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敏之进来时,李治的情况还算暂时稳定下来,气息也均匀,沉沉地睡去了。

    看到李治暂时无忧,武则天也从榻边起身,将贺兰敏之唤到一边,小声地吩咐了一通话,并让他将此情况告诉裴行俭一声,也没多让多呆,就让他走了。

    贺兰敏之也马上去做布置,令他所统领掌握的左、右羽林军及左右千牛卫全部应值人员到岗,守卫住大明宫北面各处宫门,并让中郎将张虔勖率一千余羽林军将士,在金銮殿、仙居殿外围驻守,刘冕、李敬猷的左右千牛卫所有军士在这两殿外近处值守,无关的任何人员都不能私自进出这两殿。

    同时传令左、右武卫的程务挺和黑齿常之,还有几名金吾卫的将领,率手下人马,执武则天的命令接管太极宫的防卫,并让自己所令的太子左卫率,也全部戒备,控制好东宫!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等人也将情况通报给他们,让他们在府上随时候命,以备传唤!

    武则天在贺兰敏之走后也唤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等人到金銮殿,侍候在李治身边,因李显不在东宫,东宫并不会有乱事起来,但为了防万一,还是要让太子卫率提高警惕!

    贺兰敏之自己身处左羽林军大帐,随时掌控局面。

    宫中一片紧张忙碌,戒备森严,但宫外还是没什么动静,百姓依然如平常一样生活,百官也差不多,除了少数几个人知道外,谁也不清楚宫中将有大事发生!――

    夜已两更,宫中一片寂静,但大明宫内的金銮殿,却灯火通明,不少人静静地站着。

    贺兰敏之在其列,他在布置完事后,就回到了金銮殿,而裴行俭、刘仁轨、薛元超等人也被急召进宫来,李治已经处于弥留之际,这几人是他选定的托孤大臣。殿外是被紧急传召进宫的百官!

    李治在昏迷了半天之后,终于在晚上时分清醒过来。白天时候,李治数次呕血,但在吐血量最多的一次后,却神奇般地醒了过来,并开口问事,谁都知道,这是最后的回光返照,武则天也毫不犹豫地应百官进宫来候命。

    李治清醒过来后吩咐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将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这几人召进宫来,有要事吩咐。在这几人进宫前这段时间,李治拉着武则天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了一会话,同时吩咐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不少的话。对武则天所说的话,那就是他要走了,不能再陪她了,希望她能帮助即位的太子李显,打理好大唐的这片江山;叮嘱李显的是,要他即位后,事事向武则天请教,处理军国大事,也要多多问询几位辅佐的大臣。

    坐在李治榻前的武则天强笑着,要李治不要担心,好好养身体,会恢复过来的,所有大事她会帮忙处理的;李显和李旦、太平公主三位儿女,则跪在李治病榻前,忍着眼泪,一个劲地点头听候吩咐,表示他们会听母后的话,不会让父皇担心的,并要父皇好好养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人被召进来后,全都跪在李治榻边,接受吩咐。

    李治用平淡地声音说道,他的大限前尽,他要去见他的父皇了,他并没什么遗憾的,大唐的江山在他手上越加的稳固了,在断断续续地说了一通话后,他再命令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人辅政,帮助即位的太子李显处理朝政,有不决事,问询天后娘娘。

    李治说完这些话,用颤颤歪歪的手从榻边摸出前两天拟就的遗诏,交给裴行俭后,用带点怨恨的眼神看了看跪在一边不停抹眼睛的武则天后,便闭上了眼睛,溘然长逝……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十七章 好事总是多磨的

    候在一边的两名太医上前探查了李治的气息,宣布皇帝驾崩,宫中顿时哭声一片,跪在李治病榻前的李显哭天抢地,李旦也是如此,兄弟两人差不多以头触地了;太平公主也嚎陶大哭,悲戚异常,最后贺兰敏之上前将她搂住,她也继续扑在贺兰敏之怀里哭。

    宫内候着的宫人以很快的速度将白色的帏幔挂上,那些早就在边上待命的处理皇帝善后事的宫人们也快步上前,手脚麻利地布置灵堂,并为殿内几人戴孝。

    这些宫人早已经在为李治的驾崩做准备了,如此的大事,他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所有一切都是尊从礼节行事,任何细节上都不敢出哪怕一点的差错。

    很快,殿门打了开来,候在殿外的百官也被放进来,全部跪伏在李治榻前。宫内钟楼和鼓楼都?响了悲凉的丧钟,各殿的宫人们,也在各自主官的带领下,以很快的速度挂起了白色的帏幔,这些表示皇帝丧亡的白色帏幔直到李治的丧期结束后才会除去。

