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宦官快步过来,将卷宗接过,放到李治的案前。李治并没瞄了一眼,只是用无神的眼睛看着殿下诸臣,目光散乱,眼神中似乎连聚焦都没有,悲意很重。众臣在皇帝没开口之前,也没人敢站出来说什么,一时间殿内一片寂静。

    就在众人等着李治宣布决定的时候,武则天却先一步开口了:“诸位爱卿,谋逆乃不可赦之罪,为人子,心怀谋逆,天地不容,为振朝纲,陛下和本宫决定对太子给予重处,大义灭亲……”

    武则天话未说完,马上就有朝臣站出来,为李贤求情:“陛下,娘娘,太子只是一时之念,才做出此等不臣之事,希望陛下和娘娘念在太子年少的份上,给予宽大处理!”

    这是身居政事堂的宰相戴至德站出来为李贤求情,或许谁也没想到过武则天要“大义灭亲”,武则天这句话让大多的人都认为她是想杀李贤,这是许多朝臣们不能接受的,特别是像戴至德这样在朝中身居高位的官二代,他在看了两眼李治和武则天后,再说道:“陛下,娘娘,太子是有罪,但谋逆之事未付诸行动就被制止了,没有大的危害产生,理应给予其宽大处理……先皇时候,废太子承乾作乱,先皇都给予了宽大处理,臣觉得陛下和娘娘也应该给太子以机会!”

    见戴至德用李承乾来比较,李治抬了抬眼睛,有什么光芒散出来,但很快就没了,想说的话也没说出口,武则天也没表态。见戴至德没被斥责,其他大臣受到了鼓励,张文瓘、张大安、刘仁轨等位居宰相列中的大臣先后站出来为太子求情,贺兰敏之也跟着站了出来,表示了一番同样的意思。

    除了贺兰敏之知道武则天目前想如何处置李贤外,其他人都认为武则天是准备处死自己的儿子。谁都不希望李贤被处死,包括那些不喜欢李贤的人,因此站出来替他求情的人非常多,在众宰相先后站出来为太子求情后,其他大臣也陆续站出来,请求皇帝和皇后宽恕太子,给予其宽大处理。

    众臣站出来求情,让李治稍稍缓了神色,武则天倒是没有任何意外,她的眼睛平视着前方,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众臣前赴后继上来求情,她的神色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差不多列朝的大臣们都求情了个遍后,大殿内才慢慢恢复安静,李治动了动身子,侧过脸看看后面的武则天,似是在问询她的主意,武则天却没有理会李治的眼神,依然平视着前方,表情没有任何的改变,或者说没有任何的表情。见武则天如此,李治不得不清清喉咙,小声地问道:“媚娘,大臣们都为贤儿求情,你说……要怎么处理这事?”

    武则天和李治在此次朝会前,已经就如何处置李贤商量好了,但所有的大臣都站出来替李贤求情,李治的心思有了改变,他希望武则天能再退一步,给李贤保留点什么。

    李治私下问武则天主意,殿下的诸臣是听不到的,但李治的动作及眼神他们能看到,朝臣们都是人精,能读懂其中的意思,这很让他们感觉到悲哀,皇帝果然什么都听从皇后的吩咐,包括如何处理太子谋逆之事上。

    见李治开口问她,武则天似乎才回过神来,看了看李治,微微地点点头,并在李治松了口气时,站起了身,面对殿下诸臣道:“既然众爱卿都为太子求情,陛下和本宫也不忍心拂众卿的意,但不能因为他是太子,是陛下和本宫的儿子就可以赦免其一切罪责!李贤私藏武器甲具,网罗死士,阴谋作乱,罪大恶极,但念在乱事没发生,其又有悔改之意上,陛下和本宫觉得其死罪可免,但其职一定要追究,太子不能再让此狠毒之人担当……”武则天说着,眼睛看向御座上的李治。

    李治在武则天话停了一下后,才勉强接口,“皇后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传朕旨意,废李贤的太子之位,剥夺一切职爵,并追究其同党之责……余事以后再议,散朝!”

