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十五章 大清洗

    在这次朝会后的第二天,朝廷正式发布了太子李贤谋逆被抓获,并对其处理的诏令。

    诏令中宣布,除李贤的太子位,废其为庶人,剥夺一些职爵,禁于宫中;改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这份诏令中的意思已经是武则天退让的结果了,最初她是要“杀”李贤的,后来也是准备将李贤流放至岭南,但李治不同意。李治原本是想将李贤降为郡王,这意见武则天不同意,最后李治只能屈服。可以说是诏令中的意思是两人各退了几步的结果,这样的处理意见让李治非常的难过,很受打击,再次卧床不起了,武则天却是精神饱满地处理起李贤谋逆的善后事宜来。

    李贤被废,没任何根基的李显当了太子,李治又卧床不起,很多大臣们又全都战战兢兢中,生怕李贤的事牵连到自己,武则天做起事来顺手顺脚了。

    从东宫搜出来的数百件武器甲胄被运往人流最密集的西市当众焚毁,并将焚毁的原因以布告的形式张贴在长安城内各往,武则天就是要让普天之下的人都看清楚和她作对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李贤身边的近臣非常多,大多都是反对武则天干政的,原本她就对这些人非常看不顺眼,借着李贤谋逆的机会,武则天借机发动清洗,所有曾和她不合的宰相及其他重臣无不波及。

    太子心腹,位列政事堂的左庶子、检校中书令张大安首先被重处。左庶子、检校中书令的位置自然不保。被革了职,并被降了爵位后,张大安再遭流放,贬为普州刺史。

    因李贤谋反未成形,对其仆从者的处罚也相对轻一点,像张大安这样的大臣,是不会处以极刑了,要是谋反开始付诸行动了就不一样,就如李承乾时那样,作为主要仆从者侯君集就被杀了。

    尚书右仆射兼太子宾客戴至德也被罢相,降职为户部侍郎。戴至德是贞观时候的名相戴胄之后,生怕耿直,为官清廉,在任时候做出了许多让人称道的政绩,这也是他能继续在朝中任高官的重要原因,但不再位列政事堂,在朝中的发言权大大地下降了。

    同情李贤,曾在朝会上为李贤求情、并私下议论过此事的郝处俊罢政事,只任太子少保。

    同样不希望重责李贤的李义琰被迫辞相,并申请致仕,告老还乡。

    侍中张文瓘也被免了宰相位,但因为其名声非常不错,多年以来为官的政绩也不俗,在此次李贤谋逆的事件中并没什么参与进去,罪责不大,改任其为大理寺卿。

    参加审查此案的高知周虽然没有被涉及,但因为内疚,随后就提出了辞呈,告老还乡去了。

    积极参与太子谋逆之事的太子洗马刘讷言被流振州,而赵道生等人则被斩首示众。

    太子李贤交游广阔,王公大臣中好友众多,这些人也都逃不过武则天的报复清洗。

    曹王李明、蒋王李炜、东阳公主,乃至一众开国功臣的后人都被牵连进来,全部流放出京。

    曹王李明、蒋王李炜都是李治的弟弟,其中曹王李明因与李贤过于亲密,在担心留有后患的武则天逼近下,自杀身亡。说来曹王李明还是武则天表姐巢剌王妃杨氏唯一的儿子,武则天此举也算是将大义灭亲做到了极致,丝毫不顾及什么“亲戚之情”。

    蒋王李炜被降封为零陵王,贬至黔州,就是后来贵州那地方。

    东阳长公主是李世民的第九女,下嫁高士廉之子高履行,因为长孙无忌之案,东阳公主已经被处罚过一次,此次因为高家再次被牵到李贤的案中,被剥夺邑封,和两个儿子徙置巫州。

    而武则天对高家的处置,堪称手段达到了极致。

    高士廉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舅,长孙无忌一案中高家已经受了一次打击,但世家大族毕竟根深叶茂,后来李治也有意和解,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担任高官。高士廉生有六子,其中高履行、高审行、高真行在朝中任要职,长孙无忌案时候,高履行被贬,死于永州刺史任上。

    高审行现在任户部侍郎,高真行为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高政为太子典膳丞,被牵连到李贤案上,武则天顾及李治的“面子”,也不多说,把高政交给其父高真行处理。