    百官们也在进殿前的一会知道了皇帝驾崩的消息,不过他们在今晚被召进殿,候在皇帝的寝殿前时,就已经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皇帝身体不好,久病不起,这是公开的秘密,虽然武则天将李治的病情瞒的严严实实的,但因为都知道皇帝身体有恙,调治没什么效果,许多大臣清楚皇帝丧亡是迟早的事,李治驾崩的消息传出来,惊愕的大臣基本没有了。

    死者为大,虽然在大唐的朝堂上不需要对皇帝三叩九拜,但皇帝驾崩了,礼节比平时要隆重很多,所有大臣都齐刷刷地跪在皇帝面前,在司礼监及礼部官员的指挥下,行繁琐的礼仪。

    李治已经好久没接见过朝臣了,大部的朝臣也很久没见到他们的皇帝了,如今终于见到了,但阴阳两隔,皇帝再也听不到任何人的诉说了,许多大臣失声痛哭。

    李治病逝后,要停灵七天,入柩前,要整容,并置换精心准备的丧服,待行足了皇帝驾崩之礼后,才可移柩下葬。这一切皆因太宗皇帝李世民驾崩前有训:“属纩之後,七曰便殡。皇太子即於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寻常闲务,任之有司……”

    皇帝死后的丧事从简,并要求以后的皇帝丧亡,新皇即位之即全在先皇的灵前,当年的李治就是在李世民的灵前即位,并由长孙无忌宣读遗诏宣布太子即位的消息,并布置军国大事。这一切李治都效仿他父亲,他死后,仪式依然如此,在众臣们叩拜的仪式结束后,即宣布皇帝的遗命。

    在李治的灵柩前,侍中裴行俭对着跪伏在皇帝灵前的太子李显及众臣宣读了李治的遗诏:

    “朕闻皇极者天下之至公,神器者域中之大宝,自非乾坤幽赞,历数在躬,则凤邸不易而临,龙图难可辄御,所以荥河绿错,彰得一之符;温洛丹书,著通三之表。缅稽前古,其道同归。朕之圣祖神宗,降星虹而禀枢电……”

    “朕以眇身,嗣膺鸿绪,钦若穹昊,肃雍清庙,顾諟明命,载迪彝伦。嘉与贤士大夫,励精为政,勖已想蛟冰之惧,为善慕鸡鸣之勤……皇太子显,握哀履已,敦敏徇齐,早著天人之范,夙表皇帝之器。凡百王公卿佐,各竭乃诚,敬保元子,克隆大业,光我七百之基,副兹亿兆之愿。既终之后,七曰便殡。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於枢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曰易月,於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诸王各加封一百户,公主加五十户。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各加一阶,三品已下赐爵一级。就徽以来入军年五十者,并放出军。天下百姓年五十者,皆免课役,废万全、芳桂等宫……”

    在裴行俭宣布完李治的遗诏后,跪伏在李治灵柩前的太子李显,即当着众臣的面,即位为大唐的第三任皇帝,行加冕礼,并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恭请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位宰相为辅佐的大臣,辅助处理朝事,并大赦天下!

    李治的遗诏洋洋洒洒有千许字,其中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那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可以说,无论何朝事,李显要是不能处断的,都要回禀天后武则天,李显任太子时间很短,初即位对朝事基本没有处理的经验,大多的事都要咨询自己的母亲,遗诏中的话也可以从另一层面理解,对于军国大事,武则天才有最后的决断权!

    谁也不知道,这是李治的真实本意,还是被武则天胁迫了,才写上去的。但无论如何,武则天现在手中的权利,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使有李显当皇帝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李治的丧事隆重举行,整个长安城都处在一片肃穆中,任何喜乐之事都停了,宫中看上去都是一片白色,不只遮挡朱色的帏幔是白色,所有的禁军将士,也以白帛戴头装扮,放眼看去,整个长安都是同一种相似的色彩了,甚至把初夏的绿意都掩盖了,哀切声响彻皇城内外。

    皇帝驾崩,这是大唐帝国最大的哀事,不只大唐的朝臣们要服丧,诸番的头领及国王都要来吊丧,大唐的驿吏们已经将皇帝驾崩的消息传给需要传递的人,当然外番的头人们赶到长安,也要一两个月以后了。代他们行丧礼的,则是那些留驻在长安城的使节,一时间,长安城到处都是外蕃的使节在进出皇宫吊唁,代表他们自己及身后的部落和属国,对大唐皇帝的驾崩表示哀悼。

    许多放外任的大臣,接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后,也从任地往长安回赶,准备参加皇帝的丧事。各地战事都停歇了,在皇帝驾崩后,即使有战争还在持续,也必须罢兵,待皇帝的丧期过去后,才可以恢复,幸好如今大唐边关大的战事没有,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即使停了,也无关大局。原本已经离开任地,准备回京任职的各御任大都护,则加快了行进的步伐,争取早一曰抵达长安。

