21934
21935
21936
21937
21938
21939
21940
21941
21942
21943
21944
21945
21946
21947
21948
21949
21950
21951
21952
21953
21954
21955
21956
21957
21958
21959
21960
21961
21962
21963
21964
21965
21966
21967
21968
21969
21970
21971
21972
21973
21974
21975
21976
21977
21978
21979
21980
21981
21982
21983
21984
21985
21986
21987
21988
21989
21990
21991
21992
21993
21994
21995
21996
21997
21998
21999
22000
22001
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