    早被皇后铁血手段吓怕的高家已经是惊弓之鸟,为了保全自己,保全高家,每个人都在惩治倒霉亲戚家人方面表现出人姓中最残忍的一面。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他们用最血腥的方式来表示和参与谋逆的至亲划清界限。

    倒霉的高政没受到朝廷的处置后,还以为得到了特赦,但他没想到的是,得“特赦”后刚一进门,他的父亲高真行就用佩刀刺向他的咽喉,接着伯父高审行一刀砍入他的小腹,高履行的儿子、高政的堂兄高琁挥刀砍下他的头颅,然后残忍的亲人们把高政这具残缺不全的尸体扔到了大街上,弃之不理,表示他们一家对高政这样大逆不道行为的痛恨,并马上上表向李治和武则天表功。

    武则天是没想到过高家的人会做出此等血腥之事,但高家的事无须她再进一步处理,李治出手了。一向温和的李治被这样冷血、残酷和无耻的举动彻底激怒,马上下旨重处高家一脉,将高政的父亲高真行和伯父高审行及行兄的堂兄高琁统统贬出京。高真行贬为睦州刺史,高审行为渝州刺史,高琁则被发配到安西大都护府任一名郎将,其他高家的子弟及家眷也全被赶出京,东阳长公主也没能幸免。

    武则天在高家这场残忍的闹剧中收获了她想要的一切,甚至超过了她最初的想象,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高家子弟自相残杀,声名扫地,最后还被贬出京,煊赫一时的高家就这么破败下去,再也没有机会翻身了,高家一脉不仅在实力上,而且在精神上都被她完全击倒,而武则天根本还没有出手,就取得了远超她预期的效果,这样的心机和手段,普天下何人能及!

    有人被清洗,自有很多人在这次宫廷巨变中得到好处,主查此案,迎合了武则天意的薛元超被提为中书令,裴炎因为在查案可表现非常出色,深得武则天的赞赏,被晋职为守侍中,和裴行俭这位同族亲威共同执掌门下省;而另一名武则天亲自提拔上来的能臣李敬玄,被授以为检校中书令,并被封赵国公!

    贺兰敏之因为在查处李贤案中立下了超过所有人的功劳,自然被武则天重奖,原本武则天想授贺兰敏之亲王爵,并令他领尚书右仆射职,但贺兰敏之因为对李贤有点内疚,不想借李贤的事获得晋升,再加上他感觉自己所负的职事太多,身处的位置太高,一再推辞,但武则天不许,只答应不授他亲王爵,最后的授令为:贺兰敏之领守尚书右仆射,兼领兵部尚书、太子左卫率如故,并领左羽林军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

    贺兰敏之的一些亲信也被授以新职,狄仁杰以刑部尚书职参知政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张柬之被授以礼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三品,骆宾王被授以御史大夫职。

    尚书省六部中,裴行俭兼任吏部尚书,贺兰敏之兼任兵部尚书,狄仁杰任刑部尚书,张柬之任礼部尚书,刘审礼任工部尚书,崔知温任户部尚书,原本反对武则天的人差不多都没有留任了,唯一一个对武则天不太感冒的刘审礼因为此次跟随裴行俭出征,没有被波及,依然官任原职,而且其兼任的检校左卫大将军中的“检校”两字也被除去。

    原来宰相班列中戴至德、张文瓘、张大安、郝处俊、李义琰因故被除相位,新补李敬玄、裴炎、狄仁杰、张柬之,加上留任的侍中裴行俭,尚书右仆射刘仁轨,黄门侍郎来恒,改任中书令的薛元超,户部尚书崔知温也挂了个同中书门下三品,再加贺兰敏之,人数依然没变,不过其中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除相位的都是反对武则天干政的人,新补的基本都是支持,或者不反对武则天干政的人。

    可以说在这次宫变中,武则天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

    太子李显主要的幕僚有:左庶子、尚书右仆射刘仁轨,中书令、左庶子薛元超,右庶子、黄门侍郎来恒,右庶子、侍中裴炎,太子宾客李敬玄、狄仁杰、张柬之等人。可以说太子的属官大多都是武则天的亲信。