    说着站起身,准备离去。但因为外病的身体很虚弱,再加上李贤事件的刺激,李治在离座后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幸好身边宦官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搀住……

    (未完待续)
------------

第九十五章 大清洗

    在这次朝会后的第二天,朝廷正式发布了太子李贤谋逆被抓获,并对其处理的诏令。

    诏令中宣布,除李贤的太子位,废其为庶人,剥夺一些职爵,禁于宫中;改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这份诏令中的意思已经是武则天退让的结果了,最初她是要“杀”李贤的,后来也是准备将李贤流放至岭南,但李治不同意。李治原本是想将李贤降为郡王,这意见武则天不同意,最后李治只能屈服。可以说是诏令中的意思是两人各退了几步的结果,这样的处理意见让李治非常的难过,很受打击,再次卧床不起了,武则天却是精神饱满地处理起李贤谋逆的善后事宜来。

    李贤被废,没任何根基的李显当了太子,李治又卧床不起,很多大臣们又全都战战兢兢中,生怕李贤的事牵连到自己,武则天做起事来顺手顺脚了。

    从东宫搜出来的数百件武器甲胄被运往人流最密集的西市当众焚毁,并将焚毁的原因以布告的形式张贴在长安城内各往,武则天就是要让普天之下的人都看清楚和她作对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李贤身边的近臣非常多,大多都是反对武则天干政的,原本她就对这些人非常看不顺眼,借着李贤谋逆的机会,武则天借机发动清洗,所有曾和她不合的宰相及其他重臣无不波及。

    太子心腹,位列政事堂的左庶子、检校中书令张大安首先被重处。左庶子、检校中书令的位置自然不保。被革了职,并被降了爵位后,张大安再遭流放,贬为普州刺史。

    因李贤谋反未成形,对其仆从者的处罚也相对轻一点,像张大安这样的大臣,是不会处以极刑了,要是谋反开始付诸行动了就不一样,就如李承乾时那样,作为主要仆从者侯君集就被杀了。

    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戴至德也被罢相,降职为户部侍郎。戴至德是贞观时候的名相戴胄之后,生怕耿直,为官清廉,在任时候做出了许多让人称道的政绩,这也是他能继续在朝中任高官的重要原因,但不再位列政事堂,在朝中的发言权大大地下降了。

    同情李贤,曾在朝会上为李贤求情、并私下议论过此事的郝处俊罢政事,只任太子少保。

    同样不希望重责李贤的李义琰被迫辞相,并申请致仕,告老还乡。

    侍中张文瓘也被免了宰相位,但因为其名声非常不错,多年以来为官的政绩也不俗,在此次李贤谋逆的事件中并没什么参与进去,罪责不大,改任其为大理寺卿。

    参加审查此案的高知周虽然没有被涉及,但因为内疚,随后就提出了辞呈,告老还乡去了。

    积极参与太子谋逆之事的太子洗马刘讷言被流振州,而赵道生等人则被斩首示众。

    太子李贤交游广阔,王公大臣中好友众多,这些人也都逃不过武则天的报复清洗。

    曹王李明、蒋王李炜、东阳公主,乃至一众开国功臣的后人都被牵连进来,全部流放出京。

    曹王李明、蒋王李炜都是李治的弟弟,其中曹王李明因与李贤过于亲密,在担心留有后患的武则天逼近下,自杀身亡。说来曹王李明还是武则天表姐巢剌王妃杨氏唯一的儿子,武则天此举也算是将大义灭亲做到了极致,丝毫不顾及什么“亲戚之情”。

    蒋王李炜被降封为零陵王,贬至黔州,就是后来贵州那地方。

    东阳长公主是李世民的第九女,下嫁高士廉之子高履行,因为长孙无忌之案,东阳公主已经被处罚过一次,此次因为高家再次被牵到李贤的案中,被剥夺邑封,和两个儿子徙置巫州。

    而武则天对高家的处置,堪称手段达到了极致。

    高士廉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舅,长孙无忌一案中高家已经受了一次打击,但世家大族毕竟根深叶茂,后来李治也有意和解,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担任高官。高士廉生有六子,其中高履行、高审行、高真行在朝中任要职,长孙无忌案时候,高履行被贬,死于永州刺史任上。

    高审行现在任户部侍郎,高真行为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高政为太子典膳丞,被牵连到李贤案上,武则天顾及李治的“面子”,也不多说,把高政交给其父高真行处理。

    早被皇后铁血手段吓怕的高家已经是惊弓之鸟,为了保全自己,保全高家,每个人都在惩治倒霉亲戚家人方面表现出人姓中最残忍的一面。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们用最血腥的方式来表示和参与谋逆的至亲划清界限。

    倒霉的高政没受到朝廷的处置后,还以为得到了特赦,但他没想到的是,得“特赦”后刚一进门,他的父亲高真行就用佩刀刺向他的咽喉,接着伯父高审行一刀砍入他的小腹,高履行的儿子、高政的堂兄高琁挥刀砍下他的头颅,然后残忍的亲人们把高政这具残缺不全的尸体扔到了大街上,弃之不理,表示他们一家对高政这样大逆不道行为的痛恨,并马上上表向李治和武则天表功。