    位于梁山的乾陵已经开始修筑,数万工匠和民工被征集,为李治修筑陵墓。这是李淳风在朝时候为李治选定的墓地,风水极佳。李治死了归葬此地,待武则天去逝后,也将与李治合葬,因此,陵墓修筑的事武则天都亲自过问,虽然李治的遗诏中有要求丧事从简的嘱咐,但大家都把那些话当作客套,在武则天的主导下,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会耗费在这里,陵墓修建的将会非常宏大,李世民的昭陵都不能与之相比。

    大多的人忙着皇帝的丧事,但依然有许多的大臣,在尽孝意的同时,为国事忙碌着。

    为国事忙碌的主要是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位顾命的大臣。李显虽然继位为皇帝,但因其行孝心切,整天和李旦一道守在李治的灵前,根本没去处理朝政大事,朝事全由裴行俭、刘仁轨、贺兰敏之、薛元超四人处理。因皇帝驾崩,在行丧期间是废朝的,有什么朝事需要处理的,都由四人负责,奏本也由他们批阅!他们拿了主意后,再禀报皇帝李显和皇太后武则天,除非有非常重大,或者难以决断的事,才去问询李显或者武则天,当然这些事还是要武则天拿主意的。

    四位顾命大臣中,刘仁轨年岁已大,再加上此公心智极其聪明,老于世故,虽然被选为顾命的大臣,但并不发表什么意见,薛元超也是如此,比刘仁轨更加不管事,可以说朝政大事基本都是由裴行俭和贺兰敏之决定。而裴行俭在李治驾崩后,从武则天嘴里知道了贺兰敏之早已经替她处理朝事,批阅奏本,惶然之下,也不敢私自批阅奏本,把这件大事主要交给了贺兰敏之负责,可以说大部的奏本都是由贺兰敏之代为批阅,再交给李显和武则天朱批。

    贺兰敏之是因武则天一力要求之故,才被李治选为辅佐的大臣的,不然以他的年龄和资历,是不可能被委以这样重要的职务的,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点,贺兰敏之自己也知道。但现在这已经不重要了,李显当个甩手掌柜,其他三位顾命大臣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没能很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贺兰敏之担当起了处理朝事的重任,而武则天在知道情况后,并没有什么的不高兴,反而鼓励贺兰敏之,尽最大的努力把事儿做好。

    但好事总是多磨的,有人对此表示了不满。

    在李治的灵柩运往梁山,未下葬之时,守侍中裴炎上表奏言:新即位皇帝未实际到职,以为先皇守孝为由,不参与处理朝事,要求武则天宣天后令于中书、门下施行……

    (未完待续)
------------

第一百十八章 进一步收买人心

    裴炎提出的此议,得到了包括检校中书令李敬玄、黄门侍郎来恒、户部尚书崔知温几名宰相及其他一些地位和影响力都不差的大臣支持,这些人跟着裴炎上表,要求武则天继续代皇帝主持朝会,处理朝事!他们的理由非常充分:天后娘娘代皇帝处置朝政多年,如今皇帝新丧,国事不能荒废,理应由天后娘娘继续代行此职,而不应该由几位辅政大臣代为处理国事。

    裴炎的用意其实并不复杂,贺兰敏之不需要多想,就基本猜着了裴炎的真实意图,裴炎是想借要武则天出来处理事儿的机会,削弱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讨好武则天,同时可以削弱他和裴行俭等几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利。而在做到这些的过程中,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只要武则天认同他们的提议,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可以说一举数得之计!当然贺兰敏之也明白,裴炎此议最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他的同族长辈裴行俭。

    裴行俭如今位居四位辅佐大臣之首,位高权重,地位尊崇,远非被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的裴炎可以,要是武则天出来主持事儿,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利则被削弱,裴行俭的权力也受到约束!这是裴炎最乐意看到的,要是真的如此了,那就是他的胜利!

    裴炎的提议得到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特别是李敬玄、来恒、崔知温这三位位列政事堂的宰相都支持此议,说明这样的提法是非常有人心,因为武则天已经代李治处理了多年的朝事,他们提出此议是无可非议的,没有人能以什么不好的理由指责他们。

我们只是内容索引看小说请去官方网站
首页 页面:3993 3994 3995 3996 3997 3998 3999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4010 4011 4012 4013 4014 4015 4016 4017 4018 4019 4020 4021 4022 4023 4024 4025 4026 4027 4028 4029 4030 4031 4032 4033 4034 4035 4036 4037 4038 4039 4040 4041 4042 4043 4044 4045 4046 4047 4048 4049 4050 4051 4052 4053 4054 4055 4056 4057 4058 4059 4060 4061 4062 4063 4064 4065 4066 4067 4068 4069 4070 4071 4072 4073 4074 4075 4076 4077 4078 4079 4080 4081 4082 4083 4084 4085 4086 4087 4088 4089 4090 4091 4092