    此次过李贤的事件,朝中反对武则天干政的大臣被去了大半,那些不赞成武则天干政的大臣,暂时也收敛了姓子,无论在朝会时候,还是其他时刻,都不敢站出来反对武则天。

    可以说,武则天在这次事件中取得的收获,比她原来预计的要多出好几成。

    而贺兰敏之也在此次事件中收获颇多,不但两位亲自栽培的人狄仁杰、张柬之位列政事堂,骆宾王任御史大夫了,其他不少人也被授以了新职。因他举荐,李多祚任检校右羽林军大将军职,程务挺任左武卫大将军,李谨行任右卫大将军,刘冕为左千牛卫将军,李敬猷为右千牛卫将军,黑齿常之为右武卫大将军。其他不少的亲信也被安插在长安诸卫中,职位从将军到中郎将都有。

    对于武则天来说,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对贺兰敏之来讲,也可以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形容……

    (未完待续)
------------

第九十六章 女人也可以当皇帝

    唐朝的行政制度是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不过因为李世民曾当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其长官就是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管左三司(吏部、户部、礼部),右仆射管右三司(兵部、刑部、工部),左仆射比右仆射地位高;门下省长官是侍中,曾被称为“左相”,从表面上看,官职级别和尚书令差不多高,但实际上是与尚书省的副长官左右仆射平级;中书令,龙朔时候曾改称为“右相”,表面上和门下侍中平级,但是从尊荣来说,是比门下侍中低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官职都可以用“左”比“右”高来形容。

    唐初李世民时候,三省中以尚书省为尊,相比较左、右仆射,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地位就相差了一点,房玄龄居尚书左仆射许多年,是公认的百官之首。不过在李治即位后,尚书省的地位慢慢下降,及至到了现在,中书令、侍中在朝中的地位要高于左、右仆射了,中书令、侍中是当然的宰相,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左右仆射只有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才能算是宰相。

    不过在贺兰敏之担任了“检校”尚书右仆射后,这情况又慢慢开始改变。

    因侍中裴行俭在外领军,裴炎这位侍中刚晋职,薛元超的中书令及李敬玄的检校中书令也是新任命。刘仁轨的左仆射是留任,贺兰敏之是特别得武则天宠信,其爵位也高,职位兼任很多,政事堂议事时候,差不多都是以刘仁轨和贺兰敏之的意见为尊,裴炎、李敬玄、薛元超这三位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一般不会两位尚书省长官特别是贺兰敏之这位右仆射的意见。

    其他几位,如狄仁杰、张柬之也是新任的,威严和地位还是相差一点,在政事堂的话语权不是很大,而黄门侍郎来恒因为年岁不小,再又因这次李贤事件的影响,基本不会有激进的意见表示,户部尚书崔知温也是新被提拔,加上其人又小心谨慎,每次议事时候意见也很少。

    而刘仁轨因为李贤的事件想辞官,虽然没被允许,但去意依然留有,再加上年岁也不小,许多事懒的来管,可以说,贺兰敏之这位最年轻的宰相,无形中成了政事堂的“领袖”,其他宰相级别的人都到了看他脸色行事的地步。贺兰敏之也在数次政事堂会方后,真正感觉到了他手中所握权力的大小,这有点让他惶恐,但也让他挺有成就感。

    他现在的地位可以说一两个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许多人官做到这个程度,依然不会满足,贺兰敏之也一样,早些年起的那个愿望一直没从他心里消失过,他想达到更高。

    随着他职位的进一步提高,权力越来越大,实现这个愿望的机会越来越大,但机会大并不等于愿望就能轻松实现,很多时候离成功最后的一步是最难跨越的,他要做的准备工作及后续手段还很多,这些工作及手段大多都要借助武则天的手才能完成――

    “敏之,今曰姨母传你来,是想和你说一些事!”仙居殿内,屏退了所有下人的武则天在贺兰敏之按她的示意走近身边时,轻声说道:“我们到内室去说吧!”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12732 12733 12734 12735 12736 12737 12738 12739 12740 12741 12742 12743 12744 12745 12746 12747 12748 12749 12750 12751 12752 12753 12754 12755 12756 12757 12758 12759 12760 12761 12762 12763 12764 12765 12766 12767 12768 12769 12770 12771 12772 12773 12774 12775 12776 12777 12778 12779 12780 12781 12782 12783 12784 12785 12786 12787 12788 12789 12790 12791 12792 12793 12794 12795 12796 12797 12798 12799 12800 12801 12802 12803 12804 12805 12806 12807 12808 12809 12810 12811 12812 12813 12814 12815 12816 12817 12818 12819 12820 12821 12822 12823 12824 12825 12826 12827 12828 12829 12830 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