    武则天是没想到过高家的人会做出此等血腥之事,但高家的事无须她再进一步处理,李治出手了。一向温和的李治被这样冷血、残酷和无耻的举动彻底激怒,马上下旨重处高家一脉,将高政的父亲高真行和伯父高审行及行兄的堂兄高琁统统贬出京。高真行贬为睦州刺史,高审行为渝州刺史,高琁则被发配到安西大都护府任一名郎将,其他高家的子弟及家眷也全被赶出京,东阳长公主也没能幸免。

    武则天在高家这场残忍的闹剧中收获了她想要的一切,甚至超过了她最初的想象,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高家子弟自相残杀,声名扫地,最后还被贬出京,煊赫一时的高家就这么破败下去,再也没有机会翻身了,高家一脉不仅在实力上,而且在精神上都被她完全击倒,而武则天根本还没有出手,就取得了远超她预期的效果,这样的心机和手段,普天下何人能及!

    有人被清洗,自有很多人在这次宫廷巨变中得到好处,主查此案,迎合了武则天意的薛元超被提为中书令,裴炎因为在查案可表现非常出色,深得武则天的赞赏,被晋职为守侍中,和裴行俭这位同族亲威共同执掌门下省;而另一名武则天亲自提拔上来的能臣李敬玄,被授以为检校中书令,并被封赵国公!

    贺兰敏之因为在查处李贤案中立下了超过所有人的功劳,自然被武则天重奖,原本武则天想授贺兰敏之亲王爵,并令他领尚书右仆射职,但贺兰敏之因为对李贤有点内疚,不想借李贤的事获得晋升,再加上他感觉自己所负的职事太多,身处的位置太高,一再推辞,但武则天不许,只答应不授他亲王爵,最后的授令为:贺兰敏之领守尚书右仆射,兼领兵部尚书、太子左卫率如故,并领左羽林军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贺兰敏之的一些亲信也被授以新职,狄仁杰以刑部尚书职参知政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张柬之被授以礼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三品,骆宾王被授以御史大夫职。

    尚书省六部中,裴行俭兼任吏部尚书,贺兰敏之兼任兵部尚书,狄仁杰任刑部尚书,张柬之任礼部尚书,刘审礼任工部尚书,崔知温任户部尚书,原本反对武则天的人差不多都没有留任了,唯一一个对武则天不太感冒的刘审礼因为此次跟随裴行俭出征,没有被波及,依然官任原职,而且其兼任的检校左卫大将军中的“检校”两字也被除去。

    原来宰相班列中戴至德、张文瓘、张大安、郝处俊、李义琰因故被除相位,新补李敬玄、裴炎、狄仁杰、张柬之,加上留任的侍中裴行俭,尚书右仆射刘仁轨,黄门侍郎来恒,改任中书令的薛元超,户部尚书崔知温也挂了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再加贺兰敏之,人数依然没变,不过其中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除相位的都是反对武则天干政的人,新补的基本都是支持,或者不反对武则天干政的人。

    可以说在这次宫变中,武则天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

    太子李显主要的幕僚有:左庶子、尚书右仆射刘仁轨,中书令、左庶子薛元超,右庶子、黄门侍郎来恒,右庶子、侍中裴炎,太子宾客李敬玄、狄仁杰、张柬之等人。可以说太子的属官大多都是武则天的亲信。

    此次过李贤的事件,朝中反对武则天干政的大臣被去了大半,那些不赞成武则天干政的大臣,暂时也收敛了姓子,无论在朝会时候,还是其他时刻,都不敢站出来反对武则天。

    可以说,武则天在这次事件中取得的收获,比她原来预计的要多出好几成。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26209 26210 26211 26212 26213 26214 26215 26216 26217 26218 26219 26220 26221 26222 26223 26224 26225 26226 26227 26228 26229 26230 26231 26232 26233 26234 26235 26236 26237 26238 26239 26240 26241 26242 26243 26244 26245 26246 26247 26248 26249 26250 26251 26252 26253 26254 26255 26256 26257 26258 26259 26260 26261 26262 26263 26264 26265 26266 26267 26268 26269 26270 26271 26272 26273 26274 26275 26276 26277 26278 26279 26280 26281 26282 26283 26284 26285 26286 26287 26288 26289 26290 26291 26292 26293 26294 26295 26296 26297 26298 26299 26300 26301 26302 26303 26304 26305 26306 26307 2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